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600000010

第10章 时代的肖像

名家辈出的年代

19世纪80年代后,使用干版拍照已非常普及。不久,更方便的胶卷(软片)由伊斯曼陆续生产出来,并很快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胶片感光度大幅度提高,使人像摄影变得更为简便,可以不受影棚的限制,轻松地走向户外的大自然中。

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也带来摄影观念的改变。一些富有才华、锐意改革的人像摄影家,以他们各自的实践,为人像摄影注入了新的观念和内容,推动着人像摄影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其共同特征是,注重被摄对象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摄影者自身个性的张扬。卡什、纽曼、哈尔斯曼是他们中的代表。

一、卡什

尤素福·卡什(YousufKarsh,1908~2002)被加拿大人亲切地称为“渥太华的卡什”。他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人像摄影大师,许多到过渥太华的名人,都以获得一张卡什拍摄的肖像为荣。

卡什出生于土耳其,1924年逃难来到加拿大,投奔开照相馆的叔父。叔父送给卡什一台布朗尼箱形相机,使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后来,叔父又将他送往美国学习,投师于名摄影家约翰·卡罗的门下。1932年,卡什返回加拿大,在加拿大政府从事专职摄影工作。

(一)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

卡什的肖像照片,突破了一般照片注重“外形美”的传统,而着重于表现人物的“神态美”。他善于巧妙地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捕捉人物内在精神流露的瞬间,所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通常使用小光圈进行拍摄,并采用8×10英寸的大底片。因此,每一张肖像照片都层次丰富,具有强烈的质感,甚至每根头发、每个毛孔和皮肤上的皱纹都历历可数。

除了捕捉脸部的表情之外,卡什还特别重视手的积极作用,他总是设法把人物的双手组织到画面中。卡什为漫画家大卫·罗拍摄的肖像,既表现了画家幽默、风趣的表情,也刻画了他在作画和构思中的双手姿态。正如卡什自己所说的:

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摄影师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重要瞬间。

卡什对人物双手的刻画,把肖像照从单纯拍摄头像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丰富和扩大了照片的表现力。

卡什在拍摄时,喜爱用暗调的背景,从而使人物形象显得庄重和高大。他的主光和辅光的光比,达到1∶3甚至1∶4.主光仅仅用来勾勒肖像的轮廓,人物的面孔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但在阴影部分,又有非常丰富细腻的层次。此外,卡什还经常使用光质较硬的聚光灯,来刻画人物脸上的皱纹和胡须,这一点,在作家海明威和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肖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拍摄《丘吉尔》

给卡什带来国际声誉的,是他为丘吉尔拍摄的肖像。1941年12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赴渥太华开会。通过加拿大总理的引见,卡什获得了为丘吉尔拍照的机会。在拍照中,丘吉尔正习惯性地抽着雪茄烟。卡什认为,这不是他所需要的形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决定不拍他抽雪茄的时候,因为我感觉这不足以表现他的伟大。

于是,他移走了丘吉尔的烟灰缸,但丘吉尔仍在吸烟。这时,卡什果断地走上前去,夺走了丘吉尔手中的烟卷。就在丘吉尔感到很恼火时,卡什趁机拍下了他满脸怒容的神态。

这种形象,正是全世界反对法西斯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它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因为当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几乎席卷了欧洲,气焰十分嚣张,英伦三岛形势岌岌可危。作为英国领袖的丘吉尔,在这幅照片中,显得坚定沉着、威武不屈,体现了英国人民面临强敌时无所畏惧的精神。

让卡什没有想到的是,这张照片在《生活》杂志上发表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全世界印刷次数最多的人物肖像,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人像摄影家。

二、纽曼

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ArnoldNewman,1918~),出生于纽约。纽曼在当童子军时就开始学习摄影,他的启蒙老师本·罗斯是纽约著名的职业摄影师。同时,纽曼还爱好美术,他曾在迈阿密大学学习绘画。

1938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纽曼无法实现成为画家的理想,转而从事摄影。他的绘画艺术才华,在人像摄影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表现。1941年,纽曼开始为画家、作家、作曲家、舞蹈家等名人拍摄肖像,这些肖像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世界著名的人像摄影大师。

