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故事: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诗人,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为官清廉,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深得百姓拥戴。
10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看到河里有一位溺水而亡的女子。老师随口吟出一首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刚好16岁呢?”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沉重地吟咏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处。”
教子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年纪仅10岁的郑板桥就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不会被老师的权威所迷惑,反而赢得了老师的赞赏。
为什么老师会欣赏小小年纪的郑板桥呢?
那是因为郑板桥的客观,同时,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一点是父母应该支持和培养男孩客观看待世界的这种理性的思维。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客观的理性思维有时候,非常遥远,有的孩子在楼梯上边跑边跳摔了一跤,父母却责怪楼梯太滑,有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视而不见,甚至帮孩子寻找借口,有的孩子做了一件他应该做的事请,父母却会认为孩子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对孩子赞不绝口……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有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常常在在父母精心营造的虚拟空间里生活,许多本该在年幼的体验和学习的内容被父母的主观意识扭曲了。还来不及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孩子,一直被父母的甜言蜜语保护着长大,那么当他们一旦真正面对外面的世界,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问题就出来了,孩子难免会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和退缩的行为。
客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想一想,有时候是不是这样,如果没有一种对生活认识的正确的客观的态度,那么无论现实世界还是心灵世界都将是扭曲的,对于我们大人都是如此,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其它动物,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人能超越自身的感觉,客观的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家长对待孩子,也应该客观。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明白主观的确会让人走入误区。
客观地看待问题。要想做到客观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超越自身所固有的局限。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客观,才能引领孩子客观看待问题,父母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认识:不同年龄、不同气质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能要面临这孩子的很多“惹麻烦”的现象。如果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应该懂得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中长大的。所以,不能用过高的要求、过严的标准、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去苛求孩子。只要孩子在认真地付出努力,真诚地扭转自己,刻苦地锻炼意志,我们就应当去赞美他们,激起正向的精神满足。
第二,引导孩子客观看待自己,告诉孩子不要无故批评自己。潜能受压抑的人经常沉溺在自我批评中,不管做出多么简单的主动,每一位受压抑的学生不要这样折磨自己,因为有意识的自我批评、自我分析和反省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种经常不断的、每日每时都进行的自我猜测或者对过去行为的无休止的分析,最终只能导致客观的失败。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会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中总结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方法,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第三,父母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哪怕一句客观的真实,如果,父母喋喋不休的表达面前,孩子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最后,父母还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
给父母的话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判断能力,教会孩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