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1200000042

第42章 强干弱枝:宋朝崛起与中兴(1)

杯酒释权,治军有术

五代时期,是个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谁拥有强大的兵力,谁就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在大分裂的50多年间,军校拥立、弑君篡位、互相砍伐、战场厮杀的现象,从未间断过。宋太祖赵匡胤建宋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将帅,防止兵变的发生,以便永葆帝业。

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召见谋臣赵普,向他问道:“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使天下战火永息,兵不再战,为国家作长久打算,应当怎么办?”赵普回答说:“过去的动乱,只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赵普这一番话,使赵匡胤惊叹不已。赵匡胤很快又说道:“卿言过重,这些弟兄跟随我多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太多虑了。”赵普又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也由不得他们了。”赵匡胤听后,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将拥立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特别是他想到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于是,赵匡胤下决心削夺他们的兵权。

公元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月光如水。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诸位爱卿,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哪能会有今天?因此,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不过这天子也并不是怎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快乐些。从登基到现在,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天子的位置,谁不想坐?”诸位将领听后大惊失色,慌忙问道:“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怎奈你们部下会有些贪图富贵的人,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将领们听罢,一起跪倒顿首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给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就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吃喝玩乐,再替子孙们攒下些基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大藩,选买些好的田宅,替子孙们置备下百世产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过一辈子,岂不快哉!我还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吗?”

众将领听罢,明白了皇帝的意图。第二天,他们一个个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赵匡胤表面装得很惋惜,内心却十分高兴,立即应允,对他们假作安慰一番,又送给他们每人大量的钱财,打发他们以节度使的名义,出外镇守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等一批掌握重兵的将领军职被解除之后,赵匡胤意识到,如果不对军事机构加以调整,还会有新的军事实力派产生,因此,他着手改组军事机构。北宋初年的禁兵,分隶殿前、侍卫两司,殿前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最高的军事将领。赵匡胤夺得帝位,就是利用了殿前都点检这一重要职位。所以,在众将领提出辞职之后,一些重要的军职也随之撤消了。

到第二年石守信请解军职,赵匡胤又撤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这样,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制度。“两司三衙,分天下兵而领之”,改变了过去一人统领三军的局面。三衙权柄虽重,但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调兵大权归枢密院,枢密院虽可以调兵,而却没有带兵权。只有皇帝才可命令两院,执掌全部兵权。遇有战事,或者临时命将,或太祖自任主帅。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两院互相牵制,皇帝一人从中驾驭,从制度上防止了军事实力派的产生。

“强干弱枝”是宋太祖治军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强干是在兵力部署上,把重兵、精兵布防在京师;“弱枝”,就是削弱地方兵力,使地方部队无法同京师兵力相抗衡。为了加强禁军的力量,宋太祖对禁军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他亲自检阅军队,骁勇的挑选为“上军”,老弱的淘汰为“剩员”。“剩员”编制主要用来容纳那些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老弱禁军,让他们去干看仓、守护、清洁等杂役。“去其冗弱”之后,禁军需要大量补充,宋太祖命各州长吏从当地挑选骁勇兵卒,送到京城来,补充缺额。挑选的标准是琵琶腿、车轴身,高度适中,体力强健者。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他挑选一些“样兵”分送各州,后来又改用木棒,拿长短来分别等次。这样一来,各地的强兵锐卒,统统集中于京师,组成了强大的禁军队伍。

禁军除了在京师宿卫外,还要轮流外出戍守,即所谓“更戍法”。这样做一方面能避免禁兵日久骄惰,让他们“南北番戍,以劳苦其身,远离其子,使习南北风土之异,而不得坐食于本营”。另一方面,可以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就是在一个城中驻扎的部队,宋太祖也十分注意“习其筋骨,以戒其骄惰”。驻扎在城东的部队,偏要让他们到城西仓库去领取军粮;驻扎城西的部队,偏要让他们到城东仓库去领取军粮,城南城北也是这样。兵士们挑负着军粮,来回往往要走几十里路。通过这样长期训练,禁军士兵个个身强体壮。

