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9200000009

第9章 婚姻家庭的未来

婚姻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制度。在美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单身独居人群能占到所有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是仍有90%~95%的美国人是曾经结过婚的。(Nelson,et al。,430)而中国的婚姻制度仍在人们心中占有价值崇高的地位,证据是终身没有结过婚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8%。1971年,加拿大结婚者有十分之一是再婚。证明人们即使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仍然执著地追求婚姻。1986年哈佛和耶鲁的联合调查显示:29岁以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概率低于20%,使人得到这样的印象:男女平等、女性主义及独立使女性的境况变得凄惨,女人应当回归家庭。事实上,许多女性只是选择延后结婚年龄或同居不婚而已。(Watkins,166~167)

然而,从家庭和婚姻制度的发展进程看,多元化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形成的原因包括同居者的增加、离婚率的上升以及爱情因素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上升。

在现代,婚姻制度与传统的婚姻相比已经大大贬值,其原因之一就是同居未婚者的增加。继北欧国家在所有的配偶当中有近半数为未婚同居之后,法国的同居家庭从1975年的41.1万个,激增至1985年的100万个。年龄低于35岁的男女同居家庭在此期间增长了两倍多,由16.5万个增加到58.5万个。巴黎为全国之首,在100对配偶中有30.3对属于未婚同居,而在农村地区仅为7.4对。1985年,巴黎地区低于35岁的无子女家庭中,未婚同居的已超过半数。(巴丹特尔,178~179)有半数配偶放弃了婚姻制度,不啻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巨大打击。人们不由想到,婚姻制度中一定存在某些致命的不合理之处,以致如此大比例的人们不愿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对男权制家庭制度的一个直接冲击是离婚自由原则的确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妇女提出的离婚占全部离婚案的三分之二,原因是妇女在丈夫严重不忠和自己遭受虐待的情况下才会提出离婚。(倍倍尔,113~115)目前,美国的婚姻有50%以离异为终结。(Nadeau,73)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中,湖北农村女性对离婚的态度表明,在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处理的情况下,主张离婚的占26.59%,愿意凑合过的占66.54%,选择分居的占6.87%。(沙吉才,125)有两三成的人不愿意维持不快乐的婚姻,这在中国,尤其是农村,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观念。

1970年,加州通过了全美第一个无错离婚法案。在此之前,婚姻当事人必须有错(通奸、虐待、遗弃等)才可以离婚。到1985年,除了个别的州外,美国所有的州全部通过了无错离婚法案。这一新法案的特点是:取消以婚姻一方错误作为离婚必备理由的做法;降低赡养费和对“无过错”方的财产分配补偿;寻求削弱对立过程,减少有错离婚制度中双方的怨恨和精神损害;分割财产的新规范和报酬性赡养费消除了传统法律中的过时的假设,将妻子视为婚姻关系中完整、平等的一方。(Kourany,et al。,231)

值得关注的是,本来具有进步意义的无错离婚法案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后果:对于离婚妻子及其子女所带来的经济困扰。由于90%的孩子归母亲,他们在离婚后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而离婚男性的生活水平相比之下要高得多。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的48个州采取了无错离婚法后,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方面“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时,离婚妇女及其子女的生活水平立即下降了73%,而她们前夫的生活水平却上升了42%。(弗里丹,424)离婚家庭的收入是其他家庭的83%。(French,138)

尽管如此,女性主义并不赞成回到有错离婚法案去,而是提出了对无错离婚法案的改良建议:从国家保护婚姻到提供离婚后的帮助;从终生契约到选择性的有限时间的投入;从对家庭妇女和母亲的保护到性别中立规则;从保护伴侣关系到个人主义。(Kourany,et al。,234~239)女性主义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无错离婚加经济上照顾弱者。一方面,倒退到有错离婚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又应当关注离婚的弱者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女方)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所以应当从法律上规定强者一方给弱者一方一定的帮助。

中国现行婚姻法所实行的是无错离婚加有过错补偿。比起单纯的无错离婚,它更多地关注了弱势群体的困难,但是由于举证对方过错的困难,弱势群体很难在现实中真正得到补偿。因此如果将有过错一方给予无过错方经济补偿,改为无论是否有错强者一方都应当补偿弱者一方,似乎更加合理和有效,能够使弱势群体真正受益。

西方社会中有人提出建议,要求国家通过限制和推迟涉及儿童的离婚来鼓励双亲家庭;在中国,也有人提出“离婚分级制”的建议,将家中有未成年儿童作为推迟批准离婚的一个标准。这一建议背后的潜台词是:双亲家庭是培养儿童的最佳环境。有学者对这个观念提出批评,认为这一建议的初衷是培养孩子做一个完全的公民和具有独立性,但是传统母亲的美德在传统家庭就是对男人的依赖,母亲本人就不是那么完全的公民,所以双亲家庭并不一定是培养孩子的最佳环境。一个孩子有一个单亲或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也不一定就不是好的成长环境,只不过孩子的长大不会伴随着传统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的所谓“正常”秩序,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必然是坏事,只是对孩子学习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才是坏事。

