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3400000004

第4章 古印度

吠陀时代的印度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之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又与古代各文明均有联系。从现在所发现的腊玛古猿遗骨(古猿转化为人的重要标志),可证明印度次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遗址(还发现有文字,但尚未释读成功),才将印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献对其只字不提,至今仍是个谜。

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纪(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公元前9世纪时,出现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歌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后又于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三部吠陀。在吠陀时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制——种姓制度(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婆罗门教(以《吠陀》为其圣书,最高信仰是“梵天”,创造了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

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形成16国的“列国时代”(至公元前4世纪)。在这社会大动荡时期,新思想、新教派层出不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出现了诸多的新宗教(其中反对婆罗门教的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而和它同时兴起的佛教却对东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大约在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国建立。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后,外族不断入侵,其间300多年的史实模糊不清,直至公元4世纪时“笈多帝国”建立后,标志着印度封建社会已基本形成。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后,在恒河流域兴起的雅利安人国家,又再次使南亚次大陆泛发文明之光,借用西亚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学和数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涌现出一批灿烂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伟大作品之列的两大部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雄伟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多始于孔雀帝国时代,以佛塔、圆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犍陀罗艺术(出现于公元前后,以雕刻佛陀和诸菩萨石像著称。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见希腊艺术的影响)。

印度古典音乐起源于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吠陀》赞诗。印度音乐史上所谓的“吠陀赞歌时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世纪之间。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诗共1028首,有的为神话传说,有的则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则是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歌曲来进行祭司。演唱时,由被指定的婆罗门祭司依高、中、低三种音调唱颂。

上述两部印度不朽的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在其中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萨音阶和玛音阶、歌唱时所使用的三种音调和七种调式,以及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七种“拉斯”(即韵味或情趣)。曾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东亚一带。

大约在公元2世纪,出现了以梵文诗歌体写作的婆罗多(约100~约200)的音乐、戏剧、舞蹈理论著作《乐舞论》。全书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专门论述音乐,从而形成了印度音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28章论述了印度音阶由22个“什鲁蒂”(即微音程)构成,具有7个基本音,由这七个音分别组成了两种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第29章和30章分别介绍了弦乐器和管乐器,第31章论述节奏,第32章论述有关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绍了鼓的用法。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一说起印度的文化,有人脑海里就要浮现起西游记里描绘的“西方天国极乐世界”,或者是耍蛇人、土邦主和吞刀吐火、走索弄丸耍杂技人的形象。这些使印度充满神秘的色彩。近现代印度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不过,在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耀眼的文明之珠。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类文化的源头。由于对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发现的,因此,这一时期文明也称做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属于青铜器文化时代,大约指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这一时期。这时哈拉帕已出现早期奴隶制城市文明,哈拉帕人已学会进行各种金属的冶炼和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程度。城市中有象征政治和宗教的城堡,还有大砖砌成的城墙,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浴池、粮仓、居民住宅等。它的兴起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它早早开始了海外贸易,通过海路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等流域以及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出口的商品有木材、棉花、香料、象牙、珠宝等。进口的商品有铜、银、宝石、大麦、食油和羊毛纺织品,城市的文明和商业贸易使印度河流域出现最早的一批城市,并出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制度。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古印度不像那两个地区那么富裕。

在哈拉帕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图章,上面绘有动物和人物图像,有学者认为那些图章可能是古印度商人的家族标记,或宗教护身符等。图章上刻有铭文,虽然各国学者都在研究,但都未破译出其中含意。解不开文字之谜,人们只好凭借图章上的图像去猜测古印度文明和宗教起源。

印度河印章上的图像大多数是动物,其中最多的是公牛,特别是瘤牛——背上长着一块隆肉的公牛,它代表雄性繁殖能力,古印度人又将这种牛称做“梵牛”,也即神兽的意思。印度教中的神湿婆就是一头瘤牛。

印度河文明的图章上还有人物图像,有的人长着公牛的角,有的人在静坐修炼。除此之外,还有对菩提树的崇拜,在古印度菩提树是圣树,妇女们求子求孙都要跪拜菩提树。在新德里博物馆收藏着一块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面有一菩提树,一女神站在菩提树杈上,她面前半跪着一位崇拜者,女神和崇拜者都戴着一个牛角头饰。印度河文明的印章没有雕琢的痕迹,印章上的人物和动物造型逼真、自然,又不失独特风格。