在全国军队的布防上,宋太祖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当时全部兵士有22万,有10万驻扎京师,10多万分别驻扎各道。这样京师的兵力可以控制外道,防止外道发生兵变。而各道的兵力总和又同京师相等,这样就防止了京师驻军的骚乱,“内外相维”、互相牵制。在京师布兵也是这样,京城内有亲卫诸兵,城外是“诸营列峙相望”,城内的兵和城外的兵力又基本相等,也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这就有力地防止了军事将领祸乱中央的现象产生。

荒年养饥兵,是宋太祖在养兵方面的独创。宋初军队兵士是向民间招募的,尤为特殊的是宋太祖除了及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灾凶年,更是大量招募饥民当兵。宋太祖的这种做法使社会上的动乱因素大大减少,防止了饥民的反抗,从而稳定了王朝的统治。这样的募兵制度,后来一直成为宋朝统治者的传统政策。

北宋用具,主要用于锄地,这种农具在当时的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成功地防止了骄兵悍将对皇权的颠覆活动。

责之既严,待之亦优

五代以来军队中的恶习之一,就是“兵骄而逐帅”。从后周军队脱胎而来的宋军自然也沾染了这种恶习。宋太祖赵匡胤在调整了高级将领的指挥职务后,便以很大精力来训练部队和整肃军纪。其方略可概括为八个字:责之既严,待之亦优。

自公元962年开始,赵匡胤“便常在讲武殿上,校阅禁兵操演。兵士们演习的时候,‘刻木为箭镞,裹以毡罽,命强者两两相射,避即捶之,取其不避者。又以木梃为马挝,施韦鞘俾驰骑相击,取其优胜者,各分等级以迁隶之,自是师旅皆精锐。’”。作为皇帝,能够经常做到督训军队,并且如此严格,在历代皇帝中是十分罕见的。

整肃军纪,赏罚分明,这是赵匡胤治军的又一大特色。他对有功、忠诚的将士不惜重本大加奖赏,给以升擢。一些优秀的军校可直接升迁为团练使。每次阅武,发现武艺高强者便优予转资,有的还能“封叙父母妻子”。三年一次大祭祀、端午和冬至等节令,总有赏赐、特支。出外戍边,增加月俸外,还分发各种物品。戍边回来,赵匡胤亲自接见,设宴慰劳。

对于触犯军纪者,赵匡胤的处罚是严酷无情的,即便是为将者也不能幸免。宋军中不准穿着绘彩之类的衣服,违者处以笞责。有军士在作战中畏缩不前,赵匡胤亲自用剑在其皮笠上作一记号,待收兵后一一查验,被查出有记号的人一并斩首,从此士卒莫敢不尽死。公元971年冬季,禁军川班内殿直每人多领赏5000钱,聚众喧哗。赵匡胤当场下令斩首40多人,军官分别杖责黜降,并解散了川班内殿直。公元960年,将军罕儒遭北汉军袭击,尤捷指挥石进德坐视不救,致使罕儒军全军覆没,赵匡胤将石进德军的29员将领全部处以死刑。

为了笼络民心,赵匡胤十分重视约束部队。大军每次出征,他都要告诫将领: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殴掠吏民,开发丘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灭南唐前,太祖赵匡胤对领兵元帅曹彬千叮万嘱:“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城陷之日,慎无杀戮”,并下令:“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曹彬牢记太祖的教诲,军纪严明,不侵百姓,从而得以迅速灭亡南唐。

赵匡胤治军之严,成效之大,连敌将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南唐大将皇甫晖受重伤被俘,他在临终前对赵匡胤说,不是臣不忠于南唐皇帝,只是因为两军士卒的勇怯悬殊太大。臣过去多次与契丹军作战,从来没有见到像宋军这样的精兵。的确,在诸侯军林立的五代十国末期,宋军能一枝独秀,所向披靡,靠的就是众志成城,齐整威武,有强大的战斗力。这表明赵匡胤的治军方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削弱相权,官不久任

