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7300000021

第21章 诊断音乐:病理与处方(1)

本文原系[英]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一书的序言,孙红杰译,杨燕迪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古典音乐的当下困境

在音乐世界如此火爆、闹腾、骚乱的今天,古典音乐犹如一潭死水。从CD销量来看,在西方和日本只有约8%的市场份额,其他地方更是少得可怜:音乐厅的听众们头发花白,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大多乐意在收音机里听听古典音乐,却不大去购买唱片和音乐会门票,因此他们的兴趣对一个作为“活生艺术”的古典音乐而言没有多大帮助。在严肃音乐里,新音乐的听众更是“小众”。

这是《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以下简称《修补裂痕》)一书作者休伊特对世界范围内所谓“古典音乐”(在本文中,“古典音乐”“严肃音乐”“艺术音乐”三个术语视为同义语)的市场现况的描画。或许,国内读者对这幅惨淡图画的感同身受,远不及作者的切肤之痛。毕竟国内的音乐市场在数以百万计的琴童带动下,正处于方兴未艾的上升阶段。国内音乐厅里的听众,放眼望去,跃入眼帘的都是黑发人,哪里见得有“衰落”的迹象?

但是,如果曾在西方国家有过听音乐会或买唱片的经验,无须进行深入普查和研究,只要粗略估算一下就明白,听众的老化和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势每况愈下。欧洲的情况似乎比美国稍好一些,但就总体而论,音乐厅和歌剧院里依然是白发人居多。在宽敞明亮的唱片店中,“古典音乐”这个类目总是被“流行音乐”“爵士乐”“世界音乐”“电影音乐”等等挤在最不起眼的边角旮旯里。至于“古典音乐”中的最新创作——所谓的“现代音乐”或“当代音乐”,虽说“依然有实验作曲家忙不停歇,不时拿出新作……”,但也只是“在通风良好、观众稀疏的音乐厅里上演”,赢得几声出于礼貌的掌声。

看来,处于“后现代”条件下的严肃音乐在西方确乎已经身患重病。任何具有文化关怀的音乐人和具有音乐兴趣的文化人,都不能无视这个已经近在眼前的危机。

病根寻源:“现代性”危机

《修补裂痕》一书以罕见的无畏勇气和批判精神直面这个危机。难能可贵的是,休伊特作为一个资深的作曲家、乐评家与音乐活动家,在剖析这个危机时,从音乐的内在肌理入手,并且综合运用社会学、艺术哲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文化批判等多种方法的复合路径,从而获得了有效的病理诊断。

为了切中要害,找准病根,作者不惜笔墨,在全书一开始兜了很大一个圈子——事后我们才发现,这次“兜圈子”所论其实就是正题:音乐的价值判断与音乐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联。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严肃音乐之所以出现危机,病因起源不在当下,而是潜伏于所谓“现代性”的肇始之时——音乐价值与音乐功能之间的断裂。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音乐与其完成的社会功能(无论民间的婚丧嫁娶,还是崇高的祭祀礼仪)之间从不分离,因而价值判断也不会出现混乱和偏差。“但在近代的某个时候,认为音乐可以脱离社会功能并随意加以移植的观念开始萌芽”——因为闲暇时间的增多,因为音乐作为“形式本体”的产生,因为仅仅为了愉悦而聆听的观念,因为音乐最终成了独立的“艺术”——总之,在“现代性”条件下,西方世界中所谓“自律性”的音乐观念不断成型和发展,最终成为音乐艺术界的支配性意识形态系统(必须指出,在汉语文化界,“自律性”的音乐观念至今并不是共识)。与之相适应,艺术音乐中孕育出了一系列似乎“不言自明”的价值准绳,作为统治这一独立王国的法规限定:内涵的深刻性,审美的普适性,文本的支配性,规则的限定性,灵感的个人性,语言的变化性,等等。

