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6900000030

第30章 中国传统进食器

筷子在中国古代称为箸,发明于商代,用于夹起食物送往人口里;勺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筷子使用以后,勺子和筷子配套使用。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般传统地都要摆上这两种餐具。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筷子和勺子,这是中国传统的进食器具,在中国起源很早,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筷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也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中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用筷历史。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因“箸”与“住”字谐音,而又“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诞生之后,历代对筷子的制作可谓费尽心思,力图在两支简单的圆柱体上展现出更多的技艺。这种首粗足细的圆柱形进食具,最早应是以木棍为之,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木质筷子,至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至宋元时期,出现了六棱、八棱形筷子,装饰也日渐奢华。宫廷用筷子更是用尽匠心,工艺考究且有题诗作画,实际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因此,有象牙筷子、玉筷子、金银筷子、铜筷子、木筷子之分,还有方头、圆头、多棱头之别。作为一种独特的食具,筷子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乐意使用筷子,不仅仅在于它的妙用,同时也是在追求一种精神。耿直而不愿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平等而不会独大,合作而不会争功,同甘而不会逃避,双赢而不可缺一,这就是大家对筷子精神的评价。在中国民间筷子也被视为吉祥物,女儿出嫁时嫁妆里会放一双筷子,即快生贵子的意思。此外,筷子还是和睦相处、平等友爱、互惠互利、同甘共苦、百年好合的象征。

勺子

在古代的饮食活动中,筷子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已发现了匕匙(即勺),勺子与筷子往往是一同出现并配合使用的。勺在功能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炊具中捞取食物盛入食具的勺,同时可兼作烹饪过程中搅拌翻炒之用,古称匕,类似今天的汤勺和炒勺。另一种是从餐具中舀汤入口的勺,形体较小,古称匙,即今天所俗称的调羹。

早期的餐勺往往是兼有多种用途的,专以舀汤入口的小匙的出现应是秦汉及其以后的事。考古发现最早的餐勺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属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勺既有木质、骨质品,也有陶质的。夏商周时期出现铜勺,带有宽扁的柄,勺头呈尖叶状,自铭为匕,即勺头展平后形如矛头或尖刀,“匕首”之称即指似勺头的刀类。战国之后,勺头由尖锐变为圆钝,柄也趋细长,此形态一直为后代沿袭。秦汉时流行漆木勺,做工华美,并分化出汤匙。此后金、银、玉质的匕、匙类也日渐增多,餐桌上的器具随着食具的多样而更加丰富了。

筷子使用的忌讳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等待就餐时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餐前发放筷子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不能随手掷在桌上。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更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

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盛食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的盛装食品的器具,也是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盘、盆、碗、盂、、豆、敦、俎、案等类,展现了中国的悠久饮食文化。

在盛食器具中最为常见的是盘,新石器时代陶盘就已经广泛使用,此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盛食用具。盘是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形制最为固定、年代最为久远的器皿,包括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也有方形的。

碗也是中国饮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秦以后盂的功能和名称发生变化,既可盛水,也可盛粥盛羹,形态越来越小。此外,新石器时代的陶盆也是食器,式样较多,多为圆形。秦汉以后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异。除了盘、碗、盆之外,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盛食器皿。

豆在古代是用来盛放食品的器具,是一件加有高底座的浅盘。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产生了陶豆,除陶豆以外,还有木豆、竹豆,商周以后更盛行青铜豆。按古代字书的解释,木豆称胾,竹豆叫笾,陶豆为登。豆的长柄称为“校”,柄下的圈足称为“镫”。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

俎的历史十分久远,据考古发现,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俎,当时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俎既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来做切割肉食的砧板。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使用介于镬鼎、升鼎和豆之间,是承载、切割肉食的器具,常常“俎豆”连用。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即言其擅长祭祀礼制之意。

案和俎在形态和功用上颇为相似,秦汉之后人们便开始将这类器具成为“案”。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做“食案”;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用,可称为案。

簋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是一种圆形带足的大碗,方形的则叫做簠。簠簋常连用,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在当时这种器具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做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一般平民不得用,因此,簠簋便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代称。古代官员为政不廉时,“簠簋不饰”还婉指其生活靡费。

盒产生于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是一种由盖、底组合成的盛器,用以装放食物,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被称为八子,后来发展出方形,统称为多子盒,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

敦产生于春秋中期,呈圆球状或椭圆状,由上下两个造型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钵扣合而成,上下均有环形三足两耳,一分为二,上体为盖,倒置后也可盛食,与器身完全相同。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周礼》中簋敦不分,宋代称敦为鼎,至清代始将敦单独分出。敦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是专门盛黍、稷、稻、梁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至秦代已基本消失。

贮藏食器

贮藏食具时用于藏贮食物原料与食物成品的器具,主要包括瓮、瓶、壶等。瓶是一种小口深腹而形体修长的汲水器,新石器时代的陶瓶形式多样且大小悬殊,尤以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最有特色,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金属瓶虽已出现,但数量甚少,用于汲水的瓶仍以陶质为大宗。瓮是罐类器物的基本形态,用以存水、贮粮,当然也可贮酒。形态稍小的瓮可称为,一般在口沿部位有穿孔以备绳索,主要用于汲水。

