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一)
杜甫一家在公安也没住多久。后来,公安也发生叛乱,杜甫一家便又于一个冬末的拂晓乘船出发了。一路上,江雾迷茫,一如杜甫凄凉的心境,他不知道自己的小船将驶向何处。
经过刘郎浦时,杜甫在这里住了一夜,天一亮又继续挂帆启程。此时北风呼啸,尘沙漫天,直到中午,天色还依然灰暗。两岸景物萧索,人迹稀少,“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非远游。”(《发刘郎浦》)
小舟在风浪中摇摇晃晃地漂流了十几天后抵达岳州(今湖南岳阳)。晚上,泊船江岸,听到邻船有人吹觱篥(一种用竹子做管、以芦做嘴的乐器),声音悲切,又触动了杜甫的羁旅愁怀,遂作诗《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夜深了,杜甫在小船上睡不着,从船窗仰望夜色中的岳阳城,但见黑魆魆一片;近处,江风吹浪,雪大桅灯。夜色凄凄,寒气逼人,却使杜甫心中升起了一股抗衡之志: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泊岳阳城下》
诗人不甘心在困难面前退缩,面对艰危,反倒激增了斗争的志气。这种顽强的精神,就是杜甫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创作激情的力量源泉。
一连好几天的狂风暴雪,让杜甫一家不能上岸,只能住在阴冷的船上。后来,派出去的人终于与岳州判官郑泛联系上了,杜甫便写诗给郑泛,用开玩笑的口吻请他邀请自己饮酒,但实际上,他已经卑微得笑不出来了。
所幸的是,郑泛还是给予了杜甫礼节性的接待,邀请他们下船,并留他们一家在岳州过年。在暮冬时节,杜甫又看到了洞庭湖边人民生活的困苦,写出了他晚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首杰作《岁晏行》。这首诗每四句述说人民的一种痛苦,最后用两句作一个总的结束: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风雪之中,洞庭湖的渔夫们都打不到鱼,只好靠射雁以卖钱充饥。这让杜甫又想起了因今年米价太贱,赋税又太重,农民把米卖完来冲抵赋税所需,结果种田人自己反而没有米粮吃的现实。有些人不仅没饭吃,甚至因交不起赋税,只得将自己的儿女卖掉换钱去交税的。
与此同时,国家币制混乱,公私都开造钱,造币的材料也不讲究,钱币贬值,假币盛行,吃亏受累的还是这些力耕取食、无力交租的劳动者。他们的破房子里空空荡荡,虽然辛勤劳动了一年,却连生计都不能维持。而那些骑着高头大马、做大官的人,恐怕连酒肉都吃腻了呢!
长期漂泊,沉沦下层社会,杜甫的情感向贫民百姓靠得更近了。对这些可耻的现实,对这个不可收拾的混乱世道,他的忧愤就如同这眼前的洞庭湖一样深广。
(二)
大历四年(769)开春,判官郑泛陪同杜甫去观赏了岳阳城西门的岳阳楼——这座著名的建筑是开元宰相张说建造的。在楼台上,可以鸟瞰洞庭湖壮美的全景。其实杜甫早年已经去登过了,还写下过足以与洞庭湖向争胜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不久后,怀着对北方的思念,杜甫又从岳州乘船经过潭州到达衡州(今湖南衡阳),在上水的航行中经过许多险滩。一路上,杜甫一家漂泊无定所,四海虽大,如今却没有一个能容身的地方,为此杜甫在途中写了一首《逃难》诗: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在闷热的船篷里,杜甫想到十几年的丧乱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盗寇,有的死于服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将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中——“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道尽了人民在战乱中担受的一切痛苦。
在这一段纪行诗中,杜甫一方面歌颂篙工的智慧与努力,时而说“篙工密逞巧,气若酣杯酒”,时而说“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一方面也看到了江边穷苦的人民——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遣遇》
人民是这样穷困,而官府的征敛有增无减。到了一无所有时,人民呈献出来的就只有血和泪了。杜甫将这种情形又凝练成一首非常完美的寓言诗: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客从》
当杜甫乘坐的小船行至铜官渚(今长沙以北60里的湘江东岸)时,又遇到了大风,还差点翻了船。幸好杜甫事先将自家人的口粮缩减,省出一部分让船夫吃饱,“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船夫有了力气,才让行船免于覆没。
这场大风刮了两天两夜,杜甫的行船也在铜官渚停了两天两夜。第三天黎明时分,风势减弱,船夫才解缆启程,载着杜甫一家人继续南下。
不久,小船航行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时令已到清明,杜甫便作《清明二首》,写了舟次长沙的所见所感:
其一曰: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诗人由清明时节所见的景事抒发感慨,抒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
其二曰: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诗人的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从第二首诗也可以看出,杜甫当时在除了肺病、疟疾、头风、糖尿病之外,又新添了一病——右臂瘫痪,故而只能用左手写字了。
(三)
在长沙停留数日,杜甫便继续乘船南下,奔赴衡州,打算到衡州投奔自己的旧识、如今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希望他能在生活上给予自己一些帮助。因此在离开潭州前往衡州时,杜甫的心情较为乐观,并写了一首《发潭州》: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花送客,燕留人,诗人暗写了长沙人情淡薄,因此对衡州之行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离开长沙后,杜甫继续溯湘江南进,途径凿石浦、津口、空灵岸、花石戍、晚洲等地,皆有诗词写景记感。其中的一首《宿花石戍》除写当地景物、气候外,还记录了田园的荒废:
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
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
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
被横征暴敛搞得疲困不堪的农民纷纷逃亡,致使村无一人,柴门都被荒草淹没了,田园里泉水自流,庭院中农器闲置。杜甫原本以为,中原地区久被叛军洗劫,田园一时难以恢复尚可理解,但这吴楚之地是未经过战乱的,竟然也如此凋敝。因而诗人愤切呼吁:有谁能到朝廷去为民请命,让皇上下令减轻征税啊?杜甫的这几笔实录,具有很深的认识价值,可补史书之缺。
继续往南走,就接近南岳衡山了。衡山位于衡州北部约百里,地处湘江西面,与湘江的最近距离约为50里。杜甫坐着船,可以清晰地观赏到它的风貌,遂作《望岳》一诗: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欤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崇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
结尾处,面对当时国家久乱不治的现象,诗人三叹而问衡岳之神:你用什么来赞助唐皇呢?此地众生沿袭旧俗祭拜你,你若有灵,就应该考虑降吉祥于世间啊!
杜甫一生共写过三首《望岳》,这三首诗也清晰地记录了他的思想历程。第一首是望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是无神的;第二首是望华山,“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仕途不顺,诗人要向神讨教讨教;这一首是对衡岳神提出质疑,何以久享牲璧而不降福于人?由无神到问神,再到疑神,标志着杜甫由青年时期的浪漫、到中年时期的困惑、再到晚年时期的清醒这三步历程。
令杜甫没想到的是,当他兴致勃勃地抵达衡州时,才知韦之晋已在3月间改任潭州刺史了。杜甫刚一下船,就不得不与他所投奔的人告别。更令杜甫意外的是,韦之晋刚到潭州不久就病死了。杜甫闻讯,惊愕而悲哀,作诗哭悼,回忆二人早年的亲密友谊,历数韦氏的政绩,而后痛心地说:
童孺交游尽,喧卑俗事牵。
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
——《哭韦大人之晋》
杜甫此番南下就是投奔韦之晋而来的,如今失去依靠,其心情可想而知。在衡州无依无靠,杜甫无奈,只好在这年夏天又离开衡州,复归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