在印度河流域文化中除了一些印章之外,还有大量的陶俑和青铜、石雕小像,陶俑中有各种动物和人物——母神。

在印度河流域的古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个舞蹈者图像,一位是女舞者,一位是男舞者。女舞者是青铜圆雕小像,高4.25英寸,舞女长得像黑人,嘴唇很厚,她头微微上仰,右手叉腰,左手臂自然下垂,左脚前伸,双腿膝盖微屈,好像是在摆舞姿造型,又好像是练完舞之后,站在一边喘气歇息,观赏着别人排练。她身材纤细,富有曲线,造型逼真。另一男性舞者是一尊深灰色石灰石雕刻,他脖子粗大,有肌肉线条,造型自然逼真。这两尊舞者塑像均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产物,现收藏在新德里国立博物馆中。从这两尊塑像的形态造型来看,早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城市中已有了相当发达的舞蹈表演艺术了。

二、吠陀时代文明

在历史上,哈拉帕的文化是与雅利安文化相连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从伊朗迁徙来了一群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雅利安人。由于他们的入侵,造成了哈拉帕文化的衰退。印度历史的最早文献《梨俱吠陀》记载了雅利安人的生活情况。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领地时过着原始荒蛮式的生活,他们靠着石器、青铜器等生产丁具开山劈岭。从公元前800年起雅利安人开始使用铁器,铁器工具使雅利安人从沉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一定的闲暇,开始了哲学思考和宗教活动。《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典,它有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最古老,反映的史料价值也最高。吠陀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庞杂,是印度民族文化的源头。

梨俱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北印度恒河上游,在这一带出土了的灰色彩陶,还有铁、马骨和稻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属于游牧民族,他们财富的标志就是牛,劳动生产以畜牧业为主,文化是农村式的,与哈拉帕的城市文明不同。

早期吠陀社会是由血缘组成的氏族部落社会,它像是一个父权制的大家庭,统治者以神庙、祭坛来维系氏族的力量。在他们的社会里,有武士、贵族。第二级为祭司,第三级为平民。这一时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期。

雅利安人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在吠陀早期人们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传布文化,到了吠陀后期,贵族子弟开始学习算术、文法和韵律学,同时还学习与诗结合的舞蹈艺术。

随着雅利安人权力的不断膨胀,财富的不断积累,雅利安人开始追求一些精神享乐生活,“闲暇时光主要花费在音乐、唱歌、跳舞和赌博上,而更加精力旺盛的人参加驾马车比赛。雅利安人对音乐的爱好处处可以看到,不仅有各种各样乐器:鼓、拨弦琴以及通常随身携带的长笛,后来又加上铙和竖琴,而且还有高度发达的用于《沙摩吠陀》吟唱体的关于音响、声调和音标的知识。雅利安人熟识七个音阶”。音乐、舞蹈成为雅利安人的重要的消遣活动。也可以看出在吠陀时代,音乐舞蹈艺术在雅利安人的喜爱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三、共和诸国与佛教文明

公元前6世纪是古印度的共和诸国和诸王国在北印度相继建立的时期。也是北印度的部落社会转变为十六个奴隶制城邦国家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充满矛盾和斗争,而斗争的焦点就是反对种姓制度。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婆罗门教在恒河中、下游的影响势力逐渐的弱小,恒河流域东部产生了维护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利益的宗教——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佛陀(佛陀被认为是大觉者)比耆那教思想鲜明,曾遭到婆罗门教的攻击。乔达摩的梵名是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是来自共和政体的释迦部落,父亲是个部落的刹帝利酋长。他生于公元前566年,青少年时代过着无忧无虑的高贵的王子生活。有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成为一名苦行者。6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不能救世而放弃苦行,他打算通过沉思来寻找救世之道,终于49天之后悟到了道,明白了世上苦难的原因,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自此之后,他开始传布佛教,并广泛结交国王与商人,取得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资助。