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自律性”的音乐意识,导致音乐生产和音乐生活走向自身的“异化”——音乐成为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从而服从于不断强化的“规训”,扭曲为“工具性”的存在。其具体表征是,艺术音乐中的“音响材料”被分解为旋律、节奏、和声、对位、配器等等各自相异的“科目”;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人则分化为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等等彼此有别的“专家”;我们所熟悉的“音乐学院”教学体制正是建筑在上述分解和分化之上——“道道裂痕”已经深入骨髓,难怪古典音乐后来会感到周身不适。

音乐获得“自律性”的后果之一,是其明确的社会功能逐渐消解。随之而来,音乐需要在“应景场合”之外寻找新的身份定位。在这其中,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成型是关键性的进程。“十八世纪诞生了新型的‘公共空间’,它比较持久固定,也完全摆脱了附带某种特定功能的‘场合性’:主宰这类领域的是报纸、学术组织、咖啡屋,以及其中最重要的——音乐会建制”。正是通过音乐会(以及歌剧院)这一独特的“现代性”建制,中产阶级掌控了音乐的主动权,并培育出自己的审美道德和价值伦理:以重要的“天才”作曲家万神殿为轴心(特别是从巴赫—亨德尔开始,一路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并以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瓦格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压阵的“德意志”伟大族系),以交响曲/奏鸣曲、歌剧/大型合唱为“宏大叙事”重镇,现代意义上的“严肃音乐”城堡终于建构完毕。

但上帝的辩证魔手已经将病毒植入其内。既然音乐作为“自律性”的存在,废除了功能性的“应景意识”,那么它的“公共意义”何在?危险在于,答案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一方是所谓的“形式美学”派,可举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在他看来,音乐之外别无他物,其唯一任务就是在人和时间的关系之间创造秩序”。另一方则是所谓的“情感美学”派,以斯特拉文斯基的著名同时代对手勋伯格为旗帜——“勋伯格本人的音乐就在‘用极限的强度’表达‘最深的情感’。”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输赢至今未果。

由“自律性”病毒所催生的不祥裂痕还不止一处。“早在十九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贝多芬的中期奏鸣曲问世以后,我们便看到,艺术音乐已超出了业余表演者的能力范围……当音乐爱好者由原来的‘积极参与者’沦为‘被动消费者’时,他们与刚刚萌发的‘新音乐领域’之间本能的、活生生的联系被割裂了。”音乐从一种“公共话语”转变为“私密表述”。于是乎,听众和音乐之间的裂痕已经不可缝合。

如果说上述的音乐病症都是源自肌体内部的病毒发作,那么,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音乐因为来自外部“他者”的文化冲撞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分歧和裂变。十九世纪中叶之前,西方艺术音乐作为一个自足、自为的文化整体,出于无知状态和排异心理,不无傲慢地俯视所有“他者”特别是东方的音乐资源,至多是以友善的心态不经意地予以装饰性的利用——例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各自都写过一首相当著名但其实乏善可陈的《土耳其进行曲》。随着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性”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他者”的音乐不仅“日益靠近本土”,而且“最终跨过门槛,登堂入室”。凡此种种都意在宣告,在二十世纪中叶到来之际,艺术音乐已经不可逆转地逼近了“分崩离析”的“后现代”局面。

扑朔迷离的“多样性”:“后现代”状况

虽然目前学界对“后现代”的内在性质尚存争议,但“统一性的丧失”作为“后现代”的主要表征,却已成为共识。作者休伊特哀叹道:“即使在勋伯格和巴托克最不受欢迎的作品中,也回荡着‘西方艺术音乐曾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声音。”然而,转至当下,“音乐的命运在我们的时代注定呈现出‘多样性’的格局”。尽管作者宣称,所有现代音乐的“拯救方案”都是力图想在“多样性”中构建一个具有秩序法则的独特世界,但“其实际音响却往往是非常个人化和地方化的……它们各自所构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彼此排斥的”。其后果是,剥夺了音乐中的“身体”(body)维度。所谓“身体”,这里指的是一种经过社会建构的人的感官文化积淀,如“圆舞曲的微妙摇曳,进行曲的坚定步态”,以及调性终止式中“欲望和解决”中隐含的“情欲效应”。而“身体”的维度一旦中断,音乐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和沟通必然陷入瘫痪。

同类推荐
  • 课外雅致生活-高更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高更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结合多年考前培训教学经验,全面解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难点——影评写作的应试策略。本书收录40余篇优秀影评范文,并附有对范文的详细点评,以帮助考生提高影评写作的能力。
热门推荐
  • 千年之恋!

