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3600000019

第19章 有效性宣称与三种存有学的范畴(5)

价值宣称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加以论证,并得到支持。人们随时都在用各种结构化的方式进行价值论辩。价值的论辩采取一种有特定运作结构或原则的典型形式。价值宣称“只是意见”的说法乃是错误的。这些作为价值论辩基础的原则不同于多元进路或独有进路,并且对映至所有价值宣称所隐含的第三个存有学范畴。

价值宣称的合理性

要对此第三个范畴做一番介绍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范畴本身确实有一点复杂。现在我们可以先简单定义何谓价值。

价值可以是认为何者为好或坏、对或错的观点。

随着我的论证的进行,将会逐渐浮现出一个关于价值为何的特殊概念,价值因而成为一个更大范畴的特殊次级部分———一个我称之为“规范/评价领域”的范畴。价值将会显示出作为组成该范畴意义的成分,与规范有关,却又有所区分。但是,必须要发展出一连串概念性的先备论证,才能带领我们对涉及“规范/评价领域”的一切达到通盘的了解。此论证将在本章下一个部分开始进行,但必须等到本书的结尾时才能够完全清楚。

这里只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价值宣称是真理宣称或有效性宣称的形式,具有特性与客观性以及主观性领域是有所区别的。在价值论辩当中,意见不同的各方对于各自关于价值宣称的看法,提出各种见解,借由沟通而得到厘清并达成共识,这就是价值受到支持或是争议的方式。

价值论辩的合理性乃是基于一种初始共识而得以开展,而此初始共识并不能通过多元进路或独有进路的原则得到支持。一旦有了得以开展论辩的初始共识,论辩本身的进行,就会通过合乎逻辑的方式将此初始共识与所论辩的价值立场设法加以连结起来。让我们回到“贫穷是糟糕的”这一个陈述来说明这一点。

贫穷真的糟糕吗?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但有些人则认为否。有些人认为贫穷阶层总是存在而且也会一直存在。既然如此必然有其道理。贫穷事实上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同样地,有些人较关注穷人所扮演的一定分量的“社会的积极功能”。例如:预留一些失业人口阶层,以便在经济扩张时充当劳动的工作。因为现代社会需要这些人口作为预备工人,因此从这个观点看来,贫穷并非一件坏事。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到贫穷令人厌恶之处:因此贫穷的确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现在想象有一个人主张贫穷终究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总是有、也将一直有穷人存在,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并不同意。那么论辩要如何进行?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采取如此的反驳方式,即是攻击对手所提出的客观参照的基础。贫穷并非总是存在,因为我们知道许多前农业社会中是没有贫穷现象的,同时也没有证据证明贫穷将会一直存在,因此,没有理由相信贫穷的现象是“自然”的。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进行论辩,我们已在自己与对手之间假设了一个共有的对于“贫穷”与“自然”的定义,并借此将客观参照带入讨论;同时提出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证据来否定对手的宣称。

然而,这个策略其实并未挑战到“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好的”,或至少“只要是自然的就不坏”这一个潜藏的观念。如果我们的策略是为了论证“因为贫穷不是自然的,所以不好”,那么我们的对手对于“只要是自然的就不坏”的宣称将依旧毫发无伤。要说明贫穷并不自然,就必须带出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论证,亦即客观参照的论证。

然而,另一个策略可以论证并非所有的自然事物都是好的。此种策略直接牵涉到的是价值的立论,并且是将客观与主观的论题排除在外的。我们可以指出对人类来说与道德相牴触的自然事物,并且宣称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以改变自然,建立道德。这个策略所强调的,并不是我们的对手关于客观参照的宣称,而是直接把“自然就是好的”此一价值宣称搬到前景来加以反驳。

但是,我们既然无法诉诸于观察的程序或是任何由多元进路所建构的方式,那么要如何使对手信服我们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必须试着找出一些我们与对手共有的关于好或坏的观念,然后证明给他们看,一些大家都认为是自然的事物,其实是属于“坏的”范畴。我们必须通过找出另一些有共识的价值宣称,以论证某一个价值宣称,也就是以逻辑的方式展示争论中的宣称与早有共识的宣称之间的关联。

这便是价值合理性的普遍本质,一直围绕在价值一致性的概念周围。要启动有关特定价值宣称的论证,就必须寻求争论的各方一致同意的其他价值宣称,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或基础来针对有所争议的价值宣称进行论辩。

