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心理医师,我每天都在听别人诉说内心的秘密,有些秘密甚至可能从未被吐露过。所以,每当坐在咨询室里,听着面前的倾诉者把内心秘密全盘托出,我常常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性,自己仿若是大地之母、孩子们灵魂的守护神。他们可能犯过各种错误,而我虽然会告诉他们这样做并不恰当,内心却也不加任何批判。这不是说我是非不分或麻木不仁,而是理应如此对待他们。做错事的人需要的不是批判或指责,而是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办,该如何面对自己以及被自己伤害过的人。
将心理辅导的观点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即是暂时放弃自己的立场和执着心,全心地聆听对方的诉说并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打个比方,倘若某件事牵涉到五个人,那我们可以做一个心理练习,分别想象这五个人会如何看待此事。最终你会明白,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立场观点也都不同,只有包容他人,生命的视野才会变得全面和开阔。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涨的个人主义让整个社会陷入恶性的负面循环中,每个人都抱着“别人不为我着想,我也不管他人死活”的偏狭心态,那种原本善良淳朴的风气已不存在。其实,如果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各自的立场和做法,多棘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以医疗纠纷为例,若医生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心态,不能从家属立场体验病人的心情,那么即使病人死亡并非医生过错,家属往往仍会愤而将之告上法庭。反之,有时医疗上虽有疏失,但由于医生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反而能赢得家属谅解。没有人会蓄意报复,负面行为往往只是意气之争。人际冲突常常就是起因于我们非错即对的思维方式,又一心以为自己是对的,根本拒绝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发生冲突时,不要去追究谁对谁错的问题。冲突有利于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能帮助双方拓宽视野,若双方各执一词,那就永远没完没了。人际冲突的唯一解决之道是:让双方都能了解彼此的观点,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自然烟消云散。
总而言之,善交朋友的人往往懂得包容别人的观点与立场,能够换位思考,在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之前先考虑他人的感受。
当我们发现别人在为自己着想时,就会放弃本位主义,开始替对方着想。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包容与体谅,愿意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大爱无疆的社会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许医师课后辅导室
问:我的家人喜欢每件事都替我安排好,稍有不满或不从,他们就会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该如何应对?
答:没错,他们也常指责别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不对?如果不接受对方就会被视为不知感恩,所以陷在两难的困境中。这在心理学上属于情感的“未分离”现象。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你的选择——选择听任他人的安排,表示自己并未背叛对方。但对你而言,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自主权。
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提醒对方:如果你真的爱我,要不要多了解我?能否试着以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待我或爱我?若你真的爱我,请给予我需要的,而不是你想给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说会伤了对方的心,但如果对方真的爱你,那他一定希望你快乐。否则,你牺牲了自主权,持续地不快乐下去,勉强依从对方,最后会把两个人都毁了。
而一旦情绪崩溃,你可能加倍报复对方,也可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不断找他麻烦,造成彼此强烈的爱恨纠葛。解决问题要从自己和对方两方面着手,但重点是肯定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当你提出问题时,其实答案就在身边。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在《神雕侠侣》中,杨过被情花所伤,而解药断肠草就长在旁边,凡毒物出现之处,七步内必有解药。这段小插曲蕴含着极为深奥的智慧。
第一,如果心中有疑问,那么答案就在问题的背后,唾手可得。这时你必须学习从纠缠纷乱的问题中脱身而出,以便让答案浮现。答案与问题是同时产生的,正如有阴必有阳。
第二,当生活遇到困难,解决之道和线索很可能就在附近。宇宙如此庞大,你需要的一切始终存在于生命中。比如,当一个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时,信步走到便利店买份报纸,可能便发现答案就在其中。上天的恩典不着痕迹,线索却是随处可寻。只是你必须清楚,应该把眼光放在何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请大家记住这个原则:你所需的一切,都在身边;你需要的人,也一定在身边。除非你执着地看待问题,以致轻易忽略了答案,或是你全然陷在痛苦中,虽然转个身就能看见解决之道,却始终没有回头。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丰富,它绝非残酷的现实,你要相信自己是被祝福的。
问:若遇到家庭暴力或两性关系中的暴力胁迫,你觉得以暴制暴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
答:我会建议先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就有轻重缓急之别。你得先确定自己的安全有保障,然后才能谈其他问题。
我接过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的门诊案例,从来不鼓励以暴制暴。暴力通常不是一种力量,而是软弱无力的表现。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找不到任何有效的解决之道,甚至连沟通管道都被封闭时,才会在绝望中被迫采取暴力手段。可惜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带来更大的破坏和毁灭。
你问是否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那我想反问:是否应先处理心中的愤怒和委屈?内心愤怒的人,处在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下,首先想的当然是要为自己出口气。但伤害对方只会让事态更加糟糕,我们得先从平衡自己的心态开始。
我曾经处理过一桩家庭暴力个案。有位先生每次酗酒,便会勒住太太的脖子,将她从房间拖到客厅,而太太则无奈地任由先生施暴。有一次,国中二年级的儿子受不了,便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对准了他的爸爸。我后来请社工介入这桩个案,但治疗对象是那位妈妈。我告诉她,如果你依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就仍会受到暴力对待,那接下来你可能得面对孩子拿刀砍死父亲的人伦惨剧。这位母亲因此坚强起来了。
女人有许多方法可以让自己免于家庭暴力的威胁。在这个案例中,得先让这位母亲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然后再求助于社会团体或法律途径。
问: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爱、感情和情绪负责。但如果碰到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还反而因此恨我、让我成为代罪羔羊,这时我该怎么办呢?
答: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对方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目前,我们这个社会的习性就是惯于要求别人为自己的痛苦负责,从不肯正面地、勇敢地承担。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否承担起自己的情绪,关系到他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无论如何,人与人的交往都是被爱的能量所驱动的,只不过有时候会以扭曲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
你的朋友不愿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也许你可以试着反问他:那你认为,我该如何为你的伤心负责呢?倾听他的答案,耐心地引导他正视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他可能由此反思自己的责任,也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关切之情。通过一番省视,他的心可能会平静下来,能够逐渐看清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承担这一切的。发自内心诚恳地面对自己、认清责任所在,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问:身为精神科医师,如果病人喜欢上你,你会如何反应?
答:身为精神科医生或心灵辅导师,确实会碰到病人或学员产生“情感转移或反转移”的状况。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考验。我个人所持的基本态度是:充分尊重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权利,与此同时,我也会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对别人的肯定与欣赏充满感恩,那是他人不吝赠予我的一份礼物。
我赞赏人与人之间正面的情感交流,但不认为一定要发展成男女关系。尽管人的感情层面是宽广的,但医师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单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