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当Google的股价超过300美元的时候,投资者们就在说c抽一e的潜力已经到头。然而2006年1月9日,这个被认为“潜力到头”的公司股价却已飙升到了466.90美元,投资经纪公司CIBCW。dd—Markets更是将Google的目标价位调升至540美元。
可以确定的是Google的投资者们并没有疯掉。经历过20(]0年那场记忆深刻的网络大泡沫之后,华尔街不可能这么快就忘记痛苦。但是Google蛆业绩似乎并不足以引发这么热烈的追捧,即使2005年第三季度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5.8亿美元,净利润为上年同期的7倍达3.812亿美元。因为同时期微软的营业收入为97.4亿美元,净利润则达到了31.4亿美元。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投资者?
1999年加入Google的前加州大学教授Anu了ag Acharya发现自己在搜索学术论文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于是2004年初,Anu了ag为自己开发了专门用于学术搜索的Google Scola了雏形。不久后,他的这个想法被放到公司内部的“在线展示台”上供所有的工程师投票。很快有两位工程师表示愿意加入,用自己20%的“自由时间”去研究这个项目。9个月之后,Google Sehdar便由一个雏形变成了可以使用的BETA版产品。随后,Google Scholar叉被放到了CoogIe实验室(labs.googlecorn)里,供所有Google用户试用。经过了这一系列过程的Goole—Scholar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从实验室顺利“毕业”,并被作为正式产品在全球推出。
这是Google源源不断的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也正是投资者为之疯狂的真正原因。Google的创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源源不断的。确切的说,是Goole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创新的体制,才会有这么多不断的创新产生。Goole允许员工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些项目不是为了公司而足为了自己的兴趣。这是整个创新体系中颇为核心的一环,Gmail、Google News、Google Print以及Froogle等都是从工程师们的个人兴趣研究中孕育而生的。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使得Google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底层的工程师。Google的管理者负责用“让全世界的人们分享免费的信息”
这一理念来引导底层员工,但并不直接向员工传递具体的创新目标和信息。这和其他公司的创新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大部分公司的创新目标都是由高层指派,然后蒋由底层的工程师去实现。
正是这种独特的体系给Google带来了极强的生命力。又或者可以说,Google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一种突破。这种创新与过去相比的典型特点便是,它是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进行的,能够最大范嗣地吸收其他人的智慧,产生最大量的思维碰撞。互联网时代最需要创新,也给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机遇。“Google创新体系让我相当震惊!”不久前李开复在Google中国的新年庆祝会上所说的这句话或许从某种角度解释了他从微软奔投Google的理由。
当然,Google的这种体系也并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直接模仿的,因为它与Google自身稳定的收入以及互联网本身极低的传播成本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散公司来说,还是应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创新,例如盛大所倡导的整合的创新,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