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33500000015

第15章 神经性厌食、绝经与衰老(1)

神经性厌食的文化建构

神经性厌食是进食障碍的一种。患者没有食欲不振的体验,而是尽管很饿,渴望食物,但是却选择不吃东西,拒绝食用“发胖”食物,采取种种减肥措施,如自我催吐,滥用泻药或利尿药物,过度锻炼和使用可抑制食欲的烟、咖啡甚至毒品,以致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5%以上。他们常常过分关心自身的体型或食物的热量,病态地害怕发胖,对体重减轻感到高兴,而且与正常的节食不同,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体重下降目标一直在变,一旦设定的体重目标完成,又定出更低的目标,对所获得的成功从不会满足。在节食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躯体、心理和行为症状,如女性因内分泌紊乱出现停经,男性的性欲减退和阳痿,体温过低,血压下降,心率过缓,毛发脱落,焦虑,情绪不稳,餐间悄悄丢弃食物,过度饮水等等。

神经性厌食这个病名来自西方医学,曾经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女性特有的问题。“在许多文化中,都对身材丰满的女性推崇有加---特别是在那些食物匮乏的贫穷地区。”宾夕法尼亚州马伦博格学院人类学教授科瓦茨伯纳特说。在西非,尼日利亚当地的女性以胖为美。神经性厌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一直以来未受重视,十年前所报道的病例还寥寥无几。但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在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神经性厌食在年轻女性中正在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临床问题。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的大都市如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及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逐渐增多。尽管亚洲妇女在总体上较欧美女性苗条得多,但怕胖的趋势仍然在形成,而这又显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凸显出来,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外来文化价值观念侵入和同化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的现代化增加了女性对神经性厌食的易感性,或许是因为其带来的性别化社会机会和限制。在平面和影视媒体、广告中,化妆品、减肥食品(药品)、时装模特的模式体型充斥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无时无刻不在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们对优美体态的认知。可以预料,在亚洲国家不断上升的进食障碍患病率将会构成一种对公共卫生的新挑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病人很少主动在各科医生处就诊,更少有接受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相关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也很少。

亚洲地区还没有过关于神经性厌食在社会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仅有的一些零星估计,如李诚等在香港所做的调查,显示患病人数不可低估。香港预计有3%-10%的年轻女性患某种程度的进食障碍需要治疗,而且自90年代后期以来趋势是在增长;新加坡的情况极为类似。这些地方的媒体常常向公众宣传过分控制体重行为的上升趋势、死于未经治疗的厌食症女性案例,以及从神经性厌食康复的名人。因此,一般民众如今对神经性厌食的认识提高了,知道这是一种因害怕脂肪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对食物病态的拒绝。

但是,神经性厌食不仅仅是对脂肪的排斥问题。人们对进食、食物和体重的体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厌食应有全新的解释。生物医学对于这个问题探讨得很少,且只是把这些患者回避食物和催吐单纯归结为怕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所描述的,神经性厌食的基本临床表现包括:1.体重指数(BMI)17.5或以下,或按照年龄和性别,其体重维持在低于预期体重或标准体重的15%或更多;如果处于青春期前,其生长发育期内体重增长达不到预期标准;2.体重减轻是自己造成的,包括拒绝食用“发胖食物”和采用其他减肥措施,如自我催吐,滥用泻药或利尿剂,过度锻炼和使用食欲抑制剂;3.体象扭曲,表现病态地害怕发胖;4.内分泌紊乱,在女性表现为停经,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和阳痿……其中的第二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第三条标准---产生于对发胖的恐惧---一直被认为是神经性厌食的“核心”病理症状。因此,一个不肯进食的厌食症患者合情合理的借口就是:“我不要发胖,我已经够胖的了。”有些治疗该病的权威人士建议把“肥胖恐怖”或“体重恐怖”的解除作为康复的一项先决条件。

从历史上看,拒食现象的报道可以上溯至公元5世纪,当时有所谓“神奇少女”和“斋戒女孩”之称,但对于她们的主观动机和拒食的意义不得而知。不过,像现代生物医学意义上的极端的拒食则没有。随着厌食的意义从神性和宗教转型为病态,早期的病人被赋予一系列不同的名称,如“神经性消化不良”或“内脏性神经症”等。马塞(LouisVictorMarce)写道:“这些病人达到神经错乱的信念,即自己不该或不能吃……一切的心智力量都以胃的功能为中心……这些不幸的病人只能获得部分能量以抵御营养的诱惑”;夏考(Charcot)也认为厌食症是胃神经的一种歇斯底里病症。在1958年美国发表的一篇广征博引的综述中,神经性厌食病人的心因性挨饿被依次归纳为“不想吃”、“食物恐怖”、“对食物反感”或“真正丧失胃口”,并且“几乎所有病人都发现有各种与胃肠道有关的其他症状”。

