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8100000026

第26章 学术论证的逻辑和技巧(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科学思维的规律和价值时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术论证,是理论思维体现在学术著作中的具体形式,它是运用科学资料来阐述学术论题、证明学术观点具有真理价值的论述过程,也是由无数前提推出结论所使用的推论方法和形式。

同一个论点,通常可以选用各自不同的论据来证明;从若干相近、相似的无数论据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可能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论证似乎成了可以随意捏塑的文字游戏。不少“写作学”的学者,也常常爱用一句佛教用语来概括写作的方法,那就是“文无定法”,只承认“大体则有”的写作法则。这种概括对叙述、描写、抒情一类的文学体裁,也许有一定道理;但用于“论证”尤其是“学术论证”,就并不确切了。因为,大凡论述性的文章(尤其是学术论文),其论证的基本方式,包括论证的逻辑方法和结构形式,都是具有规律性的,而且,学术论证(推论)必须处处切合逻辑规则。就这一点而言,应当说它是有“定法”的,有具体规则的。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万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正好说明了学术论证的精确性原则。人们还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直、最近的只有一条。”这正好说明了逻辑方法和应用技巧在学术论证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术推论能准确地获取真理,顺利地到达目标呢?那就是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方法,组织雄辩的逻辑结构。即从思想方法讲,要具有严密而又辩证的理论思维方法;从写作行文看,必须选择简洁、明快、有力的逻辑推理形式。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

要使学术论文的论证有一个严密的、富于雄辩的逻辑结构,首先必须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应当说,这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点。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满足“同一律”、“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各种要求。落实到写作过程,针对学术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我们在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时,应重点注意如下问题:

一、怎样清晰准确地把握概念

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论题是《论白居易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乍看一眼,仿佛很新颖;细致一想,却问题严重。因为,“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确定的文学专用名词,它是指19世纪在欧洲文学艺术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这种文艺思潮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是资本主义时代(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文艺发展高峰的代表。显然,论文作者是把“批判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因而,作了一个错误的命题。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批判和防止精神污染”的时候,一家高校学报刊登了这样一篇学术论文:论文作者认为,“文学理论教科书以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来概括文学的社会功能,这很不够”;应当把“精神污染作用”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即在文学的三个功能之外,再增加一个“精神污染作用”。显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忽略了“认识”、“教育”和“审美”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外延,应当说,这三个词汇都属中性,它们都分别包含着正面意义和反面意义两个方面(即包括消极的认识和教育,也包括了“审丑”)。所谓“文学的精神污染作用”,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消极方面,实际上已经包孕在原来已有的概念之中了。这类过分贴近宣传时效和政治口号的立论,由于急于事功而忽略了常识,因此最容易出现类似的偏差。

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只有单一固定的概念,许多概念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会具有不同的程度差异。因为,许多概念都具有“广义”、“次广义”、“狭义”之类的等级差别。例如“文化”一词,就有四个级次的意义:一是指文字的表达意义,我们所说的“初识文化”都属于这个级次;二是行业划分的界定,即如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文化行业”;三是指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事业”,它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内容;此外,最高层次的“文化”概念,其含义同“文明”一词大致相等。关于文化的最后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基本沿用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写文章,许多人很喜欢选择《××的文化意义》之类的命题,如果不清楚文化概念中关于上述四个层面的完整意义,就难免出错。

在学术论文的论证中,如果对处于重要地位的这类概念不进行必要的逻辑界说和限定,也常常容易产生逻辑错误。著名学者郭麟阁先生在《关于写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中,曾这样论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

首先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没有经过别人改动,比较可靠。例如,有人根据裴松之注,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就认识诸葛亮。这是第二手材料。根据第一手材料,那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证明裴松之的注不可信。因为诸葛亮明确指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段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不认识诸葛亮”,但所用资料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在于表明他过去不愿意结交任何人,或者,充其量可以证明他事先不认识(确切地说是“没有见过”)刘备。然而,作者要否定的是“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就认识诸葛亮”这一观点。细致研读这段论述,可以发现两个逻辑错误:

其一,对“认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作确切界说。从内涵讲,认识有深浅之分:见面深交,算认识;未见面而有一般的了解,也算认识。从外延讲,认识是双方都可以单独存在的人际状况:甲、乙双方互相认识,是一种情形;单方面了解对方,亦在“认识”的范围之内。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甲)“我们是第一次认识”;(乙)“只是你不了解我,其实我早就认识你了......”这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因此,凭“三顾茅庐”前诸葛亮不认识刘备,丝毫也不能排斥刘备认识诸葛亮的可能性。依照人情事理,刘备事先是认识诸葛亮的,不然,如何会有“三顾”之举呢?当然,如果将“认识”改为“见过面”,那又当别论了。其二,“第一手材料”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差别。从材料来源看,可以用“是不是本人所言”来判别;从时间上看,有先与后的差别;从质量看,有真与假的区分等等。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有许多“自谦”的成分,有不完全切合实际情况的一面。其实,在若干年前的《隆中对》里,诸葛亮面对刘备信数天下英雄之得失,慷慨陈辞:“将军(指刘备)即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由这些说法不难看出,诸葛亮不但对刘备的出身、品行、性格和追求了若指掌,连他与天下百姓的关系也一清二楚。再者,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是第二手材料,《三国志》也当算是第一手材料了吧,其中又如何交代呢?《三国志·诸葛亮传》云:“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可见,由以上两个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仍然可以说明“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就认识诸葛亮了”(只是尚无见面的机会)。

此外,关于“第一手材料”在学术论证中的作用和价值,还应当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判别:历史材料也未必是越早见诸文字就越可信。孟子不就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述提出置疑和否定吗?一部《宋史》可以说是错乱无数,今人顾吉辰先生就写了一本50多万字的《〈宋史〉比事置疑》,对《宋史》中有疑义的地方一一提出来。如果我们把《三国志注》当做“第二手材料”不敢使用,那么《〈宋史〉比事置疑》之类的书不就更不可信了吗?再举个典型的实例:毛泽东同志精于诗词,他的作品改了又改,我们到底以他的第一稿为“真实”呢,还是以他修改后的本子为“真实”?他的《沁园春·雪》,第一稿墨迹中写为“原驰腊象”,以后的手书中又改写为“原驰蜡象”,我们能说他后来的手书“写错了”吗?所以,尽管“第一手材料”更为可靠,但要鉴别材料的真伪,还不能仅仅用“是否为第一手”来判定。而应当辩证地、综合地、发展地看待和认识。

可见,对所用概念作精确审定和必要阐释,在学术论证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论证逻辑的最根本的一环。一篇学术论文,是若干知识环节有机联系的论证系统,每个知识环节又有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使用若干精确的概念,容不得忽略和含混。福楼拜有句名言:“我们无论描述什么东西,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这个观点,正好从概念的精确性这—角度,有力地证明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一学术论证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的诗文大家提倡“炼字”、“炼意”,究其实,便是诗人力争在写作中达到福楼拜所说的同一标准。杜甫有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未休。”这种精神是学术工作者应当认真效法的。任何文章的写作,都应当严格地推敲文字。学术论文写作更是如此,必须细致审定所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重要概念可能包孕的各种义项,严格地将论题限制在—个适当的范畴之内,从而确定论证的逻辑安排和论述的准确方向。

二、如何消除推论中可能隐伏的歧义

学术论证是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逻辑推论过程,因此,一篇学术论文中的全部论证,一定要保证结论推导的万无一失,力避逻辑推论过程可能产生的“节外生枝”的种种毛病。