早期佛教教义中讲的“四谛”“八正道”是人们处在动荡不安的共和国时代的一种逃避现实、解脱苦难的方式,也是统治者麻痹、蒙蔽百姓的精神统治手段。

四、印度教

印度教是早于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一种宗教。印度教与古印度的神话、民俗、舞蹈又有着多层面的联系。

印度教始于史诗时代结束之前。印度的史诗起源很早,它与“吠陀时代”部分地相互交迭。吠陀时代文化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00年,在印度河上游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间地”生存的雅利安人的文化。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反映的是吠陀时代即将结束时的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级社会与宗教体系,也就是反映了印度教的情况,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的事迹在两部史诗中都有描述。

古印度的这两部史诗还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的内容,吠陀时代无忧无虑的民众心态此时开始被沉重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机构的精神枷锁扣住,这把精神枷锁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一个社会的与宗教的文化综合体,它由简单的多神教演变为错综复杂的宗教礼制,崇拜的多种神祗中,有三个最高的神,如“太阳神毗湿奴”,传说他有许多化身,每个化身都有自己的称号,它被认为是欢乐的善神,是保护神,代表宇宙的力量。人们在祭祀他时向他献鲜花,而不献牛、羊与祭品,这是因为他主张不杀生。第二个最高神是“毁灭之神”湿婆,他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他的舞蹈中显现。湿婆长着五面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对他的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自虐的苦行办法;二是用血祭的办法,他们以此种办法来表达对湿婆的崇拜之情。印度的第三个神叫“梵天”,它被认为是世间存在物和世界灵魂的化身。它被认定为细小的、能在莲叶上安坐的形象,它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对梵天的信仰导致禅定和瑜伽功的形成。

印度教中这三个最高神还有无数化身形象,一般认为,毗湿奴有罗摩、黑天、人狮、镇蛇石雕等十二种化身;湿婆有六手拜拉布、林伽等十二种化身;湿婆妻子乌玛女神有二十多种化身,有时慈眉善目像少女一般,有时口滴鲜血、恐怖狰狞、手持钢刀,一副恶煞形象。古印度对神的化身的不同信仰也形成多种信仰流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三位一体湿婆派、骷髅湿婆派、林伽派、崇拜难近母派等等,无计可数。印度教没有信条,没有教义,也没有教堂,它被婆罗门所把持,是社会与宗教的结合体,提倡不杀生,重男轻女,妇女地位低下,强调种姓制度。马克思曾经指出:“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相信灵魂转世,认为动物、人类、神的生命都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系统中,每一段生命由前世行为所决定,人在前世有善良行为就能升天,否则就堕为畜类。如果想解脱生死轮回,获得一种永恒状态,那就要与梵合而为一。

印度教主张不杀生,非暴力是统治阶级麻痹老百姓的统治手段。它所强调的种姓制度与中国的“制礼作乐”的制度大体相同,把人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世代相传。不同的种姓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印度教的僧侣很多,他们是文明乞丐,到处流浪,靠布施生活。寺庙里的僧侣靠敬神者的献祭生活,印度节日很多,僧侣靠主持节日仪式捞取大量钱财。在印度教中对妇女非常歧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结婚时基本由女方出嫁妆,送彩礼,请客吃饭,除此之外,女方还要给男方一大笔钱。印度人结婚还讲究体面,花销很大,甚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为此,家里生养几个女儿的父母很发愁,经常不让女儿上学,让女儿早早出嫁。许多家庭甚至有因出不起嫁妆而女子跳火自焚的事件发生。还有许多妇女不得已去当舞者。

印度的许多歌舞艺术就是由那些生来备受歧视的妇女推动、发展的。它如同中国古代的“女乐”。

五、孔雀王朝时代文明

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占了印度,把希腊文化传递给了印度。但不久,亚历山大逝世,有一位名称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印度人趁印度混乱建立了王朝,他攻占了印度当时最强大的王国摩羯陀,驱逐希腊马其顿官兵,击败塞琉古王朝的势力,扩大版图,建立了印度历史的第一个帝国,即摩羯陀孔雀王朝。