较近的研究肯定了神经性厌食病人的胃肠功能紊乱具有生物学基础并贯穿于疾病始终,如胃排空延迟产生“饱胀感”,反过来强化了厌食行为。不难想象,在缺乏普遍的文化意义上的怕胖基础时,早期的神经性厌食病人很容易把他们的症状解释为生物学上的消化障碍,但后者绝不仅仅代表生理问题,而是应该放在社会情境中看待。比如说,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些内脏不适感使年轻妇女表达女性柔弱的理念方面十分类似于今天的怕胖。另一方面,肥胖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曾经或仍是富足(对男性而言)或生育力强(女性的首要使命之一)的象征。香港研究神经性厌食的学者李诚(1989)提出,传统的中国人赞赏丰满圆润的体态,喜好美食,以此来解释中国社会里神经性厌食的罕见,也因为文化意义上的怕胖尚不普遍,因而香港的神经性厌食病人不表现出对肥胖的强烈恐惧,而后者是发达国家里本病的核心症状。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临床上见到的神经性厌食患者愈来愈多,但从症状表现上仍然与西方社会的病人不太一样,一个原因是西方世界的“苗条即是美”的理念尚未得到中国文化的认可,另外,与西方的年轻女性相比,中国社会里的这些病人在患病前就很苗条,根本毋须节食以减轻体重。

进入90年代后,新的研究数据表明,尽管按照西方标准,亚洲或中国妇女的平均体重依然偏低,但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作为西方文化影响的后果之一,追求消瘦,害怕肥胖成为一种时尚,女性中有意识地节食和减轻体重非常流行,表现出文化的“同化”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语言,神经性厌食的症状有其特定的意义。在对两名不典型厌食症病人的民族志研究中,李诚注意到她们成长于创伤性的局部世界,遭受过性虐待、父母问题和遗弃,对食物的拒绝作为苦难的象征,是以“胃胀”、“没胃口”这样的躯体诉说表现出来的。丧失吃的兴趣代表着在一个压抑的社会世界中丧失声音。这些研究显示,拿怕胖来解释神经性厌食的原因忽视了自我挨饿的隐喻的重要性,不适用于所有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反映出西方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是从西方文化出发的,过于强调肥胖恐怖,这可能会混淆临床医生对该病真正的理解。关于这一点,里腾堡(Ritenburg)也指出,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关的综合征。只有在经过别的文化重新建构以后,它才不属于特定的西方社会,而成为植根于“现代化”或“全球化”的跨国文化的、出现于世界上许多正在迅速城市化和日渐富裕的地方的文化现象。精神病学中文化和精神症状的辩证关系,神经性厌食顺从和抗争对于苗条的文化追求的矛盾,成为批评的焦点。

对于体型的不满,是李诚等(1996)在另一项研究中注意到的。香港男性希望更高大、上身更健硕,而女性则感到下半身太胖,希望腰、臀、大腿更瘦。显然,西方式的对完美体型的要求使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审美强调脸蛋和其他非躯干方面的观点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对神经性厌食的保护作用。

神经性厌食所体现的性别差异,实质上体现出两性的权力差异。无论“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所反映的只能是男性权力至上的审美观点。“女为悦己者容”,女性的发展、进入社会、参与公共事务,乃至生存的权力,仍然要获得男性的认可。在这样的情形下,女性不可能有完全自由的意志,来决定和支配自己的身体。性感、美丽成为女性的身体语言,以此作出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的交换,才能或更容易涉足男性把持的领域。这时,社会的女性价值观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女性自身的价值观。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马上打开电视,看看电视广告里有多少是瘦身减肥、美容美发、化妆品或时装等内容。这些商品的直接消费者看似女性,实则是男性。

今天的社会里,偏瘦的女性、某种程度的瘦骨嶙峋是富有魅力的象征,厌食在媒体中获得美化,模特儿用厌食、吸烟或滥用毒品保持她们的身材。无可辩驳的是,害怕肥胖、希冀更美在当前商品社会中鼓励女性约束自己的身体,养活、造就了无所不在的“美丽”产业。事实上,这个产业的历史,足以证实它代表了20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最了不起的成功之一。由于节食者必然的失败和医学上对体重控制的研究发展,这一市场自发生成并逐渐扩展;与此同时,自60年代以来,理想的女性体型趋向消瘦。因此毫不奇怪,厌食症与其他一些神经症性障碍相比,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形象都要好得多,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有影响力的机构如大众媒体的流行观点确实影响到对神经性厌食的专业观点,使得专业人士和不具备生物医学知识的民众对本症有极为相似的认识和看法。寓示着专业人员并不如他们自己所以为的那样超然和实证主义,而是会以与大众相似的方式建构和包装知识。民间理论和专业观点只是社会建构的世界的相互依存的不同侧面而已。