(一)环境肖像

纽曼的肖像摄影,善于把人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背景或环境与被摄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人物个性的最好说明。这种开一代新风的肖像照被称为“环境肖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通过环境来表现人物性格,纽曼常常采用摆拍的拍摄手法,而不赞成即兴式的抓拍,他说:

随手拈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说来都缺乏典型性,因此不能经久耐看。

因此,纽曼像导演一样摆布他的拍摄对象,直至获得一种自然而稳定的表情为止。在选择与人物有关的周围景物时,纽曼也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陪衬物。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和他们从事的工作环境一起出现在画面上:军火商艾尔弗雷德·克鲁普背对着庞大的工厂车间;画家乔其娅·奥凯菲站在她最钟爱的绘画题材—羊头骨骼前:城市建筑设计师罗伯特·莫塞斯手上拿着设计蓝图,身后是纽约的高楼大厦……

纽曼为画家蒙特里安拍摄的肖像照,最能体现出环境肖像的创作特色。蒙特里安是抽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主张用几何形状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直线和矩形组成,反对运用曲线。纽曼在拍摄时,将蒙特里安的手放在画架上,背景采用两块长方形的糊墙纸,这么一来,蒙特里安仿佛嵌进了神秘而严格的几何图形之中,从而使人们联想到画家本人作品的风格。纽曼在谈到自己的拍摄意图时说,用严肃的直线条和几何图形来处理画面,是为了表现蒙特里安及其作品的风格,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纽曼的成名作

纽曼的成名作,是他为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拍摄的一幅肖像。照片中,一架大钢琴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作曲家身处一隅,人物与钢琴之间,有着微妙的旋律感。同时,钢琴盖与支柱所形成的大三角,与作曲家托腮沉思所形成的小三角互相呼应,就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以强弱不同的音色所进行的变奏。

这幅照片摄于1946年,当时的纽曼,在美国摄影界还只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关于这幅照片的构思,纽曼曾回忆道:

我自己对于各种乐器不同的造型有特别的爱好,而且当时又正在尝试拍摄这些乐器的造型。我就以此作为一个出发点。

大型钢琴的线条非常美观,也非常强烈,而这也就是史特拉汶斯基的音乐给我的感受。我立刻想到,要把这位作曲家和钢琴拍在一起。

为了衬托作曲家和钢琴,纽曼把聚光灯打在白墙上,利用反射光进行照明。因为反射光比较柔和,不会产生阴影。同时,白墙与钢琴所形成的黑白对比影调,与作曲家乐曲强烈、粗犷、刚劲的风格很相似。

在拍摄过程中,纽曼不断变换人物韵位置和姿势,共拍了26张底片。经过仔细筛选,纽曼选定了其中的一张,并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剪裁,最终得到了这幅杰作。

这幅作品发表后大受欢迎,纽曼从此一举成名,史特拉汶斯基也因此名声大振。在这位作曲家去世前不久,纽曼去看望他时,他激动地与纽曼拥抱,并热情地说:

噢!纽曼,你使我四海闻名。

三、哈尔斯曼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Halsman,1906~1979)出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1933年开始从事摄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斯曼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与妻子和孩子一起,带着一只箱子和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纽约。

在纽约,哈尔斯曼的摄影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肖像,以构思精巧的超现实手法和诙谐幽默的抓拍见长。他的作品是被《生活》杂志用做封面最多的,共有101幅作品入选。

(一)心理肖像

哈尔斯曼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他认为一幅好的肖像照片,不仅要求摄影师对基本的摄影技术有所了解,而且要对他的拍摄对象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照片中抓住人物的特征,使其成为一幅与众不同的肖像照片。哈尔斯曼认为:

一张肖像照片,如果没有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它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肖像,而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

