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2700000012

第12章 残酷的宫廷斗争

一、从武惠妃得宠说起

(一)武惠妃的家世

武惠妃,河东文水人。旧史说她是“则天从父兄子恒安王攸止女也”(《旧唐书·后妃列传》)。武氏家族人口众多,支系颇繁,武惠妃到底属于这个家族中的哪一支系,还是需要详细地考述清楚的。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兄弟四人,依次是武士稜、武士让、武士逸、武士彟。武士让排行第二,武惠妃就是他的后裔。武士让,名冲,字士让,在唐朝担任过太庙令的小官,唐高宗永徽中(650—655)卒。但是《全唐文》卷691符载《贺州刺史武府君墓志铭》却说他的官职是:左右仆射、司徒、太尉、尚书令,封楚僖王。这些官爵当是武则天主政期间追赠的,并非其生前所获。武士让有四子,长子之名失载,其余诸子依次是武惟良、武怀道、武弘度。武弘度为武士让幼子,字怀运,任淄州刺史,封九江郡王。

另据《旧唐书·武承嗣传》载:“士彟卒后,兄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杨氏失礼。及则天立为皇后……乾封年,惟良与弟淄州刺史怀运,以岳牧例集于泰山之下。时韩国夫人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则天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仍讽百僚抗表请改其姓为蝮氏,绝其属籍。”可见武弘度早在武则天当皇后时就已被处死,并“绝其属籍”,因此也就不可能被封为九江郡王。武弘度的郡王爵位当是在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之后追封的。武弘度生三子,即武攸归、武攸止、武攸望。其中第二子武攸止为武惠妃的生父。

武惠妃的母亲郑国夫人杨氏,为弘农杨氏中人,自东汉以来就是著名的大士族,但是到了唐朝,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据《全唐文》卷230张说《郑国夫人神道碑》载:“曾祖讳谌,以礼乐习文,为越州司马。祖衍,以折冲学武,为游击将军。父宏,以门才入仕,为雍县丞,而早卒。”杨氏的曾祖父任过州司马,祖父为游击将军,父亲仅为县丞而且早卒,可见其家族已经沦落到何种地步。杨氏能够嫁给武攸止完全是凭借其家族的旧声望,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为了抬高其家族的地位,在婚姻选择方面为武氏子弟选择了一些老牌旧士族,才使杨氏得以与武攸止结合。关于这一点其《碑》文只是说:“初则天之代,夫人言归武氏,曰恒安郡王,生惠妃及家令忠、太子仆信。”杨氏出嫁时仅为区区县丞之女,而武攸止已经封为恒安郡王,如果不是依靠其家族门第,无论如何也是攀不上武氏这样的新权贵家庭。

杨氏死于开元十年(722)三月,其时武惠妃正深受玄宗恩宠。杨氏的郑国夫人之号也是因武惠妃之故而得来的。其家还得到了皇帝大量的赏赐,所谓“白玉满堂”,“黄金作穴”。其患病期间,“故寝疾则饮食天厨,汤药御府,匪日伊夕,上宫络绎于闺庭”。其死后,“送终则威仪倾都,车骑曀目,自宫徂野,中使相望于道路。哀荣之盛,书记罕闻”(《郑国夫人神道碑》)。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武惠妃深获恩宠的真实写照。

(二)武惠妃宠冠后宫

关于武惠妃是如何入宫的,《旧唐书·后妃列传》说:“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上即位,渐承恩宠。”可见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武氏就已经入宫了。但是当时的皇后却是玄宗的元配王氏,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下邽镇)人,她是南朝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的裔孙,也算是大族出身,早在玄宗为临淄王时就已聘为王妃。玄宗决定铲除韦氏集团时,王氏也参与了此事的密谋,与玄宗也算是患难夫妻了。因此,玄宗即位后,遂于先天元年(712)立其为皇后。

王氏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没有生子。武惠妃不仅能歌善舞(《新唐书·艺文志》就收有谈皎所绘的《武惠妃舞图》可证其事),而且为玄宗生有数位子女。据载,武惠妃共生有四子三女,即第九子夏悼王李一、第十五子怀哀王李敏、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第二十一子盛王李琦,三女依次是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其中李一、李敏与上仙公主皆在襁褓之中就已夭折,遂使武惠妃与玄宗伤悼不已,后来又生了寿王李瑁,便不敢养在宫中,而是送到玄宗兄宁王李宪府中抚养。宁王知此子为玄宗所钟爱,自然不敢怠慢,由其元妃亲自乳养,并作为自己的儿子。李瑁在宁王府生活了十几年才回到了宫中,因此在玄宗诸子中,李瑁的封王是比较晚的。后来,武惠妃又生了盛王李琦及咸宜、太华二公主,都得到了玄宗的宠爱。

由于寿王李瑁在武惠妃所生诸子中年最长,所以最受宠爱,一度欲被立为太子,关于此事后面还要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盛王李琦在开元十五年(727)任扬州大都督,开元二十年(732)加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在逃往蜀中的途中还任命他为广陵郡大都督,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授予他很大的权力,可见直到此时,盛王仍然受到玄宗的宠信。

至于咸宜公主,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下嫁杨洄,玄宗将她的实封户数增加到千户。按照唐制,公主实封五百户,由于咸宜公主故,只好将其他公主的封户数也增加到千户。玄宗还曾亲自到咸宜公主宅看望她,可见对其宠爱达到何种程度。

太华公主成年后下嫁侍御史杨锜,即杨贵妃之堂兄。史载:太华公主“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在天宝时期,太华公主与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等成为当时最有权势之家,“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旧唐书·后妃列传》)。

武惠妃的亲属也得以累迁高官,其弟武忠任国子祭酒,另一弟武信任秘书监,武惠妃的生母封郑国夫人。

玄宗的元配王皇后却日渐受到冷落,究其原因,除了没有生育外,“色衰爱弛”(《资治通鉴》卷212)也是王皇后失宠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武惠妃得宠,并且阴怀夺取皇后位之心,使得王皇后日夜不安,难免在玄宗面前流露出不满情绪。玄宗因此而更加不悦,遂与秘书监姜皎密议,打算以王皇后无子的理由废去其皇后之位。姜皎不慎将玄宗的这个意思泄露了出去,为王皇后的妹夫嗣滕王李峤所知,李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面质问玄宗是否有其事。玄宗大怒,遂将姜皎重杖六十,流放钦州。其弟吏部侍郎姜晦贬为春州(今广东阳春)司马,“亲党坐流,死者数人”。姜皎死于流放途中(《资治通鉴》卷212)。

姜皎死后,王皇后忧惧不安,但由于其待下有恩,故没有人落井下石,玄宗虽然早存废立之心,一时找不到借口,因而犹豫不决。正在此时,王皇后的兄长王守一因其妹无子而皇后地位动摇,遂指使僧明悟为皇后祭南北斗,“剖霹雳木,书天地字及上名,合而佩之”。所谓霹雳木,即雷所震之木,佩之可以镇服鬼物。并且祝曰:“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资治通鉴》卷212)也就是说佩带此木可以生子,本人将来也会像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制。王守一的这种愚蠢行为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其家族败亡的步伐。果然此事不久就被玄宗知道了,于是在开元十二年(724)七月,将王皇后废为庶人,三个月后,王皇后便悲惨地死去了。与此同时,贬王守一为潭州别驾,在赴任途中赐死。

(三)武惠妃与权臣

王皇后的死去为武惠妃登上皇后宝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玄宗也极力主张立武惠妃为皇后,然而阻力之大却是他没有想到的。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因忙于泰山封禅之事,还没有顾得上此事。次年,玄宗正式提出立武惠妃为皇后。有人上奏说:“武氏乃不戴天之雠,岂可以为国母!人间盛言张说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且太子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登宸极,太子必危。”(《资治通鉴》卷213)武则天取代李唐统治,建立武周政权,并且大肆屠杀李氏子孙,而武惠妃又恰恰是武氏家族中人,此事遂成为反对者的口实,使玄宗无法辩驳。此时的太子是玄宗的第二子李瑛,因其母出身微贱而失宠,朝野早有玄宗欲废太子而立武惠妃子的流言,反对者以此为理由而反对立武惠妃为皇后,由于太子并无过失,玄宗如果不顾一切地立武惠妃为皇后,将会使流言得到证实,这也是玄宗所不愿看到的。在此之前不久,张说刚刚被罢去相位,说他为恢复相位,虽然没有多少根据,如果玄宗一意孤行,不仅会陷张说于不义,而且对玄宗的威望也将带来极大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玄宗思虑再三,只好放弃了立武惠妃为皇后的打算,“然宫中礼秩,一如皇后”(《资治通鉴》卷213)。

那么,到底是谁站出来反对立武惠妃为皇后呢?据《唐会要》、《新唐书》记载,乃是侍御史潘好礼所为。但是司马光认为潘好礼已经在开元十二年致仕,故不可能是其所为,“竟未知此表是谁献之”(《资治通鉴》卷213《考异》)。

武惠妃未能当上皇后,虽然心中不悦,然自古以来母以子贵,于是她便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如何使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之事上了。在武惠妃现存的两个儿子中,寿王李瑁年长,“宠冠诸子”(《资治通鉴》卷214)。然而寿王李瑁在玄宗诸子中排行第十八,在其前还有许多兄弟,且太子李瑛无过,要想取而代之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武惠妃长期生活在宫廷之中,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深得皇帝的宠爱,但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廷的力量,内外结合,方能使事情成功。