改变传统婚姻的另一个重大原因是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增加。波伏瓦认为,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是需要花费些气力的。婚姻是一种契约,大多数男人为了使生殖合法化而订立它,爱情在这种契约中是一种荒谬。(波伏瓦,500)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已经问了几千年,至今无解。几千年前,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这位爱的导师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几千年后,当代哲学家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仍然在说:“我实在很想弄明白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按照我对爱情的理解,它是一种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而一的冲动。它是一种突然迸发的激情。激情一旦减退,谈爱就属枉然:爱要么是激情的化身,要么什么都不是。当激情的爱发生之时,被爱的人的可爱之处被剧烈地夸大,以至在有爱和没爱的两个人眼中的同一个对象会是如此的不同,判若两人。正因为如此,普鲁斯特才会一再地表达这样一个看法: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

也许研究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但的确有人经历过被称作“爱”的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她们心中像黑和白一样分明。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虽然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爱,就像《廊桥遗梦》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爱那样,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

爱的发生可能与生活质量有关。据社会史家研究,在前现代的欧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约式的,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以彼此间的性魅力为基础的。在贫困者的婚姻中,有一种组织农业劳动力的手段。那种以永不停息的艰苦劳动为特征的生活不可能激起爱的激情。据说,17世纪德国、法国的农民中间,已婚夫妇之间几乎不存在亲吻、亲昵爱抚以及其他与性相联系的肉体爱恋形式,只有贵族群体间才存在性放纵,这种性放纵在“体面的”妇女中间被公开认可。尽管在13世纪已经出现了以骑士之爱为模本的浪漫之爱,但是浪漫爱真正成为广大人群的追求是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成型的。(吉登斯,51~53)

爱的发生可能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在古代,女人藏身深闺,不易得到,因此常常能激发出浪漫爱情;而在现代,女性不再是不可接近的了,无需有很长一段追求期,人们来不及“爱上”,就可以由一夜之间的一见钟情转而过起同居的生活。有极端的实践者竟这样说:“三天之内,我们就已成为老夫老妻了。”(巴丹特尔,250)在后现代的开放空间里,不少男女在性方面的过度挥霍造成了爱的贫乏,他们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这是一个对爱情饥渴到极点的年代,因为缺乏,所以饥渴。”(转引自孙宜康,7)

对于激情的爱,人们褒贬不一。欣赏它的人视之为人类最快乐、最值得珍视的经验;但是反对的意见也很多,从各不相同的角度。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爱是一种激情,这无论是对马来西亚人还是欧洲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它或多或少都会使心身备受摧残;它导致许多困局,引发许多丑闻,甚至酿成许多悲剧;它很少照亮生命,开拓心灵,使精神洋溢快乐。吉登斯则说:无论是什么地方,激情之爱都不曾被视为婚姻的充分必要基础;相反,在大多数文化中,它都被视为对婚姻的难以救药的损害。(吉登斯,49~51)

从爱情与婚姻关系的角度来说,爱情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在古代,它与婚姻没什么关系,只存在于浪漫的情人之间。在近现代,通过好莱坞式的爱情的普及,和有爱情的人结婚成为一种理想,但是实际上,在婚姻中,激情最终变成柔情、亲情。此外,在许多婚姻中,压根就没有激情,只有柔情,有的连柔情也没有。这样的婚姻与古代的婚姻没什么不同。古人严格区分爱情与亲情,今人则渐渐将二者合一。今天的爱情因此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古代,爱情就是激情,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是爱情的障碍,是与爱情势不两立的东西;在现代,爱情在最初的迸发之后,渐渐转变为亲情;激情渐渐转变为柔情,爱情与婚姻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结合,不再是水火不容的两极。

对于婚姻家庭的未来影响最大的还是女性的进入公领域。女性主义人类学最主要的贡献是关于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划分,用以解释女性的从属地位。当女性全部的生活天地都是私领域时,家庭和婚姻就是女性的全部活动空间,结婚和做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就是女性的全部命运。因此才有康德这样的说法:男女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人。(转引自倍倍尔,99)然而,这是对人性极大的压抑。社会发展程度使女性受婚姻和生育的限制成为不必要的。在当今世界,女性已经可以自由地选择结婚或不结婚,生育或不生育,并不用担心因不结婚或不生育而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女性状况的这一改变将对未来婚姻家庭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细品趣味语文