然而,要充分表现人物性格,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被摄者在镜头前,通常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哈尔斯曼总是事先了解被摄者的经历和性格,然后针对不同人物的性格,通过谈话进行启发和诱导。有时,他请被摄者听音乐,喝咖啡,使他们感到轻松自在,从而流露出真实自然的神态。有时,他还请被摄者跳起来,然后在他们跳跃的瞬间进行抓拍。在他的摄影室中,有一套电子闪光灯装置,可以用1/1000秒以上的高速,拍下各种瞬间的动作。

在哈尔斯曼看来,不同的跳跃动作,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因为,人在跳跃的时刻,才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和社会性的表象,而显露出本人的真实性格。哈尔斯曼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在跳跃的一瞬间,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这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四肢运动。

因此,在这一瞬间,人的假面具被去掉了,真正的自我暴露无遗。

人们只需要利用相机便可抓住这—切。

哈尔斯曼在1959年出版了《跳跃》作品集。这本书,收录了他用6年时间拍摄的176位名人的跳跃瞬间。这些名人,包括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神学家、法学家、政治家等。哈尔斯曼广泛研究了他们的跳跃心理,如玛丽莲·梦露在跳跃时流露出天真活泼的本性,而爱德华·斯泰肯在跳跃时做的起跳动作,表现了他喜欢研究、善于学习的性格。

(二)《原子的达利》

哈尔斯曼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典型地反映在他为画家达利所拍摄的系列照片中。

西班牙画家达利,是哈尔斯曼的好友。达利的作品荒诞怪异,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哈尔斯曼又是摄影家中极不安分的一位,不满足摄影作为记录现实的镜子,而一心想踏着这面镜子,走进幻想的奇境。因此,他们一见如故,一连合作了30年。哈尔斯曼经常请达利当自己的摄影模特,因为达利的形象和他的绘画一样古怪,特别是眼睛和胡子,都有令人过目不忘的特点。哈尔斯曼的许多作品如《原子的达利》、《红粉骷髅》等,都是与达利合作完成的。其中,《原子的达利》是他的代表作。

《原子的达利》摄于1948年。这幅照片的构思,最初源于达利的一幅画。达利曾经画过一幅画,名为《原子的列达》(列达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画中的一切,都悬浮在空中。于是,哈尔斯曼萌发了拍摄“原子的达利”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达利,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拍摄这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哈尔斯曼记述了这次拍摄的经过:

我借了三只猫。最初用一只做了试验,觉得还是三只一块儿用的效果要好,于是改变了主意。

我喊“一、二、三”。数到“三”,我的三位助手一齐把猫抛出去,第四位助手负责泼水。在猫和水还在空中的时候,我喊出“四”的同时,达利跳起来,我把这些拍摄下来……

就这样,在六个小时当中,经过28次抛出、跳起、泼水的结果,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画面。

这幅照片,《生活》杂志用了两个整页刊登,后来被许多国家的出版物转载。

永恒的影像

哈尔斯曼说过,肖像照是胜过一切的“人的文献”。

《切·格瓦拉》、《周恩来》,以及许多优秀的人像作品,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一、革命经典影像的塑造者

古巴传奇民族英雄切·格瓦拉,是全世界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他那幅头戴贝雷帽、身穿拉链上衣的肖像,成为许多青年的珍藏。这幅照片被复制的数量,可以与《蒙娜丽莎》相媲美。照片上,格瓦拉坚毅而悠远的眼神,成了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瞬间。

这一经典瞬间的拍摄者,是古巴摄影大师阿尔伯托·迪亚斯·古铁雷斯。

1960年3月5日,一艘比利时武器运输船在哈瓦那码头意外爆炸,136名船员当场遇难。古巴《革命报》摄影记者古铁雷斯,奉命前往报道船员们的葬礼场面。就在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发表演讲的时候,古巴传奇英雄格瓦拉突然走向讲台,眼疾手快的古铁雷斯刚按下两次快门,格瓦拉就转身不见了。几十年后,古铁雷斯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拍照时的情景:

这张照片完全是在无意之中,而并非特意拍摄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的眼神,那是一种混杂着坚毅与痛苦的眼神。

