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千千万万企业员工幸福生活的基本单位,所以企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积极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幸福。中国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幸福建设之于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幸福化的道路,把幸福管理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走出中国企业的长青之路,实现社会幸福。
幸福建设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打造幸福企业,积极主动地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创造幸福的价值。中国企业有这样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企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位人,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也承担着让职工幸福的责任。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许多企业忽视了对职工幸福的关注,但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GDP的质量和人民的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什么是幸福企业
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恒久话题。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幸福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人们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简单来说,幸福生活就要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和统一。在追求幸福的大背景下,对幸福企业的关注也不断增加,一些机构开始进行企业幸福状况的调查。
从2010年5月开始,用友软件集团发起的“幸福企业俱乐部”与计世资讯联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围绕幸福企业的认知、概念和判别标准对近千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100家企业的高管进行了访谈,最后发布了《中国企业幸福指数白皮书》,以描述中国企业的幸福现状和探索中国企业的幸福之道。调查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逐渐摆脱了生存的压力,开始感知幸福、追求幸福,但多数中国企业对幸福的感知度不高,对幸福的追求不够主动。中国企业总体幸福指数为56.7,多数企业的幸福指数在50~60之间,即大多数企业已初步品味到幸福,但是要么持续的时间不长,要么感知的程度尚浅。可以看出,追求幸福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诉求,但同时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幸福度有待提升,而幸福感不强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企业对于幸福建设的认识和实践有待加强,中国企业应当担负起建设幸福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总的来说,幸福企业就是能够创造幸福的企业,包括为企业、顾客以及整个社会创造幸福。一方面,幸福企业本身应当是幸福的,从企业的性质和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企业成功的业绩、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的幸福感、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和谐的内外关系等;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其幸福度还应该表现在企业要不断地为社会创造幸福,这表现为企业要从自身与社会的打交道过程中积极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包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参与社会建设等。
台湾著名的电子企业奇美集团倡导创造幸福的价值观,主张人和社会都要幸福美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利益,因此奇美建立了奇美医院和奇美博物馆等为社会服务。
幸福是中国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商人(如晋商、徽商等)都“以儒道经商”,儒道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对社会道义的关注和承担,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建设,营造幸福生活。近代以来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等人更是提出了“实业救国”和“实业兴国”的口号,积极为中国社会的幸福生活而奔走呼号,并通过创办实业促进社会发展。张謇作为我国棉纺织领域的开拓者,曾经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还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另外,张謇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从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的企业有着建设幸福生活的优良传统,这是新时代的中国企业需要继承和坚守的,中国化的EAP服务体系也应当在幸福的视野下积极构建企业的幸福力。
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幸福感特别是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并不令人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经济建设骨干力量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片面增长而忽略了企业幸福建设,甚至牺牲员工或者社会的幸福生活去赚取利益,没有意识到利润的赚取只是手段,企业的幸福和社会幸福才是最终目标。前面提到的台湾奇美集团就把“企业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企业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主动转变经营理念,最重要的是要把幸福建设作为企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社会赋予企业的重大责任,也是企业管理转向幸福管理的客观要求。
总之,社会历史维度和未来发展维度都说明,建设幸福企业和幸福社会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中国的企业要义不容辞地有所担当,这也是实现中国化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由之路。未来的中国需要涌现一批拥有大气度的企业,幸福的中国企业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品牌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