摩羯陀孔雀王朝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在于它结束了印度的混乱不堪的“十六国割据”局面,建立了奴隶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国家形态从这时起开始定型,政权超过神权,政治与经济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孔雀王朝最有名的伟人是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他政绩辉煌,尤其是他对佛教的推崇使他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名人,在中国他的名字往往与佛教连接在一起。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印度国教。

阿育王采用的是佛教的仁政统治策略,为树立自己的威望,他还修建了许多砂石柱,在柱上铭刻诏谕,宣扬达摩,后人称此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柱头顶端一般冠有狮子、大象、瘤牛或马等动物雕像,顶板周围装饰着动植物浮雕,柱颈呈垂莲钟形。它是印度神话宇宙之柱的象征,它的根源来自吠陀时代捆绑牺牲祭祀天地的“屠柱”。在阿育王时代,石柱成为宣扬佛教,关爱生命的精神支柱。

孔雀王朝时代有两种艺术代表,一是阿育王石柱为代表的宫廷式的佛教艺术风格,另一是以自然神灵药叉和药叉女雕像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风格。

药叉和药叉女是印度人信仰的山水植物的神灵,它起源于雅利安人对树木的崇拜。古印度人认为树木从幼苗长成大树体现了自然生命的神奇力量,于是产生了对树木的宗教崇拜,古印度人把树干当做药叉,把树枝和果实当做药叉女,他们是生产之神和守护之神,因此,常常被建造在家宅、宫殿、城门上,在佛教中,药叉是“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包括:提婆、那伽、药叉、乾闼婆、阿修罗、伽鲁达、紧那罗、摩罗伽)。

孔雀时代的药叉和药叉女的人物雕像反射出了印度人对人的形体美的艺术理想,印度桑奇大塔东门有一砂石圆雕的“桑奇药叉女”,悬挂东门北柱与第三道梁口交角上,被世界各国学者认为是印度艺术标准的女性人体美的模型。舞蹈造型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展开的。药叉女的古朴温雅的微笑,丰满圆润的体质,“S”形的曲线、婀娜的姿态以及出肋移胯双膝外开的造型充分表明了古印度人对舞蹈雕塑等人体线条的艺术要求和审美标准。

六、贵霜王朝与犍陀罗文明

贵霜王朝在北印度的文化发展史上被认为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它与中亚发生的许多事件联系在一起。

贵霜王朝是在孔雀王朝统一帝国衰亡之后出现的新兴王朝。阿育王在位40多年是孔雀帝国的鼎盛时期,他死后不久,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王子们争权夺势,导致孔雀帝国分裂,引来大夏希腊人、塞族人、大月氏贵霜人对印度的入侵。他们的入侵给印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首先是来自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文化入侵,巴克特里亚在中国史籍中称做大夏。公元前159年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攻击了犍陀罗地区。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会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这里曾是古印度共和国时代的十六列国之一,犍陀罗在历史上曾是联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古丝绸之路集散地,因此,犍陀罗文化带有来自波斯、希腊、罗马的文化色彩。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攻占了犍陀罗之后,到了公元前90年,中亚的游牧民族塞族人打败巴克特里亚人占领了犍陀罗。塞族人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占领犍陀罗之后,继续发扬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在咀叉始罗当地的女性裸体小雕像、太阳神苏利耶和宰堵波托架有翼提婆(飞天)雕塑。塞族时代兴修的西尔卡普双头鹰宰堵波(佛塔),呈现印度、希腊与中亚文化混合的特征。”公元25年伊朗北部的帕提亚人(中国史籍称安息人)赶走塞族人占领了犍陀罗。帕提亚人喜欢希腊文化,从西亚引进大量的希腊文化艺术,在帕提亚统治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银质模压头像、古埃及童子神哈尔波克拉提斯的青铜小像、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金片模压像等。约建于公元40年的西尔卡普的半圆形佛寺宰堵波废墟中出土的灰泥塑像,竟塑有纯希腊风格的森林之神萨蒂尔头像,表明希腊神像已开始融入印度佛塔。”一些学者测定在印度的咀叉始罗的帕提亚时代产生了印度佛教当中最早的菩萨和佛陀塑像。在这之前,印度佛教没有人物塑像,在犍陀罗地区,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也产生了佛陀塑像和菩萨像。公元64年贵霜人占领了犍陀罗地区,贵霜人亦即大月氏人,原为我国甘肃一带游牧民族月氏人一支。约在公元前175年受匈奴驱赶迁徙来到阿姆河流域。公元78年至公元241年是贵霜时代犍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贵霜人的传统宗教虽然信奉拜火教(亦即琐罗亚斯德教),但它对印度佛教的广泛推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贵霜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迦腻色迦。他之所以有名也是与他传播佛法有关。迦腻色迦时期,贵霜帝国疆域很大,它包括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与大半个北印度。贵霜王朝统治一直延续到波斯萨珊王朝对咀叉始罗的统治时期为止。公元3世纪,贵霜沦为萨珊王朝的附庸。