拍摄完照片,古铁雷斯回到了暗室,他把当天所拍的照片冲洗了出来,其中包括那幅日后享誉世界的照片。接下来,《革命报》的编辑从古铁雷斯拍摄的照片中,挑选了一幅卡斯特罗演讲的照片,发表在第二天报纸的头版上,然后把剩下的照片还给了古铁雷斯。古铁雷斯觉得格瓦拉那幅照片拍得不错,顺手就把它挂在了摄影室的墙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幅偶然之作多年后竟会成为经典。

7年后,一位来访的男人突然走进了古铁雷斯的摄影室。他手里拿着古巴革命委员会一位高级官员的介绍信,让古铁雷斯找一张有关格瓦拉的照片。古铁雷斯指着一直在墙上挂着的那幅照片说:“这张格瓦拉的照片是我最满意的”。来访的男子也非常欣赏那张照片的效果,要求能让他加洗两张。古铁雷斯非常爽快地把底片交给那个男子,只不过要求第二天把底片还回来就行了。

这位找上门来向古铁雷斯索要照片的人,是意大利著名出版商费尔特里纳里。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格瓦拉是玻利维亚游击队的领导人,而且当时已经处于玻利维亚军方的全面“围剿”之中。这位脑瓜灵光的欧洲出版商,立即嗅出这是一个极好的发财机会。就在他得到这幅照片后不久,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革命中殉难,费尔特里纳里利用这个机会,把古铁雷斯拍摄的这幅照片卖遍了全世界,不到10年时间,共卖出了20万张格瓦拉的宣传照片,他自己也因此成为百万富翁。

从此,古铁雷斯拍摄的这幅照片,成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曾经邀请古铁雷斯讲学的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对这幅照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堪称20世纪的一个象征。

绰号为“柯达”的古铁雷斯,是拿着父亲的那台“柯达”35相机走上摄影道路的。他拿着相机拍女友、拍风景,居然慢慢地拍出了名气,有了颇丰的收入。1959年古巴革命爆发后,他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摄影师一道,用照相机忠实记录卡斯特罗,以及其他古巴革命英雄的传奇战斗生活,为古巴的革命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名作《周恩来》的诞生

乔治·洛蒂拍摄的《周恩来》,曾经震撼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画面上,周恩来微侧着身躯,刚毅的面容、微蹙的双眉,凝聚着他非凡的意志与魄力。据悉,这幅照片印量高达9000万张,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1973年1月,意大利外交部长梅迪奇率领政府代表团访华。洛蒂作为《时代》周刊摄影记者随团采访。一天,洛蒂获悉周恩来总理要接见意大利代表团,便要求参加。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但条件是不允许在现场进行拍照。

接见的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先接见了法国代表团。等待接见的洛蒂,一直在琢磨着如何能拍下周恩来的照片。不一会,接见厅的大门开了。洛蒂赶紧迎上前去,从法国大使口中,他得知周恩来懂法语,可以用法语和他交谈。

接着,周恩来接见意大利代表团。洛蒂在一旁留心观察厅内的光线和环境,揣摩给周总理拍照的位置。接见完毕,周总理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告别。洛蒂最后一个来到周总理面前,用法语提出了拍照的请求:

尊敬的总理阁下,我撒了个大谎,来时我答应不给您拍照,可是我觉得不能不给您拍照,因为我很难见到您。请允许。

也许是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周总理微微地点了点头,对洛蒂的请求表示了认可。于是,洛蒂立即请周总理坐在一把红色沙发上,利用现场光,迅速地拍下了两张照片。洛蒂使用的是徕卡M4相机,90毫米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ASA200度的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

拍完这两个镜头后,洛蒂离开了接见厅。也许是多年从事新闻摄影的敏感,他立刻将相机上刚拍了两张的胶卷卸下来并藏在身上,然后,迅速换上一个新胶卷按了两下快门。果然,洛蒂未经允许拍照的行为,引起了人民大会堂有关人员的注意。不一会,一个警卫人员走上前来,很有礼貌然而坚决地要求他将拍摄的胶卷交出来。这时,洛蒂故意装作极不情愿的样子,把相机打开,将新装上的胶卷从相机中抽出、曝光。

