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6600000092

第92章 陈启天中国古代名学论略(3)

从上看来,墨家的名学,简直可与Aristotle的Organon及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相比拟,而同为世界名学最古而又有条理的著作。墨子应用他的三表法,非儒,非攻,非命,主张兼爱,节用,节葬,甚至非乐,而成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个学派。至于别墨的《辩经》,则久成绝学,不能完全句读,只为当时诡辩学派增一工具而已!可惜!

D.齐论学派——齐论学派,只有庄子一个人。他的主张,全为对于杨墨,儒墨之争的反动。《骈拇篇》说:“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于坚白异同之间,而敞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齐物论》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两段话,可见庄子主张齐论的动机了。

庄子见儒墨更相是非,更想到认识的问题。他极端怀疑人智,以为不但“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更用吊诡之辞推及人智一无所知,也不能有所知。所以《齐物论》上说: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辩论正辩论,自有恶知其端的困难。而庄子不能于事实上加以辨正,只趋于反动,否认人智,所以不能使思想发生良好的影响。

庄子阐明争辩的起原约有三端:a,由于成心——《齐物论》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这攻击师心好辩,何等痛快淋漓!b,由于感情——《齐物论》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因是也。”这形容感情影响于论理的势力,又何等的切当。c,由于偏成——《齐物论》说:“辩也者有不见也。”又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都说辩起于知识的浅薄,和文字的含糊。

总而言之。庄子以辩多起于心理的原因,而非事理的实际,故辩论终无已时。所以他说: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我胜,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

庄子见“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其一无穷也。非,亦一无穷也”。而以两法止辩。a,两行法——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郭注:“两行,为任天下之是非。”是非两行,争辩自少,而且所谓是非,多因见地不同,故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物有多方,或从甲方去观,或从乙方去观,争辩即由此起。若通观全体,则或是或非,或俱是,或俱非,据庄子的思想,只好任其两行而已。故说:“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b,以明法——庄子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郭象解“以明”为反复相明,即是用是非两说反复相明,可以知所是的不必全是,所非的不必全非,而反对的论调,也有相为订正的价值,不必拘于一隅,好同恶异了。

以上为庄子齐论的大旨。他应用于哲学而成齐物之说,达观一切。应用于处世,成了“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涯,亦与之为无涯”,达之入于无疵的人。好的,不过是一个不谴是非的名士。不好的,就成了同流合污的乡愿了!

E.诡辩学派——诡辩学派,多用《辩经》的方法,而昌言道家的理论,自成一派,与墨家以实用为主旨的绝不相同。其好辩又近乎纵横家。庄子《天下篇》说:

“相里勤之弟子,五候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到今不决。”

这可见诡辩学派与《墨经》的关系,不过属于这派的,不止所谓别墨而已。上到邓析,下到惠施,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亦均属之。据庄子的说法,可把这派的要旨分为二:a,奇辞的诡辩——即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者。这种辩论,要以邓析为鼻祖。《吕氏春秋》说:“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赎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这即是列子所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例子。诡辩家正如此耳。庄子《天下篇》说:“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这可见惠施公孙龙等乐为奇辞的诡辩,不过又参有哲理而已。荀子说:“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即是攻击奇辞的流弊。b,推理的诡辩——惠施历物之意,偏为万物说,和公孙龙白马非马等说,多含有哲理的问题,大要不外乎庄子齐物之旨,加以引申,而又益之以辩辞而已。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秋水篇》说:“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异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可与惠施等的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之大同异;以及白马非马等说相印证。不过这种哲理不易为通俗所了解,所以能胜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庄子《天下篇》又说:“惠施……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就可以见诡辩学派的流弊了。公孙龙见黜于平原君,即由他“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其意”。质而言之,诡辩学派只重在诡辩,不重求真理,与希腊诡辩学派相近。结果只足以乱是非而已!荀子作《正名篇》,极力攻击,正与Aristotle作Organon以正希腊诡辩学派之失同意。

三中国古代名学的批评

中国古代名学,直接为古代学术思想的根本方法,而间接又影响于后代的一切学术思想。所以要明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和结果,不可不于叙述古代名学派别之后,略加批评,使我们知道中国学术思想不振之源,究在何处?与西洋学术思想的方法根本不同的,又在何处?我们以后要改进中国学术思想,又应先从何处着手,才易收效。这都是我要略略批评,不辞浅陋的用意。当世明达,对于我的批评,更加批评,使学术思想,可以从此根本改造,那就更好!

