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陛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后迁居令唇(今甘肃永登西)。西汉著名军事谋略家。昭帝时官至后将军兼水卫都尉,宣帝时封营平侯。为国忠心耿耿,勇谋兼备,尤为通晓四方民族事务,为汉王朝的强盛和边境的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充国起初是一名骑兵,后因家世清白、善于骑射,被选入皇帝的护卫军中。汉武帝时,曾以代理司马的身份,随二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一次战役中汉军被匈奴大军包围,众寡悬殊,士兵断粮多日,人马死伤惨重。危急关头,赵充国率领一百多名勇士,突破防线攻入敌阵,往来冲杀,身受二十多处创伤,血染战袍,仍然猛不可挡。李广利率主力紧随其后,终于逃出重围。李广利向汉武帝汇报赵充国的功绩,武帝立即在他出行的住所召见赵充国,亲自查看他的伤势,对他的骁勇感叹不已。为了表示嘉奖,就任命他为中郎(宫廷侍卫宫),而后又调升为车骑将军长史(高级属官)。
汉昭帝即位的第二年,武都郡(今甘肃徽县西)的氐族人叛乱。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前往讨伐,叛乱一举平息。因平叛有功,他由中郎被晋升为中郎将(统领郎官的侍卫军官),受命在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驻军。待边境地区安静下来后,又被调回京都,任水卫都尉,担负管理皇帝池苑和铸造钱币的任务。不久北方的匈奴南侵,边关又起烽火,他又率军北上,擒获匈奴西祁王,凯旋而归。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后将军,同时仍兼水卫都尉之职。
这两次出征的经过,史书上没有详载。从胜利的迅捷,战果的显著上,可以让人联想到,作为三军统帅,赵充国是怎样地运用了非人能敌的策略和计谋。
汉宣帝即位之初,曾被赵充国击退的匈奴,又纠集十多万骑兵,向南进犯,直抵边塞。汉宣帝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赵充国率四万骑兵,沿边境一带驻守。匈奴军听说赵充国前来,惧胆怯,不战而退。
此时赵充国因与大将军霍光拥立宣帝,已封为营平侯。不但在朝中声望极高,其威名亦远远地震慑着塞外的部族。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包括甘肃兰州以西,南接四川,西北到新疆的大片土地上,秦汉时代,一直是羌族的活动范围。到了汉代,匈奴的力量日渐强大,成为汉朝的最大边患。羌族沦为匈奴的附庸,成了匈奴人力、物力的重要来源。汉武帝为了切断匈奴右臂,派张骞通西域,占领河西走廊,把匈奴和羌隔绝开来。从此羌人与汉人杂居,关系日益密切。但汉族统治者往往虐待羌人,激起民族矛盾。羌人有时也仇杀官吏,侵扰汉民,战争时有发生。
宣帝时,为了掌握羌族部落的动态,就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西羌。在羌族的各个分支部落中,被称作先零的这一支人口最多,也最强悍,此外还有罕(hān罕)、开(jiān间)等部族。先零羌的首领要求在一定时节渡到湟水北岸,在汉民弃耕的荒地上放牧。义渠安国将此事转告了汉宣帝,他没能察觉羌人的真正意图。赵充国知道后,立刻上书批评义渠安国,认为他“奉使不敬”,对羌人的无理要求不加审察,非但不严词拒绝,反而代为转答,有辱使命。赵充国凭着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敏锐的洞察力,已看出先零羌名为渡河放牧,实则包藏祸心。他们一旦渡河,占据了湟水北岸,就会便利地与匈奴联合,若果真如此,西部将无宁日。
后来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出乎赵充国的预料。羌人果然根据前次的要求,违反禁令,渡过湟水,当地郡县无法制止。以先零为首的二百多个羌族部落,消解前仇,互换人质,立誓结盟。边疆形势日趋危急。
汉宣帝向赵充国询问对策。赵充国首先对羌人的内部情况加以精辟地分析,他说:“羌族本来是容易控制的,因为他们不是统一的整体;羌人有许多部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首领,而首领之间始终无法和平共处。他们常常因为争夺财物、草地和水源而相互攻击,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下,每个部族自顾不暇,哪还有反叛的余力呢?”
