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不足或肾阳亏虚,膀胱失去温煦和封藏,开合失去约束,就会出现小便质地透明、自觉冰冷,夜尿频频而且量多,甚至出现睡中尿床、或小便自出不能自控的症状。
《黄帝内经》中所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膀胱“不约为遗尿”等则是指此,药物治疗多用金匮肾气丸、缩泉丸之类,予以补肾气、温肾阳、固摄纳。
针灸治疗,除必选三阴交穴外,还可以加用肾俞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采用补法,或者艾灸。如此而已,肾气得益,肾阳得壮,何来夜尿频频、影响睡眠的烦恼,也不会再有睡中尿床、小便失控的难堪。
请参见有关章节。
本节着重介绍膀胱湿热所导致的小便异常。
所谓的膀胱湿热,主要指外感湿热邪气,或者过食辛热燥辣的食物,或者嗜酒太过,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膀胱,以致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最常见的表现有小便频频而解,但每次的尿量并不是很多,解小便时尿出急迫,或者感觉尿道疼痛、小便发烫,或者觉得总是没有解完,小便色黄、甚至质地混浊、尿中带血,或者小便不通、膀胱里有尿却排不出来,属于《黄帝内经》中“膀胱不利为癃”、“实则闭癃”的范畴,与西医学所说的泌尿系统的急性炎症颇有相似之处。
所谓闭癃,当今又称为癃闭,指的就是以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
药物的治疗多用八正散之类的方药以清利湿热。
针灸治疗,三阴交穴当然为首选,还可以加用肾俞穴、膀胱俞穴、阴陵泉穴等,针刺采用泻法,就会使湿热得以消除,膀胱功能得以恢复,从而免受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带来的痛苦。
生殖方面的异常,主要是指男性的遗精、滑精、早泄、阳痿,女性的月经不调、闭经、带下、子宫脱出以及男女性欲下降等病证。
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肾中精气亏虚,失于封藏,药物治疗一般多用左归丸或右归丸之类的方药补益肾精。
针灸治疗,选用三阴交穴,再配以肾俞穴、关元穴、气海穴、百会穴、足三里穴等,针刺采用补法,或加以艾灸。
请参见有关章节。
运用三阴交穴治疗,同样可以起到补益肾精,恢复肾之封藏功能的作用。
所以:
泌尿生殖糟,心情不用焦,要想恢复它,莫忘三阴交。
2.三阴交对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滞产,有催产的作用
笔者在前面有关章节里早有明确的态度,此事关系到母子两条人命的安危,依然建议到医院最安全。自行针刺催产,危险极大,万一发生难产,岂不弄巧成拙。正是三阴交穴有催产的作用,所以孕妇应当禁止使用本穴,以免流产、早产,这才是笔者反复告诫的真正目的。
3.三阴交穴还有显著的止腹痛、止腹泻的作用
急性腹泻,如泻前腹内疼痛,急迫欲解,泻下色黄清稀;或者泻下有酸腐气味,并夹有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等,即中医学所说的湿热或飧泄,《黄帝内经》中说“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则出黄如糜。”“飧泄,食不化。”这类腹泻多因湿热邪气下注肠道或食积胃肠宿食不化,以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引起。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肠炎相类似。
治疗选用三阴交穴,再配以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针刺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也可以用指针按揉。
慢性腹泻,长期久泻,泻下稀溏,以及有饭后欲泻,疲乏无力,懒言懒动等表现,即中医学所说的脾胃虚弱之类,类似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消化不良。
治疗当用三阴交穴,加用天枢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关元穴等,针刺采用补法,或者加以艾灸、指揉。
请参见有关章节。
总之,三阴交治疗腹泻,其作用完全可与药物比美,也就不会再为仓促之间找不到公共厕所、或者找到了却因人多拥挤而着急万分、尴尬异常了。
4.三阴交穴对妇女子宫脱出与下肢的麻痹或瘫痪也有显著的作用
请参见有关章节。
附: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名出《黄帝内经》,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当胫骨内侧缘和腓肠肌之间的凹陷处,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主治小便不利,腹胀,腹泻,水肿,月经不调,遗精,下肢麻痹或瘫痪,膝痛。
针刺治疗,一般采取直刺1—1.5寸;艾灸治疗,每次5—10分钟;指针按揉,每次3—5分钟。
六、头痛目昏眩,涌泉效果见
涌泉穴,名出《黄帝内经》,别名地冲,位在足底,足趾跖屈时所呈现的凹陷处,也就是第2跖骨间隙中点的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针刺治疗,一般采取直刺0.5—0.8寸;艾灸治疗,每次5—10分钟;指针按揉,每次5—10分钟。
1.涌泉穴最善于治疗的就是头顶部的疼痛和眩晕
说来真有趣,位在头顶中央的百会穴,善于治疗直肠脱出、子宫脱出;而位在足底的涌泉穴,又善于治疗头顶的疼痛和眩晕,这就是穴位的远治作用,或许就是《黄帝内经》“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原则的由来和体现吧!