古印度在接连不断的外族人统治下也扩大了印度人的视野,尤其在贵霜王朝时代,不仅扩大了与西方希腊、罗马,与东方中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也加强了来自希腊、罗马、中国等几个文明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时的丝绸贸易与佛教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说丝绸是与佛教有关的商品。“早期的大乘佛典如《大事记》或《妙法莲华经》不仅鼓励信徒用丝绸来装饰佛塔,而且许愿说,即使只捐一块丝绸,也会积大德,求得今生及来世福祉。用彩绸和珠宝装饰佛塔的风气大盛,在中亚和中国以后发展成彩幡,几个世纪里发展到百尺长幡。北魏人宋云和惠生作为北魏朝廷特使西行时,带了1000支百尺长幡,另加丝绸香料袋及2000支较短的彩幡。佛教的消费构成了丝绸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的贸易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我国古代盛行的长绸舞、狮子舞不能不说受到了伴随丝绸贸易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中那些犍陀罗色彩的佛教飞天身披的短巾也可能就是丝绸贸易在犍陀罗地区的反映。

七、笈多王朝以后的印度文明

贵霜王朝为古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由大月氏人丘就却统一五翎侯,自立为王而建立的,他征服西北印度后,开始攻占中国西域地区,到贵霜王朝第二代统治者阎膏珍时代其领土已接近了东汉版图,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迦腻色迦统治时代,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分裂成小国,公元4世纪被笈多王朝统治,公元5世纪被中亚游牧民族口厌哒人所灭。

历史上,笈多王朝以前被划分为古代印度时期。从笈多王朝起,古印度历史进入中世纪时期,也是古典时期,从笈多王朝开始,印度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从中世纪后期起是欧洲文明大发展时期,也是印度遭受外族入侵的历史时期。除了笈多王朝维持了100余年的统一安定的和平局面之外,印度以后发展的历史便是处在动荡不安的政治变化之中。外国统治者,征服印度在德里建都,统治了整个印度。“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接连有土耳其人或阿富汗人的五个朝代以德里为中心对印度进行统治”。穆斯林统治印度期间,印度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集中体现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它是一种僵硬的宗教信仰,把传播真主穆罕默德作为惟一的宗教。而印度教是多神教,它是多种化身的神的标记,色彩鲜艳的宗教图案,以及多种多样的宗教建筑,使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不过,在长久的岁月磨砺中,也迫使一些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土耳其人对印度的文化艺术进行了破坏性的改造,他们拆掉印度寺庙,建造清真寺,使印度人沦为伊斯兰教的精神奴隶,印度妇女也从此带上了面纱,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文化艺术也带有了伊斯兰教色彩。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进入印度,留下大批蒙古人定居印度。公元14世纪末,铁穆耳率领骑兵攻占阿富汗、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铁穆耳率军入侵给印度带来毁灭性打击。“铁穆耳和他的部队在印度不足一年(公元1398-1399年),当他们离开时,印度已成为一片废墟。整个德里城,经过三天尽情的洗劫,成了一座被遗弃而杳无人烟的城镇,满目荒芜。”

公元16世纪至公元19世纪,印度开始复兴,成为一个大国即莫卧儿帝国时代,这是中亚外族在印度建立的帝国。开国君主为蒙古人铁穆耳后裔。这是印度政治统一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文化发展时期,更是中世纪印度与近代印度衔接的时期。

