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生素缺乏不容小视
维生素缺乏可以是原发性的,即由膳食不当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缺乏或吸收不良等疾病。孩子发生营养素不良时也可能同时发生多种维生素的缺乏。不同的维生素缺乏会引起相应的症状表现。严重时会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及免疫系统的异常。
2.维生素A缺乏与眼干燥症
维生素A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皮肤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1~4岁孩子。WHO公认维生素A缺乏为世界上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最近资料估计,全世界维生素A缺乏每年可造成100万~200万人死亡,50万孩子因维生素A缺乏而致盲,因维生素A缺乏的眼干燥症高达1000万以上。
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差,眼结合膜及角膜干燥,以后发展为角膜软化且有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故又称夜盲症、眼干燥症、角膜软化症。
我们来详细看看维生素A缺乏的具体症状。
眼部:最初为暗适应时间延长,以后在暗光下视力减退,黄昏时视物不清,继则发展成夜盲症;眼干燥不适,经常眨眼,因泪腺管被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眼泪减少所致,继而眼结膜和角膜失去光泽和弹性,眼球向两侧转动时可见球结膜折叠形成与角膜同心的皱纹圈,在近角膜旁有泡沫状白斑,不易擦去,即为毕脱斑;角膜干燥、混浊而软化,继则形成溃疡,易继发感染,愈合后可留下白斑,影响视力;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虹膜脱出以致失明。
皮肤: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初起干燥、脱屑,以后角化增生,角化物充塞于毛囊并突出于皮面,状似“鸡皮”,摸之有粗糙感;皮损首先见于上、下肢活动关节部位,以后累及其他部位,出现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脆薄、多纹理,易折断。
其他:患儿体格和智能发育轻度落后,常伴营养不良、贫血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牙釉质发育不良,常伴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
3.为什么孩子易患“脚气病”
生活在食用精白米地区,特别是习惯吃蒸饭和米汤地区的小孩,常有轻度腹泻、声音嘶哑、烦躁、夜间啼哭、吃奶无力、四肢较弱、心跳快,甚至嗜睡、昏迷、抽筋等症状。人们常称它为“脚气病”。
患“脚气病”的孩子脚部略有水肿,用手指按压即出现一个凹陷,压力解除后凹陷不能立即消失。这种病实际上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因此又称维生素B1缺乏症。此病多发生在3~6个月吃母乳的孩子身上。
孩子患脚气病的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孩子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B1的需要量相应增多,且孩子抵抗力较差易患疾病,致使维生素B1的吸收障碍或消耗增加。如腹泻、呕吐时可使维生素B1的吸收减少;发热或感染时代谢旺盛,维生素B1消耗增多。
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年龄的小孩多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乳含维生素B1较低,其含量是牛奶中的1/4,如果母亲的膳食中维生素B1含量少,则乳汁中维生素含量就更少。人工喂养的孩子以淀粉食物为主,食用愈多孩子身体对维生素B1的需要量也愈多。因此,孩子时期患脚气病的人较多。
脚气病以3~6个月吃母乳的孩子较为常见。出现症状有轻有重,多数患儿是轻型。但是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病情会继续发展,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4.“脚气病”折磨孩子的身体
不要小看“脚气病”,这种病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1)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有时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
(2)神经系统症状:患儿早期有烦躁不安及夜啼;病情加重后出现嗜睡、软弱无力、两眼无神、声音微弱,嘶哑,吃奶时呛咳,严重者导致昏迷、抽搐。
(3)循环系统症状:患儿突然嚎叫、声急或失音、出冷汗,全身冰冷、体温降低,口唇及指甲发绀、皮肤发花、全身水肿、呼吸不规则且微弱。刚发病时可见抽搐,继而昏迷,严重者会死亡。
(4)其他: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常常先见于足部,逐渐发展至膝部、大腿甚至全身;尿量减少。
如有以上症状应速到医院诊治。
5.维生素C缺乏的孩子易出血
维生素C缺乏症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孩子。孕期摄入足量维生素C则出生后2~3个月孩子体内储存的维生素C可供生理需要。若孕妇患本病则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症状。
(1)一般症状:维生素C缺乏3~4个月后出现症状。早期表现为易激怒、厌食、体重不增、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可能伴低热、呕吐、腹泻等,易感染或伤口不易愈合。
(2)出血症状:常见长骨骨膜下、皮肤及黏膜出血,牙龈肿胀、出血,继发感染局部可坏死。亦可有鼻出血、眼眶骨膜下出血,可引起眼球突出。偶见消化道出血、血尿、关节腔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3)骨骼症状:长骨骨膜下出血或骨干骺端脱位可引起患肢疼痛,尤其当抱起孩子或换尿布时大声哭叫。肢体疼痛可以致假性瘫痪,患肢呈固定位置,呈“蛙腿”状。患肢长骨干肿胀、压痛明显,微热而不发红,绝不延及关节。肋骨、软骨交界处因骨干骺半脱位可隆起,排列如串珠,称坏血病串珠,可出现尖锐突起,内侧可扪及凹陷,因而与佝偻病肋骨串珠不同,后者呈钝圆形,内侧无凹陷。肋骨移动导致疼痛,呼吸可以表现为浅而快。
