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86600000029

第29章 卷四(2)

此方有逃兵,彼方也有逃兵。自2003年美伊交战以来,就有媒体多次报道美军官兵休假后不归队,或者擅离职守,甚至有人脱下军装、穿上阿拉伯长袍当了逃兵。据披露,目前驻伊美军逃兵总数已超过五千人。在这些逃兵中,还出现了两个逃得更“离谱”的人,一个是十八岁的布兰登·休伊,一个是二十五岁的杰里米,他俩不仅逃离了即将开往战场的部队,而且还在加拿大寻求避难,甚至现身说法,在媒体面前公开指责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违反了国际法。布兰登·休伊说:伊拉克战争“完全是建立在谎言上的一场战争。如果不愿意参加这场战争,我认为,(逃往)加拿大也可以是一个选择”。杰里米则说:“我认为在伊拉克发动战争违反了国际法,因为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不会参与这场战争。”

也许这就是逃兵的尊严吧。无论失去耳朵的伊拉克逃兵,还是失去祖国的美国逃兵,他们失去的已很多,唯独没有失去尊严。你可以骂他胆小鬼卖国贼,但你不能骂他没有良知,不能骂他没有人性,不能骂他没有宽广博大的爱。

但是,谁肯给逃兵应有的尊严呢?对于怕死的逃兵,似乎怎么处置都不为过。就拿美国来说,按照军事法,在战时逃离战场,通常会罪加一等,严重者还可能被判处极刑。最近,美军事法庭即以擅离职守罪判处卡米洛·梅希亚——一名据称出于“反战”动机失踪的美军上士——一年监禁。美国国内的舆论普遍认为,一旦战争结束,强硬的美国军方定会找这些逃兵秋后算账,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两名逃到加拿大的士兵。但是,人类毕竟在前进,人们对“逃兵”的态度也较之从前宽容。在电影《冷山》中,逃兵英曼不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吗?与一百三十年前的美利坚合众国相比,与六十年前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相比,2004年的梅希亚没有像英曼那样死在同胞的枪口下,休伊和杰里米也没有像安德烈那样变成难见天日的野人,至少他们的生命没被随意剥夺,像杰里米还可以与妻子儿子在异国团聚。

1998年6月29日,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段话:“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个人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载于《再读胡适》(欧阳哲生编),大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胡适的这段话经克林顿引用后,再英译汉,失去了许多原来的滋味,成了这个样子:“有些人对我说,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自己的个人自由。但我回答,为了个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个性而奋斗就是为了国民性而奋斗。”)这位〖JP+1〗美国总统拉出北大前校长当然不纯乎跟北大学子套近乎,大概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进行自我表扬,贩卖他的自由理念。不过我们倒可以拿这段话来理解美国逃兵,胡适还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或者可以问问克林顿,梅希亚、杰里米是不是在为国家争自由,是不是为国家争人格?他们是不是在努力不当“奴才”呢?尽管这种奋斗可能会被判为“个人”的、违例的,然而自从莱克星顿的枪声响起,“违例”便造就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不断逃出、胜出的“个人”,其国民性才得以提高,公民的自由精神才得以升华。也正因这种文化背景,才会出现“勇敢”的逃兵。

人类会彻底结束争斗吗?面对这个令人悲观的问题,我们还要满怀期待。在那次演讲中,克林顿曾提出“必须享有心灵上的自由”,而胡适也曾说过,“我们现在讲的‘自由’,不是那种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的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胡适:《自由主义》,载于《再读胡适》,第211页。)。所谓内心与外力,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胡适又多次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不单个人要有“大胆怀疑的自由”,社会也应有对异己“容忍的气度”。(胡适:《容忍与自由》,载于《再读胡适》,第265页。)所以,我们亦无妨认为,“逃兵”也有权力追求自由,至少有权力保护自己的生命,或者再往前延伸:一个人,应当有选择战与不战的自由,应当有对社会伦理、集体意志进行判断的自由,进而具有中立乃至规避的自由。

至此,才终于接近了我要寻找的借口:做一个中立的人,带着容忍,带着爱,自由地活在世间。这时,弗雷泽在《冷山》扉页摘引的两句话也玄机乍现:“很难相信,在静谧的树林和微笑的田野间,生物正无声地进行着可怕的战争。”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一句出自英国进化论者达尔文,一句来自中国唐代诗僧寒山。通过东西方两位先贤,弗雷泽无非是在为他的小说破题:可怕的战争无所不在,诗境中的寒山却几乎无路可循。这样想去不免令人无奈,然而,我还是愿意带着幻想和感恩,活着并爱着……