在众朝臣中,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是武惠妃的女婿,自然是依靠的力量。尚书右丞相张说虽然罢相,但“宠顾不衰”,他欲想恢复相位,武惠妃也是用得着的人,加之他曾为武惠妃的生母郑国夫人撰写过《神道碑》文,双方关系也比较亲密。因此,在拥立寿王的朝臣队伍中,张说应该也算是一位。除此之外,拥护寿王最为得力的一员大臣便是李林甫。

李林甫也是唐朝宗室,只是到了开元时期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了。他是千牛直长出身,因为其舅姜皎的引荐,开元初升任太子中允,累迁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726),宇文融为御史中丞,经其引荐,李林甫得以升任御史中丞。有了这个基础,此后遂连任刑部、吏部侍郎。李林甫是一个颇具政治野心的人物,他深知如果没有人在宫中相助,想要攀上高位是非常之难的。他见武惠妃得宠,寿王、盛王因其母故也深为玄宗所爱,太子李瑛的地位岌岌可危,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投机机会。他平素与宫中的宦官们关系亲密,于是便通过他们对武惠妃表示:“愿保护寿王”,“惠妃德之”。自从李林甫攀上了武惠妃的高枝,从此官运亨通,不久便升任黄门侍郎,“玄宗眷遇益深”(《旧唐书·李林甫传》)。这时李林甫虽然还没有拜相,但是距宰相高位也是伸手可及了。开元二十二年(734),拜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李林甫拜相以后,玩弄权柄,专断朝政,屡次中伤太子,力主改立寿王为太子,为武惠妃效尽犬马之力。

二、太子李瑛被废

(一)李瑛为什么失宠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第二子,本名李嗣谦。其母赵丽妃本是伎人,“有才貌,善歌舞”(《旧唐书·庶人瑛传》),玄宗任潞州别驾时见而爱之,遂收入房中,非常宠爱。玄宗当了太子之后,赵丽妃的父亲赵元礼、兄长赵常奴皆擢任京官,开元初升为高官。其子李瑛在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九月封真定郡王,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八月进封郢王,开元三年(715)被立为太子。但是当武惠妃得宠后,赵丽妃便逐渐失宠,李瑛也随之失去了其父的宠爱。使李瑛失宠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其母的出身。在唐代这种婚姻崇尚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将伎女之子与太子联系在一起,总使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显得格外刺目,也使玄宗心里觉得非常别扭。

玄宗是一个生性风流的皇帝,在他的嫔妃中出身微贱者并不仅仅赵丽妃一人,此外还有皇甫德仪和刘才人两人,她们都是李隆基为临淄王时,因为容色美丽而进入王府的。后来皇甫德仪生鄂王李瑶,刘才人生光王李琚。他们的母亲在当时也是非常得宠的,同样也是因为武惠妃的缘故而失宠,并且牵连到李瑶与李琚。如果说李瑛是因为身居太子之位而遭到武惠妃的打击和算计,那么李瑶与李琚并非太子,为什么也同样遭到排斥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出身低贱的母亲。关于这个问题,旧史记载说:“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资治通鉴》卷214)《旧唐书·李林甫传》也说:“以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皆以母失爱而有怨言。”可见这三人的失宠皆与母亲的出身有着直接的关系。

客观地看,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玄宗本人。他早年以色取人而没有考虑到出身的高低,待到当了皇帝后又觉得这些嫔妃的出身太低,与皇家的崇高地位不相称,在冷落这些嫔妃的同时又牵连到她们所生之子。因为皇后没有生子,皇长子李琮的生母刘华妃又不甚得宠,当年李瑛在诸兄弟中除李琮外年最长,加之其母赵丽妃正在得宠之时,因而被立为太子。此时却因为宠爱武惠妃之故而要改立太子,因此在这场风波中,李瑛等人完全是无辜的,始作俑者就是他们的亲生父亲——唐玄宗。

(二)围绕废黜太子的斗争

李林甫投靠武惠妃得以拜相,当然得投桃报李,于是他积极出谋划策,欲要废黜太子,拥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三人,由于受到排挤,不免口出怨言。驸马都尉杨洄“常伺三子过失以告惠妃”,武惠妃遂向玄宗哭诉:“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太子。当时的首相是张九龄,认为太子无过,不可轻易废黜。他列举了前代随意废黜储君所造成的种种严重后果,以劝说玄宗放弃罢废太子的想法,他说:

“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虽然不悦,但一时对张九龄也无可奈何。李林甫当时在场,见此情景也就不敢再说什么,“惘然而退”。事后,他对宫中的高级宦官说:“家事何须谋及于人。”(《旧唐书·李林甫传》)意思是说废不废太子乃是皇帝家事,不必征询朝臣的意见。

李林甫对张九龄早就心存怨恨,当初玄宗欲拜李林甫为相,征询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反对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玄宗不听。因为此事使李林甫对张九龄非常不满,他见张九龄方为玄宗所倚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并不公开与张九龄冲突(《资治通鉴》卷214)。但是李林甫深深地懂得,如果不扳倒张九龄,不仅废立太子之事无法实现,自己欲想专断朝政也是远不可及。这时的玄宗由于在位日久,怠于政事,张九龄每事必争,而李林甫窥伺皇帝之意,曲意迎合,千方百计设法中伤张九龄,使得玄宗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

武惠妃见张九龄阻止废黜太子,于是指使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意思是说,只要他支持废立太子,就可以保证他长期任相而不变。不料张九龄将此事告知了玄宗,“上为之动色”(《资治通鉴》卷214)。也就是说玄宗听到后也非常震惊,变了脸色。尽管玄宗非常生气武惠妃的愚蠢行为,但改换太子也是他的本意,加之对武惠妃恩宠正盛,因此也没有斥责武惠妃。不过,经此一举,遂堵住了玄宗改换太子的口,使他不便再提出这个问题,故终张九龄罢相,太子一直相安无事。

张九龄虽然为保护太子出了大力,但也因此而得罪了武惠妃、李林甫,同时也引起了玄宗的极大不满,故其罢相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玄宗在东都洛阳居住,原定次年二月返回长安,因宫中有事遂决定提前返还长安。但张九龄认为此时秋稼收获未毕,不如十一月再动身不迟。李林甫却积极主张马上动身,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上时政绩突出,玄宗欲任其为尚书,张九龄反对,李林甫却说牛仙客大才,不要说任尚书,就是拜相又有何不可!张九龄仍然坚持己见,玄宗怒曰:“事皆由卿邪?”这些事情都进一步加深了玄宗对张九龄的不满。

李林甫推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不学无术,曾当着中书侍郎严挺之的面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遂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便将萧炅贬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密切,欲推荐其为相,因为李林甫深得皇帝宠信,便建议其拜见李林甫。然而严挺之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不愿登门拜访。此事被李林甫知道后,对严挺之恨之愈深。严挺之的前妻嫁给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贪赃而被下狱治罪,严挺之全力营救。李林甫遂指使人将此事向皇帝告发。张九龄认为严挺之的行为算不上有私心,因为他与王元琰之妻已经离异。玄宗却认为“虽离乃复有私”。“于是上积前事”,认定张九龄阿党,即搞政治小集团,罢去了中书令之职,贬为尚书右丞相,与此同时被罢相的还有侍中裴耀卿。任命李林甫兼任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以上见《资治通鉴》卷214)。不久,又将张九龄贬到荆州任长史。随着张九龄等人的被罢相,太子李瑛的地位岌岌可危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随着张九龄的罢相,武惠妃、李林甫等人加快了废黜太子李瑛的步伐。李林甫为了在太子被废后寿王李瑁能顺利地登上太子宝座,四处散布寿王之美德,说他的好话。同时他们又商定了废黜太子的计划,由驸马都尉杨洄出面,诬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与太子妃的兄长驸马都尉薛锈勾结,图谋不轨。又指使人召三人入宫,说宫中有贼,令其披甲入宫护驾。三人入宫时,武惠妃却对玄宗说:“太子、二王谋反,已顶盔披甲入宫。”玄宗急命人察看,果然如此。玄宗不辨真伪,以为他们谋反属实,遂急召宰相入宫,商议如何处置三人。李林甫说:“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旧唐书·庶人瑛传》)婉转地表示了赞成玄宗严厉处置三人的意见。于是玄宗意决,下诏将李瑛、李瑶、李琚三人废为庶人,将薛锈流放瀼州。随后又将李瑛、李瑶、李琚、薛锈四人处死,“瑛舅家赵氏、妃家薛氏、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惟瑶妃家韦氏以妃贤得免”(《资治通鉴》卷214)。此事的发生说明了宫廷生活的险恶,也是唐朝盛世时的一大冤案,由于三人无过而死,故“天下冤之,号‘三庶人’”(《新唐书·太子瑛传》)。

(三)李亨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太子李瑛被赐死后,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似乎已经不存在什么疑问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其母武惠妃却突然于这年十二月死去了,年仅四十余岁。关于武惠妃的死因,《旧唐书·庶人瑛传》说:“武惠妃数见三庶人为祟,怖而成疾,巫者祈请弥月,不痊而殒。”《新唐书》所载亦同。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武惠妃的死使玄宗伤心不已,由于在生前没有立其为皇后,于是便追赠其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武惠妃的死也给立寿王为太子之事带来了变数,使他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母亲和保护神。