此后,洛蒂将那个为周总理拍照的胶卷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直到12天后回到意大利时,才进入暗房亲手冲洗出来。

洛蒂谈到这幅照片时说:

周恩来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他还有一种别于其他政治家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他的绅士风度。我这张照片,就突出了他的这种绅士风度。

三、毛泽东最早的标准像

提起那幅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齐白石》,人们立即会想起摄影家郑景康。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拍摄的照片就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那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作为被邀请与会的摄影界代表,郑景康把抗战初期在大后方和到延安后所摄的部分照片,题名《抗日初期之一角》,在延安军人俱乐部、作家俱乐部和杨家岭展出。这是延安首次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览。1942年5月7日,《解放日报》特地发布了这一消息:

文抗作家俱乐部,定于本月9日至10日举行景康照相展览会。内容包括:人像、摄影报道。第一辑分两部,前部纯系艺术作品,后部系抗战初期新闻摄影,包括前线、后方各种动态。

这个展览,在作家俱乐部展出时,毛泽东曾在晚上提灯观看,并对在场的艾青和张仃说,这些照片的特点是“抓住了动态”。

两年后,郑景康为毛泽东拍摄了一幅肖像,这幅题为《毛主席在延安》的照片,被广泛印刷,成为毛泽东最早的领袖标准像。

郑景康(1904~1978),广东中山人。其父郑观应,是晚清的商务帮办和爱国学者,著有《救时揭要》、《盛世危言》等书。郑景康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爱好绘画而转向摄影。1929年在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1934年在北平举办“景康个人影展”。抗战初期,他关闭了在香港开设的“景康摄影室”,到汉口、重庆任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1941年1月,经周恩来介绍,由重庆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任摄影记者。

郑景康拍摄的照片,尤其是他拍摄的人物活动和肖像照片,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他认为要把人拍好、拍像,必须注意表现人的个性。他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也就是每个人不同本质的表现。如刚强、温柔、健谈、沉默。不同的个性,在平时的语言和行动中是经常不断的表现,是个人的经常运动,是不能伪装的。伪装掩盖和改换个性,是暂时的,不能永久的,同时在伪装的时期,是会不自觉的流露真情的。

人像所以(有)像不像的问题,与光线、镜角有关,但主要的是保存常态的问题。

郑景康反对“勉强(对象)作不自然的表情,使被摄者的神态失常,手足无措”;主张“在平时的自然和必然的运动中”,“观察人的个性”,“一定要在‘实事’(人或物)里‘求是’(自然必然的经常运动)”。在他看来,好的人像照片“就是活生生的表现”,“是活生生的抓住动态,而不是死板的”,“一幅只能形似而不能传神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郑景康的人像摄影实践和理论,对中国人像摄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本书学术灵感与成果资源来自“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ForumforFilmStudies)承办的“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以及当前华语电影合拍片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读者奉上当前国内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创见。
  • 世珍拾羽

    世珍拾羽

    我喜欢一切美且好的事物。每天清晨,当我从一夜憨实的睡眠中自然醒来,睁开双眼,透过卧室那半敞的门扉朝门厅望去,目光一定会落在那柴木嵌老花板的柜子上的雕漆剔红花好月圆圆几上,于是,我一天的好心情便宛如圆几上那丰满的牡丹花般灿烂起来。感谢上帝,把这些我心目中美且好的事物送到了我的面前,让我与它们,不,它们与我朝夕相伴,使我这颗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的心几乎很少再纠结、挣扎、烦躁、不安。想到它们,我的心便如母亲般柔软,充满温暖和感动,因为,我爱它们。有人说,收藏是件奢侈的事,我从来不觉得,当然,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这点玩意能算作收藏。细想想,收藏一词多少是有些狭隘的,收到了,藏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本书讲述了我国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热门推荐
  • TFBOYS之绽放时的满天星