在论证过程中,由于思维习惯定势的支配,有时作者容易偏执一端地进行结论推导。一位学者曾撰文论及鲁迅先生“迅”字的基本用意,文章引用《尔雅·释兽》中的古代生僻义项:迅为“狼子之有力者”,由此断定鲁迅以“狼子”自称,意在表现自己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迅字的义项很多,白话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便是“迅速”、“迅猛”,“迅”字即为快速、便捷之义。周树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主办过进步刊物《浙江潮》,辛亥革命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五四”运动之初,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短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白话短篇《狂人日记》,便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狼一样“吃人”的本质,并以此揭开“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序幕。依鲁迅先生所言,他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白话短篇小说,以后又转而运用杂文这一“投枪和匕首”般的武器,同封建文化势力展开短兵相接的论战。无论从鲁迅这一笔名的首用,还是从鲁迅终身的写作实践和鲁迅风格的特质来分析,“鲁”与“迅”合用为笔名,“迅”字均清楚显露出“迅猛”这一义项。硬要从故纸堆中觅出“狼子”这个早已绝迹的义项来作“孤证”,这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现代文学研究界极少有人同意这一见解。

有时,作者为了充分说明问题,寻求充足的客观依据进行逻辑推论,可是,由于视线过分专注而带来局限,往往容易产生盲点,反倒在自己的推论中隐伏下歧义。20多年前,学术界曾经开展过一场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创作归属权的热烈讨论。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的文章在讨论中最具说服力,在《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一文中,邓老列举了岳飞所写的若干题记、诗篇,借以证明它们与《满江红》词同属于一种“无差别境界”,除岳飞外,非他人所能伪托。但是,邓老选择了这样的论证方式:“把这样一些语句加以洗炼,并使用虚实并举的手法,重新排列组合一番,用长短句的体裁并写出来,岂不就是那首《满江红》吗?”显然,作者没有注意到,如果改变推论的方向,采用同样的方式去推导,正好也能得出“他人伪托”的结论来。因为,作者正好把这种容易借以伪托的“加以洗炼”、“重新排列组合”的方法都说得一清二楚了。据此,只要改变推论方向,同样可以推导出相反的结论来。这样的论证方式,就难于发挥推论自身应有的逻辑力量。正确的方法是,应当选择创作心理分析的方法,将岳飞的诗词和题记进行既符合人物经历、又合乎作者独特心理的分析,从而证明他人“无法重新排列组合”,“无法伪托”。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证明:岳飞是那首《满江红》当然作者。

要消除推论中可能隐伏的歧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论证技巧的问题,它要求作者在写作前要保持清晰的理论思维线索,在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那些概念不够确定或者自己理解不透的学术语汇,完稿后要尽量采用“八面受敌”法反复推敲,借以检验推论的科学性,删除“节外生枝”的歧义。

三、应当保持论证和论题的同一性

学术论文论题的确立,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限定,一是对论证范畴(即论题外延)的确定,二是对论证实质(即论题内涵)的揭示。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与论证的同一性,即要使全部论证同论题的内涵和外延保持一致,避免“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的偏向。

一位作者写《论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通篇涉及的内容和引证的依据均没有超出白居易《与元九书》,这就难免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除了《与元九书》,白居易就没有其他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批评观点了。这样,论证就比论题狭窄多了。像这样的论证,若不能进一步弥补论据、充实论证,就只能收缩论题的外延,改为《谈谈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之类,以求得论题同论证的和谐统一。

由于“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文风的长期影响,由于某些别有用心的空头学者的渲染和提倡,科研领域(主要是社科领域)存在着一种偏向:不少人喜欢脱离实践的所谓“超前理论”和“宏观视角”的选题,论题看上去很宏大,立论依据却给人以“鸡毛蒜皮”的感觉,论证显得脆弱而浮躁,缺乏说服力。要排除这种文风的影响,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必须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当的论证范围,不妨从“读书笔记”之类的“豆腐块”文章写起,广泛积累材料和经验,循序渐进地深入钻研,逐步拓展和深化学术选题。

同类推荐
  • 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书以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养为宗旨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本书的作者拥有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的经验,为此,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编写了本书,它主要包含上面提到的自我、人际、学习、生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书的学习,掌握完成这些任务的战略与技巧,为你们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得情报者得天下:企业竞争情报管理