宰相李林甫曾受武惠妃恩惠甚多,他升任黄门侍郎,再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到中书令,无一不是武惠妃内助的结果。武惠妃虽然死了,只要他能将寿王扶上太子之位,将来仍可长保富贵。于是他对玄宗说:“寿王年已成长,储位攸宜。”(《旧唐书·李林甫传》)催促玄宗尽快立寿王为太子。不料玄宗反倒犹豫不决起来了。

玄宗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三庶人”的死使他骤然失去了三个成年儿子,心情惨然。太子李瑛固不待言,李瑶、李琚也是非常优秀的人物,张九龄就曾称赞过“二王又贤”。其中李琚尤为突出,史载其“有才力,善骑射。初封甚善,玄宗爱之”(《旧唐书·庶人琚传》)。三人死后,天下冤之,如果仍然立寿王为太子,社会舆论对玄宗将颇为不利。此外,废长立幼,古来大忌。寿王李瑁排行十八,在其之前兄弟颇多,如果立其为太子,将来说不定又会闹出争夺储位的纷争。出于这些原因,玄宗一直不能痛下决心,确定立谁为太子。

在立谁为储的问题上,大宦官高力士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史载:“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上以忠王玙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意欲立之,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资治通鉴》卷214)高力士见皇帝这一段时期寝食不安,遂询问道:“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大家”指皇帝。玄宗反问道:“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意思是你是我家老奴,难道还猜不出我到底为了什么吗?高力士遂道:“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玄宗曰:“尔言是也。”(《新唐书·高力士传》)于是遂立忠王李玙(后改名亨)为太子。

高力士说“推长而立”,可是李玙并非长子,为什么不立皇长子李琮呢?原因就在于李琮早在开元初就得不到其父的喜爱,后来打猎时又被野兽抓伤了面部,十分难看,这样的人将来当皇帝实在不雅。李玙为玄宗第三子,除李琮外,在现存的玄宗诸子中年纪最长,加之其母杨妃出身于弘农杨氏家族,门第也高,这些都是李琮难以相比的优势条件。

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宣布立李玙为太子。次月,唐玄宗在大明宫宣政殿举行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典礼。又过了十天,册忠王妃韦氏为太子妃。次年,改名李绍,天宝三载(744),又改名为李亨。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并不等于他的前途充满阳光,相反,却是一路荆棘。原因就在于李林甫见自己一直拥立的李瑁落选,而李亨意外地当上了太子,担心李亨将来一旦即皇帝位会对自己不利,因而心中畏惧,“巧求阴事以倾太子”(《旧唐书·李林甫传》)。

三、太子李亨的艰难生活

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子东宫系统与唐前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宫的职官体制已经被破坏殆尽,连太子本人也不能居住在东宫,从而使太子的政治生活空间大大地压缩了。太子地位的这种变化,说到底还是皇帝出于对太子防范心理所导致的结果,如果再有权臣从中与太子作对,那么太子的处境便非常艰难了,李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天宝时期接连发生的几次狱案,主要都是针对政治基础薄弱的太子李亨的,从而使李亨的地位几乎崩溃,李林甫的阴谋险些成功。

(一)韦坚、皇甫惟明之狱

韦坚,京兆万年人。其家族与皇家关系颇为亲密,韦坚之姐为玄宗的兄弟薛王、赠惠宣太子李业妃,李业参与过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与玄宗关系非常亲密。韦坚之妹为太子李亨妃。其妻为楚国公姜皎之女。韦坚任水陆转运使时负责江淮财赋的转输,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深得玄宗的赏识。

皇甫惟明,早年曾任忠王友,是李亨为忠王时的府僚,故两人关系比较密切。皇甫惟明后来升任陇右、河西节度使,多次击败吐蕃军,立有军功。天宝五载(746)正月,皇甫惟明大破吐蕃,入朝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去林甫”(《资治通鉴》卷215)。这件事便成为此次大狱的一个导火索。

这一时期的李林甫权势正盛,他在宫中结交宦官,因此宫中的一举一动无不知之。皇甫惟明的行为很快就被李林甫知晓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同时借机打击太子的势力,李林甫很快就决定进行反击了。

其实李林甫的防范早在李亨被立为太子之时就已经开始了。韦坚的被重用使得李林甫非常不满,加之韦坚与左相李适之关系亲密,使李林甫如坐针毡。他采取了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其为刑部尚书,罢去了其原任的各种使职,“坚失职,稍怨望”(《新唐书·韦坚传》)。然后命御史中丞杨慎矜秘密侦查太子、韦坚、皇甫惟明等人的行踪,很快就发现这年正月的一天深夜,太子出游,与韦坚相见,韦坚又与皇甫惟明相会于景龙观道士室。景龙观位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于是杨慎矜向皇帝报告,“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鉴于韦坚与皇甫惟明相会之前与太子见过面,于是“(李)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资治通鉴》卷215)。李林甫的进奏明显要比杨慎矜的毒辣得多,杨慎矜的报告并没有牵连到太子,而李林甫的上奏不仅牵连到太子,而且还指出韦、皇甫二人结谋的目的,在于拥立太子为帝,这样就又牵连到玄宗的利益,企图激怒玄宗。不过玄宗并非昏庸之辈,他并不完全跟随着李林甫的意向走,他下诏将韦坚、皇甫惟明下狱审讯。玄宗自从原太子瑛事件发生后,不愿意又牵连出太子李亨,只是以“干进不已”的罪名处理了韦坚,以“离间君臣”的罪名处理了皇甫惟明,根本没有涉及谋立太子之事,将韦坚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贬为播川太守,籍其家。

事情本来到此就结束了,可是韦坚的弟弟不服判决,大诉其冤,尤为愚蠢的是,他们竟然抬出太子来作证,从而极大地激怒了玄宗。将韦坚进一步贬为江夏别驾,不久又流放到临封郡,其两个弟弟及韦坚之子皆被贬往岭南。事态的恶化使太子李亨措手不及,为求自保,他上表以情义不睦为由,请求与太子妃韦氏离婚,玄宗对他抚慰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亨的及时反应使案件没有对其太子地位形成进一步的威胁。但是玄宗对李林甫借机扩大打击面却没有给予制止。后来李林甫派人赴岭南将韦坚及其弟杀死,又杀皇甫惟明于黔中。与韦坚关系密切的朝臣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如仓部员外郎郑章贬南丰丞,殿中侍御史郑钦说贬夜郎尉,监察御史豆卢友贬富水尉,监察御史杨惠贬巴东尉,韦坚的外甥、嗣薛王李琄贬夷陵郡员外别驾长任。李林甫还派人赴江淮一带调查韦坚的罪证,甚至纲典、船夫都不放过,致使所在监狱人满为患,死人无数,直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才停止对此案的追索。

(二)杜有邻、柳之狱

这是天宝时期牵连到太子李亨的又一大案。

赞善大夫杜有邻,是正五品上的东宫属官,其实只是一种闲散之职。他的女儿为太子良娣,即太子的姬妾之一,正三品。因此,杜有邻与太子既有僚属关系又是姻亲关系。柳官居左骁卫兵曹参军之职,只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但他的妻子却是杜有邻的另一女儿、杜良娣之姐,从这个角度看,他与太子李亨也有一定的亲属关系。

事情的起因与柳有着直接的关系。史载:“(柳)性狂疏,好功名,喜交结豪俊。淄川太守裴敦复荐于北海太守李邕,邕与之定交。至京师,与著作郎王曾等为友,皆当时名士也。”但是却与其妻的娘家关系不睦,于是他便诬陷杜有邻,“告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资治通鉴》卷215)。时在天宝五载(746)十月,这时韦坚、皇甫惟明案还没有结束。李林甫命京兆府士曹参军吉温与御史台御史共同负责审理此案。此案的案情并不复杂,但是由于此案再次牵连到太子,李林甫认为有文章可做,遂令吉温指使柳供出王曾,并引李邕为证。这样就使案情扩大化了,从中央职官牵连到了地方官员。柳在供出王曾、李邕的同时,还承认他与李邕“议及休咎,厚相赂遗”(《旧唐书·李邕传》)。于是玄宗派人赶赴北海郡,将李邕处死。

在这件事上,李林甫的党徒御史中丞王与杨国忠都参与了审讯,他们遵照李林甫的指示,将矛头直指太子李亨。但是玄宗却非常谨慎,除对涉案的其他人员严厉惩办外,对太子却留有充分的余地。当时,决定将杜、柳二人决杖一顿,流放岭南。实际情况是,在决杖的过程中,将两人重杖打死,积尸于大理寺。杜有邻是东宫僚属,与太子交往本属常情,何来“交构东宫”之说?说明此时的玄宗已不允许太子与朝臣往来,包括东宫僚属也在禁止之列,可见玄宗对太子的防范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此案的关键是“指斥乘舆”,即对皇帝说三道四,挑战了皇帝的权威,这种情况虽然不如韦、皇甫案的情节严重,但也足以动摇太子的地位。

为了自保,太子李亨只好故伎重演,将杜良娣废为庶人,并再次提出离异。这种情况的一再出现,只能说明李亨已经没有其他防范的手段,这也是其政治力量薄弱的表现,不足以与李林甫的势力相抗衡。这个案子也可以说是前一个案子的继续,只是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而已,在内容与实质上并无根本的区别。尽管玄宗并不想再次废黜太子,但通过这两件案子也可以看出,玄宗对太子哪怕是出现一点点培植个人势力的苗头都是不允许的。太子李亨的失败,与其说败于李林甫之手,还不如说败于其亲生父亲之手,在强大的皇权面前,李亨除了低头认错外,已经没有别的选项。