公元1757-1947年是印度的殖民时期。这一时期,印度遭受欧洲商业掠夺,遭受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的商业掠夺和践踏。

公元1947-1984年,印度才独立。1947年8月15日凌晨,印度临时政府代表尼赫鲁庄严地宣布:“在午夜钟鸣之时,当整个世界还在沉睡的时候,印度醒来了,它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从此德里城堡上空升起一面国大党三色旗,它意味着印度脱离了近200年的英国殖民的统治,开始独立起来。印度独立之后,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与繁荣,印度的传统文化在独立的印度社会里得到了重视、继承和发扬。

孔雀雄主阿育王

古代印度的社会

印度也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当时的居民达罗毗荼人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史称哈拉巴文化。亚利安人入侵后,吸收了哈拉巴文化,由游牧生活转为农业生活,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形成最初的奴隶制国家。

古代印度的教育是与它的种姓制度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在了解古代印度教育之前,必须理解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宗教和文化。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一种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玄奘曾将它译称为族姓制度。西方人称之为喀斯特制度。种姓制度形成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它将除奴隶之外社会上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两者居于统治地位,而以婆罗门权势最高。吠舍是小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人身自由,死后仍可再生为人,属再生种姓平民,但没有政治权利,他们必须供养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首陀罗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也不属于“再生”种姓,从事最苦、最低贱的职业。当然奴隶比首陀罗更卑贱。种姓制度是由每个人的家庭出身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各等级的人世代从事规定的职业,不得任意改变。各个等级之间不允许通婚,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上也是不平等的。如杀死一个婆罗门要付很高的物质赔偿,杀死一个刹帝利的赔偿只及其1/4,杀死一个吠啥仅及其1/8,杀死一个首陀罗则为1/16.

印度宗教中形成最早、历史最长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肯定了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并借此来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的特权。婆罗门教的经典为《吠陀经》,它对宇宙和人生都作了宗教哲学方面的解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婆罗门教已不能适应社会新动态的需要,加之婆罗门教的堕落,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新思潮,慢慢地形成了印度的另一大宗教——佛教。据传,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伽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首领净饭王的儿子。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寂默贤者。佛教针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认为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非自然如此。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应由人的品行而不是人的出身来决定。从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平等来看,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可是,佛教所主张的“众生平等”只是人在进入虚无飘渺的天国中才能表现出来,实际上是个空头支票,所起的只能是一种麻醉人民的消极作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出现了僧侣的组织,制定了教条和戒律,佛教的寺院越来越多,寺院逐渐成为宣传教义培养信徒的场所了。

古代印度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学方面有婆罗门教《吠陀经》的《奥义书》和佛教的三藏,它们既是宗教经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不少诗篇是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篇幅之长,远远超过希腊荷马创作的《伊立亚特》和《奥德塞》。古印度在科学方面也有很辉煌的成就。数学上创造了从1到9九个数字,在这之后又加上一个0,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现在我们都把这种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那是阿拉伯人从印度人那里学过去的。天文学虽然和占星术混合在一起,但他们已有了测算阴历的历法。在佛教寺院中传授的“五明”(即五种知识)范围广,有独到之处。这“五明”一是“声明”,学习辨识古字古文;二是“巧明”,包括机械和历算;三是“医方明”,讲授梵咒和医药知识;四是“因明”,讲述推理方法,类似逻辑之类的知识;五是“内明”,讲解佛经和因果关系。这种多方面的知识使印度文化史在世界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婆罗门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年龄一般为7岁~8岁,也有5岁入学的。经古儒准许接受为学生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共学习12年。在这12年中,师生同饮食共生活,学生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着朴素,削发独身,在地板上睡觉,还必须到各地行乞,借以习惯艰苦的生恬。古儒学校教师的品德行为也都必须符合圣典的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授的学业并善于引导学生服从规则。教师应学识渊博、言语清晰、忠贞、和善、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学生。在公元2世纪出现的教育法规中对师生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学、韵律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它们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内容。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入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政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在一些大的婆罗门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学识的高僧讲学论道。他们有的擅长科学和哲学,有的则擅长语法学和字源学,在讲学论道时皆吸引众多门徒远道来求学。婆罗门种姓的人数很少,他们又注重个人修行,故寺院数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响有限。古代印度许多帝王的宫廷里也设有学校,培养教育王子、王孙,这类学校对于政治、经济等知识更为注意。