(4)贫血症状:晚期常伴贫血,一般为小细胞性贫血,当叶酸代谢障碍时可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孩子为什么会缺钙
孩子缺钙常表现为佝偻病,一旦得了佝偻病,免疫力下降,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且常伴贫血。造成孩子缺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维生素D缺乏: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维生素D缺乏极易导致钙缺乏。
(2)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母乳中钙磷比例为1.5~2:1,比较合适,而牛乳中钙磷比例为1.2:1,不太合适,影响钙的吸收。
(3)吸收少:添加辅助食品如谷类,含有较高有机磷酸,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有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等,含草酸较高,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膳食中纤维素过高也会降低钙的吸收率。
(4)需要量大:多胎、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后生长较快甚至过速,所需维生素D和钙比正常新生儿更多,因此机体常常缺钙。
(5)疾病影响:慢性腹泻会影响肠道吸收维生素D和钙;胆道疾病使脂溶性维生素D吸收障碍,也影响钙的吸收。患肝病及肾脏疾病使维生素D活化作用下降,降低了钙的吸收。
7.孩子缺钙的后果
小儿缺钙实际上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也叫佝偻病。小儿缺钙通常出现神经、骨骼和肌肉三方面的表现。
轻微缺钙或者缺钙的早期,主要表现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磨人,不听话爱哭闹,脾气怪;睡眠不安宁,如不易入睡、夜惊、早醒,醒后哭闹;出汗多,与气候无关,即天气不热,穿衣不多,不该出汗时也出汗;因为汗多而头痒,所以小儿躺着时喜欢摇头磨头,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形成枕秃。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存在时,才考虑缺钙。如果仅有出汗不能诊断是缺钙。
严重缺钙时精神神经症状加重,出现抽搐同时还会出现骨骼及肌肉的表现,如囟门闭合迟,出牙迟,会站走时间迟,还会出现鸡胸、驼背、罗圈腿、肌肉松软无力等。
缺钙还会影响智力,以及引起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致使小儿容易感冒、发热、拉肚子。因此在小儿生长期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很重要。
为什么孩子容易缺钙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单一:饮食以乳类为主。人乳易于吸收,但钙质少,如不注意添加辅食,钙摄入就会不足,易出现缺钙的症状。
(2)对钙的需要量大:孩子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骨骼系统的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如果每日摄入的钙量低于600毫克就会使钙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而出现各种缺钙的症状。
(3)钙储备不足:如果母亲孕期缺钙,可使孩子在出生后储备的钙量少,尤其是早产儿,易出现夜惊、出汗等缺钙症状。
8.缺铁会使孩子贫血
铁缺乏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
孩子由母体带来的铁大约在6个月龄时耗尽,牛乳中的铁含量不高并且吸收率低(约10%)。母乳中的铁吸收率高(约50%)但是含量很低,如果在4~6个月以后不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孩子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如果对用人工喂养的孩子不补充铁,常常在1周岁时出现明显的贫血。
动物的肌肉和血液中含较多的血红蛋白铁,其吸收率大约在25%。植物性食物中主要为非血红蛋白铁,其中的草酸、植酸等还可能干扰铁的吸收,因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在10%以下。肌肉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铁还可以增进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膳食中有些肉类(肉因子)可以增加铁的吸收,因而素食者的贫血率较高。
预防孩子缺铁性贫血应在孕期即注意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肉和血。分娩时尽量将脐带结扎在靠近胎盘一侧,使更多的血液回流到孩子体内。鼓励母乳喂养,早期(4月龄)开始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也应鼓励多进食含铁丰富和容易吸收的食物。抗坏血酸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9.长期补铁时要补锌
缺锌是由于偏食和经济条件限制而食入的动物性食物较少,或因特殊生理情况而需要量增加(如怀孕、生长发育较快),或因慢性腹泻、感染、烧伤等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
缺锌儿童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味觉和嗅觉异常或丧失、异食癖(喜欢吃常人不吃的东西,如墙灰、泥土)、生长发育迟缓、性器官发育不良、创伤愈合延迟、皮肤粗糙、易感染。正常人的血锌含量在0.9~1.3毫克/升,缺锌时血锌含量下降。有人用头发锌含量来估计锌营养状况,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一般不能作为评估锌营养状况的可靠手段。
动物性食物是锌的主要来源,植物性食物中的锌较少。维生素D、肠腔中的游离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组氨酸)、某些有机酸(如柠檬酸)促进锌的吸收;谷类麸皮中的植酸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妨碍锌的吸收。动物性食物中的锌容易被吸收。食物中的镉、铜、钙和亚铁离子等与肠黏膜中的锌结合受体竞争,可以干扰锌的吸收,应用大剂量补铁剂有可能导致锌缺乏。因此,在长期补铁时也需要考虑补锌。
10.缺碘极伤孩子的智力