(三)王忠嗣、杨慎矜之狱

王忠嗣,原名王训,祖籍太原祁县,长期居住在华州之郑县,即今陕西华县。其父王海宾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战死,因其父之功,他九岁时便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由于其年幼,所以长期养于宫中,因此与李亨多有往来,一起游乐,关系甚笃。长大成人后,“雄毅寡言”,颇有武略。玄宗因其为兵家之子,曾与他谈论过用兵之道。王忠嗣应对自如,深得玄宗的赏识,认为他日后必为良将。

王忠嗣此后长期在西北边疆服役,多次立有战功,逐渐升任为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740),官至河东节度使。次年,任朔方节度使,权知河东节度事,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将领。天宝五载(746),王忠嗣一人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兵力之众、权力之大,在这一时期诸将中无人可匹。史称:“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旧唐书·王忠嗣传》)

王忠嗣权力如此之大,又与太子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自然会引起李林甫的忌恨。史载:“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旧唐书·王忠嗣传》)还有记载说:“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资治通鉴》卷215)可见李林甫忌恨王忠嗣,既与太子李亨的斗争有关,也与巩固个人权位有关。王忠嗣本人也感觉到自己树大招风,为了避嫌,他主动请求辞去朔方、河东节度使,仅保留了河西、陇右二节度使的职务。值得关注的是,王忠嗣长期在朔方、河东任职,“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对于河西、陇右,“颇不习其物情”(《旧唐书·王忠嗣传》)。既然如此,为什么王忠嗣反倒辞去了自己经营多年的朔方、河东二镇职务,保留了自己并不十分熟悉情况的河西、陇右二镇职务呢?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为了避免自重的嫌疑。

从开元末年至天宝中期的唐朝政治格局看,太子李亨很难组织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或者拉拢一批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韦坚、皇甫惟明、杜有邻、王忠嗣等人是否属于太子政治集团中人呢?应该说很值得怀疑,因为并没有见到任何有关这个集团活动的记载,他们之间也并未紧密结合,或者在政治上相互提携配合。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与太子李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容易被人视为太子的人,从而用来发难,谋图以此为突破口,达到废黜太子的目的。

王忠嗣在这一批人中权势最大,又有武略,与太子是儿时的伙伴,元载所撰的《王忠嗣神道碑》说:“每随诸王问安否,独与肃宗同卧起;至尊以子育,储后以兄事。”(王昶《金石萃编》卷100)说明王忠嗣与李亨朝夕相处,关系的确亲密。从“至尊以子育”一句看,说明他与玄宗也有着不同于一般烈士遗孤的特殊关系,正因为这样,玄宗才对他与太子的往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并未视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李林甫看来,却是可以加以利用,对太子进行打击。

还有一个情况使李林甫对王忠嗣产生了更大的忌恨。王忠嗣辞去朔方、河东两节度使后,河东节度使由安禄山接任,朔方节度使先由李林甫接任,后由安禄山的弟弟安思顺接任,而安禄山却是李林甫所控制和倚重的地方势力。王忠嗣曾屡次上奏说安禄山有反叛之心,引起了李林甫对他的更大不满,而安禄山入朝不拜太子李亨,反映了他们对太子及王忠嗣的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王忠嗣此后在军事战略方面与玄宗产生了分歧,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从而给李林甫集团以可乘之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天宝六载(747)十月,玄宗指使王忠嗣攻取吐蕃占据的原唐朝重要军事据点石堡城(今青海西宁西南)。此城地处唐蕃交通的要冲,是双方攻守的前沿。但是王忠嗣认为石堡城异常坚固,吐蕃防守严密,如果勉强进攻,将会付出极大的牺牲,得不偿失,主张谨慎从事,等待时机成熟。正在这时将军董延光主动请缨,玄宗遂命王忠嗣分兵给他,让他率军前去攻打石堡城。董延光攻城不下,反倒诬陷说王忠嗣阻挠军计。一直在观察事态变化的李林甫见有机可乘,便指使济阳别驾魏林告发王忠嗣,说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他任朔州刺史,王曾说过“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的话(《旧唐书·王忠嗣传》)。玄宗大怒,将王忠嗣交给法司审讯。李林甫此举一箭双雕,既诬陷了王忠嗣,又将太子再次牵连入大案中来。经过审判,王忠嗣被判死刑。这时已接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原是王忠嗣的部将,入朝力保王忠嗣不反,使其得以免死,贬为汉阳郡太守。天宝八载(749),王忠嗣突然患重病而死。李林甫的本意在于通过王忠嗣事件中伤太子,但是由于王忠嗣拥戴太子的证据不足,玄宗仅仅处理了王忠嗣,而没有牵涉到太子。

就在王忠嗣突然病死的这一年,玄宗命哥舒翰率兵六万三千人进攻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才攻下此城,而俘获的战俘仅为四百余人,不出王忠嗣所料,损失甚重,但收获却极小。玄宗无视士兵生命,不顾国家重大损失的行为,与王忠嗣爱惜士卒,不惜违背皇帝旨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的高尚行为相比,人格的高下泾渭分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在军事上依靠郭子仪与李光弼,而两人的资历与地位相差不远,朝廷缺乏统率各镇军队的大将,王忠嗣的早死无疑是唐朝的一大损失。

李林甫中伤太子的图谋没有得逞,于是他又制造了另一起政治大狱,即杨慎矜案。

杨慎矜,乃隋炀帝的玄孙,其父杨隆礼在武则天时历任诸州刺史。玄宗被立为太子后,避其讳,改名崇礼。开元初任太府卿,封弘农郡公。杨慎矜初入仕,任汝阳令,以后逐渐升任至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在审理韦坚案时,时任侍御史的王与杨慎矜共同推问,而杨慎矜身为御史中丞,却极力保持中立,引起了李林甫的不满。杨慎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发现皇帝并不想把太子牵扯进来,不得已只好采取了避事防患的态度。后来王升任御史中丞,与杨慎矜同列,但杨慎矜仍然直呼其名,引起了王的不满。于是李林甫决定利用两人的不和打击杨慎矜,以警示其他办案人员,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办案。

杨慎矜曾经对王讲过有关谶书之事,又与还俗僧人史敬忠关系密切。天宝六载(747)十一月,李林甫指使王诬告杨慎矜“是隋家子孙,心规克复隋室,故蓄异书,与凶人来往,而说国家休咎”(《旧唐书·杨慎矜传》)。玄宗大怒,经过审理,将杨慎矜及其兄弟杨慎余、杨慎名处死,同时还有一批官员或被贬,或被流放,共有十几家受到牵连。

李林甫指使人诬陷杨慎矜,兴起又一大案时,王忠嗣案尚未结案,他想通过此案警示那些办案官员,在办理王忠嗣案时坚持贯彻自己的意图,以便把太子李亨牵连进去。不出李林甫所料,杨慎矜案使得一大批朝臣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朝廷中的政治空气变得紧张起来。李林甫除了动员他的追随者外,甚至亲自跳出来,直接上奏说:“太子宜知谋。”《王忠嗣神道碑》也说:“借公为资,动摇国本。”所谓国本,就是指太子李亨。玄宗在这个问题上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他说:“吾儿在内,安得与外人相闻,此妄耳!”(《新唐书·李林甫传》)李林甫费尽了心机,由于皇帝的态度不变,便使其一切努力化为乌有,虽然巩固了权势,但改换太子的主要目的却没有达到。

(四)李亨艰难的生活状况

李亨自被立为太子以来,由于接连不断的大狱威胁,使他基本上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每天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大祸临头。关于他的这种生活状况,王谠《唐语林》卷1《德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录之如下:

肃宗在东宫,为林甫所构,势几危者数矣。鬓发斑白。入朝,上见之恻然,曰:“汝归院,吾当幸。”及上到宫中,庭宇不洒扫,而乐器屏弃,尘埃积其上,左右使令亦无妓女。上为之动色,顾谓力士曰:“太子居处如此,将军盍使我知乎?”力士奏曰:“臣尝欲言,太子不许,云:无勤上念。”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力士趋出庭下,复奏曰:“臣宣旨京兆尹阅女子,人间嚣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臣伏见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没入其家者,宜可备选。”上大悦,使力士诏掖庭令,按籍阅视,得三人,以赐太子。

此时的李亨居住在少阳院,并非东宫,“肃宗在东宫”一句是说肃宗为太子时,而非指居处。这一段记载原出于唐朝宰相李德裕所撰的《次柳氏旧闻》一书,其资料是李德裕之父从唐代史官柳芳之子柳冕口中获知,而柳芳则是从高力士本人口中访问得知的,因此这种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李亨也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唯恐惹恼了玄宗。据《次柳氏旧闻》载:有一次李亨在宫中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在刃,以饼洁之”。即以饼擦净了刚刚割过羊腿的刀刃。玄宗看到后非常不高兴,李亨见状,不急不忙地将这块饼吃了下去。对于李亨此举,玄宗非常满意,遂对他说:“福当如是爱惜。”通过这种有关李隆基、李亨父子之间生活细节的记载,隐隐地透出了一种父子关系并不和谐的气氛。同时也说明李亨在这一时期是如何的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唯恐招来祸患。