宰相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政府机构里,是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的,他统率百官,总掌政务,权倾朝野。相权过重,往往对皇权造成一种威胁。因此,历代帝王总是采取手段,削弱宰相的权力。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宋初统治集团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设置副相削弱宰相权。即在宰相之外,又设置一个参知政事,即相当于副宰相。开始时参知政事只是一个陪衬,并没有什么权力,不用押班、知印,也不设政事堂。后来太祖见宰相赵普专权过重,开始给副相以押班、知印、升政事堂的权力,与宰相轮流充任,使副相地位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宋太祖又采取灵活方式,降低宰相的待遇。在他刚登皇位时,宰相上殿奏事,太祖都让座献茶,商谈国事。后来宰相范质上殿奏事,太祖照例赐座,可开始奏事时,太祖说:“我最近眼睛有些昏沉,请把奏章拿近来我看。”范质便离开自己座位,走近太祖,太祖暗中吩咐宦官,把宰相的座位撤去。从此以后宰相见,也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了。

二是设置“二府”,分割宰相兵权。二府,指宰相府之外,又有一个枢密院,形成宰相府和枢密院两府牵制局面。在五代时期,枢密院的权力都在宰相之上,是宰相之外复有宰相。宋太祖时,将枢密院权力改为执掌调兵大权,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政令,都由枢密使主持,和宰相对峙。太祖设制,每逢入朝奏事,两府错开,互不相见,各说各的。这样就使皇帝能在双方的奏情中对比分析,掌握实情。从此,分割了宰相的兵权。

三是设置“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旧制时,宰相统辖军、政、财权。宋太祖时,设三司使,夺其财权。三司原属旧制官职,负责盐铁、度支、户部,平衡全国的财政收支。太祖有意提高三司的地位,号称“计省”。由三司主持三司政务,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人称“计相”。这样就剥夺了宰相的财权。

另外,宋太祖还采取“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方法,干扰相权,使宰相无法行使统率百官的权力。如侍郎和给事中,并不负责本省的政务。司谏官如果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能过问谏诤之事。连中央政府的三省主官,也只有奉旨才能行使本部的范围之权。即所谓“官无定员,员无专职”,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而不知其职者,更是常有的事。在这一制度下,“官”、“职”和“差遣”是有明确区分的。“官”,是品位的一种名称,并无实际的权力,如中书令、尚书令,官位很高,但无权参与朝政。“职”,是具有某种权力的标记,某一职位,具有什么样的权力,但并无固定人员,无论你是什么“官”,只要让你担任此“职”,便具有此“职”的权力。“差遣”,指受到指派,某人可以行使何种职权,这就是具有了实际权力,可以“治内外之事”。如中书令、侍中都是“官”,只有带有上级的“差遣令”,方能担任宰相或行使其他实际权力。“差遣”的变动性很大,一个官员要随时听从“差遣”,接受新职。宋太祖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削弱宰相的权力的。

宋太祖逐步改由文臣代替军人执掌一州行政。文臣代替武将执掌一州政务,宋太祖也并不是很放心。因此,他任命的知州,前面往往加上“权知”二字,以使他们明白“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以扼制他们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与此同时,在“知州”之外,另增置“通判”一职,这是赵匡胤在经过精心考虑后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他在削弱相权时采用的手段在地方政权中的继续应用。通判一职在本州中地位相当高,权力也很大,有权过问州中的一切政务,并可同知州分庭抗礼,宋太祖又下令,没有知州与通判联名签署的政令,不能实行,这就使二者互相牵制,听命于中央。

县级机构,五代时期多由军人把持。虽然军人任县令的不多,但由于节度使委派“镇将”,这些“镇将”往往干涉地方政务,县令任免官吏,也往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每年利用征集军粮名义,在一县之中横征暴敛。“镇将”们利用掌管盗贼、斗殴之权,肆意欺压百姓,以至形成了“事权旁落,县官失职”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宋太祖令吏部选派强干官吏,分到各县担任县令,抑制地方军人的跋扈势力。同时又在每县设置“县尉”一职,专门负责一县之内盗贼、斗殴等事宜,“镇将”不得再行插手。从此,县令才真正成为一县之长,总管县境的民政,平决狱讼、催收租税、劝课农桑。军人干预地方政务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北宋出现了“天下之权悉归朝廷”,“四方万里之遥,奉遵京师”的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