上了岸,何去何从?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原名TheLegendof1900(1900的传奇),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编剧、原著作者:[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猎人格拉胡斯》。(卡夫卡:《猎人格拉胡斯》,载于《卡夫卡小说选》(王荫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226页。)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本来毫无瓜葛,却偏偏在我内心的缝隙中撞到一起,迸射出令我战栗的寒光。

海上钢琴师是一个传奇式人物,猎人格拉胡斯是一个传奇式灵魂。

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那是他出生的年份,他是一个弃儿,他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离开那艘维尼吉亚号,只是守着一架钢琴,往返于从欧洲到美国的大海之间。

格拉胡斯是一个死去的猎人,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活着,他躺在运尸船上,既不能进入阴间,也无法登上天堂,只能航行在尘世的河流上,永无休止地漂泊下去。

1900是一位钢琴天才,他无师自通,指尖一点就是美妙琴声,他沉醉于黑白相间的键盘中,沉醉在这个“有限”的世界里,只为看见世界的尽头,只为弹奏出“无限的音乐”。1900本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不知被谁遗弃在钢琴上,没有国籍,没有姓氏,没有身份,没有任何官方“印信”,从法律意义上,就是一个根本不曾存在的人。可是,在那艘轮船上,1900就是他,他就是1900,是一个声名远播的钢琴高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拥有独立的“自我”。如同他所说的,“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和船尾之间”,就像浮动的世外桃源,可以让他始终在梦想中航行,避开世俗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成为自己”。为了成为自己,不但可以去他的规矩,去他的战争,可以去他的功名利禄,甚至还可以去他的爱情,正是凭着这种“去他的”心态,1900才会不断地拒绝,不断地放弃,丢掉了所有的身外之物,直至不惜丢掉生命,最后剩下的只是——也只能是——灵魂。为什么1900这样决绝?为什么他致死不肯上岸?他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表面上看,是对岸上的生活没有信心,进一步看,则是对整个世界的怀疑。只有船是安全的、可靠的,船是他的诞生地,是他的寄居地,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借以安身立命的立足点,下船无异于剥夺他全部的人生积蓄,无异于让他重新活过一次,可见岸上的生活对他只会是一种毁灭,即使那里有他爱着的少女,也无法使他离开甲板,投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只有钢琴是伸手可及的、可以把握的,音乐拓展并丰富了他的精神领域,使他不至于变成绝望的囚徒,不至于麻木或疯掉,他拒绝了一切负担和救赎,只在艺术的道场中自我超度。所以在我眼里,1900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人,直到最后他选择与维尼吉亚号同归于尽,在巨大的爆破声中被炸得了无踪迹,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一生。有谁,能像1900那样,可以孤傲地、决绝地活着?即便有这样一艘船,又有谁,能够弹奏出震动心灵的琴声?

再看猎人格拉胡斯。生前他“愉快地活了”,凭一支猎枪成了“伟大的猎手”,但是当死亡来临时,他却毫无留恋之意,也要“愉快地死去”,竟是“幸福地”扔掉了弹药匣、背囊、猎枪这些谋生的家当,一心只想快点完全死掉。可是,这个习惯于山区生活的猎人,虽然穿上了尸衣,成了尸体,却没办法真正死亡,只能躺在破旧的船上,在荒凉的水面上漂泊流浪。死去的格拉胡斯既不能到阴间报到,也不能登上天堂,当初所谓的“死去”就成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可是“究竟又是谁错了呢?”格拉胡斯说,是船主错了,是船主的疏忽大意将他留在了人间,使他处于一种半人半鬼的暧昧状态——一具活着的尸体。留在人间,又不是人,那该怎么办?可是格拉胡斯一直沉默着,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当他漂到意大利的里瓦城时,市长问他是否打算留下来,他也断然拒绝了,他说:“谁也不会读到我在这儿写的东西,谁也不会来帮助我。即使把帮助我作为一项任务定下来,所有的房屋仍会门窗紧闭,所有的人仍会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上脑袋,整个世界就像个深夜里的大旅店。当然,这样也好,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谁知道我;即使有谁知道我,也没有谁知道我在哪儿;即使知道我待在哪儿,也没有谁把我拦住,于是乎也就没有谁知道该如何帮助我。”“……我明白这道理,因此没有大喊大叫要人来帮助,即使是在我失去自制非常想叫的时刻……因为,只要我朝四周瞧瞧,弄清楚了我现在在哪儿,弄清楚了我大概可以说几百年来住在什么地方,就足以使我打消喊叫的念头了。”可以看出,格拉胡斯之所以不再上岸,还是出于对岸上世界的拒斥,他像一个醒着的灵魂,冷眼观望着尘世的蒙昧与渺茫。