然而,这样的过程将在何处终结?在每一个所争论的价值宣称背后,总是存在着其他可能的价值宣称,而在这些背后又有其他的价值宣称。任何一个作为起点的价值宣称,都无法仅仅通过多元进路或仅是一个可信的自我陈述,而得到彻底的辩护与证明成立。若是争论者无法找到共同的道德基础,以进行特定的价值宣称之讨论时,又该当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很不容易回答,但却可以加以说明。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我将会慢慢地对此加以厘清。现在,读者只需谨记以下几点:

(1)价值宣称并非“只是意见”,亦非“主观的”宣称。

(2)价值宣称乃诉诸于一种特定模式的合理性,并具有达致宣称有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与属于主观或客观宣称有效性的条件有所不同。

(3)价值宣称的论辩乃是通过寻找与说明各方争论之间的价值共识来进行,并以此为出发点,朝向未达共识之价值宣称进行论辩。

7.一般说来,美国人在电梯里会避免和陌生人的视线接触。

在一开始,此陈述令人注意的是客观领域。我们似乎只要给“视线接触”与“避免”下一个可测量的定义,就可以通过观察的程序论断此一陈述的真假。我们也可以给“一般说来”定一个统计学的规定,然后进行研究,比方说在电梯里装个隐藏式摄像机之类。在这个意义之下,就形式上的有效性宣称来说,陈述(7)与陈述(1)(2)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顺带一提,这个陈述大致上是正确的,美国人的确倾向于避免在电梯里和陌生人的视线接触。

但是,陈述(7)与陈述(1)(2)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一个关于行为规律性的宣称。而且,就像大多数对于社会规律性的有效客观参照陈述一样,在我们了解“为何”其为真之前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在物理世界中,对规律性的解释一般都通过客观模式来进行:为什么较为稠密的物体一定会落向地面?因为有“重力”。为什么当开关打开时灯泡会放出光线?因为有“电磁定律”。“重力”与“电磁学”是什么?两者是概念,虽无法直接再现可感知的实体,但却可说明可感知的规律现象。重力的本身并不存在多元进路,但是重力的概念解释了具有直接与多元进路的规律现象。除此之外,重力与电磁学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具有客观性,意即两者乃处在主观性之外:两者被理解为“这个”世界的特征,而非“我的”、“你的”或是“她的”世界。

但是,任何客观的模型都无从回答为何电梯里的人倾向于避免视线的接触。若是硬要使用某种“定律”或“影响”来解释,那么对于事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理解,难免会有所错失。社会的规律性不能被化约成客观构想的模型、定律、影响或诸如此类的理念。传统的物理学将重力设想为一股客观的力量(或是一种几何的结构),无论人类是否了解,重力都一直存在着。然而在社会科学中,解释人类的行为与互动的规律性却离不开对人类的了解,因为人类必须根据这些了解进行社会互动,从而形成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行动模式。

作为解释性词汇的“意义”

完整地解释为何电梯里的人倾向于避免视线的接触,在概念上将会十分复杂。因此,我的讨论焦点将会集中在几个牵涉到的主题上。要注意的是,在大部分的文化里头,长时间的视线接触通常意味着注视他人者对于被注视者有着某种意向(intention)。

“意向”这个词是主观性的,指涉一种主观的状态,只有当事人享有独有的进路,才可以直接触及到该状态。但在互动行为的规律性中,意向并不是核心的解释字眼,而只是次要的。为何如此?因为至少要两人以上,在彼此的行动中察觉出彼此可能的相同意向,如此才可能说明互动的规律性;而在此,意向本身并非解释的关键所在。

在电梯里,凝视陌生人这个举动是具有相当意义的。对于电梯里的每一个人来说,大家都知道关于凝视的可能意义乃是全体共享的,而解释行动规律性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大家具有这样共享的“知识”(knowledge)。意向或其他的主观状态也是如此,必然会被某些意义所参照,但是意向或主观状态本身却不能完全决定意义。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意向或主观/心理状态所察觉到的部分会表现在行为的规律性上,并且构成意义。而他人对于当事人的意向或主观/心理状态的理解,就是经由这些表现在外的行为规律性,以及可能构成的意义来加以推论的。

因此,不论是在社会研究或是在日常生活互动之中,对于行为规律性的理解,主要牵涉到的并非主观性范畴,也不是客观性范畴,而是与“共享的意义”有关的范畴,也就是一种对于他人可能会如何选择或采取何种行动的察觉。