天宝中,安禄山入朝,假装不知太子为何官,而不愿行跪拜之礼。此事被作为安禄山装愚以获取玄宗的信任而记载,其实透过此事也可以看出太子李亨在当时的尴尬处境。玄宗对太子的猜忌,对许多外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秘密了。据赵璘《因话录》卷4载:“玄宗问黄幡绰:‘是勿儿得人怜?’‘是勿儿’,犹言‘何儿’也。对曰:‘自家儿得人怜。’时杨贵妃宠极中宫,号禄山为子,肃宗在春宫,常危惧。上闻幡绰言,俯首久之。”玄宗为什么听到此话后竟然俯首久久沉思呢?可见这句话触到了他的痛处,说明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太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件事发生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政期间,正因为玄宗始终没有放弃对太子的猜忌,才使杨国忠有机可乘,使得对太子地位的威胁一直持续下来。正是因为如此,后来肃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已经成为太上皇的玄宗的警惕,玄宗晚境凄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这些都是后话了。

四、盛世末日

(一)杨玉环其人其事

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永乐镇)人。她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其高祖是隋朝名臣杨汪。在杨汪的曾祖父杨顺时,这个家族就已迁居河东永乐了,所以史书均称其家为河东人。其父杨玄琰曾任过蜀州司户参军(从七品下)的小官,早亡。因此杨玉环从小由其叔父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养大,士曹参军也是一种从七品下的小官,说明这个家族在开元初期已经衰落了。

杨玉环的出生时间,根据其死时三十八岁推算,应生于开元七年(719)。至于其出生地,史籍明确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当是其父在蜀州司户任上时出生的。关于其生日,郑处诲《明皇杂录》逸文说:“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是贵妃生日。”但是也有人怀疑这个记载的真实性,理由是唐玄宗通常都是每年十月以后才赴华清宫的,没有六月盛暑幸华清宫的事实。这种理由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未必充分,姑留之待考。

杨玉环何时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儿的?史无记载。她的家庭除了杨玉环本人外,见之于记载的还有三个姐姐,即后来的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史书记之为大姨、三姨、八姨,这显然是按照其堂姐妹的排行而排列的。此外,杨玉环还有一个亲兄长,即杨铦,史籍记载说:“铦为玄琰之子。”(《资治通鉴》卷215《考异》)也有史书记杨铦为杨玉环从兄,即堂兄。这是因为杨玉环从小被其叔父收养,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称为从兄。她的另外两个从兄杨锜、杨钊,其中杨钊(国忠)是从祖兄,血缘关系稍微远一些。杨玉环还有一个堂弟,即杨鉴,是其叔父杨玄璬的儿子。

杨玉环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七岁时嫁给了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根据史书记载,玄宗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正月驾幸洛阳。此次赴洛共居住了两年十个月,直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才返回长安。开元二十三年时,玄宗在洛阳亲自操办了寿王与咸宜公主的婚事。其中寿王的婚礼是在这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的,《唐大诏令集》卷40《册寿王杨妃文》是这样写的:

维开元二十三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若曰:於戏!树屏崇化,必正壸闱,配德协规,允资懿哲。尔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公辅之门,清白流庆,诞钟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远,修明内湛,淑问外昭。是以选极名家,俪兹藩国,式光典册,俾叶龟谋。今遣使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使黄门侍郎陈希烈,持节册尔为寿王妃。尔其弘宣妇道,无忘姆训,率由孝敬,永固家邦,可不慎欤?

从这篇册文可以看出,杨玉环是以杨玄璬的长女身份出嫁的。称其家为“公辅之门”、“名家”,是指其家族乃是弘农杨氏之后,如果没有这种显赫的门第,恐怕杨玉环是很难嫁到皇家来的。从玄宗派宰相李林甫与陈希烈为正、副使的情况看,显然对这次婚礼是非常重视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武惠妃得宠有着直接的关系。

杨玉环与寿王李瑁在一起生活了仅仅五年,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她似乎没有为寿王产过一男半女,尽管寿王有五个儿子,但都与杨玉环无关,因为当时的皇子们都过着多妻制的生活,这些孩子应为其他姬妾所生。

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杨玉环的命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事情的起因与其婆母武惠妃的突然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武惠妃在开元二十五年逝世后,玄宗百般无聊,虽说宫中嫔妃甚多,却无一悦目佳丽,因而郁郁寡欢。玄宗的这一切都被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他深知皇帝所思所想,于是便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关于这个问题,唐人陈鸿所撰的《长恨歌传》说:“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而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均未点明是高力士所为,只记为有人奏,或有人言。高力士之所以推荐杨玉环,是因为她“姿色冠代”,“姿质丰艳”(《旧唐书·杨贵妃传》)。姿色风度,都堪称冠绝一代。此外,杨玉环还颇晓音律,能歌善舞,据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太真妃最善于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新声。虽太常梨园之能人,莫能加也。”可见其对音律、乐器之精通程度。关于杨玉环善舞,《杨太真外传》卷上说:贵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杨玉环不仅善跳霓裳羽衣舞,而且还善跳胡旋舞,白居易的《胡旋女》一诗说:“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可见在天宝年间,杨玉环与安禄山都以善舞胡旋而著称。正因为杨玉环色艺俱佳,高力士才敢于向玄宗推荐她。此外,武惠妃死后,寿王李瑁不再受宠,高力士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他敢于向玄宗推荐杨玉环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玉环入宫的时间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时年二十二岁,唐玄宗五十六岁。但是杨玉环的身份毕竟特殊,与玄宗有翁媳关系。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玄宗命杨玉环穿道士服,以女道士的身份觐见皇帝。时间在次年正月二日。说明玄宗见了杨玉环后圣情大悦,但由于存在前面提到的问题,还不便直接让她住在宫中,于是又命其暂返寿邸。经过了一段时间思考后,才决定度她为女道士,然后再进宫相见,这样就拖到了次年正月二日。那么将一个亲王妃度为女道士必须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有人给玄宗出主意,以为太后忌辰追福的名义就可以说得过去了,至于是谁给皇帝出的这个点子,则无法考知了。关于此事在《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有明确的记载,录之如下:

至人用心,方悟真宰;淑女勤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弘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唐大诏令集》卷40)

从“特遂由衷之请”一句看,似乎是杨玉环自愿请求度为女道士,当然这些都是遮人眼目的把戏,不必当真。玄宗的两个妹妹,即西城公主与隆昌公主,都在唐睿宗时被度为女道士,道号为“金仙”与“玉真”。其入道的原因就是为太后(即武则天)追福。睿宗死后不久,玄宗又把自己的女儿万安公主度为女道士,欲为死者追福。正因为在皇家的女性中度为道士的不乏其人,因此将寿王妃度为女道士也就不那么突兀刺眼了。

既然杨玉环已不再是寿王妃而是女道士了,于是便跟随玄宗去了骊山温泉宫,在那里住了数日后,玄宗返回兴庆宫,女道士杨玉环则又回到了大明宫内的道观。杨玉环既为女道士,必须有一个道号,遂由玄宗赐号“太真”。皇宫中本来是没有道观的,为了安置杨玉环,玄宗在大明宫别置道观,人称其居处为“太真宫”。从玄宗居住的兴庆宫到大明宫之间有复道相通,往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就这样两人往来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冬,然后又共同去了温泉宫。从温泉宫返回长安后,杨玉环遂住进了兴庆宫,而且还脱去了道士服饰,穿上了嫔妃的服饰。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关系发展很快,史载:“不期岁,礼遇如惠妃。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旧唐书·杨贵妃传》)可见不到一年时间,杨玉环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后妃的地位,成为玄宗的新宠。之所以呼其为“娘子”,是因为她尚未正式册妃,但却深得皇帝的宠爱,于是便移用民间对妻子的称呼(娘子),用来称呼杨玉环,倒也符合此时的实际情况。

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贵妃,是在天宝四载(745)八月六日。为了使此事顺利解决,必须先解决寿王李瑁无妃的问题。于是在这年七月二十六日,下诏册韦氏为寿王妃。韦氏出自京兆韦氏郧公房,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士族。在解决了寿王妃的问题后,玄宗正式册杨玉环为贵妃,从此杨贵妃的称呼便代替了杨太真的旧称。前面已经介绍过,唐朝的后妃制度到玄宗时发生了变化,取消了贵妃之号,以惠妃、丽妃、华妃为三夫人,其中惠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此次册封杨玉环,如果授予惠妃的封号,显然不大合适,授予丽妃、华妃的名号,又有些委屈了杨玉环,于是只好恢复贵妃名号。由于贵妃仅次于皇后,而当时又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处于皇后地位,为后宫之主。

自从杨贵妃入宫以来,杨氏家族中人上自先辈下至同辈,无不得到皇恩的惠顾。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早就分别嫁给了崔家、裴家和柳家,天宝初年,她们来到了长安,皆赐第于京师,贵宠无比,并于天宝七载(748)十一月,分别封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她们三人皆有国色,可以随意出入宫廷,玄宗呼之为“姨”。她们三人权势也很大,连皇子、公主都对她们礼让三分,其中以虢国夫人宠遇最深,受贿行托,卖官鬻爵,干预政事,门庭如市。