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进行。佛教在定为国教后,寺院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大。寺院内设备齐全,储有一定的资财。佛教接受信徒没有种姓限制,其僧侣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资和造诣的精湛来决定而非出身和家世来决定,因而众多父母竞相送子入寺为僧。凡愿为僧者,不论男女均可由家长向寺院提出申请;经许可后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侣的监督下,从事学习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两个阶段。年满8岁以上儿童经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继续留居寺院,由两位僧侣负责指导学习教义和修行。这样的僧师僧徒关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赖。僧徒侍奉僧师是其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起居、饮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为僧师安排妥当。僧师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问,关心僧徒的精神成长和学识进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体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这种监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担指导其他新著录的比丘的职责。佛教寺院的学风较为纯朴,寺院规定的制度僧师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寺院的教学一般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在围绕经典学习之余,还传授“五明”。僧师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古代印度有不少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比丘的工作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其中最著名的是纳兰陀寺。纳兰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学术就很繁盛。后因释迦牟尼生于此,死于此,葬于此而尤为著称。寺院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僧徒众多。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曾在纳兰陀寺学习过5年。在玄奘就学时期,纳兰陀寺的僧师有1500人,僧徒有8500余人。僧师中能讲经50种者约10人,能讲经30种者约30人,能讲经20种者约1000人。纳兰陀寺招收学生考核十分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可获录取,学生须有坚实的基础训练,要到20岁左右才具备条件参加入学考试。该寺规模宏大,几乎每天都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进行,讨论和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婆罗门教或是佛教的教义;不论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识;不论是哲学的或是实用的学问,不论是科学的或是艺术的成就,几乎无所不包。寺内藏储有大量图书。图书馆包括3座建筑,其中一所是九层的高楼,收藏的珍贵书册颇多。因纳兰陀寺在当时学术和教育的影响极大,远东各国纷纷派遣青年赴纳兰陀寺求学,纳兰陀寺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中心。

古代东方国家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这里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和学校教育。虽然这些学校还较为简陋,但已具备了学校的功能。由于学校的产生,使教学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脱离出来,有了专职性的机构。学校里除了有专门进行教学的场所外,还有专门从事教与学的人员——教师和学生。这一切都促使了人类教育的大发展。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特点显著,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点。

1.教育注重政治功能、社会的价值。学校教育与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直接为之服务。学校教育中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政治统治的需要。

2.教育的宗教色彩浓厚。在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中,教师往往都是由神职人员担任的(中国除外),宗教机构同时又是教育机构。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注重道德训练。教学内容也大都围绕宗教经典内容进行。

3.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特权的标志。哪个阶层的人进入哪一类学校学习是有明确规定的。这是由奴隶社会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同时,这种教育上的差异又进一步巩固了奴隶社会的等级性。

4.教育的保守性大,发展缓慢。这一特点是受古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文字等特点所限制的。古代东方国家的经济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这种小农经济对外联系不多,较为封闭,变化极小。最初形成的文字十分复杂,要掌握这些繁杂的文字需要相当的精力和时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学校的教学内容又多以宗教经典为主,这就使得古代东方学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以后古代东方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

同类推荐
  •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境与人类健康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与人类健康》由谢芾主编,是一本自然科学类读物。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本书包括了人类生活、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环境与人类健康》里,既有令人感动的环保故事,又有深刻实用的环保知识,它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守护地球家园的忠诚卫士。
  • 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当代青少年科普文库·新的绿色革命

    当代青少年科普文库·新的绿色革命

    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20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4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受当代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头脑的冷静,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和利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以便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决定其取舍。
  • 科学伴你行-不朽的发明

    科学伴你行-不朽的发明

    本书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有关发明的故事,内容深入浅出,运用伟大的发明,激励青少年开拓创新,并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
  • 探索未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

    探索未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热门推荐
  • 终极恐惧

    终极恐惧

    素不相识的人,一觉醒来后纷纷发现自己正身处电影世界之中,复杂诡异。熟知电影剧情却无法成为活命的资本,面对无所不在的死亡,要如何在这个极度恐惧的世界里活下去,又要如何逃离这个诡异的世界……
  • 总裁来袭:狂宠小甜妻