减轻徭役,奖励农耕

北宋建国之初,由于战争需要,曾大力征役民夫,使得百姓负担很重。当政局逐渐稳定之后,北宋即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宋太祖时期,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宋太祖减轻徭役,主要是指那些官吏可以从中私取其利的劳役,还有些是兵役,如他一再减少各县的弓手名额。政府征用的劳役,主要是用来发展生产,特别是修河。宋太祖自己说:“朕即位以来,平常没有别的差役,只有春初修河征用劳役,那也是为民防患。”在平息藩镇、统一南方的战争中,宋太祖每攻下一个地方,除收编一部分精兵外,其余军士一律遣散返乡,派人帮他们修盖房屋,发给耕牛、种子、粮食,鼓励他们积极生产、认真耕作。这样,大批的人力从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同类推荐
  •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坐看高富帅们尔虞我诈,利用矮矬穷们出谋献计,哪怕你年岁不在,只要有才,照样功高盖主,定会有你一片天地。最终渔翁得利者,才是笑到最后的霸主!
  • 韩城攻略

    韩城攻略

    崇祯八年,崇祯以为大明江山坚如磐石,朝鲜仁祖十三年,朝鲜大王觉得江山稳固千秋万代,陈子枫很清楚,大明还有八年命,朝鲜还能活一年半。这个时代一切都很正常,唯独有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穿越者,终将改写一切。立足朝鲜,牵制满清,聚拢辽东流亡汉人,席卷天下终有时。孤城悬敌后,死地求生,历经暴风而不垮,可称英雄乎?看见不爽的,一巴掌拍死。书友群4132579
  • 历代宦官(上)

    历代宦官(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955年3月,蒙巴顿出任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蒙巴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顶峰——被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5月22日,麦克米伦首相正式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并建议这个职务的任期将由3年延长到5年。从地位上说,国防参谋长仅低于国防大臣,但由于后者属于文官并受党派竞选的影响,所以,国防参谋长实际上是整个英国陆海空三军武装力量的专职首长。
  • 梦碎三国

    梦碎三国

    历史常年不见其上篇,亦难窥其中篇,徒留其结尾使后人独自怅然。虽有知我,罪我,惟春秋耳!但终不过是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何忧。恰如满纸荒唐言,请问谁知其中味?
热门推荐
  • 失去就不再拥有

    失去就不再拥有

    最美好爱情不一定要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而是在经历成长后,我依然爱你,直至永远,一直到尽头。
  • 忠诚的背叛

    忠诚的背叛

    神灵创造了人类,却没有将统治人类的权柄彻底交给人类,随着人类的发展,还会甘心接受神灵无条件的控制吗?神与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我们对神的虔诚能否换来神对人的怜悯?如果神不在眷顾他们创造的生命,我们或需要考虑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父母都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不能学习魔法和武技却让他的人生成为了一个可怕的笑话。安东如何追寻自己的力量,人又能够承受多大的责任?或许你会发现,即使有了力量,你不能主宰整个世界。这片大陆上有人、精灵和矮人,也有天生就强大的龙族,但没有谁能轻松的活着,这就是人生。
  • 至尊剑心

    至尊剑心

    剑道至尊!斩尽一切!无敌无我!
  • 傅王有梦

    傅王有梦

    有一个整容高手,是一个1.82米的美女模特儿,她说过,如果有一处没有整容,那么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但是,在她要去巴黎参加时装走秀时,突然来到的事件飞机坠机而导致她来到了一个原始大大森林,遇到了他第一个付出真爱的人,后来………
  • 怜君情意浓

    怜君情意浓

    [花雨授权]她是眉闲目淡,清容若水的女子,冷淡得像一缕飘如云端的青烟。在她水波不兴的心底,藏着一个浅浅的影子。所谓的交集也不过是尔虞我诈。他是来寻仇的,却未曾想到在他的心上,已亲手种下一朵相思无涯的花。
  • 那年的盛夏之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那年的盛夏之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乔少五年前将那个女人宠的人神共愤,也深深亲手伤害了女孩的家人,女子曾立下誓言,和男子老死不相往来
  • “战”为己有

    “战”为己有

    一枚男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闲暇时光还能暖床。这枚男人,明骚毕露,暗贱也不知道藏一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杀手们的探险之旅

    杀手们的探险之旅

    一句话文案:退休了的杀手,干点什么好呢?
  • 诗人玉屑

    诗人玉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路仙尘

    魔路仙尘

    简介:莫言修道莫言仙,莫言成神莫言缘。若是这世上真的有仙存在,那么,他们又在何方,通往仙途的路,又是多么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