中国古代名学可批评之点约有四:

A.重人事不重自然——无论何派名学,多重人事,不重自然。孔子揭着正名主义,不过用为伦理的中心观念。而老庄等绝圣弃智,更未曾多论自然(自然即英文的Nature,与老庄所谓任天的自然不同),墨子虽提倡“实用”,略略近于西洋的Pragmatism,也多应用于人事一方面。到别墨的《辩经》,虽偶涉论数理质力之说,也无何种系统可寻。所以可以武断说一句:古代名学全应用于人事,未尝应用于自然。而中国学问,亦自只有社会科学,而无自然科学了!西洋论理学祖Aristotle,应用他的方法于哲学,又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发端既不同,结果自与中国相异。

B.重玄理不重事实——老庄的学说,偏重玄理,自不待说。惠施,公孙龙的辩论,也多属玄理。玄理而不与事实相印证,则自易玄之又玄,莫明其妙了!即孔墨本多实际的彩色,而一则偏重伦理,一则偏重应用,也少应用各人的方法,从事实上为学问而研究学问。单从科学上着想,比之Aristotle,殊有愧色。原来科学的基础,建立于事实之上,离开事实去讲玄理,自无发生的希望。

C.重辩论不重实验——诡辩学派,以诡辩见称于当时,注重辩论,自不待说。其余各家明是非,别异同的惟一方法,也多在辩论。虽墨子注重实用,为古代名学的异彩,而苦获,已齿,邓陵氏之属,竟变成那“以坚白异同之辞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的诡辩家,与墨子的根本方法完全不同了。以辩论定是非,而绝不实验,自然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与“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无决定。所以有孔老之辩,儒墨之辩,杨墨之辩,至今不决。庄子主张齐论息争,即由于此。不过他不能发明实验方法,以止辩论,为时代和历史所限,未免可惜!西洋自Bacon提倡实验,而科学乃大放光明。由此知中国无科学的根本原因了。

D.重达观不重分析——庄子以齐论法止儒墨之辩,似可奏效一时,然其达观方法,实贻害于学术思想界不浅。科学起于分析事实,今既达观一切,不别异同,则真正的科学,自无由产生。从好一面说,叫做达观,从一坏面说,就成含浑笼统的思想了。科学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类”。苟不明于事物的类,则学问无系统了。西洋自Aristotle提出类的观念,至今各种科学,大受其赐,都有条理脉络可寻。而中国虽墨家曾提出类的观念,为《辩经》的根本方法,然未实用于何种科学,故在思想界无大影响。更经庄子蔑视类的分析,说:“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于是类的观念,扫地无余!各家著述,亦多无类的观念,贯串其间。所以中国古代学术,外似广博,其实杂乱不堪,毫无头绪!这由于方法不注重分析的结果。

总之中国古代学术,多由于各家的方法产生出来。既不重自然的和分析的实验,自无西洋近代的科学了。我们多缺乏“物的观念”和“数的观念”,不喜研究自然科学,也由于熏染古代名学方法太深所致!我们无论整理国故,或是输入欧化,非先改革遗传的古代名学方法,终恐无大望了!

附注前引胡适《中国哲学史》中误解墨子名实之说,近查他的《墨辩新诂》已更正。

同类推荐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中)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大学原解

    大学原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热门推荐
  • 逆天废材:呆萌杀手妃

    逆天废材:呆萌杀手妃

    她冷傲没有情感的杀手却被昔日好友无情的刺杀只第一杀手的交椅她含恨重生发誓以后不再相信任何人为了到达世界顶峰她苦修魔法强抢神兽只不过这个白色的毛球真的是神兽?当她遇到他,他闯入她的心中,她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他说”你若不离生死相依“
  • 易烊千玺之十年已过

    易烊千玺之十年已过

    她,痛苦的过了十年,只盼望能再见到他。当她再见到他时,他已经牵着别的女生的手,忘记了她。当她失落时,是他在安慰着他,不是他。还有三年她就要离开这世界,是否会有奇迹出现?
  • 王源:向日葵女孩

    王源:向日葵女孩

    向日葵终会向阳而立而那个如向日葵一般的女孩还会像以前那样,向阳开放吗?
  • 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一本让自己学会减少欲望、减少压力、减少心理负担,化繁为简,走向轻松快乐的心灵指南。
  • 送黄秀才姑孰辟命

    送黄秀才姑孰辟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影之狼

    火影之狼

    不一样的火影不一样的激情
  • 玉皇大帝传

    玉皇大帝传

    玉皇大帝?不,因为他拥有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少年的记忆!凡人?不!因为他是三界至尊,众仙之首!
  • 冷凰暖凤

    冷凰暖凤

    她,冰清幽洁,胜雪白衣纤尘不染。他,貌若芙蓉,一袭火红炫丽无比。她,心只容得下他。他,用尽柔情爱恋,只为博她浅浅一笑。他和她,如那一对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的凤凰。
  • 天界圣途

    天界圣途

    偏远小镇的少年医生何飞羽,机缘巧合之下踏上了修炼之路。然而,当他越走越远时,他才发现,这一切,似乎都不是巧合……从此,他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困苦的成圣之路。
  • 吾妃圣嫌

    吾妃圣嫌

    乱世中,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爱情,亲情,友情,包括自己,统统都被算计了进去。姐姐兄长的守护,在这场惊天大阴谋之前,显得微不足道。终于,因为这场阴谋,她失去了所有,而他也终于醒悟,一切繁华都不及她,可醒悟又有什么用呢?她终究还是被他伤了,一旦伤了,肉身上的好了,心上的,就留疤了。十三次轮回,终究抵不过一句“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