同类推荐
  • 疼痛护理手册

    疼痛护理手册

    《疼痛护理手册》共分五篇,主要涵盖了疼痛的概述、疼痛的治疗、疼痛常见疾病与护理、急性疼痛与护理、疼痛病房管理几方面。《疼痛护理手册》内容系统全面,语言简洁明了,实用性强,能为从事疼痛护理实践的护士提供理论依据,对疼痛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 中华传统医学丛书:实用伤科按摩学

    中华传统医学丛书:实用伤科按摩学

    本书介绍了按摩简史、特点和分类,按摩的治病机理,按摩的基本治则和治法,分别讲解了头颈、胸背部、关节脱位等70种病症的按摩治疗等。
  • 生理学

    生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等11章内容。
  •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供护理、助产专业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仅增加了一系列传染病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自然灾害时传染病防治、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其他教材涉及不多的内容,还将近年我国新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iN,流感等传染病护理知识充实进来,使教材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贴近临床、紧跟传染病疫情变化。
  • 麻疹新论

    麻疹新论

    麻疹是中医儿科四症(四症指麻、痘、惊、疳)之一,在我国秦汉时期医书里就有记载,经过隋唐到了宋代,对麻疹的描述更为详细,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历代医学家的反复研究,不断地加深和完善麻疹的认识,明代以后就有专门论对麻疹的著作,在麻疹理论、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为我国医学防治麻疹的有效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发展,我们对麻疹的认识治疗和保健又推进了一步,已基本掌握了麻疹预防、诊断、治疗的规律,为了进一步掌握对麻疹防、诊、治的规律,因而编成本书供读者参阅。
热门推荐
  • 假如那是爱

    假如那是爱

    她叫小紫。女的,为什么要特意声明呢?女小紫的某资深好友说:“小紫你太拧了,太主见了,太义气了,太霸道了,你怎么不是一男人呢?”小紫其实很女人,喜欢浪漫,喜欢发呆,喜欢购物,高兴了没心没肺地笑,伤心了咬着嘴唇哭。如果真生气了就是什么也不说。小紫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小说家,和贤妻良母。但是她好像很难梦想成真,因为......他,沈之夏聪明睿智,深不可测,事事求完美,是众星捧月的人物,但是他的人生从遇到萧小紫开始就注定颠三倒四了......
  • “画圣”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星穹神话

    星穹神话

    天,忽明忽暗。人,忽聚忽散。在这片叫做星穹的大陆上,看少年登上大陆的顶峰,为你摘星!
  • 快穿之女配要重生

    快穿之女配要重生

    宁诺言,哭笑不得,即然不能离开公司,那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向前冲!系统君与我一起并肩作战。(我第一次写作,写得不好勿喷)
  • 智慧背囊——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

    智慧背囊——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

    如果生活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故事便是汪洋里飘荡的小舟;岁月是一座望不透顶的高山,感动便是高山上绿荫的草木。最优美华丽的文字,最温馨动人的故事,最睿智的人生哲理,最经典的“智慧背囊”。阅读“智慧背囊”,是一种快乐。打开快乐与智慧的大门,亲吻那带着新鲜露珠,透着淡淡清香的玫瑰吧!拥抱那闪着壑智火花、充满青春气息的人生大树吧!
  • 有个人可以想念

    有个人可以想念

    [花雨授权]说不清当知道哥哥的心脏,捐给的人已死了时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可她明明知道却还是执意地爱上——那个人的哥哥!可是她是自卑的,一个失去了声音的人,还能拥有一份完整的爱吗?就算够得着,最终也还是要放手的吧?
  • 易欣绝密手记

    易欣绝密手记

    地球是一个圆形物体,它会自主的进行旋转运动,无止无休,地球到底存在了多久,十万年?百万年?甚至是千万年?这是个未知的世界?还是个会颠覆人类所知的世界?
  • 聚雷策

    聚雷策

    他前世是个兵痞,是个杀手,是个孤儿。但现在,他有了亲人,有了责任,有了成熟的心智和坚定之极的意志。且看刘瑾如何在这丛林法则之下走出一条路。
  • 仙雷

    仙雷

    雷霆至刚至烈,集天地之正气而成,沛然莫能御之。仙资只有二十的李子宇本终身再难踏进仙道之门,一次机缘巧和,得到了一道雷电分身。这道雷电分身妙用无穷,其分裂的混沌雷火是天下底下炼器最好的火焰,再比说,他可以吞噬劫雷……有了这道分身后,李子宇重新踏进了仙道之门。一段淹没在历史禁忌重新掀起滔天的波浪。
  • 电影中的不速之客

    电影中的不速之客

    秦阳从小迷恋成龙的电影,里面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让他热血沸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竟然穿越到了电影中的,而且还有了一身实力不俗的功夫。从警察故事到龙兄虎弟,从飞鹰计划到尖峰时刻,一个个熟悉的人物,一处处熟悉的场景,他的意外到来,却让故事有了新的发展。意外激发的潜能,未知世界的冒险。(剧情需要,很多事情和原电影不符,勿扰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