    总裁来袭:狂宠小甜妻

    一次交易让他们走到一起,新婚(领证)之夜,叶安沫却发现原来这个男的就是上次调戏她的那个人。“老婆,我们该洞房了!”“谁......谁要跟你洞房啊?我们都还不了解对方......这样不好吧!”“那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了解!”某男邪魅的勾起唇角。“......”从此夜夜笙歌,终有一天叶安沫受不了,忍者腿心的酸痛扯着嗓子说:“上官烨爵,你今晚给我睡外面!”“哪里都试过了,不如试试野战!””......”某女暴走。小说讨论粉丝QQ群:432763913
  • 辰星

    辰星

    光明已逝,黑尘压顶苍穹。邪物出世,大道之纲陨落星辰。暗夜里,唯有正义仅存。英雄注定的你,手握世界,将光明绽放凡尘。
  • 赶尸人闯末世

    赶尸人闯末世

    僵尸,一听就让人感到恐慌。末世危机爆发,可有谁想过埋在地里的僵尸也可以用来做求生工具?虫潮、废土、野心的黑暗末世。普通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一个偶然的机会,无名小卒沈存得到了一本邪书,开始了赶尸的人生。精选五行僵尸,炼制尸傀,五行尸傀得其一,笑傲末世不需愁。高新科技、高新产品?全盘接收,改造无敌!武功心法、轻功身法?尸傀可比人做的规范多了,而且永远不会遗忘!特能异能、各有所长?五行尸傀各有不同,相生相克,绝无雷同!(金身铁王、永生木王、异能水王、焚天火王、不灭土王)五行尸王!新人求支持求推荐求收藏^_^
  • 邪魔夫君捡回家

    邪魔夫君捡回家

    我是落魄的神族,无意中捡了个漂亮盒子回来,等到发现这盒子的妙用时,才知道我特么压根是捡了个男人回来!我一路逃,他一路追,就在我无路可逃时,欲哭无泪的看着他,爷,你放过小女子行不行?奈何某人慵懒的说:“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我都不会放开你......”
  • 无上剑仙皇子

    无上剑仙皇子

    一代剑侠柳天帆为下界亿万生灵罪仙界诸多强者,一怒斩杀数千贪婪的仙人,最终被圣人逼致自爆。重生异界,重修武道,一路走来,白骨森森,尸山血海,从不惧怕。爱恨情仇,恩恩怨怨,血的后悔。打破虚空,战破了苍穹,战破的天地,历尽的世间万难。成就武道的巅峰。,从一位弱小的皇子到天下人都敬佩的武神,入神虚,回仙界。
  • 十年亦梦

    十年亦梦

    她就是因为一句玩笑话就开挂般的穿越了!她的身边总是无缘无故的出现美男!她的身份无论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都好得离谱跑!有人说“这是前世缘故,也有人说是仙女下凡”那她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是仙女下凡或仙女下凡还是------另有其它
  • 苏宁:背后的力量——组织智慧

    苏宁:背后的力量——组织智慧

    20年的时间,全面领先于行业,抢滩香港走向海外,收购日本同行走出国门……苏宁凭什么?推动苏宁这样高速发展的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本书从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等方面对苏宁优秀的组织智慧进行了详细阐述……
  • 逆问尘尽

    逆问尘尽

    我只是带上自己和别人的夙愿前行而已,别无他求.......
  • 恋上你的冷酷

    恋上你的冷酷

    她是才华横溢的女子,他是顽劣至极,桀骜不驯的老大,而她却成了他的小老师,监督他的学习,他和她将发生怎样的校园恋情呢?龙玄澈微挑起右眉,轻浮地挑起冰凝的下颚,微微道“你是想借给我当家教的名义,来勾引我的吧!其实,你不必这样的,就凭你的姿色,你的聪慧,应该有更好吸引我的法子吧。”“啧……就你这种公厕我还看不上眼呢?”冰凝抬手,打掉他抵着自己下颚的手,语气里是说不出的轻蔑于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