碘是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孩子大脑发育期间。碘缺乏使平均智力损伤达到15%~20%,而且终身不能弥补。
孩子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严重的碘缺乏持续发展势必成为典型的克汀病。如果孩子碘缺乏程度较轻,可能出现克汀病症候谱的轻度组合或成为亚临床克汀病或仅有轻度智力低下。缺碘的孩子在婴儿期仅表现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反应迟钝及自身运动能力、智能和生长发育落后。
11.孩子为什么会缺碘
碘缺乏多由于膳食中的碘含量不足或长期摄入含有致甲状腺肿因子的食物。缺碘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因碘的摄入不足可发生甲状腺肿大,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地甲病”。肿大的甲状腺除了影响美观外还可能压迫气管和食管,甚至增加甲状腺癌的患病率。甲状腺肿大的患儿多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发育。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影响。
12.海产品含碘高
孩子是特殊群体,在快速成长阶段各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可以直接使用成人食物,除了母乳之外,生理发育所需的碘必须来自辅助食品,为此在孩子食品中添加强化碘营养素是非常关键的。选择孩子食品时必须注意产品是否含有各种营养素,特别是素有“聪明元素”之称的碘。
让孩子经常进食含碘较多的食物。海产食物的碘含量较高,如海带、海藻、海产鱼或虾类。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在内陆地区的食盐普遍加碘,加上副食品的种类不断丰富,碘缺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3.儿童缺锌有哪些症状
缺锌多发生于6岁以下小儿,起病缓慢。开始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或拒食,常伴有味觉减退、异食癖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尔后生长迟滞或停止,身材矮小、性发育延迟。
视觉暗适应能力下降,重症者可出现角膜浑浊。免疫力差、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皮损呈特征性分布,主要分布于口、肛周围等处。亦可出现牙龈炎、舌炎、结膜炎等。
孕妇饮食中长期缺锌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儿童严重缺锌可影响脑功能,表现为急躁、嗜睡、抑郁或学习能力差等。
14.缺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锌是人体所含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体内含锌酶和锌依赖性酶的组成和活性,在组织呼吸及蛋白质、脂肪、糖类及核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和组织再生,故缺锌可影响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和生殖功能。
锌缺乏症是人体长期缺乏微量元素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表现为味觉迟钝、食欲差、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皮炎或伤口不易愈合等。动、植物食物几乎都含锌,动物性食物中锌的含量丰富,且利用率高。
此外,味觉素含有锌原子可维持味觉,促进食欲;锌影响视网膜视黄醇还原酶活性,并参与视黄醛的合成,缺锌时可影响感光物质的合成和肝内维生素A的动员而发生夜盲;锌可促进与免疫有关酶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5.孩子为什么会缺锌
孩子缺锌的原因如下。
(1)摄入不足:锌摄入不足是小儿锌缺乏的主要原因。大多数食物含锌量很低,营养不良,特别是长期缺少动物性食物者易致锌缺乏;长期应用全部肠外营养病儿,因所摄入溶液中缺乏锌,亦易发生本病;肠道吸收不良可见于脂肪泻、肠炎等疾病,以及长期进食含有过多植酸盐或纤维素食物,均可影响锌的吸收利用。
(2)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溶血(红细胞内有大量的锌,随红细胞破坏而丢失);长期多汗、软组织损伤(创伤、烧伤的渗出液含锌);肝肾疾病、糖尿病及使用利尿药噻嗪类等(尿中锌排泄量增加);长期使用整合剂如EDTA、青霉胺等药物(与锌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单纯牛奶喂养者(牛奶内有干扰锌吸收的络合物)。
(3)需要量增加: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尤其是婴儿对锌的需要量相对较多,易出现锌缺乏,如早产儿可因体内锌储量不足,加之生长发育较快而发生锌缺乏;此外,营养不良恢复期、外科术后与创伤后恢复期等锌的需要量亦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易致锌缺乏。
(4)先天性代谢障碍:见于肠病性肢端皮炎,是遗传性锌吸收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腹泻、皮炎和脱发,患儿多于婴儿期发病。
16.缺锌诊断要慎重
诊断锌缺乏不能仅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还要有实验室诊断。头发含锌量仅可作为慢性锌缺乏的参考指标。头发受生长速度、环境污染、洗涤方式及采集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
血液含锌量可反映孩子目前体内锌的情况。但血锌测定值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对测得的值要做具体分析。要把影响发锌和血锌测定值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再对其测得的数值进行判断。要请正规机构检测和有经验的医生判断,不要轻信保健品推销机构的检测。
发锌与血浆锌的含量没有密切的关系,发锌不能代替血锌,也不能表明孩子目前体内锌的情况。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化验头发锌值偏低就大补特补。否则会造成锌中毒。
由此可见,锌缺乏的诊断并不能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