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两股势力左右着中国社会,即变法和革命。当时主张变法的是康有为,主张革命的是孙中山。
康有为的理论: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一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以一意推行宪法,也可以让满洲人仍然做皇帝。但是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清朝皇帝的背后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部族政权是绝不容许有所谓立宪的。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一定要推翻皇帝。康有为的变法就变成了保皇,似乎又像非要皇帝不可了。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认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的话,变法就能成功,这是他的大错误。这个错误在于他没有像西方人一样懂得政治上的所谓主权的观念。他不懂得当时的中国政治是满洲部族主权的政治。掌握主权的是满洲人,不是像他所谓的皇帝专制。康有为误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皇帝专制,以为只要皇帝听我的话,就可由皇帝专制一变而为皇帝立宪。梁启超也和康有为一样,误把中国秦汉以来的传统政治看成为帝王专制,帝王专制只是一种政治制度,所以只要变法,改革此制度就可以。他不晓得在当时,这一制度的后面,还有一个力量在拥护、在支持。不是皇帝一人就可以专制,皇帝背后有他们的部族——满洲人拥护这个皇帝,才能专制。光绪皇帝既然跳不出满洲人的这一圈,如何能够改革这一制度?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失败了。假若要打破满洲部族集团垄断政权的话,就非革命不可。如果有一个力量在阻碍我们,非得把这一力量打倒不可。这个非打倒不可的情势,就逼成了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却并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就是全国人民,就是全社会。遇到政治腐败,只要换一批人,把制度腐败的部分略略修改,仍然可以继续下去。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只有造反,而无革命了。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一种私的力量在支撑,它腐败变质了,天下便乱,实在是没有一个阻碍我们拨乱返治的真正的力量存在。唐、宋兴起不能称之为是革命,只是人事变动,最多只能称其为变法。清朝末年,就非革命不可了。清朝两百多年的政权,和汉、唐、宋、明不同。套用西方的话讲,可以说当时一切主权在满洲人,打倒满洲人,就是打倒这种政治上的特权状态。我们不能说汉代的一切主权在刘家,唐代的一切主权在李家。中国传统政治,自汉以来,很少有这种特权存在。清代政权落到了一个特殊集团的手里,这就是满洲部族。清朝末年,假若我们把政治主权和政治制度分开说,就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是康有为,他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他是看到了制度没有看到主权。另一派是章太炎,他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他是看到了主权没有看到制度。在这两派中间,孙中山先生认为是非革命不可的,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变法的要点,就是把皇位传袭彻底废除,根本不要皇帝。他参照中西古今的制度,想来创建一个新制度。当然康有为、章太炎不脱离是单纯的书生之见,但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也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与众不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是推翻了,同时连中国的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清朝的政治制度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误以为这种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帝王的专制。因为对清政权的不满意,影响到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也一并不满意;因为对历史上的传统政治不满意,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和文化不满意。假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那么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的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就没有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到底还是脱离不了权力。而政治权的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这个权一旦推翻了,其他的权一时又树立不起来,一切政治也就不能再进行建设了。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之后首先要有一个心理建设,这一点看的是很正确的。譬如,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统悠久的制度,是世界史上为中国所独创的制度,而且其背后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清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心念已被打破,孙中山先生重新提出考试制度,就不免要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中国现代要重建考试制度,已不单是制度问题,还需要心理上的建设。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要先对此制度有信心。在清代二百几十年里,全国人对科举考试制度是有一个共尊共信之心的。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科举考试制度的日期基本上没有变动过,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的,而是社会上有一种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由此可见,一切政治、一切制度都应该有一种共尊共信之心做支撑,否则就是空想。
清代政治述评
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逐渐建立起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清代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自1644年清军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为定鼎中原时期;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康乾盛世时期;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嘉道衰落时期;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2年)为遭受列强侵略和灭亡时期。
自1644年清军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为定鼎中原时期。这一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清军依靠武力次第消灭了南明诸政权,镇压了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这一时期战乱频频,满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康乾盛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清朝国势处于全盛,被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主要的功绩有:两次雅克萨之战击溃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击溃准噶尔部蒙古,统一漠北喀尔喀蒙古;平定准噶尔部蒙古之役,统一漠西蒙古;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嘉道衰退时期。这一时期秕政颓风蔓延,整个社会处于衰退状态,出现了川楚白莲教等一系列农民起义。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2年)为遭受列强侵略和灭亡时期。这其间,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等后,清朝灭亡。
清朝的政权是由满洲贵族为首,联合蒙古王公贵族,结合汉族官僚地主共同组成的政权。在这个政权中,满洲贵族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控制地位。
明末农民起义为清朝稳定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地主之手,自耕农纷纷破产,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使社会经济关系趋向良性。农民乘明末清初几十年的乱世获得了一些土地,部分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制度就是对这一现状的承认。
清代皇帝十分勤于政事,是绝对的皇帝专权,没有特别昏庸、昏聩的皇帝,尤其是清代前期的皇帝,每位都励精图治。终清一代,清代既没有地方割据问题,也没有宦官专权问题;既没有外戚专权问题,也没有权臣专权问题;既没有朝臣朋党相争问题,也没有藩王之乱(三藩之乱是清初历史时期的产物)和国家分裂的问题,但有外敌入侵的问题。
清代皇帝的专制独裁统治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程度最高的。清代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政无巨细,躬自断制,不假手臣下。军机处和内阁不过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则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清代皇帝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统治智慧和统治手法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汉族知识分子,还是对普通下层民众,都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采取文武轮用、剿抚并施、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和方法,以巩固疆域辽阔广大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也被称为末日的余晖,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已逐步落后了。在康乾盛世结束四十余年后,中国遭受了世界上最先进国家英国的侵略,开始了历史的大转折。
清代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政无巨细,躬自断制,不假手臣下,如果没有时间也不愿思考一些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学习并了解一些外部世界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变化的问题,只是陷于繁重的庶务、事务之中。这是由这种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环境造成的,改变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政治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关于西学,在这方面,康熙帝略略好一些,但也只限于个人喜好学习西学的一些皮毛,并没有形成制度和机制,以后诸清帝又回归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