因此在这里,共享的意义才是解释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一开始就必须小心使用“共享”(shared)这个词。就字面意义而言,意义从来就不是人们可以彼此共享的,因为独有进路的原则排除了共享的可能性。在互动过程中,所牵涉到的永远都是“可能的意义”。通常来说,在电梯中长时间凝视却不交谈,带有负面的意义。可能意味着凝视者意欲威胁、支配或是取得某种优势。所以,人们在电梯内通常会避免这样的行为,除非接下来是某种有意向的行动。用以解释电梯之中行为规律性的基础,就在于在美国文化中与视线接触这件事相结合的可能意义范围。

所以,意义乃是通过参照许多可能的,而非确实的主观状态,从而赋予该可能的主观状态。因此,你可以察觉到自己在电梯中盯着另一个人看,从而理解到这对她来说可能意味着你对她有某种意向,这是凝视的意义的一部分。接下来,你很快地将视线转开,这个动作就是参照此一可能的共享意义(审订者按:你对她有某种意向)而来,而这个行动企图传达的另一个共享意义则是指涉:自己并不真的有这种意向。将视线转开的行动在你的文化之中是很典型的,并非基于主观性本身,而是因为由此文化群体共享的、文化上建构的意义。

意义,与质性研究总是紧密相关的,是作为解释各种行为规律的主要范畴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意义本质了解得更清楚一些。在本节中,我所讨论的意义的概念,主要是作为介绍第三个存有学范畴所需的基础。这只是对意义暂时的、部分的讨论,在往后的篇章中会有更多说明。

作为解释性概念的“规范”

并非所有的社会学家在解释电梯中的行为或是各种社会行动时,都会特别强调意义。许多社会学家会用“规范”来加以解释。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规范的概念,以及规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规范”这个词与“合乎规范的”(normal)有所关联。在某些情况下的某些特定行为模式,会被某些文化群体视为“规范”。这是一个客观参照的观念。“合乎规范的”行为乃是可被知觉,并且以合乎常规的方式发生的行为(routine)。

然而,社会学家们借助“规范”这个词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已经远离了该词“合乎规范的”(normal)所内涵的客观描述性意义。社会学家将“规范”用在解释性而非描述性的用途上。人们的行为通常表现出有规范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遵守规范。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规范时,他们所说的并不是“规范是什么”,而是“什么使得规范得以达成”,也就是“什么条件得以促成合于规范的行为”。

长久以来,社会学家都将规范设想为人们所遵守的东西,因此就像是一种规则。规范被设想为人们所了解的规则,通常存在于默会或内隐的察觉层次上。我们拿语言的使用作一个例子。语言的使用必须依据文法的规则,但是人们只需要对文法规则具有一些隐藏的、默会的认识,就能够胜任愉快地使用语言。如果我此刻问你英语的过去完成式是什么,你们当中多数可能得要回去查查旧的高中课本才能回答。可是,所有使用英文的人,包括你在内,都“知道”什么是过去完成式,因为当我们说或写英文时,我们的确一再地且很容易地使用它。我们对于这些规则的了解乃是默会或内隐的。

与上述情形类似,为什么在电梯里避免与陌生人有视线的接触便是合乎规范?因为人们遵守一个潜藏的规则,此规则可以用这句话清楚表示:不要盯着一个陌生人看。然而,人们通常不会明显地提出这一类的规则,他们通常也不会对自己复诵那些高度明显化的规则,然后加以遵守。相反地,人们掌握大部分社会行为规则的方式,就如同掌握文法“规则”的方式一样,不需要背诵条文似的明确而清楚地理解这些规则,就能够遵行无碍。

规范并非规则

仔细地检查的话,将会发现此一对于规范的观点其实站不住脚。我将循着某些现代的社会理论学家的脚步来驳斥这种对于规范的概念化观点(Giddens1979,1984)。将规范类比为规则的做法,的确抓住了某些规范的特征。但是,却很容易就混淆了某些我们必须与规范的概念相结合的特质。在说明清楚之后,可以看到规范的确具有类似规则的形式。的确,儿童在学习许多规范的时候,就是通过教导外显的类似规则的形式来进行的。“现在该轮到她了”,这句话对儿童而言经常可以听到,使得轮流的规则终究变得内化而无须明白说出,几乎是达到了自动化的地步。不过,社会生活的规范从来就不是像规则那么死板,而是随着人们以创新的行动予以提升、改变或创造,总是处在一种随时修正的状态中。

