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由大人领着,去村中长辈家祝寿。长辈高坐华堂,背后的香案上,青烟袅袅。一对大红蜡烛,火苗窜动,像两只黄蝴蝶,在尽情飞舞,喜庆中有一股子猛劲。前来祝寿的晚辈,站立两边,依次向寿星叩头跪拜,口中说的,是大人事先教的祝寿词。诸如“长命百岁、松鹤延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寿星虽然耳聋,听不清后生们说些什么,却依然咧开漏风的嘴,露出光光的牙床,嚯嚯地笑。满脸沟壑纵横的纹路,被肌肉挤得更加清晰,有木刻的效果。一撇花白长髯,像一穗秋风中的巴茅缨子,飘飘似有仙风道骨。
人生苦短,但活着毕竟是美好的,故人都有祈求自己福禄长寿的愿望。
宝顶山的“福寿”字碑,反映的正是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憧憬。这两个字若不仔细考究,是很难辨认的。字典上找不到出处,也不见“福寿”二字竟然有这样的写法。但既然此二字刻在佛地,自然有他的绝妙之处,岂是能让人一看就能窥破玄机的道理。其实,在这两个大字里,分别藏着四个字。“福”由“田、给、予、福”组成;“寿”由“林、富、佛、寿”组成。前者意即广种佛田,便可收获幸福日月。后者表示植好林木,方可富足延寿。两个原本普通的字,竟被写得如此富有哲理和禅趣,让人不得不佩服书写者高深的思想境界。
据考证,此二字为陈希夷草书,也就是陈抟。陈抟(?—公元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为北宋初年著名的道士。《宋史》本传记载,陈抟为毫州真源人。早年熟读儒学经典,精通百家之言,有治世安邦之志。在唐朝时,他因考进士不第,放弃仕途,求仙问道,隐居武当山九岩石。后来,又移居华山云台观,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探讨道学。五代末,后周世宗喜好请方士炼丹,因仰慕陈抟道法,便把他请去询问炼丹之事。陈抟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为四海之王,当以致治为念,何以关心金银之事呢?”世宗见其赤胆忠心,敢于直言,欲任命其为柬议大夫,陈抟坚决拒辞。世宗欣赏其人品和高洁之气,赐号“白云先生”。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陈抟进京传道,并向太宗皇帝进献“远招贤士,近去妄臣,轻赋万年,重赏三军”的治国之策,深得太宗宠信,又赐号“希夷先生”。老子《道德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传说他因嗜睡炼功而声名鹊起,睡一觉,短则数十日,长则百余日,故人们称其为“隐于睡”者。据传,陈抟一生高寿,年近期颐方才去世。因此,他亲笔书写的“福寿”二字,也便成了“长寿”的象征。
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历来是众多人梦寐以求之事。黎民百姓如此,帝王将相也不例外。
公元前219年,有一个名叫徐福的方士,告诉秦始皇,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每座山上均住着一位仙人,炼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后,大为惊喜,乘船环游山东半岛数月。并派遣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此药。徐福带领浩大船队,在海浪里漂流了很久,也没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没找到长生不老药。徐福后怕,恐人头掉地,便顺水流舟,去了东瀛。
徐福逃走后,秦始皇却始终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依旧求药心切。公元215年,他想尽各种办法,找到一位专门炼丹的方士,名叫卢生,再次入海寻仙求药。但遗憾的是,卢生仍是一无所获。
秦始皇最终还是没能吃成长生不老药,他早早地跟随他的王朝一起灭亡了。倒是他身前用无数生命和血泪换来的万里长城,却固若金汤,永垂不朽,给了他一个极大的讽刺。正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了。
人终究是血肉之躯,有生必有死。即使你活再大的岁数,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的制裁。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常态,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有阳光,必有风雪;有白天,必有黑夜。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惊惧呢。坦然地面对一切便是,不必为人生的短促而悲叹,更不要刻意去为延缓衰老而费尽心机。真正不死的,其实并非肉体;而是肉体腐烂后,你留在世上的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何谓寿?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