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的缘由、目的、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的缘由
众所周知,中等专业学校是实施中等技术教育,培养各种应用性中级专业人才的机构,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职业教育在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学校职业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专通用)的原则,就是“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力求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中专语文除关注学生传统的听、读能力的培养外,更关注学生写、说能力的提高,以期培养出各行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兰州市中专生写作中存在的“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句不通”等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普遍较低,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能力更差,成为制约中专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
早在1979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多少年来,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怎么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要研究首先得调查,我希望咱们多做些实况调查。”本文试图以教育学及写作原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兰州市中专生写作能力现状进行诊断性调查研究,了解其写作能力的真实水平,并从教学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策,以便诊治一些学生的“写作无能症”,帮助他们扫除写作障碍,开掘写作潜力,切实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增强中专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社会众多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为改革写作教学,提高中专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思考。
三、研究的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电信)、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家的队伍急剧膨胀,以至“整个人类历史上90%以上的科学家与发明家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新创造日新月异地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造成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这种趋势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德国未来学家哈根·拜因豪尔指出:“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读完有关他本人专业全部出版的5%”;二是提出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应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就成了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可见,“学会学习”不仅是适应持续学习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领域也开满了充溢着生气与活力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花。作为语文子系统的写作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写作教学中,要以教师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写作能力,以适应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是我省在兰州市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我省中专学校1979年为63所,1991年增至204所,其中普通中专92所,师范学校22所,成人中专90所。这92所非师范类中等专业学校,“遍布全省14个市、州,专业涉及农、林、医、体、财贸、商建、建材、建筑、石油、化工、计算机等诸多门类”。这92所普通中专学校办学的目的、侧重点各异,各学校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并不相同。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故只重点选取其中的三所工科中专学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具体调查研究对象为甘肃省交通学校、兰州铁路机械学校、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尤以省交通学校为重点。这些学校均为工科中专,能代表我省在兰州市的部分普通中专学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所中专学校中抽取了来源于城镇的学生80名,来源于农村的学生120名,共200名中专一年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抽样兼顾到了各类学校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地域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共设计了两份问卷,一份为《写作教学状况与课外写作状况调查问卷表》;另一份为《影响写作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及环境因素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是分析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
观察法:分析写作教学状况和学生写作状况。
第二中专生写作能力研究综述
一、写作能力与写作能力结构
(一)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能力,吴思散先生认为是人们从事写作活动时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的总和;区培民先生将写作能力归纳为:“a观察,b搜集,c思辩,d衍文”;王文彦先生认为从写作能力培养看,写作过程有观察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表现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培养四个阶段;章熊先生认为是写作基本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和写作专门能力(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的叠加、糅合(D。
(二)写作能力结构
专家学者们就写作能力结构提出了许多相近或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如朱作仁、李杰强曾把各家对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分析整理
无论上面那一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看出:构成写作能力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这些能力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呈现出一种螺旋状态。正字、行文格式、标点等属于书面表达的纯技术性要求,评估的客观性最强;语言的通畅程度就要复杂一些,评估中已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对思维条理性与语言流畅程度的评估,主观程度更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审美趣味的高低,以及文章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独到性与协调性,已经很难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评估者往往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这种评估全凭主观。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层次越高,评估的主观程度也越高。因此,测定写作能力是非常复杂的。
通过多年研究,章熊先生认为可以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归于以下几项:
a、观察和分析能力(包括与之相关的搜集和积累材料能力);
b、审题能力;
c、确定中心(或立意)能力;
d、选材和组织材料能力;
e、语言表达能力;
f、修改能力(有的还加上誉正能力)。
上述几项能力中,有些因素无法测量(如观察、分析、修改、体裁等)。1991年,研究者又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能力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探讨青少年作文能力结构,包括:(1)驾驭语言能力;(2)确立中心能力;(3)布局谋篇能力;(4)叙述事实能力;(5)择用方法能力。驾驭语言能力、叙述事实能力和择用方法能力属语言项,它们的因素变异占五个因素总变异的61.43%。确立中心能力为内容项,因素变异占20.65%。布局谋篇能力为结构项,其变异占18.00%。依照对作文水平影响大小排列,三个项目依次为:语言、内容、结构。
1995年,研究者运用高阶段因素分析法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影响高中生作文成绩的18个观测变量,即中心、取材、分析、思想、首尾、层次、过渡、体裁、描写、连贯、详略、叙述、议论、修辞、词汇量、造句、文字标点、卷面。从高中会考中抽取有代表性的419篇作文,按制定的18个作文变量的评定量表,重新以分项评定成绩,获得419×18的测验资料矩阵。统计分析采用公共因素模型,先估计18个作文变量的公共因素方差,然后对描述作文全过程的18个变量做第一次概括,即用主轴法抽取8个一阶公共因素。这8个一阶因素可识别为:立意能力、选定体裁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词语能力、词汇量、造句能力、文书能力;再对8个一阶因素作第二次概括,即抽取3个二阶因素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这个二阶因素可识别为作文一般能力,词语能力和词汇量。最后得出三个公共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三个评分项目及其内容:
二、中专生写作能力总目标
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提出中专生写作能力总目标:
1.必学内容和要求:(50学时)(1)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2)正确遣词造句,联句成段,写一段话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语句连贯、简明、得体。(3)写文章要中心明确,思路清楚,选材得当,结构完整。(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书写规范,有一定速度。(6)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写多改的习惯。(7)作文练习不少于20次,加上课外习作,文字总量不少于2万字。
2.选学内容和要求:(8学时)(1)掌握快速立意、构思谋篇的能力,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2)写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新意。(3)作文练习(包括必学内容部分)不少于25次,加上课外习作,文字总量应为2.5万~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