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IntheHeatoftheSun),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意外之喜,影片展现了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真实描绘了他们青春期的困惑。
花样年华(IntheMoodforLove),影片向世界描述了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罗生门(Rashmon),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始,影片从挖掘人性丑恶的的角度叙事,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
千与千寻(SentoChihironokamikakushi),是日本一部自我救赎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部重新审视人类生命力的力作,启发着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探寻活着的力量和理由。
美丽人生(VitaèbellaLa),一个凄美的教育片,在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中教导孩子发现美、体验美,同时也是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整个影片给人以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的乐观精神,生机盎然。
猜火车(Trainspotting),另类的英国影片经典之作,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体现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主题。
电视与生活
电视因其收看方便、选择空间大等优点能与电影向抗衡,并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娱乐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器。
电视已经成了人们的情感依靠,尽管生活中本已有各种酸甜苦辣,人们还是对各种故事片情有独钟,一是有亲切感,二是看看别人的喜怒哀乐以寻求心理慰藉。为别人的情感而忧心,为别人的分离而伤感,或忧或喜,观众和电视形成互动,电视就成了人们的心理寄托。
就电视的有用性来说,它不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情感寄托,而且成了生活的补充,各种广告、资讯等也传递给人们各种机会,电视把世界每个角落的动态,即时而又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千里眼”、“顺风耳”已不再是传说,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已经属于家的一部分。人们下班回到家打开电视,一边看别人的生活,一边准备自己的生活,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无法被取代。
生、旦、净、丑
“生、旦、净、丑”是一台戏剧中演出的四大梁柱。从宋元南戏到现代各种吸取的剧目中,都有着几行脚色。人们认为,这四个名称是用“反喻”的意思取的。
“生”,在剧中扮演“老生”。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也就是整出戏成败的关键,要求生角的演出必须老练娴熟、唱做俱佳,所以反其义取名为“生”。从南戏到明清戏,生角大多扮演青壮年男子。近代的各地方戏曲剧种的生行,大都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又划分为许多专行。
“旦”,在剧中扮演女性人物的角色,“旦”的本意原指旭日初升,也是阳气最盛时,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属阴,故反其义为“旦”。其中有“青衣”,扮演中青年妇女也称“正旦”;“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老旦”扮演老年妇女。
“净”,本意是干净,而剧中净角都是涂满油彩的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这里也取其反面。主要分为“正净”(一般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特别是注重唱功的净角)、“黑头”(京剧中的唱功为主并勾黑脸的净角)、“架子花脸”(扮演性格豪爽的人物)、“铜锤花脸”(登场时手捧着角御赐铜锤的花脸角色)等。
“丑”,是笨的代名词。演丑角的人要求活泼、伶俐、聪明,所以反其义取“丑”分为“文丑”、“武丑”、“丑旦”、“摇旦”或“丑婆子”。
龙套
龙套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性角色,由于演员服装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中国戏曲舞台上,经常以众多的人物活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很多群众性的演员也就是“龙套”出场。根据不同戏剧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以及队形变化形式,通常以四人为一组,分为头、二、三、四家(或头、二、三、四旗),以头家为带头人。他们在双方交战时,只摇旗呐喊起烘托声势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上,龙套经常跟着主帅跑上跑下,在台上有规则地做着各种的队形、舞台部位的变换,甚至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故而也叫“跑龙套”。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就静立了,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
龙套在旧戏班里不被人重视,但在舞台演出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官吏升堂需要衙役、将帅出征需要兵士、寨主坐寨有喽罗,这些衙役、兵士、喽罗都是戏曲舞台上不可少的角色。扮演龙套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历这个阶段,慢慢地再演旗、锣、伞、报,进一步再演配角、主角。
现在“龙套”这个词也不仅仅指戏曲舞台演员了,人们根据龙套的最初的含义,将它用到各个行业以表示不被中用但又不可少的地位。
水袖
水袖是戏曲服装中袖口所缀一尺左右的白绸,因为甩动时候形似水波纹,所以人们成它做“水袖”。一般穿带有水袖衣服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所以用水袖动作有助于表现举重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也可以加强舞蹈美,增加舞台表演效果。
