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所产生的情绪也会有所不同,强度也不一样。在情绪感受与表达上,也因人而异,同时也因环境而异,为什么呢?简单来说,一方面,正因为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即使情境或外在刺激相同,个人所经历的内在心理历程却大不相同,因而情绪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个人各有一套看待世界的规则,这是根据个人经验累积形成的架构,无论做事情、心情感受,都会在无形中依照这个架构来决定要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另一方面,我们的情绪反应也受到环境因素与人际互动的影响,环境因素与人际互动不仅影响个人经验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的社会文化、家庭教养的滋润与所在组织规范的约束,环境因素与人际互动也会影响到我们即时的情绪反应。
从历史和逻辑来说,行为起源于个体的生物和社会潜能。一个人的生物潜能的总和是他的基因型(genotype)。例如,基因禀赋通过父母从物种的基因库获得。基因型与情绪联系最紧密的方面,是基因型决定着情绪反应(行为)的生物层面。这些生物层面通过适于物种生存的行为表现出来。而社会潜能,更具体地说是行为的社会系统——仪式化了的反应模式,确保我们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生物系统在物种的基因库中得以编码,而社会系统是在社会符号、人造工具或社会习俗中被编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就被赋予了相关行为的社会潜能。这些相关行为就是社会型(sociotype),它是对某个社会中的全体成员有利的行为总和(Averill,1997)。
综上所述,基于吴宗佑(2003)提出的五个组织情绪的研究取向,在本章,作者提出一个情绪的分析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情绪反应被当作是情绪的核心,而情绪反应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情绪规则;二是个体本身的生物系统;三是人际间的互动。在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个体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特定的反应。
第一,情绪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形成了限制情绪反应的基本规则。对一个组织系统来说,在组织文化系统的影响下,会形成组织的情绪规则,这些规则潜在的规定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该展示什么样的情绪,而另外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则受到限制。
第二,情绪是在一定的生物系统基础上产生的。最近的研究揭示,人的大脑分成两部分,而且大脑这两部分的工作方式极为不同。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分析的、理性的、抽象的和线性的活动;而大脑右半球则处理非语言的、想像的、空间的、直觉的、感觉的功能。它们通过控制身体不同部分的活动来实现这些功能。
随着对大脑两个特殊区域——脑厌质颞叶前部的扁桃体和新大脑皮层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大脑两部分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扁桃体也叫情感大脑,它更古老更原始。新大脑皮层也叫理性大脑,它在生物进化史上出现得较晚,只在哺乳动物身上发现。而在人类身上,理性大脑变得非常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扁桃体的作用类似某种精神哨兵,对人们的瞬间情感活动或求生冲动做出反应。当人们暴怒或从愤怒的公牛前逃跑时,扁桃体就会自动发挥作用。另外,大脑皮层则能使人具有情感,保持彼此的感情联系,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情感反应。
如果没有大脑皮层的制约,扁桃体作用时就会失去控制,简而言之,甚至会杀人。但如果没有扁桃体的热情,而只有大脑皮层的作用,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此外,扁桃体中贮藏着关键的情感记忆,实际上,这些记忆有助于人们做出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情感记忆使我们能够预先构想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在我们进行拟议中的活动之前,与此相关的情感方面的感受,无论它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已使我们事先体验到这些活动。因而,自相矛盾的是,情感正是理性活动的基础。
第三,情绪是在一定的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情绪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由情绪的表达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让别人更了解你,也可以了解别人,与别人更真诚地相处而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与稳固。
根据对参考文献的总结,结合上面讨论的情绪反应形成的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情绪具有若干特性,这些特性分述如下。(1)情绪可以是内在真实感受,也可以是外在情绪表现,两者不一定一致。这是根据Goffman(1959)的戏剧理论、Hochschild(1983)的情感规则,以及Ekman(1984)对情绪表达的研究所推演出来的。(2)情绪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前者是生理心理取向及心理进化取向较重视的部分;后者是行为理论及社会学理论所关心的问题。进化与生理基础,决定了情绪发展的蓝图,后天的学习及环境的塑造,则填补了蓝图的内容。(3)情绪有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评价及行为表达等多种面向。此特性撷取自上述Carlson 与Hatfield(1992)之定义、Plutchik(1980)的情绪语言,以及Buck(1988)的整合性模式。主观、生理、认知及行为,代表了心理学家描述情绪的四个角度。主观感受代表个人内在的情绪体验;生理反应意指情绪的生理层面;认知角度意指个人对情绪或情境的命名、辨识与评价;行为角度则包含各种情绪表达之行为,如脸部表情、语言、语调、身体姿势等。(4)情绪受到个人、情境或人际互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之部分,属于心理学的观念;情境与人际互动的部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社会文化之部分,则偏向社会学的观点。
尽管情绪反应一般是在社会系统、生物系统与人际互动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但在情绪的实际产生过程中,单方面的影响也可以直接导致情绪反应。例如,在一定的情境中,生物学潜能的激活可以直接导致情绪反应或其他水平上的情绪变量。社会潜能也可能直接导致情绪反应。例如,推销员应面带笑容,对人友好;人们应该为失去的亲人哀悼。此时,不管这些人的情绪状态如何,他们都应做出与其身份相符合的仪式化的反应模式。
以上综述的情绪的特性在分析框架中也能得到一定的反映,而且组织情绪研究发展至今,已由原本单纯的个人感受,拓展为多个取向。本章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这个分析框架中涉及的有关特性进行讨论。第一,情绪的核心是情绪反应;第二,情绪是文化的内涵之一;第三,情绪是工作与人际互动的一部分;第四,情绪是主观感受与潜在特质。这几个方面的取向,并非绝对的分类标准,因此有些组织情绪研究或许可以归类在一个以上的取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