杨氏兄弟也因杨贵妃的关系纷纷升官晋爵。其中杨铦任鸿胪卿,杨锜尚太华公主,任侍御史、驸马都尉,杨钊(国忠)历任监察御史、度支郎中、御史中丞、太府卿,后来竟继李林甫之后任中书令,成为天宝时期最有权势的人物。杨贵妃的亲生父母也都得到封赠,杨玄琰追赠太尉、齐国公,母追封凉国夫人。杨贵妃的叔父杨玄珪历任光禄卿、工部尚书。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逐渐养成了她恃宠任性、悍妒异常的性格,以至于使玄宗忍无可忍,两次将杨贵妃驱逐出宫。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风波发生在天宝五载(746)七月,史载:“贵妃以微谴送归。”(《旧唐书·杨贵妃传》)另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是因“妒悍”而“不逊”,即出言顶撞了玄宗,致使玄宗一时难以忍受,遂将她送归杨铦第。杨铦事先没有得到一点风声,贵妃的突然被遣送回来引起了全家的惊恐不安,并在所有的杨氏诸家中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杨贵妃被送出宫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比日中,犹未食,左右动不称旨,横被棰挞”(《资治通鉴》卷215)。可见晚年的唐玄宗对杨贵妃依恋到何种程度,他们之间几乎形影不离,所谓“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陈鸿《长恨歌传》)。玄宗因一时气愤将她逐出宫后,立即就感到寂寞难耐,但又不好出尔反尔马上把她接回来,于是只好把气全撒在了左右之人的身上。

只有跟随玄宗多年的宦官高力士深知皇帝的心思,于是建议将贵妃的供帐、器玩、廪饩等悉数装车,送到了杨铦家中,表示皇帝仍然继续关心着贵妃的起居生活,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玄宗马上命令照办。当天下午这些东西就被送到了杨铦家中,杨氏家族中人见此情况,无不欢欣鼓舞,紧张的心情这才松弛下来了。接着高力士又建议把贵妃迎回宫中,玄宗早就等不及了,一听此言,马上同意,于当天夜里打开禁门,命人将贵妃迎回宫中。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有一种说法,杨贵妃的悍妒是因为梅妃的受宠。有一本书叫《梅妃传》,无名氏所撰,说梅妃姓江,名采苹,由于她多才且貌美,也深受玄宗宠爱。其实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这本书也是后人的附会之作,不足为信。

杨贵妃的第二次被遣送出宫是在天宝九载(750)二月,据郑綮《开天传信记》一书记载:“太真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上怒甚,召高力士以辎送还其家。妃悔恨号泣,抽刀剪发授力士曰:‘珠玉珍异,皆上所赐,不足充献,唯发父母所生,可达妾意,望持此伸妾万一慕恋之诚。’上得发,挥涕悯然,遽命力士召归。”事情的经过,上引此书已经基本说清楚了,只是玄宗命高力士将她送回家中却搞错了。另据《资治通鉴》卷216记载,杨贵妃顶撞了玄宗后,玄宗遂命人将其送归家中,至于是谁送她的却没有记载姓名。新旧《唐书》也是如此。后经户部郎中吉温劝告后,玄宗又后悔了,遂派中使赴其家探视,贵妃剪发请中使带回,玄宗遂命高力士将其接回,“宠待益深”。

吉温的出面劝谏,是受杨钊的委托。当杨贵妃第二次被送回家中时,杨氏全族惊恐不安,他们的荣华富贵全仗杨贵妃一人,如果由此失宠不复召回,那么杨氏家族从此就坠入万丈深渊了。在这种情况下,杨钊只好与吉温商议对策,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杨钊因为在这次风波中调解有功,加之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因而受到玄宗的赏识,遂赐名国忠。

杨贵妃因为妒悍而两次被送出宫中,到底是谁引起了她如此之大的妒火呢?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虢国夫人。虢国夫人美貌绝伦,而且长期孀居,早年在西蜀时就与其堂兄杨钊勾搭在一起,到了长安后,在诸姨中她最受皇帝的

茂名贡园的

唐代古荔枝树恩宠,因而也最为骄奢淫逸。唐人张祜的《集灵台》诗中写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透露出了虢国夫人与唐玄宗之间存在的隐秘关系。玄宗与杨贵妃每年冬季前往华清宫时,杨氏姐妹也时常一同前往,其中虢国夫人每次也没有落下过。杨贵妃第一次出宫风波过后,玄宗特地宴请诸杨,却回避了虢国夫人,显然是为了照顾杨贵妃的情绪。

总的来看,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恩宠程度已经超过了武惠妃,他们之间除了过着奢侈豪华、醉生梦死的生活外,还经常四处游乐,歌舞助兴。在华清宫还专门为杨贵妃建筑了汤池,人称贵妃池,也叫海棠池。此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发掘,呈椭圆形。杨贵妃喜食新鲜荔枝,玄宗下令从岭南快马传送,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有一首专门写到了这种情况。所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来讽刺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

不过,杨贵妃虽然备受恩宠,生活奢侈,但她却不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在史书中也极少见到有关她干预政事的记载。虽然杨氏家族中人,尤其是杨国忠专权擅政,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但这些却与杨贵妃并无直接的关系,更多还是要唐玄宗负这个责任。自唐代以来,历代都有不少人对女色误国之事多有批评,对杨贵妃也多有微词,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偏见。客观地看,根子还在唐玄宗身上,把责任推到一个女人身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

(二)杨贵妃与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种胡。其母是突厥巫师阿史德,其父为康姓胡人。安禄山原名轧荦山,后来其母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于是他便改姓安氏,名禄山。关于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学术界作了大量的研究,基本上认为他是粟特人。由于《安禄山事迹》一书记其母为突厥巫,其父为九姓粟特中的康国人,故认为其为混血胡人。其实突厥汗国中的神职人员多由粟特人充当,而阿史德氏是突厥中高贵族姓,多与王族通婚,其地位要比九姓粟特高,故安禄山本人也认为其母为突厥种,无非是想抬高自己的地位。至于安延偃也是九姓粟特中的安国人,轧荦山实即粟特语roxan的音译,意为“光明、明亮”,是粟特人传入漠北的“光明之神”。因此,无论从血缘还是文化的角度说,安禄山都应是一个粟特人。

安禄山聪明多智,通多种番语,早年当过互市牙郎,即唐朝与周边各民族间边境贸易的中介人。由于勇敢善战、机智多谋,得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任其为捉生将,并收其为养子。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已经升任为平卢讨击使。在讨伐奚、契丹的战斗中战败,按军法当斩。张守珪惜其勇,将其押送朝廷处置。宰相张九龄坚持原则,要求将其处死,却被唐玄宗轻判,仅免官了事。以后安禄山又从头干起,逐渐升任平卢兵马使、平卢军使,至天宝元年(742)时已经升任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他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又命他兼任河东节度使,成为当时兵力最大、权势最大的将领了。

玄宗信任安禄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安禄山善表忠心,除了自我表白外,还经常向皇帝进献各种宝物、珍玩、异兽等。安禄山身重腹大,据说体重达三百五十斤,有一次玄宗指着他的腹部说:“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安禄山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资治通鉴》卷215)二是大行贿赂,对朝中权贵安禄山是不惜财力的,因此以李林甫为首的一批人都给他说好话,加以扶持。三是安禄山洞察了玄宗骄奢之志,多以边功邀宠,经常出兵讨伐奚、契丹、同罗等部族,引起了玄宗对他的好感。在这一时期的边将中,恩宠如安禄山者,还无一人可比。玄宗赐其铁券,授予免死特权,又封其为东平郡王,在长安和昭应都给安禄山修建了豪华的宅第。安禄山兼任的三镇节度使,天宝初共有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到安禄山时可能人数超过了二十万,占全国总兵力的40%。安禄山地位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唐玄宗倚重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禄山又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见杨贵妃备受恩宠,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自然不能不对其示好。史载:安禄山应对敏给,杂以诙谐,深得玄宗的欢心,遂“诏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天宝六载(747),安禄山入朝,自请为杨贵妃养子。这时杨贵妃年仅二十九岁,而安禄山已经四十五岁了。不仅如此,既与杨氏姐妹为兄弟关系,却又是杨贵妃的养子,将人伦关系也完全搞乱了。这种看似荒唐的闹剧,其实隐藏着安禄山深刻的用心,他既是杨贵妃的养子,当然也是皇帝的养子了,此举一可以讨杨贵妃的欢心,二可以获得玄宗的信任,又何乐而不为呢?关于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安禄山事迹》卷上记载说:

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采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其出入。

唐代民间有三日洗儿的风俗,宫廷之中亦有习俗,这一点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因此贵妃为安禄山洗儿之事亦不足为奇。只是安禄山已是成人,仍举行此礼,就不大合适了,显然是宫中以此为笑乐,故玄宗也参加进来助兴。

安禄山为了进一步讨杨贵妃欢心,每次见到玄宗与贵妃,总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玄宗感到非常奇怪,问其为何如此?安禄山回答说:“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旧唐书·安禄山传》)玄宗以为其憨厚诚实,待之愈厚。其实安禄山长期为官,又数次入朝,如何能不知朝廷礼仪?他这样做,目的就在于求宠固位,迷惑玄宗,使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玄宗为了笼络安禄山,其在长安期间,“禄山同列皆尚食供馔,其余颁赐品味,备极水陆。玄宗每食一味,稍珍美,必令赐与,中贵相望于道”(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所谓尚食,是负责给皇帝嫔妃供给饮食的机构。安禄山在长安亲仁坊的宅第建成后,其在新第举行宴会庆祝,并上表玄宗,欲请宰相赴宴。这一天玄宗正在打球,遂停止打球,命令宰相必须赴宴。安禄山曾患小病,宫中御医相望于道,煎和汤药皆在宫中。玄宗驾幸华清宫,“必令扈从,赐马,赐衣,香囊珍宝,不知纪极”(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正月一日是安禄山的生日,玄宗每次都赐予大量财物,杨贵妃也厚加赏赐。《安禄山事迹》卷上记载有天宝十载(751)正月一日安禄山生日时,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赐的物品详单,录之如下:

玄宗赐金花大银盆二、金花银双丝平二、金镀银盖碗二、金平脱酒海一并盖、金平脱杓一、小玛瑙盘二、金平脱大盏四、次盏四、金平脱大玛瑙盘一、玉腰带一、并金鱼袋一,及平脱匣一,紫细绫衣十副、内三副锦袄子并半臂,每副四事,熟锦细绫□□三十六具。

太真赐金平脱装一具、内漆半花镜一、玉合子二、玳瑁刮舌篦、耳篦各一、铜镊子各一、犀角梳篦刷子一、骨合子三、金镀银盒子二、金平脱盒子四、碧罗帕子一、红罗绣帕子二、紫罗枕一、毡一、金平脱铁面枕一、并平脱锁子一、银沙罗一、银碗一,紫衣二副,内一副锦,每衣计四事件。

其实在这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物品并不止这些,该书继续写道:“其日,又赐陆海诸物,皆盛以金银器,并赐焉。”原注曰:“所赐禄山食物、香药,皆以金银器盛之,其器并赐,前后又不可胜计也。”

不仅如此,玄宗还给安禄山的母亲、祖母皆赐以国夫人之封号,其子安庆宗、安庆绪、安庆恩、安庆和、安庆余、安庆则、安庆光、安庆喜、安庆祐、安庆长、安庆□等十一人皆由玄宗赐名,并授予各种官职,其中安庆宗还尚荣义郡主。可以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对安禄山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激励安禄山对大唐帝国忠心耿耿,反倒产生了反叛之心,妄图取大唐而代之。

(三)杨国忠与安禄山

杨国忠在杨贵妃的诸兄弟中最为突出,他与杨贵妃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然而在政治上却最有权势,他的发家虽然与杨贵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却是靠自己的钻营与努力。

杨国忠的父亲杨珣任过宣州司士参军的小官,他的母亲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的妹妹。因此,早年的杨国忠生活困苦,仅任过新都县尉这样的小官,任满后穷得竟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后来他在成都娶了一个名叫裴柔的妓女为妻,此女因为年老珠黄不值钱,门庭冷落,不得已才嫁给了杨国忠这个穷光蛋。他们生了好几个儿子,过着贫困的日子,直到其堂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这才时来运转,逐渐告别了贫困的生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玄宗册封杨玉环的消息传到蜀中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想巴结杨贵妃,于是便把杨国忠任命为节度推官。不久,便派他入京向皇帝进贡春绨,即丝织品。杨国忠到了长安,找到了当年与他私通的堂妹虢国夫人,通过她的引荐,入宫见到了玄宗。也许是因为他与杨贵妃血缘关系比较疏远的缘故,玄宗仅任命他为金吾卫兵曹参军,即一个主管军械的小官。尽管如此,杨国忠毕竟因此而留在了京师,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一个立足点。由于他毕竟是杨贵妃的远亲,所以也能参加宫廷内举行的宴会,从而使玄宗能够时常见到他,并在他入京的第二年,升任他为监察御史。

当时李林甫为宰相,权势很大,杨国忠虽然不学无术,但却善于钻营,于是他便投靠了李林甫,并且按照李林甫的意思,在杜有邻、柳等案件中极尽诬陷之能事,从而逐渐升任检校度支员外郎、侍御史、监水陆运使、司农使、出纳钱物使等职,后来又升任度支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在这一时期,杨国忠搜刮民财甚是用力,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天宝八载(749),玄宗率百官视察左藏库,看到仓库中钱物堆积如山,龙颜大悦,认为杨国忠精于算计,于国有功,遂任命他兼理太府卿事,并赐金紫(即金印紫绶)。从此以后,杨国忠愈加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开始觊觎李林甫的宰相地位。他先后将李林甫的心腹御史大夫宋浑、京兆尹萧炅等排挤贬官放逐,接着又将御史大夫王处死,取代了他的地位。此时李林甫已死,但还未入葬,杨国忠与陈希烈、哥舒翰等联合起来,共证李林甫与王兄弟勾结。玄宗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爵,子孙流放岭南,并改换小棺,以庶人身份下葬,其他与李林甫有牵连的官员共五十多人,均被贬官。杨国忠代替李林甫成为宰相,并身兼四十多职,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物。

杨国忠像当年的李林甫一样,专擅朝政,排挤正直官员,并在家中处理政务。云南太守张虔陀对南诏索取无度,激反了南诏王,西南三十多个羁縻府州被攻占,张虔陀本人也被杀死。杨国忠不知安抚,反而推荐鲜于仲通为统帅,率八万精兵攻打南诏,结果全军覆灭。杨国忠隐瞒战败的消息,虚报战功,自请兼任剑南节度使,又举荐败将鲜于仲通任京兆尹。接着杨国忠又派李宓率军七万攻打南诏。李宓中了诱兵之计,战士死于瘴疫者十之八九,南诏乘机反攻,唐军战败,李宓也死于阵前。杨国忠又一次隐瞒败状,反倒向玄宗送上捷报。唐军两次攻打南诏,死伤二十余万,耗费资财不计其数,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可是朝中大臣畏惧杨国忠权势,竟无人敢于揭发。

与此同时,安禄山也备受玄宗的宠信,手握重兵,杨国忠知道安禄山不会甘居人下,于是便产生了除去安禄山的想法。史载:“禄山与国忠争宠,两相猜忌。”(《册府元龟》卷336)杨国忠没有李林甫那样的本事,控制不了安禄山,遂在玄宗面前多次说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迟早是要造反的。玄宗此时正宠信安禄山,自然不会轻易相信。天宝十二载(753)冬,杨国忠随玄宗到华清宫,屡次进言说安禄山必反,并说陛下如不相信可召其入京,其必不敢来。玄宗遂命安禄山入京朝见皇帝。出乎杨国忠预料的是,次年正月,安禄山却奉命来到了华清宫,向玄宗哭泣说:“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中)此举使玄宗更加相信安禄山不会造反。安禄山与玄宗回到长安后,一直住到三月才辞归范阳。

安禄山在朝中也安排有眼线,这个人就是御史中丞吉温。吉温本为魏郡太守,被杨国忠任命为御史中丞。吉温归朝时前去向安禄山辞行,安禄山对他特别关照,并派其子安庆绪一直把他送到境上,吉温由此对安禄山感恩戴德。安禄山任内外闲厩使时,就让吉温为留后,在京师负责具体事务。吉温在長安将朝中的一举一动随时通报安禄山。因此,杨国忠对安禄山的诋毁,安禄山了如指掌,能够及时采取对策。

在安禄山此次入朝期间,玄宗为了拉拢他,欲加其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命张垍草制,杨国忠阻止说:“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资治通鉴》卷217)玄宗遂加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赐一子三品官,一子四品官。安禄山离京时,玄宗命高力士在长乐坡设宴饯行,回宫后玄宗问禄山是否高兴,高力士回答说:“禄山意甚怏怏,好像知道了欲拜相而后中止之事。”玄宗大怒,认为这必是张垍泄露了机密,将其贬为卢溪郡司马,其兄弟也同时贬官。

杨国忠也妒忌另一宰相陈希烈,陈希烈为了避祸,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玄宗欲以吉温代替陈希烈,被杨国忠所阻止,另外推荐了韦见素代替了陈希烈。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韦陟,“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遂指使人告发韦陟贪赃,玄宗命御史台审问。韦陟贿赂吉温,请吉温求救于安禄山。此事被杨国忠知道,马上抓住不放,致使韦陟、吉温被贬。安禄山自然不甘示弱,上表为吉温诉冤,“且言国忠谗疾。上两无所问”(《资治通鉴》卷217)。玄宗的这一态度表面上看是双方都不得罪,实际上是偏袒了杨国忠,引起了安禄山的不满。

为了制约安禄山,杨国忠极力拉拢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原为王忠嗣部将,在西北与吐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声名显赫。杨国忠为了拉拢他,奏荐其兼任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哥舒翰本来就与安禄山不和,“上常和解之,使为兄弟”(《资治通鉴》卷216),但是无济于事。杨国忠有意拉拢,哥舒翰未必服于杨国忠,但由于有利于对付安禄山,也就乐于顺水推舟。这些情况的出现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不仅不能阻止安禄山的反叛,反而促使他加快了反叛的步伐。

更为愚蠢的是,杨国忠在没有充分掌握安禄山反叛证据的情况下,于天宝十四载(755)四月指使京兆尹派兵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第。当时安禄山之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尚荣义郡主,住在京师。杨国忠抓住了安禄山的宾客李超等人,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中偷偷地处死。安庆宗便将这种情况密报安禄山,“禄山愈惧”。这年六月,玄宗以其子成婚,命安禄山入京参加观礼,安禄山如何敢来,遂称疾不往。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确有恩,安禄山也心知肚明,曾打算在玄宗死后作乱,杨国忠为了证明安禄山必反,有意激其造反,“禄山由是决意遽反”(《资治通鉴》卷217)。从这个角度看,杨国忠实乃唐朝之国贼也。也正因为如此,安禄山起兵造反时,便打出了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

