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重激励。常听一些管理者说“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上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提出来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能因为个人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不愁招不到人”,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
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3.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很少有人参与商讨和自己有关的行为而不受激励的。因此,让职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5.荣誉和提升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
6.负激励。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如批评、降级、罚款、降薪、淘汰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员工激励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越是素质较高的员工,淘汰激励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淘汰激励一般采用了单一考核指标,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也很难让员工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同时还会使员工与上级主管之间的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员工很难有一个长期工作的打算。
4.不要让员工做力所不及的事
俗话说:“物极必反,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管理者在利用激励的同时,必须警惕过度激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是,作为制度的激励的运用亦如是。资本、劳动、技术不是万能的,激励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收益递减现象必将出现。过度激励员工会衍生出一种恶习。在这种公司恶习的驱使下,公司将“激励员工”视为重中之重,追求生产力反而被抛在了一边。在这些公司看来,士气高涨,工作积极,要比行之有效的组织更能给公司创造利润。的确,我们需要鼓舞员工的士气。现在仅有13%的男性和22%的女性承认他们乐于工作,这样的数字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然而,很多事例表明,过度激励员工是一种公司恶习,很容易走极端,使员工积极性凌驾于公司利润之上。这种恶习现在已经蔓延到各家公司,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危害。
李响是一家IT企业的技术主管,有一天,在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李响兴致勃勃地一边整理着办公桌、关电脑,一边心里想着为儿子买一个什么样的生日礼物。突然,李响的直接上司进来对他说道:“你们部门这个季度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啊?你看,这个季度再有几天就要结束了,如果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话会影响到这个季度的绩效奖,也会影响你这个主管的评优和晋升,所以要加快进度啊!”李响听完之后立刻感觉到压力重重,本来要回家和妻儿一块过生日的心情马上黯然了下来。因为对于李响来说,儿子今年5岁,前几年不是加班就是出差,从来没有和妻子一起庆祝过儿子的生日。由此,儿子和妻子都非常的抱怨。另外,作为刚刚上任公司技术部主管的李响,在接受这个季度任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任务的难度,但想到完成任务之后的那一笔不菲的奖金,而且,这笔奖金对李响来说非常重要,就这样硬着头皮把任务接了下来。这三个月下来几乎每天都加班,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而且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妻儿的抱怨。现在,李响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是回家为儿子过生日,兑现对妻儿的承诺,还是留下来去为争取数目可观的季度奖金。思考过后,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因为季度奖金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做这样的选择,李响内心的挣扎可见一斑了。
案例中的现象可能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中,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都会经常遇到,而由此引起的员工“过劳”的问题也是非常普遍的。
近年来,上班族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过劳死”现象屡屡发生,有关英年早逝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过劳问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在企事业单位有,在党政机关也有;在普通劳动者中有,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有,在大学教授中也有。造成员工过劳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于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人体的承受力而又持续作用于人体时,人的“过劳”就不可避免了。
尽管大多数管理者都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与企业利润息息相关。可是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对该观点提出质疑。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过度激励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激励的目的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使得员工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超极限的发挥。
由于人性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另一方面,一个人可用于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体力以及人的能力有限。如果一个人为了实现自身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去努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过度地对员工激励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激励过度导致员工的过劳,可能使组织失去优秀的人才,与组织目标不符。从激励的心理过程来看,一个人受到激励后首先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随之产生对完成目标而获得某种报酬的心理压力,在动机的驱使下会产生实现目标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消耗体力和智力的劳动,劳动会产生生理压力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就产生了疲劳,疲劳积累的结果就是过劳。一个经常处于过劳状态的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调整很可能会突发某种疾病,甚至突然死亡。管理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当大量的“过劳”现象,甚至“过劳死”降临到你的员工头上时,你所在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还会存在吗?
第二,激励过度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不符。“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等词汇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也越来越成为管理界的热门词汇。而且,“以人为本”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何为“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其实,无论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共同健康发展。因此,过度地激励导致过度的压力甚至人的过劳,使人的身心健康受损很显然不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所容忍。
5.忧患意识对企业非常重要
天津家世界董事长杜夏曾说过:“很多人问过很多企业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企业这么成功了,你还这么辛苦地劳作,你现在的动力是什么?有人说为了给社会创造财富,有人说,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这些答案都无法让我信服,在我看来,答案非常简单,因为你懈怠了就会很快被别人打垮!企业孜孜不倦前进的动力,是身后有人要吃掉它!”
孟子曾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锤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企业要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变革的能力就越差、转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
市场经济早在数百年前就被达尔文定论为“适者生存”。尤如人类进化的步伐一样,市场变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公正的市场法则面前,有成功必然也有失败。《财富》杂志统计的70年代全球500家排名企业,在10年之后就有1/3落榜。在北京中关村5000家民营企业中,生存时间能超过5年的企业只有430家。飞龙、三株、太阳神、爱多等,它们在中国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走出了令人惊叹的民营企业发展之路。可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没几年,就过早夭折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眼前的危机反应迅速,而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很多人都很熟悉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讲的是有位外国科学家把一只青蛙放进一锅冷水里,然后慢慢加热,开始时水是凉的,青蛙觉得很舒服,水温逐渐升高,直至青蛙难以忍受并意识到危险,才努力想跳出热锅,但为时已晚。另有一只青蛙,被扔进一锅热水里,一下子受到强烈刺激,奋力一跳,成功保住性命。清晨在非洲的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就意识到危机存在,意识到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的最快的狮子,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在速度上超越对手。
企业是大千世界中的经济实体,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占一席之地,要想在强者林立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保持忧患意识。过去大庆人有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冒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这种压力就是危机感。我们看到,在世界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无不对危机意识有着另一种深刻的认识。他们即使在企业发展很顺利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危机意识。在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