壶的形态介于瓶和瓮之间,是一种有颈的器物,因其形似葫芦而得名。壶可存水,也用以存贮粮,另有一部分盛酒。

同类推荐
  • 大学原解

    大学原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中所写的关于勤俭、孝敬的这些人、这些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包括我们的革命前辈,也包括了你们的老师和家长。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是一部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的通俗笑话总集,内含一千多个笑话,是我国笑话宝库中的旷世奇宝。《笑林广记》,集民族传统笑话之大成者。其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风格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是它最独到的特色。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中)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前婆婆和我

    前婆婆和我

    红书:因为我们离婚时,他人在国外,所以我们没通知双方的家里人.婆婆的小楼要拆迁,她搬进来与我同住.开始了前婆婆和我共住一屋的生活.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甚至交际朋友这所有的事情,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一切琐碎小事引起的冲突事故一点点磨碎我们.聪明,固执,爱面子,看似很保守,却很善于变通的前婆婆.简单,随性,孤傲,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什么都在乎的我.且看我们如何将这二年时光度过.在我未来的爱情和婚姻中,前婆婆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中国兵家

    中国兵家

    "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中国悠久而灿烂、源远而流长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的推进剂。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本土文化即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东亚文化的母文化,同时又是世界古文明系统中一直迮续至今的文化系统。因而它既有自身独具魅力的特色。又包容着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当代的,又是未来的:因而它是传统、现实、未来的统一,是继承、扬弃、拓展的统一,有着永久旺盛的生命力。"
  • 怿

    她是子桑世家的废物小姐白痴、草包、废材,是她的专属代言词,当她一朝觉醒,任人期凌?对啊,因为这"人"字指的是她上官怿!白痴,草包,废材?没错,和她怿天才相比,哪个不是白痴,草包,废材!北越第一美男来讨好,看都不看直接扔,问我为什么?哦,sorry,我对你的姓不太满意…西岭四大才子齐献媚,看都不看直接收,问我为什么?哦,我觉着你们挺有当鸭子的天赋…终于,在某青楼中,某人被某个帅哥直接扛起,"外面喝花酒,小怿怿你挺有本事啊!"某人擦了一把冷汗:"是吗?我…还好啦。"然后…第二天,已经下不了床的某人大吼:"老子信了你的邪!南宫末平,你这个流氓,禽兽,色狼啊!!!
  •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做人的忠告

    做人的忠告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整合和精炼的要点,表达了以下与做人相关的忠告:从如何敢想敢做,如何学会选择与放弃,如何赚钱致富,如何营造幸福的家庭等各个方面,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赢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的具体方法和实用技巧,并且促使人们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追求人生的全面突破!做人是向成功者学习的学问,每个人都应当善于聆听别人在这方面的忠告。不管你才能如何,都有可能无法施展的时候,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必成大器。
  • 关注成长:漫谈青少年教育

    关注成长:漫谈青少年教育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次形式多样的叛逆行为。每一次叛逆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挑战,而在挑战中才能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培养教育孩子是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
  • 美丽的旅行

    美丽的旅行

    主人公们的人生之旅,美丽之旅,充满了哲思。
  • 南有乔思,北有腹黑殿下

    南有乔思,北有腹黑殿下

    穿越!?好,那咱也跟着玩玩。穿越后,给了她一个公主当,可此公主竟是妖界公主!?接受身份后,跑出妖界,来人间闯一番天地。斗渣渣,闯皇宫,斗皇帝等等都做了,她,也成功成为惊艳这片大陆的奇女子。不料去被某爷缠上!?“南乔思,你就从了我吧!”“不可能!”“南乔思,你嫁给爷吧。”“No!”等她把拒绝的话说了第二遍后,某爷一怒,堵住娇软红唇:“不从,不嫁是么?嗯?那,爷把你怀了爷孩子的事告知天下。”某女一愣,啥?她怀了他孩子?等她反应过来,世人都已为她已和某爷做了苟且之事。她一怒“君临卿!看我不收拾你!”“好啊!妻子在上,请受为夫一拜!”
  • 异界冠军侯

    异界冠军侯

    曾经有一个男人,他十七岁参军十八岁封侯;一生征战从无败绩,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闪电战和游击战的将领。他有时骄横跋扈、有时率真可爱,他爱兵如子、号令如山,他声色俱厉雷动风行。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和一个‘封狼居胥’的千古佳话让多少神州儿郎前仆后继征战沙场誓死方休无怨无悔。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像流星一般的飞逝而过。他就是骠骑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且看这一世他没有了姨父皇帝的独家专宠也没有了舅舅将军的照顾培养是否还能像前世一样走向人生巅峰成为一代战神!
  • 绝世唐门

    绝世唐门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武魂。唐门创立万年之后的斗罗大陆上,唐门式微。一代天骄横空出世,新一代史莱克七怪能否重振唐门,谱写一曲绝世唐门之歌?    唐门暗器能否重振雄风,唐门能否重现辉煌,一切尽在绝世唐门!    v群群号:100489824(加群需要全订阅或粉丝值三千)YY: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