1900与格拉胡斯都是向往天堂的人。1900希望天堂有钢琴。格拉胡斯希望像蝴蝶一样飞进天堂。他们对熙熙攘攘的人类世界都怀着强烈的规避心理,只是孤孤单单地追随着自己的灵魂。他们像是整个世界的弃儿,又像是整个世界的叛逆,他们所能拥有所能依持的就是自己,自己,自己。所以,1900,这个新世纪的影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人们抛弃了他,最后还要把他除掉——就像那艘维尼吉亚号,人们制造了它,利用了它,最后仍要把它炸掉。至于格拉胡斯,像是续接了1900死后的情景:人间太虚妄,天堂太遥远,飘荡的灵魂永远没有可停靠的岸。在这两部作品中,“船”似乎承载了相似的象征意义,无论是那艘气吞万里的大客船,还是那只木笼子似的运尸船,无论是1900,还是格拉胡斯,都不是船主,不是舵手,他们充其量只是船上的一名乘客而已,他们的命运只能取决于船。在《海上钢琴师》的结尾,废弃的维尼吉亚号终被引爆,当一团红色的火光逐渐充满整个银幕时,我禁不住眼睛潮湿,好像我也被同时引爆了,仿佛永远消失的不是一个1900,不是一艘船,而是全部人类,是整个地球。

1900,格拉胡斯,两个追求速朽的人,甚至可以说都具有一种潜在的自杀倾向。

1900不愿上岸:“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指船的跳板)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因为我所不能见……”

格拉胡斯不愿留在里瓦城:“我现在在这儿,除此之外一无所知,除此之外一无所能。我的小船没有舵,只能随着吹向死亡最底层的风行驶。”

二人的说法如此接近,有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谁知道我”——则是他们共同的理由,在活了一遭之后,他们唯求一死。在西方传统文化观念中,自杀者的灵魂是不能安宁的,1900和格拉胡斯虽未自杀,对生命的态度却是消极的,当死亡来临时,他们竟是那样平静,甚至那样兴奋,像是去奔赴一个期待已久的梦。这又是何等的无畏何等的超脱,或许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为了灵魂的自由,可以放弃一切。面对未来,1900的疑问是:“上了岸,何去何从?”回顾过去,格拉胡斯的疑问是:“难道是我错了?”虽然都缺乏足够的自信,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条自己的岸,实际上,他们一直在自己的心灵中行驶,他们依靠自己的灵魂撑握方向。

据介绍,《海上钢琴师》改编自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独白体小说《二十世纪》(Novecento)(这部小说的中译名也随电影改为《海上钢琴师》,收入同名小说集(吴正仪、王天清等译),由南海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对这位从未听说过的意大利作家,不管他的原著如何,仅因他所创造的1900,我也要表达由衷的敬意。不知巴里科与卡夫卡有无渊源联系,我只是感觉到他们精神上的一致性,通过1900和格拉胡斯,两位作家都用一种冷抒情的调子,让人看到了生存的些许真相。真相不可说破,哪怕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有所不忍,要给人类留下一份顾念。然而,世上偏有卡夫卡这样一意孤行的思想者,非要把心中的宇宙层层剥开,只剩下一个神秘莫测的黑洞。有人说,《猎人格拉胡斯》源自卡夫卡在意大利小城里瓦的一次旅行,格拉胡斯的原型是一位没落的老将军,不过即便事实如此,我还是认为卡夫卡是在为自己招魂。我们知道,卡夫卡的小说人物大都取名为K——即其姓氏Kafka的缩写,那个无所不在的K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他一直在试图把K涂抹得越来越模糊,就像他自己一样,既高傲,又单薄,只好做一个形影相吊的“异类”,不惜变成一只丑陋的大甲虫,一只藏在地洞中的小动物,或者一名锁在笼子里的饥饿艺术家。在希伯莱语中,Kafka的意思就是生活在地窖中的“穴鸟”(jackdaw),据说卡夫卡的父亲就曾用这种鸟的图案作为商铺的徽标,而意大利语中“格拉胡斯”,意思也是“穴鸟”,可见卡夫卡写作《猎人格拉胡斯》,还是在强化那种自我孤立、自我放逐的形象,还是在绕着弯子说他自己,以至在小说中出现了“谁也不会读到我在这儿写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这句话一直让我费解,如果译文没有问题,从上下文来看,猎人格拉胡斯根本没有“写”过什么,何谈“读到”?我倒怀疑是作者一不小心说露了嘴,认为人们不会读到他的小说。