    TFBOYS之绽放时的满天星

    就这样结束了么,是的,很抱歉,我和他的故事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这或许就是一次普通的初恋,像青春里的一道暗光,没有那么耀眼,却足以让人心生彷徨,那个男孩踏着满天繁星来到我面前,转瞬犹如流星一般稍纵即逝,他曾温柔的对我笑,羞涩的对我闹,所以我忘不了他的好,他说过的,他喜欢我,很喜欢很喜欢,他做过的,在我鼻尖上留下了他的气息,永远永远,他从来没说过爱我,或许一开始便注定了过错。
  • 魔导修成录之堕落之源

    魔导修成录之堕落之源

    星罗大陆,一个魔法的世界。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身携逆天传承,神秘强者将他收为弟子,十年后他带着任务来到皇城只为使天下再次太平,一路血雨风,一把辛酸泪……
  • 相思的味道

    相思的味道

    相思有五种味道,那便是酸甜苦辣咸。酸,酸得心里难受的很,酸的想让你放弃一切,或者躺在床上忘记一切的大哭一场;甜,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会够起你的回忆,回忆起那些美好,那些快乐。不由的会感到幸福!幸福包含了甜味,总会让你心里暖暖的;苦,并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幸福的,回望一起走过的日子,当然也有争吵,也有伤心的一面;辣,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受,但又会觉得很过瘾;咸,当你思念的时候会让你流下眼泪,当眼泪流淌到你嘴边的时候你会发现那种淡淡的味道,是那样的忧伤!
  • 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一笑很倾城

    前脚“前夫”才“移情别恋”娶了第一美女,后脚就有第一高手来求婚?还说要给一个更盛大的婚礼?名校计算机系的系花贝微微一边囧着,一边……飞快地嫁了。如果一个被无数人仰望的传奇人物、名校顶尖牛人,第一次见面就反问你,“我们什么时候不是那种关系了”,你会怎么反应?那人出身世家,运动全能,外表风雅,气质清华,举止从容,本质……土匪……还傲慢得要死要活……
  • 夫君不坏妾不爱

    夫君不坏妾不爱

    一笔交易,她被他“吃”了!为逃出青楼,她把他“吃”了!突遭绑架,意外得来一名夫君,原来他亦早已“吃”了她!温雅如他,竟也揣着一颗想要“吃”掉她的心?美男如云,谁才是她真正的夫君?阴谋重重,谁又是真心对她?对无解的仇恨与阴谋,破碎的记忆复苏之时,她笑的云淡风清。
  • 母系部落之现代女婿

    母系部落之现代女婿

    苏均泽,一个小警察,死于非命机缘巧合,重新轮回做人醒来后居然成了身边人口中的“怪物”他将如何正视重生后的自己他将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人和事......且跟随他的脚步,进入这陌生新奇的世界......
  • 第一次青春

    第一次青春

    她离开以后抽走了我所有的阳光,我的世界坠入永恒的黑暗,再也找不到方向……
  • 旋风少女续写之一人一心

    旋风少女续写之一人一心

    百草为了若白改变了自己……………………晓萤和亦枫……………还有更多cp
  • 公众的遗产

    公众的遗产

    从波特市到王权世界,从中世纪到诺丁古都,一个银行劫案引起的两个秘密,谁是内鬼,侠客浴血追踪,谁知道宝藏,隐身者竭尽所能。新德留下的线索,《新德爱时间》引发寻宝热潮,五十年前开始喷发,此刻保尔引发高潮。黑暗使者重新大陆世界,是驱赶光明还是拯救光明,一切都是未知数!
  • 那个手绘二维码的男孩

    那个手绘二维码的男孩

    有时候你会期望如果重新来过会怎样?错过走失的那几年,我想大概是传说中的考验。人生就像掷骰子一样,谁也不能猜得透下一秒是哪一面朝上。就像我永远猜不透什么样的结局才是我们最好的结局。在一家名为“唯惜”的茶店,乖乖女夏恩颖遇见了一个手绘二维码的男孩。在几百张便利贴里一眼就看见那张二维码,就像是遇见的人成千上万,最后只剩你还依旧驻扎在我的心里,一直不肯离去。这是一个双子座女生努力追草的故事,我又美又帅双商高到爆表,就不信搞不定你个射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