    得情报者得天下:企业竞争情报管理

    本书系统地介绍关于企业竞争情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通过鲜活的事例剖析竞争情报的含义、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反竞争情报管理的一些方法。
  • 成语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成语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本书利用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娓娓动听地向学生讲述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学生伴随着心潮的涌动,产生思想、情感、美感和良知,从而达到有话要说、要倾诉,要宣泄,要呼喊,要笼万物于笔端,以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从而意到笔随地挥洒笔墨,体现创造性写作的欢愉。
  • 综合布线技术教程

    综合布线技术教程

    本书从综合布线系统技术性和工程性相结合的特点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布线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的概念与关系、常用传输介质及连接件、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管槽及设备安装技术、线缆安装技术、综合布线测试与验收、综合布线典型案例等。
热门推荐
  • 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那些有钱的年轻人

    那些有钱的年轻人

    豪门公子赵甲第告别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远赴上海求学。在这座充满所有可能性的都市中,他结识了沐红鲤、袁树、马小跳等一群性格鲜明的年轻人,上演着一出出无比荒诞又异常真实的悲喜青春。正当他们开始逐渐看清未来的面貌,那场最大的风暴却即将到来……当青春遇见财富,高富帅遇见白富美,那些有钱的年轻人将何去何从?
  • 宇宙大战争

    宇宙大战争

    完全推翻大爆炸说,奇点说。让我们来寻找宇宙的起源。
  • 花都巫医

    花都巫医

    亡灵法师穿越都市,误将青梅竹马的女刑警认作母亲,救下市长夫人,又混进医院当起了太平间守夜人。不久的将来,主宰世界的精英们发现有个喜欢跟尸体作伴的神医可以主宰他们的生死……
  • 青梅竹马:竹马太霸道了

    青梅竹马:竹马太霸道了

    蓝雪陌:我们认识吗?冷若澈:认识。蓝雪茉:为什么我不认识你。冷若澈:因为你那时候太小了。她是樱兰学校的校花,他是樱兰学校的校草。他们小时候就认识,但由于蓝雪茉当时还是婴儿所以不记得冷若澈,但他却记得她,因为她是第一个在小时候弄他笑的人。本文写的是他们从冤家到夫妻的相爱过程。
  • 阿巴东的葬礼

    阿巴东的葬礼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小宅诡事

    小宅诡事

    短山长短山短,短山上面短房断北山荒北山孤,北山上面娃娃哭灵异短片小故事,众筹中
  • 那些关于青春的岁月

    那些关于青春的岁月

    谢谢大家能看到这句话,写这个小说的本意是想为这个残酷的社会一些慰藉灵魂的文字算是我的一个小自传而最终我也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只是在这个混沌的社会里还敢于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有青春终将谢幕在每个人都将经历那些荒唐日子懵懂的日子我将在这里对1997年出生的青春做个终结!
  • 千金宝贝拽兮兮

    千金宝贝拽兮兮

    隐藏身份来到著名城市A市,刚进学校就遭到各位同学夸张的形容,见义勇为却招惹“成干上万''名小粉丝的追捧,“这好像不是我最终来的目的吧”夏洛樱雪彻底无语,无耐,却越弄越糟,“嘿,听说学校里新出了一个大姐头,很厉害的呢”。“对呀,大家都说她很厉害呢,曾经还打败了B市最有名学校里的跆拳道高手呢,最后学生部的人包括校长都向她下跪求挠”。各种对她“英勇事迹''的形容如潮水般向她涌来,“啊”她烦躁地揪着头发。最后,传到了他们的耳中...
  • 绝代武林传

    绝代武林传

    七神峰,天坤教,正邪之战。现今武林为取龙元不死不休,究竟龙元是什么?十三龙元被谁得到,而天地间出现了危机,谁能够化解。请看绝代武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