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78400000003

第3章 民风礼俗(2)

在朱子的《家礼》中,记载了一般人家的笄礼仪式:女子于许嫁之后由母亲主持笄礼。提前三天通知宾客,提前一天登门邀请行笄礼的主宾。行礼之日,主妇恭迎女宾入堂,并请主宾为女孩加笄。然后是换衣、祭酒、用字,最后是父亲带去祠堂拜祖先,与长辈见礼,宴请宾客。

全部程序与男子的冠礼相比,少了三加,也没有与地方长官和乡绅见面的内容。这是因为女子成年以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有别于男子,她的主要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室内的缘故。所以女子婚后就有了一个别称叫“内子”。

你了解古时男子的成年礼仪:冠礼吗?

冠礼也叫成男礼或成丁礼,主要的礼仪形式就是加冠,所以叫冠礼。冠在人的头上,至高无上,地位最尊,所以古人对冠特别重视。

子路在卫国的一次战争中负了重伤,帽缨也被砍断了,临死之前他却说:“君子死,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见冠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行冠礼就能使人增添庄重的感觉。行冠礼之前,当事人还是孩子,加冠之后就成了大人,别人就要以成人之礼来相待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所以冠礼被称为“礼之始”,被列为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之首。

据《礼记·士冠礼》的记载,冠礼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由父亲或兄长主持仪式。仪式非常隆重而繁琐,大致有十几道程序:

先是以占卜,决定加冠的吉日,然后在三天之前预先通知宾客,再在宾客中选定一个负责加冠者,选定之后还要一再地敦请。到了加冠那天,请宾客入庙就位,接受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行礼,接着就开始了加冠。

正式的加冠礼有三次:初加缁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应有的一切责任和权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从此有权参加祭祀了。每加一次冠,宾客都要对受冠者致祝词;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设酒宴礼宾。这以后加冠青年还要去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客给他取字,然后再去拜见兄弟等家人,去拜见地方行政长官和乡里的前辈。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长官以及前辈行礼时,受礼者都要答礼,以示家庭和社会对刚加冠的男性新成员的尊重,并让他明白今后将要负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最后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和恭送宾客。至此成人的加冠礼才全部结束。由上简述可知,先秦时的加冠礼是相当繁复的。后来这种仪式逐渐地有所简化。

加冠礼中文化意味较浓的一个内容是取字。“童子无字”,字是成人的一个标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行冠礼取字后,别人一般就不能随便地直呼其名,而必须称字了。直呼其名就成了一种很失礼的行为。

加冠既是成人的一个标志,冠也就成了贵族成年男子的重要服饰,该戴冠的场合如果不戴冠,常会被看作是一种非礼的行为。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说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一个叫刖跪的守门人竟然“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使“景公惭而不朝”。一个小小的守门人居然敢如此大胆地阻挡景公,不让他的车马走出宫门,原因就在景公的披发不冠不合礼,景公自己也感到了理亏。

《史记》中也说到汉武帝有一次因为不冠,望见汲黯来奏事竟躲到了帐中去。这说明戴不戴冠不仅仅是一个礼制问题,还含有对别人是否尊敬的意思在内。《后汉书》说马援在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表示的就是对寡嫂的敬重和礼貌。

行冠礼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虽说身体还不太强壮,但已成年,可以行冠礼了。而实际上行冠礼的年龄还常有早于二十岁的。《左传·襄公九年》:“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礼也。”一个男青年只有行了冠礼之后择偶婚配,才合乎礼。所以为使未满二十的男青年生子合礼,就只有提前行冠礼了。

孔颖达在《礼记》的疏文中说,唐代的庶人和士人之子年二十而冠,但卿大夫十五以上就可以行冠礼了,天子、诸侯和天子之子更有早到十二岁就行冠礼的。身份越高的嗣子,行冠礼的年岁就越有可能提前。这种做法其实是为延续宗法社会而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变通。

古代一般是怎么称百姓的呢?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

黎民,在《礼记·大学》里记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

再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与古代百姓所戴头巾有关,古时候百姓是将头发挽成髻,包上头巾,而当时规定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故称百姓为黎民。

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时就比较流行。

《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另一种说法也是认为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古人一般什么时候结婚?