    千年之恋!

    新书《民国往事:21个心愿》和《前世今生:娇妻难追!》同时上线。欢迎大家多多围观,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留言!
  • 杀手娇妻惹上霸道军官

    杀手娇妻惹上霸道军官

    杀手界有一个人的个人资料被个个国家列为S级保密案,但却都是空穴来风,她代号“诛神”据说她接的单从来就没有失手过。他是“猎鹰”特种部队指挥官,单兵作战能力超强,但却冷酷无情。当命运将两个如此彪悍的人撞在一起,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名家经典散文选: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希腊游记(节选)

    希腊游记(节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魅族之鬼影传

    魅族之鬼影传

    都市,校园...故事发生在现在社会,自古流出下来的100驱魔世家之一的夜家。从小没有魔力的夜海,被作为家族之耻,却因为一次意外化身为血族...本人要先做说明,在下是第一人称,虽然第一人称不被人看好,但还是请大家看一下,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我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请给吾一个机会,谢谢/微笑。
  • 穿越之谁敢欺负我相公

    穿越之谁敢欺负我相公

    她不过就是骑自行车的时候,好心给别人让路,没想到却被人家给撞飞了,不偏不倚的头朝地,去医院缝了几针,可是一觉醒来却发现周围跟自己家不一样了!刚醒就看到一个古装男喊自己‘娘子’?向来聪明如她,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是穿越了,还是穿到一个刚嫁了人的女人身上,而且嫁的还是一个在家里不受宠的男人!她只想仰天长啸:老天爷啊!你真是太不公平了,我宁愿穿到乡下丫头身上啊,也不想陪着一个不受宠的老公跟人家勾心斗角啊
  • 校长的野蛮小甜心

    校长的野蛮小甜心

    她长得很漂亮,看起来很善良;她打人很痛,吼人很凶,还有一点小腹黑。她看上了苏校长,想将他变成自己的姐夫,结果,校长大人一点也不喜欢她的姐姐……太过分了!她姐姐不好吗?!然后,这位童鞋的小宇宙就熊熊爆发了……十五岁的年龄差距,师生与“兄妹”的伦理辈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鬼方·药引

    鬼方·药引

    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故事。他是一名“赤脚医生”,他这一生,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医学权威的认定,但是我知道,他的确是个医术非凡的人。虽然自打我懂事起就听说他医术不凡,但他却连我爸的肺炎都治不好,我也从未见他给家人开过一方药单。
  • 不死神朝

    不死神朝

    仙朝虽灭,传承不断。逆天之修,以癫入道。这是一个拥有浅薄妖血的少年,半人半妖,宗门覆灭,浪迹天涯。当他想要踏入宗门时,才发现自己的血脉不被人族接受。背负着血海深仇,注定他的人生轨迹与众不同。本书讲述的是主角从尸山血海中崛起的故事!喜欢冷血,无敌文的大大可以收藏阅读。252474103《不死神朝》交流群,不定期发红包
  • 青春不疯狂,何为叫青春

    青春不疯狂,何为叫青春

    她对他说:你驾驭不了我,靠近我,你只会遍体鳞伤。他却不死心:哪怕遍体鳞伤,只要是你,我都无所谓……她是集齐于所有宠爱一身的掌上明珠,她拥有着守护她的死党,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他是黑白两道独特的花花公子,家大业大颜值高,唯一搞不定的就是那位令他爱恨交加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