若是认为规范本质上乃是一种规则,便会忽视规范与意义的紧密关系。规范的概念与我们对于意义的概念,必须在对二者的分析之中,予以结合起来。规范的本质具有意义的形式结构特征。只有通过语言予以显明化时,规范才取得类似规则的结构;而规范在通过语言的说明之后与其本来的面貌从来就不是一致的。

被共同设想的规范与意义

同类推荐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本书为教育学者陶继新与著名教育改革校长李升勇的对话录,书中既有李升勇校长对改革过程的叙述,也有他高屋建瓴地理论升华,更有陶继新画龙点睛的评论,可以说本书是关于学校改革特别是大语文教育的一部“写真集”,适合学校管理者、教育学者阅读。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 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杭州下城区的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杭州下城区的实践研究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教育体制创新的背景及若干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从区域组织重组与效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分析、教师制度改革与专业化发展等六个方面阐述下城区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践。
热门推荐
  • 网王之希翼之翔

    网王之希翼之翔

    这本是简单的异世寻爱之旅,但因和他们有了交集而显得不平凡。一个本不想穿越的女孩,却穿越到了好友梦寐以求的世界。面对棘手的身份,她将何去何从。尽看一个非全能之才,无倾城之貌,却善于伪装的她,如何在网王世界风生水起。
  • 夏末初秋

    夏末初秋

    求人写简介。。我文采有限。。
  • 魔殿下的盛世独宠

    魔殿下的盛世独宠

    他与她本是青梅竹马,一张纸条后,她从此杳无音信。他,冷漠又狠唳的英俊少年,俊美的外表下是一颗恶魔的心,可是他的心在很多年前就遗落在了一个叫作小美的身上。她,本是豪门千金小姐,因一场阴谋家破人亡,人生从此颠覆。N年后的相遇,她依旧容颜未变,却丧失了所有记忆。焱儿,对不起我曾经忘了你。小美,全世界我都可以不放在眼里,我在乎的只有你。他,一个被神秘幕后操纵者完美包装的贵族男生,为了复仇对她展开温柔攻势,哪知一颗心渐渐沦陷。再大的仇恨也泯灭不了我对你的爱,我知道我已经无药可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暗琉璃尊

    黑暗琉璃尊

    【2016年末奉献巨作】召唤神秘骷髅,营造极品黑暗世界!替代创世神,涅槃重生,是替身还是傀儡?挣脱枷锁,借尸还魂,能否挣脱世间桎梏?独醉呕心沥血之作,倾情奉献,最不一样的玄幻体裁文!
  • 浮梦千夜之谁主沉浮

    浮梦千夜之谁主沉浮

    一场千年的恩怨,一场蓄谋千年的阴谋他银发白衣,站在藤沫树下,冷眼看着流火西逝,天下将乱,不由自嘲,“这天下怎样,又与我有何关系”他眼眸如水澄澈,横卧树上,以手支头,云袖轻划,他一下,明媚了整个仲春,遇见她,他发觉,他学会了痛苦,学会了无奈,学会了低头她出生那天,天生异象,七岁那年冬天,四季如春的古沫镇下起了大雪,她追着一团黑气,最后昏了过去,醒来已在家里,身旁却多了一只会说话的鸟
  • 夕时遗梦

    夕时遗梦

    只单想讲述一段事实,没有要表达什么,故事主要是回忆还有女主某天遇到了当初那个被三走的渣男,渣男后悔想挽回后,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 恶魔天使之堕天使的爱

    恶魔天使之堕天使的爱

    她,是不应该的存在,是错误的结合——半人半天使。生在天堂,长在地狱,活在人界。她是人类,也是天使,亦是恶魔。双手染满鲜血,残缺的羽翼,无法飞翔。天界不要她,地界收养她,人界害怕她。当她遇上了他,是人类?是天使?还是恶魔?
  • 翔龙传说

    翔龙传说

    第二卷讲述未来中国在面临美国和其他国家攻击时进行的各种战争最后胜利腾飞于太阳系的故事中国是如何胜利的呢?我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呢?一切机密都在本卷中
  • 带着萌熊闯天下

    带着萌熊闯天下

    一本不算严谨的轻小说带着萌熊娘品品山珍海味顺便再成为这个世界的王
  • 我的明星小男友

    我的明星小男友

    一切皆是缘,一切皆自有天意。有人正在经历失恋之苦,有人正在享受恋爱之甜蜜。但是我们要坚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一不小心,走错了房间,上错了床,一不小心,就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