头顶疼痛,既可见于外界寒邪入侵、凝滞肝脉,更多见于内伤情志过激、肝经阳热循经上扰所致。
寒凝肝脉主要表现为头顶的冷痛,经过热敷或者戴帽裹巾以后可以减轻,而遇风寒则加重,同时还伴有面色苍白、怕冷等症状;至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多见面红目赤、耳鸣如钟、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后者还有头重足轻、腰膝酸软等症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请参见有关章节。
眩晕,即头晕目眩,看东西仿佛在旋转,或者觉得自身如同坐在车船之中,既常见于高血压,又是美尼尔氏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不过后者还伴有呕吐、严重者眼睛不能睁开、身体不能站立,一旦睁眼、站立,就会天旋地转、呕吐,同样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上述病证及其病理,之所以都与肝密切相关,是因为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开窍于目”,因此无论外感寒邪,还是内伤阳热,只要沿着肝经上逆,就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病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人不幸患病,又不愿意输液打针,也不太喜欢熬药、吃药,那么就请选用涌泉穴,再配以肝俞穴、胆俞穴、阳陵泉穴、四神聪穴,呕吐再加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
寒邪凝滞型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或艾灸,阳热亢盛型只针不灸、用泻法,指针一般采用点压或按揉之法,一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见效的时间更为快速。
2.涌泉穴还善于治疗小儿惊风
惊风,又叫“惊厥”,民间也称“抽风”,是以神志不清和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病证。由于发病的来势有急有缓、性质有虚有实,一般又把它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
(1)急惊风
急惊风,发病急,实证多
常由外感火热邪气所致,其临床表现有高热不退、面红唇赤、烦躁不安、喉中痰涌、呼吸急促,继而出现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头项僵硬、身体向后反折(中医学通常叫做角弓反张),甚至神志昏迷。或者时发时止,或者持续不止。多因火热炽盛,津液受伤,经筋失去滋养,拘急痉挛所致,所以又叫热极生风。它常发生于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高热惊厥,也见于肺炎、中毒性痢疾所引起的中毒性脑病,以及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过程中。
急惊之发,当先救急
用涌泉穴、人中穴、合谷穴、十二井穴开窍,以救昏迷之危;用大椎穴、曲池穴、十宣穴点刺放血退热,以除抽风之因;用颊车穴、下关穴、承山穴、委中穴、解溪穴止痉,以解抽风之急;喉中痰鸣、痰涌,取丰隆穴、膻中穴,通通采用泻法,或指针掐按。如有条件也可服用利惊丸、消惊丸、抱龙丸等成药。
(2)慢惊风
慢惊风,发病慢,虚证多
多见四肢抽动缓慢无力、时发时止,四肢不温,面色淡黄或青白,常见合目昏睡,或露睛昏睡,神情倦怠,大便稀溏等虚寒表现;或手足蠕动、僵直,面色潮红,低热不退,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虚热表现。多由于阳气或阴精不足,虚风内动所致,常出现在大吐大泻、久吐久泻所致低血钙、低血糖等疾病过程之中,也可以继发于急惊风与多种以高热为主症的温热疾病之后期。
慢惊之发,扶正为主
虚寒者,针刺用补法或艾灸,以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脾俞穴、百会穴等培元固本;虚热者,针刺平补平泻,只针不灸,用足三里穴、肾俞穴、曲池穴、涌泉穴等滋阴清热。两者都用外关穴、合谷穴、承山穴、解溪穴等熄风止痉。
急惊风也好,慢惊风也罢,都是多种疾病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因此,急救之后,还应当着手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有可能彻底消除惊风发生的可能性。
3.涌泉对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足心热痛,大便困难,小便不利等,也有显著的效果
请参见有关章节。
4.“天天烫脚,当吃补药”,“经常揉脚心,无病一身轻”
从中医学角度讲,脾胃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气血生化的源泉,为后天之本;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所以脾肾二脏有病,都可以导致“五脏不安”。而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的循行都从足掌开始,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也下到足掌。
天天烫脚,常揉足心,可以调理脾、肾、胃经,使其循行畅通,进一步促使脾、肾、胃的生理功能旺盛,那么五脏六腑的功能就随之旺盛,气血精津充盈,从而大大增强了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患疾病的机会当然会大大地减少。
从西医学的角度讲,全身各个脏腑器官,在足底都有一个反射点,足掌就是整个人体的缩影。
因此,天天烫足,常揉足心(掌),可以使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力提高,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也非常简单。坚持天天温水洗足,冬天的水温可以适当高一些;每次先行浸泡10—20分钟;洗完之后,先用手指指肚按压涌泉等穴位,每个穴位半分钟(足部的穴位很多,具体可参照针灸穴位图寻找,以脾、肾、胃经的穴位为主),选穴多少根据自己的时间而定,用力轻重以自己能忍受为宜;然后再用手掌搓揉足心、足掌,5分钟就行了。
既简单,又实用,讲卫生,行保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或许就是当今遍地都有洗足房、足疗保健风靡全国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在《黄帝内经》里,针刺、艾灸与推拿按摩经常是相提并论的,只要对健康有益,简单实用的,就都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