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尤其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曾经盛行过抢婚的风俗。一般是男方纠集一帮人,利用黄昏时刻去抢掠妇女成婚。

《白虎通》说:“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是结婚要在夜间进行,这正是古代抢婚的真实写照。后来,这种通过抢掠而成婚的风俗就成为了一种仪式,男方依然是在黄昏时到女方家里迎亲,女方在黄昏时跟着男方出门。这也便是为什么写作“昏”的最直接原因了。后来为了与黄昏的“昏”区别开来,就加了一个“女”字旁,写作“婚”了。

看来我国古代,把结婚的“婚”写作黄昏的“昏”是有缘由的。直到现代,仍然很盛行夜间迎亲的习俗,其实是古代婚俗的遗迹。而抢亲的习俗也仍然为一些少数民族沿袭,为婚礼制造了热烈、紧张而浪漫的气氛。

“黄花闺女”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次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在她额头形成梅花之形,拂之不去。此后寿阳公主便经常将梅花贴在额前,宫人们也纷纷效仿。此后就有所谓梅花妆,简称梅妆。这种妆饰传到宫外后,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或用菊花或用黄纸剪出花样贴在前额,后来逐渐发展成“贴黄花”的习俗。由于这种妆饰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较流行,渐渐地,“黄花闺女”就成为了未婚女孩的代称。

所谓“黄花”,其实指的是古时妇女额前的一种装饰。当时的妇女喜欢用黄颜色的粉在额头上画出各种花鸟形状,或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花鸟形状贴在额头。这种习俗大约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说。

古人为什么把自己贫贱之时娶的妻子叫“糟糠之妻”呢?

将妻子称为“糟糠”出自《后汉书·宋弘传》里记载的一个典故:“(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原来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为她择一合适夫婿。湖阳公主说:“宋弘气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官员都不及他。”于是光武帝特意召见宋弘,想探问一下宋弘有无此意,他对宋弘说:“俗语说,人贵了要换掉一批旧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我知道的是,人贵了不可以忘却贫贱时结交的知己,人富了不可以抛弃贫穷时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让宋弘娶湖阳公主的念头。

后来,人们便把与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了。

古人为何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呢?

“结发”原是古人成人礼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束发。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就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规定女子在订婚后出嫁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时也要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将发髻包住,再以簪插定发髻。古代无论男女,只要举行了成人礼,就意味着到了成年,代表着一个人到了可以结婚成家的年纪了。

到了汉代,“结发”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仪式之一。汉代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在洞房花烛夜,饮交杯酒之前,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生死相依。古人还有诗总结:“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发“结”在一起,有牢固、结合、结伴之意,也寓意着新婚夫妇恩爱缠绵、白头偕老。

因而“结发”自然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们也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了。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

古人常说的“三姑六婆”都是哪些人?

元人陶宗仪在他的笔记《辍耕录》中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具体说,三姑六婆原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尼姑和道姑,比较好理解,她们分别是佛教、道教的出家者。卦姑则是专门占卦算命,并以此为营生的女子。六婆中,牙婆是专为人买卖奴婢、妾侍的人口贩子;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妇女;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虔婆则是指贼婆或鸨母;药婆是专卖安胎药、堕胎药之类药品的妇人;稳婆就是专门接生小孩儿的接生婆。六婆虽是各有分工,但一人有时也可以身兼数“婆”。

清代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中曾写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可见,由于三姑六婆所从事的工作多不是什么正当营生,所以在旧时代的小说文本里,往往给人留下走街串巷、不务正业、搬弄是非、媒介淫恶、唯利是图、推销迷信、愚昧无知等等相当恶劣的印象。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曾再三告诫家中妇女,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古人为什么在送别亲友时要折柳枝相赠?

现在我们在古人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提及折柳赠别的事情。那么“折柳赠别”从何而来呢?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

其中的缘故,很多人认为是取“柳”与“留”谐音,友人离去,心中自然恋恋不舍,折柳就是要表达一种希望友人能留下来的愿望。

《诗经·小雅·采薇》里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古代的君子为什么喜欢佩玉?

我们知道古人大多有佩玉的习惯,而且千百年来,崇玉、藏玉、佩玉的文化传统一直相传不衰。

同类推荐
  • 人类神秘现象未解之谜

    人类神秘现象未解之谜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世界,各种神秘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作为人类本身的神秘现象更是不可枚举。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历经沧桑巨变,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类驻足过的痕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历史,从人类自身到超自然现象,都留下了人类的神秘现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
  •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

