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古句新解”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铺张排场,不如俭朴;就丧礼而言,与其形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但却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而强调内心和感情上符合礼仪要求。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孔子提倡的礼仪,是发自内心肺腑的懂礼讲礼,要发扬的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的是铺张浪费的陋习。
宋人罗大经对俭的研究似乎更加细微、更加精到。他认为,俭的益处有四条:一是养德;二是养寿;三是养神;四是养气。宋人范纯仁也说过,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
在中国,素有“俭以养德”的古训和传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俭朴的实例就很多,汉初的汉文帝就非常俭朴和节省,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都是很有名的。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最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还补好再穿。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文帝还下令撤除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北宋高官及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一生著述颇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与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奢靡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兴也;侈,恶之大也。”他还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俭是一种人生理念,它涉及人的幸福观和苦乐观。俭的本身需要约束,需要克制。所以,俭的过程可能是有痛苦的。但是,有了约束,有了克制,人就降低了奢望,抑制了贪欲,减少了烦恼,因而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
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浮华浪费行为的一种有效且有益的约束。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出了勤俭的好处和奢侈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此可见,提倡勤俭对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安宁关系重大,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德的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即使再有钱,也不能挥霍无度。瑞士是世界首富之国,但瑞士人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有时显得近乎“抠门”。欧洲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说瑞士人有两个钱袋,装钱少的钱袋是准备请客的。即使是为自己购物,他们那种认真、耐心、掏钱时的谨慎,也使人叹为观止。比如,选购一张价格低廉的普通画作,常常是戴上眼镜看,又摘了眼镜看,放远了看,又拿近了看,仔细端详,反复比较,就是这样的工夫花过,有时也还是终于搁下不买了。这似乎也为瑞士民族平和、娴雅的气度做了一个注释。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以前只能满足“温饱”的生活,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了。但日子仅仅是好过了几年,许多人就把当年的苦日子忘了,把中国悠久的传统美德——勤俭忘了。奢侈浪费、攀比斗富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思想。
真正靠劳动致富的人是很少挥金如土、奢侈淫逸的。李嘉诚曾是世人皆知的华人首富,而他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虽然担任公司总裁,但对自己年薪的发放却有严格的限制。我国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而且严格限制子女的零花钱,每项花费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花一块钱也得有所交代。因为他们“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创业维艰。”1994年7月,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出任白俄罗斯首届总统,直到就职前一天,他还住在农村,他的夫人和小儿子一直生活在那个偏远的村子里,他们的家是一座极普通的两层砖楼,还是集体农庄分给的。勤劳的总统夫人说:“我从不追求什么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
“奢则不孙”,一旦陷入奢侈糜烂的泥坑,就会互相攀比,就像穿上有魔力的红舞鞋,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核心是俭,“俭则寡欲,可以不役于物,直道而行,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古今中外立大业、成伟名者,大多都是节俭朴素之人。诸葛亮隐于山中,居茅庐,穿布衣,粗茶淡饭,苦读勤思,养成高尚品德,造就雄才大略。他的名言“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不但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还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俭以养德”这条古训,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一种人生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规范。节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古人论节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节俭是大德而并非小节。节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来如同大象,若是把它视作蚂蚁,显然是低估和小看了它的作用和能量。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节俭,除非你不要生存、不想发展。因为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节俭就意味着人类提前用尽资源发展是建立在拥有足够的资源基础之上的,资源枯竭便意味着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