    细品趣味语文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而流传于民间最为精彩经典的语言,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方显出其光芒和价值。本书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故事,都是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关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是鲜活的原生态语文。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富有人文气息,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凭借巧妙智慧的形式,叙事、讲理、传神,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 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绪论近代中国的青年。学生,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在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1919年。的五四运动,便是在青年。学生运动的前奏曲中拉开序幕的。学生的行动不仅促使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政治运动相结合,而且将少数先驱者的引吭高歌变奏为全国各阶层民众的雄浑合唱,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回响。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本书内容分五卷,包括:九条法则、打开心门、定点观察、见微知著、生态“阅读”等。
  • 中欧大讲坛·人文卷

    中欧大讲坛·人文卷

    《中欧大讲坛(人文卷)》是“中欧大讲坛”之人文卷,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论坛的内容整理而成。《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出现的十多位演讲者,均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作家王蒙、学者余秋雨、舞蹈家金星、艺术家王小慧、配音界的传奇丁建华和乔榛、当代佛教学者洪修平等人,将为你展现光芒四射的艺术魅力与久远深沉的中国文化内涵。
热门推荐
  • 妙手世子妃

    妙手世子妃

    小女贼一朝穿越成侯府庶出的三小姐,便是个爹爹不疼,夫人不爱,阖府不待见的悲情人物,但是生性散漫的她素来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子也不怕。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她靠着自身的绝技,反出侯府,斗主母,斗恶仆,斗王爷,斗太子,把个好好的天朝搅了个天翻地覆。什么?你说本小姐不敢偷你!靠,告诉你,小子!姑奶奶偷的就是你!
  • 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

    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

    林慕凡失忆了,确切的说,好端端的一觉醒来,便失忆了……是的,没有车祸也没有发烧,当然,他不是要渡劫的老妖怪,老天爷也没用雷劈他!反正,失忆了,彻底的。接下来干嘛呢?找记忆呗。什么?小混混惹事?揍他!什么?小妖怪找茬?揍他!什么?伪君子造孽?揍他!什么?大混子犯浑?揍他!什么?大妖怪出世?揍他!……就这样,林慕凡发现这世界变了,自己也变了,变得无敌了。既然无敌,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这样。
  • 摄政王的仵作王妃

    摄政王的仵作王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一流法医,中,法医双绝,却因公务丧命,一朝醒来,成了逍遥侯府里一个被废弃的小妾。三年的残虐到也算了,这从天而降,压在他身上肆虐的魔鬼又是闹哪样。蓝筱表示: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用手里的银针戳死那个混蛋。轩辕无极则表示: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则是用自带的某根‘针’戳的蓝筱死去活来。
  • 庶色撩人:冷王的弃妃

    庶色撩人:冷王的弃妃

    “你当本王是傻子么?”王爷邪魅的冷笑,眼神冰冷!“从现在开始凛妃娘娘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至于你肚子中的孽种,和你这个背叛者……都将消失!”铁门紧闭!黑暗如同梦魇压来!!穿越遇难,能怨老天瞎眼,处事不公吗?遇人不淑,能怨月老昏庸,识人不清吗?做为莫名穿越而来的小庶女,王妃月清表示,管你是最睿智毒辣的王爷,还是敌国无畏决绝的太子,你们的权倾一方,都是为我颠覆这如画江山而存在!帷帘之外,因为这个女子,大陆风起云涌,狼烟四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微信改变世界

    微信改变世界

    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网络新经济研究者、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专家邱道勇先生撰写的国内第一本微信相关书籍《微信改变世界》在京上市发售。该书从微信应用入手,详细介绍了微信的发展,也收录了微信营销的经典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 魔法学院之雪花飘落

    魔法学院之雪花飘落

    雪柔在学院来学习魔法,不料在遗失森林遇到了里昂和巴特鲁,,敬请期待吧!
  • 寻梦寻常人

    寻梦寻常人

    我也想提笔走天下,奈何梦难寻,酒后歌一曲,失意三分浓。
  • 星空归客

    星空归客

    古老遗迹复活节岛上突然发生了一场末世大灾——石像复苏、火山喷发……十一名幸存者死里逃生,却意外地踏上了一条漫漫无尽的星海神途,为此,他们见证了星体在身旁划过,他们跨越了无数宇宙光年……星海神途、荒星巨人、太空浮尸等等,这一切,究竟是神明的杰作,还是宇宙的规律?你痴迷星空的唯美,但你知道星空里的秘密吗?当主角从星空归来,带你一步步解开星空的奥秘!
  • 我就是悍匪

    我就是悍匪

    如果我能正常地生活,我就不犯罪,如果不能,我就去抢。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