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阿城,在他的小说代表作《棋王》里,塑造了一个“棋痴”王一生的形象。此人一生嗜棋如命,即使在生命都不能自保的特殊岁月里,依然怀抱一罐祖传的围棋,走南闯北,遍寻棋界高手,并与之博弈。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写到王一生与老者对决,可谓场面激烈,气氛紧张。读之,如身临其境,屏气凝神间,心跳便随着黑白棋子的起落忐忑不安。
王一生毕生追求的是“棋道”,而列位看官从中体察到的却是人生。所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是也。
这龛“维摩卧疾图”,表现的虽不是棋道,却仍然属于“问道”之争。从造像上看,维摩与文殊的这场辩论之激烈程度,比之王一生与老者的那场对弈毫不逊色。全图共分左右两部分,左部主像为维摩居士,手执如意,盘腿坐于方形宝床上。床沿镂空雕花,精美如绝世精品。维摩头顶裹着白巾,两撇长髯随风飘拂,像两根绸带,水般柔滑。他的身后立一天女,貌若天仙。其一举一动,款款深情,千娇百媚。右部主像为文殊,结跏而坐,两条博带从宝床滑落地面。仿佛一位舞者,撩拨手中彩带,其中柔情不足为外人道。文殊侧身面向维摩,右手举至胸前,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表现出菩萨的大度。文殊背后,立着众多弟子。他们或侧目,或仰头,或含笑,或凝思……全神贯注于维摩与文殊之间的论辩。论辩时而舒缓,时而紧张,及至神采飞扬处,但见两道亮光,从文殊和维摩的头顶飞出,在上空缠绕,相互汇合,又各自分开。足见二人斗志斗法的高妙。
此龛“维摩卧疾图”,全称为“文殊诣维摩卧疾图”,是摹刻大足惠因寺的水墨画《文殊诣维摩卧疾图》。此画原作者是五代时蜀中的著名画家石恪。这龛临摹图,采取白描手法,构图简洁,线条流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大足石刻中惟一一幅摩崖阴刻像,极具艺术价值。
维摩,也即维摩诘,意为“无垢称”、“净名”等。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据《维摩诘经》记载,他原是过去久远世中的金粟如来,为救度众生,于6世纪时降临古印度的毗耶城。他以居士身份,辅佐释迦牟尼传教,是释迦牟尼座下的大乘居士和在家菩萨。此前,他是毗耶城里的大富翁,家有田产万亩,娇妻美妾相伴,生活十分阔绰。但维摩却对这种极其奢靡的生活保持警惕,以致于远离五欲淤泥,性悦禅机。为让众生悟透佛法,他常以称疾为由,吸引释迦牟尼的高足们前去探望,并借机与之辩论禅理,弘扬佛法。此图表现的,正是释迦牟尼知道维摩本意后,特派遣号称聪慧第一、辩才无碍的文殊菩萨前去“应战”的故事。二人各不相让,舌灿莲花,据理力争。维摩雄辩滔滔,露出一副胜券在握的淡然姿态。佛经上说,维摩为证明俗众只要坚定信念,同样具有佛性这一禅论的正确性,曾暗使“杀手锏”,故意让身后的仙女撒出桃色花瓣。那些如雪片翻飞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后,纷纷落在佛的弟子身上,却不掉地,以此证明佛家弟子虽有佛性,却仍凡心萌动。
看来,要想赢得一场辩论的胜利,不动点脑子,是不行的。
经过数场唇枪舌剑之后,文殊和维摩均不分胜负,打成个平局。高手过招,历来平分秋色的多。后来,二人终于还是握手言欢,达成一致意见,统一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皆可成正果的认识。赞同出世和入世原本就相融相生,居士和僧侣之间,所求之道都一样,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维摩的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得到了诸多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赏识,这与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相一致,故我国历史上素来对维摩崇拜之至。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维摩的信仰达到空前鼎盛。期间,出现了大量以维摩为题材的艺术绘画。史料记载,张默、顾恺之、陆探微、袁倩、张僧繇等六朝士大夫,均画过维摩像。其中,顾恺之是最早画维摩像的画家。当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著称,名震朝野。一个如此有名望的人,来首画维摩像,可见对维摩的信仰之高。关于顾恺之画维摩像,曾有一个“点睛”的故事,破堪玩味:
南京建瓦棺寺,请达官显贵捐款。前来认捐之人,没有一个超过十万银两的。惟顾恺之慷慨,张口便应允十万两。在场的所有人都发出讥笑之声。大家心里明白,顾恺之家中并不富有,居然也敢夸下海口。但顾恺之毫不愠怒,和颜悦色地告诉僧人,让其在寺内准备一面墙壁,闭门作画一月。他所画之像,正是维摩。像画完后,惟独不点睛。顾恺之对僧人说:明日初一,我公开点睛,世人皆可观看,但需捐银十万。翌日,前来看他点睛的达官果然不少。只见他灵笔一点,维摩像顿时熠熠生辉,祥光普照。达官显贵纷纷倾囊捐款,顷刻间,便募得银两数百万,终于解了建寺之忧。
顾恺之是在借维摩行善。
维摩,一个谎言称病之人,却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何故?盖因他的谎言中暗藏着真理,属于“善意的谎言”。人活于世,难免“撒谎”。有些谎言,可以瞒天过海,以致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而有的谎言,则可以使事态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两种谎言孰重孰轻,关键要看说谎者是什么人了。
最为可悲的,是那些既不敢说真话,却又总是被别人的谎言所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