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古句新解”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资治通鉴》有云:“德才兼备谓圣人,德胜才谓君子,才胜德谓小人。”所谓“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则属于德的方面。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能兼备,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孔夫子说,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曾有个典故叫“民抄董宦”,是说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因字写得丑陋,科考屡次落榜,后专攻书画,终有名气。可他贪慕权势,强敛钱财,成为松江一霸。并纵容其子强抢民女,祸害百姓。董其昌及其家人“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早已激起了民众特别是士林的愤怒:“敛怨军民,已非一日,欲食肉寝皮,亦非一人,至剥裩毒淫一事,上干天怒,恶极于无可加矣。”海刚峰曾经预言过的“民今后得反之也”,果然变成了轰动江南的事实。朝野为之震动。这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的事情,一场群众自发的抄家运动。有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是为《民抄董宦事实》。事件爆发前,有人贴出了词锋犀利、无比愤怒的檄文,张榜公告,读来令人血脉贲张:
……人心谁无公愤。凡我同类,勿作旁观,当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讨,以快人心。当问其字非颠米,画非痴黄,文章非司马宗门,翰非欧阳班辈,何得侥小人之幸,以滥门名。并数其险如卢杞,富如元载,淫奢如董卓,举动豪横如盗跖流风,又乌得窃君子之声以文巨恶。呜呼!无罪而杀士,已应进诸四夷,戍首而伏诛,尚须枭其三孽……若再容留,决非世界。公移一到,众鼓齐鸣,期于十日之中,定举四凶之讨。谨檄。
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国际教育的目标。如前所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确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显然,这里涉及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问题,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围绕“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目标来展开。这也是社会的一大难题。曾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事件:200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因为想验证笨狗熊一说,竟然用加有烧碱的浓硫酸泼了五只狗熊,事发后被判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还谈什么仁爱呢?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换句话说,就是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所以,人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重视干才。
所谓“品不良则心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更是识人之道。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兼备时,德重于才。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于造成更大威胁。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儿,但只要他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