对演员来说,水袖并不仅仅是显美摆酷的道具,水袖技术还是传统戏曲表演中很重要的基本功,能在舞台上漂亮地甩一个水袖是需要“台下十年功”修炼的。如果只掌握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种“行云流水”的美感,水袖就仅仅成为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只有将甩水袖的技法和协调平衡起来才有美感,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赞叹。
脸谱
脸谱的由来追溯至周代,有一种叫做“傩”的舞蹈,舞者头戴面具表示驱鬼。歌舞戏中的面具被戏曲利用,,为了舞台表演的方面,逐渐演化成脸谱。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都带表达一定的意义,比如曹操总是以白脸谱出现在戏曲舞台上,这当然不是历史原型。这个白脸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性格,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艺术性。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指挥的官渡之战以1万人马打败10万敌军,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次,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观沧海》、《短歌行》等很多作品都被世人传诵。而且,他还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方略。但是曹操也是一名狡诈的阴谋家、大奸臣。当《三国演义》的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后,人们对曹操的骂名更多了。
演员在出场之前,都要使用各种颜料化妆。在戏曲的化妆使用色彩中,渐渐习惯了用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表示粗直,白色表示奸诈。于是,在戏剧舞台上,就有了白脸的曹操和黑脸的包公。
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艺术重要的表演技巧,也是戏曲界经常用的术语。
四功,就是戏曲谚语的四种基本功夫,包括唱功、念功、做功、打功的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舞台上必不可少的表演手段。五法,指的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指的是手势,“眼”是眼神,“身”指身段,“步”指的是台步,“法”指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
舞台表演时,四功与五法是密切相连的,例如唱功,就要与手、眼、身、步同时并用,缺一不可。因为戏中的唱,不能傻唱或干唱,眼神要与唱词所表现的情感统一,身、手、步也要有机地配合唱词所表达的情绪。也就是说,唱念是表现情感的,就要有动作,要动作也就要有章法。由此看来,练好四功、五法对戏曲演员是多么重要。
戏剧种类
戏剧是文学四大题材之一,包括戏曲、歌剧、话剧等形式。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地方戏曲繁多。除了京剧在全国流传广泛外,其他戏曲剧种多以地方戏为主。四川人经常唱川剧,浙江东部地区主要唱越剧,江苏无锡唱的是锡剧,扬州唱的是扬剧,广东唱的是粤剧,河南唱的是豫剧,安徽唱的是黄梅戏,湖南唱的是花鼓戏等。一般地方戏的听众也是当地人,外人很难听懂。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近代歌剧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之后逐渐流行欧洲各国,以歌、舞、对白对主要舞台表现形式,有点类似中国的戏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借鉴欧洲歌剧形式创作了《白毛女》、《刘三姐》等优秀歌剧。
话剧在西方叫戏剧,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以说话为主要舞台表现形式。话剧在西方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戏剧种类,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戏剧文学的最高峰,他的四大悲剧代表在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话剧传到中国后,中国人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创作出如《雷雨》这样著名的话剧。
小品
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舞台艺术表演的广阔空间,小品就是我国舞台及屏幕上出现的新的表演形式。
小品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一问世就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文艺晚会上、电视上经常出现小品这个小舞台剧的身影。分析小品成功的原因,一是题材内容贴近生活现实,观众看了有亲切感,像《超生游击队》、《卖拐》等喜剧讽刺性得到观众的认可,而是小品篇幅小又能寓教于乐,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小品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如赵本山、陈佩斯、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等著名小品演员,其中以赵本山的表演最有艺术特色,不但继承了东北正宗地方语言艺术的精华,而且将民间艺术柔和进舞台表演,因其更贴近民众而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特色剧
我国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两种“小舞台剧”,即皮影戏和木偶戏,因其富有趣味性和特色性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
皮影戏起源于我国的汉代,宋代时期,当时非常流行的皮影戏流传到了南洋,后来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皮影戏又叫驴皮影。它是把兽皮雕刻成有镂生花纹的影人,用灯光照射,在幕布上映出人影,演出戏剧故事。演员在幕后操纵,并演唱地方戏曲,观众在幕前观看。影人一般是30厘米左右,身上的许多关节处都是用线连接,可以活动的,幕后的演员拉着线,让影人做出简单的点头、弯腰、举手等动作,由于影像只能左右移动,所以造型一般都是侧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