同类推荐
  • 揭秘取经门

    揭秘取经门

    玉帝统颁诸仙,如来不甘坐拥西方,遂令地藏王菩萨转世力孙悟空贯彻他的佛教“东扩大计”唐僧取经一路招摇过市多位仙佛高层费尽心机意图从中渔利这场暗流汹涌的斗争将会走向何处?
  • 世界百年传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世界百年传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国家日记

    国家日记

    本书包括《重犯押向西部》、《中国反恐怖揭秘》、《共和国告急》、《中国第一农民市场》四个故事。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文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文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文学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园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心底的河

    心底的河

    二十多年来,宋晓琪利用繁忙工作之余勤奋笔耕,先后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二百余万字的作品,并多次获奖。她的文字简洁清丽,幽默调侃。近年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她笔下的世界也愈见广阔,少了虚饰轻浅,多了成熟凝重,往往不动声色地把思考和哲理融进作品,使作品增添了内涵和分量,却又始终娓娓道来,具有一种亲和力,颇受读者喜爱。
热门推荐
  • 时间无痕青春无悔

    时间无痕青春无悔

    青春,是岁月刻意为我们留下的一道伤口,慢慢地痊愈,却留下了清晰的伤痕,那么的刻骨铭心,不至于沉闷得让我们无法呼吸,却又无比真实的让我们莫名地感受到那一路走来的、浅浅的疼痛。那痛,无言,明媚,伤感,无穷尽……
  • 霓裳泪,妖孽魔君别乱来

    霓裳泪,妖孽魔君别乱来

    古老的树林,旧的发黄的纸片,有着惊人的秘密一朝魂穿,强者之魂竟落入夭折幼儿身上,是意外,还是刻意安排?陌零大陆之人皆说其慕府娣慕府嫡女不仅容颜丑陋,更是一介草包!可是,事情真相真的如此吗?【女扮男装是我的爱好,扮猪吃老虎更是我的嗜好】但当她遇到某妖孽男时,就哭笑不得
  • 天道脉藏

    天道脉藏

    小来只是一个被村民养大的孤儿,无意间得知了自己身具一身无上脉藏,但是他却无心修道。后来,随着遇上了一个个的小伙伴,他终于走上了修道之路。小来究竟是要顺应天道,还是走不同的道路,他应该怎样选择。成仙,成魔,洞开幽冥,且看他修道之路上一步步前行,最终成圣,解开天道的奥秘。
  • 落雪奇遇

    落雪奇遇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少女落雪的奇遇,快来看!这里是又依,新人驾到,请多关照。
  • 男人,你等着瞧!

    男人,你等着瞧!

    刺你的名字,在我左手的无名指,铭记曾经的情深。但这绝不表示我还依然对你念念不忘。不过既然你要求和好,要求从头再来,那等着瞧,有你受的!
  • 寻仙之千年轮回

    寻仙之千年轮回

    是穿越还是梦境?是地球还是另一片星空?是宿命还是另有隐情?一步步成长,也一步步逼近真相……
  • 遭遇幸福

    遭遇幸福

    如果有个人在你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爱了你十二年,你会不会爱上他?如果你在上一个如果之前就已经爱上他了,你会不会感到幸运?尽管他听不见,而这也是他选择默默爱你的原因?沈慕为爱了苏缓歌十二年,可苏缓歌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他也从不奢求。但她还是爱上了他,在知道他爱她这件事之前。人的一生也许会遭遇诸多不幸,但总会有幸运降临的那一天。而苏缓歌的幸运就是在她应该爱沈慕为的时候大胆地去爱他。
  • 六个暗恋故事

    六个暗恋故事

    本文讲了六个暗恋故事,回忆了青葱岁月中那种陪伴我们成长的纯真感情。暗恋不仅仅是一个温馨的故事,还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存在于内心,永远不会消失。
  • 号码传奇

    号码传奇

    绿茵场上,每一个号码,都代表着一段属于这个号码的传奇。每次想起这个号码,就会让世人想起一段曾经的峥嵘岁月,一段曾经的梦……让我们重新跟随高飞的脚步,去追随一段属于他的号码传奇……
  • 龙鳞天下

    龙鳞天下

    “这是一个充满死亡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他早已注定的命运。”叶修抚摸着手中的龙鳞,龙鳞已染血:“所以你靠杀戮,改变它?”他冷笑道:“只有杀了那些阻碍公道,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得恢复平静。”“也许你是对的”叶修抬眼望着天边:“但是,更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