(四)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

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李林甫屡兴大狱打击李亨时,杨国忠依附李林甫就参与其中,引起了李亨对他的极大不满。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权臣,继续坚持了原先对待太子的态度。《旧唐书·肃宗本纪》载:“后又杨国忠依倚妃家,恣为亵秽,惧上英武,潜谋不利,为患久之。”所谓“惧上英武”,当然是美化李亨的话,其实是因为杨国忠与李亨的关系长期不和,担心将来李亨即位后对自己不利,所以才“潜谋不利”,欲极早消除政治隐患。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正式举兵反叛。叛军兵力强大,加之唐朝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军队百姓久不知兵事,缺乏战争准备,故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军神速,很快就逼近了东都洛阳。封常清连战连败,洛阳失陷,与奉命出征的高仙芝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港口镇),以拱卫长安不受叛军威胁。十二月,“上议亲征,辛丑,制太子监国,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217)并且以“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以江陵长史源洧副之;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以蜀郡长史崔圆副之。二王不出阁”(《旧唐书·玄宗本纪》)。从玄宗的这一切安排看,显然是给太子李亨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安禄山的叛乱给太子带来了政治上崛起的机会。

但是事情并不如玄宗想象的那么顺利,他首先遇到的阻力便来自于宰相杨国忠。史载:“杨国忠大惧,退谓韩、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相与聚哭。使三夫人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资治通鉴》卷217)另据《新唐书·杨国忠传》载:“国忠揣帝且禅太子,归谓女弟等曰:‘太子监国,吾属诛矣。’因聚泣,入诉于贵妃,妃以死邀帝,遂寝。”可见此事没有由杨国忠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杨贵妃出面阻止,杨贵妃以死相威胁,才迫使玄宗收回了成命。

其实玄宗声张自己将率军亲征,只不过是一篇官样文章,试想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皇帝御驾亲征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而且玄宗并没有取胜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如何敢于冒风险亲临前线呢?只是由于自己一直宠信安禄山,而且不顾许多人的劝说,坚持认为安禄山不会造反。现在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证明皇帝完全做错了。为了挽回一点颜面,不得已才说了这样的大话,只要有人出面劝阻,他马上就会收回成命。果然杨贵妃出面劝阻后,玄宗遂放弃了亲征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监国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此外,玄宗命太子监国的事到底有多大的诚意,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太子李亨可不这么想,他长期受到压制,自认为在政治上刚刚有一点露头的机会,马上就激起了杨国忠及其姐妹们的强烈反弹,致使其希望落空,这种情况如何不使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呢!杨贵妃在玄宗当政期间本来是很少过问政治的,但是这一次受其堂兄及诸姐的指使,干预了如此重要的朝廷政治,从而使她也卷入到复杂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后来,安禄山叛军打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向西蜀,途中在马嵬坡杨国忠及杨贵妃等先后被杀,其祸胎其实在长安时就早已经形成了。

同类推荐
  • 史贼

    史贼

    历史不仅是可以用来篡改,扭曲和戏说的,而且是可以被盗窃的,更是可以用来买卖的。有一种贼,只偷历史,因为他们觉得历史最能卖个好价钱。一个落魄青年,为了历史的真实,与当今世界顶尖盗贼展开生死博斗……。
  • 文明大明

    文明大明

    甲申之变,中原沦陷,国亡天下亦亡。而一艘远洋帆船自东海而来,将开启中原一个新的时代。
  • 风云大明

    风云大明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首古诗也随着的沈默一声叹息而结束了!但不灭的是我华夏男儿的热血传奇!人生醉是一场梦,此梦幻复我独醒!金戈铁马入梦来,我自风云啸九天!
  • 穿越之极品才俊

    穿越之极品才俊

    诸葛青云,一个一流的龙套,不入流的演员在生活落魄至极的情况下想要回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因为他接受了生活的无奈,接受了平庸的生活。可就在这时,狗血的情况出现了,他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类似于唐朝的平行空间,在这里有雄厚的背景,有贴心兄弟,更有了一群红颜知己,他一步步从一个纨绔,慢慢的成长,最终步入仕途,在个方面凭借自己的前世经验,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且看一个前世得过且过的平庸少年,如何演绎今世的精彩绝伦!
  • 进入外星人的时空游戏

    进入外星人的时空游戏

    一切只是一个游戏,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子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一次龙卷风我们被外星人救了,外星人就让我和我五岁的小妹妹一起进入外星人发明的游戏当中。游戏中我们是龙阳国宰相的宝贝儿女。可是我们身份不单单是宰相的儿女那么简单。相信我们能创造奇迹。原来我们身份是龙凤国的皇子公主,我们是否能经过考验改变这个封建社会成为艾克这个时空游戏最后的赢家。
热门推荐
  • 也许天空也会流泪

    也许天空也会流泪

    无父无母?那又怎样。我一点都不可怜,所以不需要同情。我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妄想伤害我的人,那么对不起!你会因此付出相应的代价。爱情有时候也许也没那么重要。离木轩,没有你,我秦榛也会活得很精彩。所有的伤痛都会消失,坚强很美丽,我会做到的。
  • 爆萌穿越妃

    爆萌穿越妃

    童绵忆懊恼不已,为什么别人穿越都是自带空间神器什么的,而她就偏偏什么也没有?这个大陆不修灵力,不习丹术,没有魔宠神兽,更没有空间神器,和小说里写得不一样啊!“臣妾请王爷滚-出-去!”某女一字一顿。“好,只是不知王妃想和本王怎么滚呢?”某只妖孽故作思忖状,笑得邪魅,某女当场气晕...(新书上传,爆笑不断,正版甜宠,小虐无碍。)
  • 异世冥帝系统

    异世冥帝系统

    一遭穿越,苦逼的宅男生活跟林天说了拜拜!运气爆棚的他在路边摊上淘来的碧绿珠子竟然是一代冥皇的成名利器,里面还住着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鬼。只要把这姑奶奶伺候好了,什么神兵利器,什么天才地宝,什么妖孽变态在我的脚下臣服吧!哈哈哈。。。
  • 庶灼芳华

    庶灼芳华

    前世,苏言沁处处忍让,换来的却是嫡姐的变本加厉,庶妹的冷嘲热讽,嫡母的处处打压。爹不疼,祖母不爱,在府中步步艰危。母亲为了自己,甘愿为嫡母端茶倒水,做尽一切下人的事情。一纸婚约,被赐婚给谌王世子,原以为好日子来了,却没想到是为他们的荣华富贵做踏脚石,最爱她的哥哥死于非命,她心心念念的腹中胎儿化为一滩血水,她的好嫡姐,好庶妹踩着她最亲之人的尸骨一步步走向顶峰!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回到了十三岁,这一次我定要保护母亲,保护哥哥,将所有害我之人挫骨扬灰!!看重生归来的庶女如何斗嫡母,夺掌家中馈,在这步步惊心的后宅中脱颖而出!
  • 娇后

    娇后

    铁腕皇后岳盈华一朝醒来,就发现自己回到七岁那年,彼时,双亲尚在,家中奴仆如云。。。。。。既然上天给了她重头再来的机会,那么,这一世,她一定要保住家人,斗垮极品,觅个良人过日子。偏偏就有人看不过眼,跳出来挑衅:“太宗陛下是我的!”丫的,皇后不发威,你当成病猫了吗?穿越又怎么样?重生的皇后娘娘照样拍飞小三,当个绝代风华的娇后。
  • 缥缈乾坤Ⅰ

    缥缈乾坤Ⅰ

    这是一部集帝国之战天下之争朝廷之乱且实力不用等级衡量的东方玄幻小说中国的文学文化欢迎来看多多评论1
  • 都市之时空行者

    都市之时空行者

    超级兵王林渊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到迫害。阴差阳错,成就了一双先知眼。别人能透视,他却能看到过去和未来,前世和今生。全新的诡异、多彩的人生就此开启。
  • 囧囧穿越:倒霉王爷的独宠

    囧囧穿越:倒霉王爷的独宠

    【全书免费】本文讲的是倾国倾城丞相二小姐(咳!咳!是穿来的!)与霉运缠身的美男四王爷的一系列搞笑逗逼的故事。“我怎么觉得有很多人在盯着我咧!虽然我长得闭花羞月沉鱼落雁貌美如花~但知名度也没那么高啊!嗯…估计是我魅力又提升了。”“她们是在看我。”某男'shi不要脸'的提高了声调。性感的声音又迷倒了一片少女~某女看着满地为他倒地的女孩气得直跺脚。总有一天我石榴裙下会堆满帅锅的!白睿!你等着!
  • 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可以说是以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感慨与想象的结合,就是为回忆起刚刚步入课堂故事。也是为了步入懵懂的青春。
  • 跨越千年:妃常了得

    跨越千年:妃常了得

    大婚之夜某皇后:“本宫心里说一,你的心里不能想二。”某皇帝:“……”朕可以想三。某皇后:“本宫心里想东,你的心里不能想西。”某皇帝:“……”朕可以想南。某皇后:“本宫想玩,你不能想睡。”某皇帝:”……“朕可以想一些”更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