接着他又列举历史上的经验教训:“30多年以前,也曾有过一次西羌的叛乱,也是先放弃仇怨,订立和约,然后进攻要塞,与汉朝为敌。我们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将叛乱平定。征和(汉武帝年号)三年,先零首领向匈奴派出使臣。匈奴派人到西域,挑唆羌人说:‘汉将军李广利和他的十万军队已投降匈奴了,可见汉朝没什么可怕的。从前羌人被汉军驱使服役,何等痛苦,难道这个仇就忘了吗?张掖(今张掖县西北)、酒泉(今酒泉县)所辖区域本来是我们的属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现可以合力攻击,把它占据下来。’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匈奴想联合诸羌,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了。前些年,匈奴在西方败于乌孙(西域国名),因而陷于困境。他们听说仇家乌桓国的军队替汉朝守卫边境,担心东方又起战事,便不断地派使臣到西域各国,许诺男女人口和贵重皮毛,企图离间他们和汉朝的关系,却没有达到目的。”
最后他预计了局势发展的最坏可能:“匈奴不会就此甘心,一定会再派使臣到西羌,串通先零及大小部落。臣担些西羌的反叛仅仅是个序幕,以后可能出现西羌与匈奴彼比呼应的局面。果真如此,国家的边防就显得十分薄弱了,理应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一个多月以后,羌族首领狼何果然派人到匈奴借兵,企图攻占鄯善(今新疆鄯善东南),敦煌(今甘肃敦煌),以断绝汉朝和西域往来的道路。赵充国在分析这一情况时说:狼何不可能单独做出这样的计划,估计匈奴使臣早就到了西羌,所以先零、罕、开才解仇结盟,“到秋马肥,变必起矣。”
在正确估计敌情之后,赵充国又提出三项制羌策略:派人巡阅边防,让守军做应变准备;视察诸羌,分裂其同盟,以察觉其图谋;趁边区谷米价低,收购200万斛(容器名。一斛为十斗,约今三斗三升余)。
赵充国的三点建议,可说是深谋远虑的万全之策。边塞有了充分准备,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使敌人失去了突然发难、出奇制胜的机会。政治上以外交手段瓦解敌人阵营,造成羌汉力量对比的消长,首要之敌势单力孤,便无力与汉朝边境守军正面相抗。谷物的大量内流,使汉军食用有余,敌军供给不足。相持时间一长,叛军便会因失去经济上的依托而不攻自破。这些措施,足以使汉朝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处处主动,处处制敌要害。而西羌则因失去了获胜的一切条件,虽有野心,却不敢妄动。如果依计而行,汉朝完全可以不必兴师动众,就能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有效的制胜方略,却未得到认真地贯彻实施。
赵充国向宣帝举荐辛武贤,认为他正任酒泉太守,熟悉边疆情况,比较适合出任使臣。而宣帝却听信丞相、御使等人的请求,竟然又选派了曾“奉使不敬”的义渠安国。义渠安国到西羌后,召集30多名先零羌的首领,不分善恶,一律斩首,并纵兵袭击他们的部落。一些希望得到汉朝宽容的人又惊又怒,于是起兵反汉,攻占城邑,仇杀官吏。义渠安国率守军仓促迎战,被叛军击败,损失了大批辎重,只好退守令居,向宣帝告急。
由于用人不当,导致汉朝外交上的失策与军事上的被动。先前赵充国建议收购的谷物,由于有关部门敷衍了事,只收购不足四分之一,而这些粮食又因义渠安国的出使和失利,连军用带丢弃,又费去一半,汉朝在经济上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由于战略上先机尽失,迫使汉宣帝不得不调兵遣将,大动干戈,去夷灭本来不应该燃起的战火。历史仿佛早已为每个人留好了位置,年逾七旬的赵充国,仍要远涉关山,去“劳其体肤,苦其心志”,完成早就应该属于他的天赋重任。
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六岁了,宣帝认为他年事已高,不适宜再度出征了,只让他负责推举一名可以西征的将帅。赵充国对宣帝说:“酌量再三,没有谁比臣更合适。欲定西羌,非老臣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