    本书是纪连海先生在CCTV《百家讲坛》中“正说清代名臣”之刘墉篇、纪晓岚篇、和珅篇的集结。聪明诡谲的刘罗锅、铁齿铜牙的纪晓岚、狡猾贪婪的和珅,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亲厚疏近,演绎出复杂多变的政治风貌:刘墉根本就不敢得罪和珅?和珅是纪晓岚着力帮衬的顶头上司?刘墉和纪晓岚是师兄弟?乾隆为何格外宠爱和珅,甚至不辨是非?忠臣、勋臣、佞臣、奸臣、这一顶顶帽子合不合体?恃才傲物、委曲求全、趋炎附势、颐指气使,这样的政治江湖谁才是赢家?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气质、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结局,三个人的命运扣人心弦;随着纪连海的讲述,数百年前的大戏再次开锣……
  •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本书由“文学评论”、“学术评论”和“访谈及其他”三部分组成,理论、学术和记事色彩兼而有之。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热门推荐
  • 课外英语-电脑双语地带(双语版)

    课外英语-电脑双语地带(双语版)

    本套书共50册,分为美国各州的小知识,七彩缤纷的音符,优美好看的小散文,开心时分的短文,经典流传的寓言,超级高效的短句,实际有用的词汇等等在这些书中,备有单词解释,相关简介,或中文翻译,便于同学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真正进入文字的内涵当中,准确地和文字进行交流。本书主要分为电脑发展篇,网络片,多媒体片等。
  • 重生之三国杀霸业

    重生之三国杀霸业

    2014年刚刚踏上人生巅峰的张铮博士意外重生回到了自己刚高考完的时光。酷爱玩三国杀的他发现自己竟然有机会成为三国杀的发明人,于是踏上了一段与之有关的霸业之途!三国杀能成为职业赛事?一切皆有可能!
  • 幽灵都在呐喊

    幽灵都在呐喊

    作者在其生命末端的拐点曾说:‘好的一部文学形式的论说、就是人类中的【精英】在其生命的倒计时/能在真实地再现一个‘民族的经历史’的同时,还要敢于用科学的玄学思维去理智地探索地球中的万物【生命】的奥秘与神奇。从而为人类的对“生命科学”探秘从有趣的文学形式层面上奠定无限想象与猜想的人文科学基础。
  • 替身游戏

    替身游戏

    上层社会的争心斗角,早已厌倦的她,在神的帮助下与另一名女子互换了身份,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的书名“追昔抚今”并不是通常说的“抚今追昔”的笔误。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复兴的基础是五千年的辉煌。复兴人人有责,这就要求人人懂历史、爱历史。遗憾的是,如今有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所知不多,还说:“都什么年代了!”“追昔抚今”这个书名,把“追昔”换到前面,有意突出“追昔”,是友情提醒,更是郑重呼吁:“追昔抚今”还有一层意思,便是从“追昔”入手,把落脚点实实在在地放在“抚今”,强调昔为今用,不致读史写史沦为空谈。具体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合乎逻辑而不牵强附会地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时代前进中释放正能量。
  • 最伟大的推销员传

    最伟大的推销员传

    本书从成功心理学的角度,介绍成功的销售大师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并致力于阐释商品之外的他们推销的“思想、理念”、甚至他们缔造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神话”。
  • 重生之老婆要炸天

    重生之老婆要炸天

    对于我来说,有你的远方,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天堂1、因为要骗你们入坑,全文虐虐虐,请君入坑2、因为要骗你们入坑,作者的身心,以及作品的纯洁。3、因为要骗你们入坑,所以该作品非常有节操!4、因为要骗你们入坑,所以女主高贵,淑女、男主霸道,英俊、男二····(已抢到女主)5、因为要骗你们入坑,以上都是骗人的···嘿嘿嘿嘿作品甜到不行,节操碎的不行,女主逗比,女汉子、男主懵逼,正太脸、男二·····(已被男主冲进厕所)哈哈哈哈··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雪裕落枫

    雪裕落枫

    一场阴谋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个枫树下唯美的承诺让她守护了十年,终于在十年后再次相遇,只是,回忆已渐渐凋零,当他们的生命走进了柒海伦,欧阳啸......一场疼痛而搞笑的游戏从此展开,他们的结局注定琉璃?
  • tfboys之七寻记

    tfboys之七寻记

    tfboys大家一定熟悉吧,现在最火的童星哒哒,欣嫄我除此之外还在小说阅读网有文呢,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不过现在那边那篇小说还木有发表,大概也要快啦!此处省略2千字......
  • 快穿系统之反派男神,你别跑

    快穿系统之反派男神,你别跑

    如果说世界上最悲催、最狗血的事是偷吃蛋糕被噎死,那么池筱筱就是世上最悲催的人了,因为她就是这么死后还被系统奴役的人。“死系统,说好的女主深明大义善良体贴呢,这妥妥的儿一个绿茶婊啊”“死系统,这哪儿是男神啊,这明明是个男神经”……暖男校草、高冷王爷、逗逼总裁、花心男神……各种各样反派男神,任你挑选,快跟着吃货一起收割男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