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观察细致,大脑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观察目标游移,上课思想“开小差”,记忆力差,写作业拖拖拉拉,智力发育缓慢。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学习时,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观察得仔细、全面、深入,记忆得正确、迅速、牢固,思考问题敏捷、深刻。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反之,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记得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中午吃过饭后,躺在房间里睡午觉。2点钟,我被急促的小闹钟吵醒。赶紧起来写老师布置的作文。说是写作文,其实心思完全不在这儿,我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3点半,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快速拿起桌角的收音机,麻利地拨到了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甜美的声音:“下面请听林俊杰的《小酒窝》……”啊,太棒了!我哪能错过偶像的歌曲,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我还在寻找一个依靠和一个拥抱,谁替我祈祷,替我烦恼,为我生气为我闹,幸福开始有预兆,缘分让我们慢慢紧靠,然后孤单被吞没了,无聊变得有话聊,有变化了,小酒窝长睫毛是你最美的记号,我每天睡不着,想念你的微笑,你不知道,你对我多么重要,有了你生命完整得刚好……”我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得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星期一早上我高高兴兴去上学,没想到,老师看过我的作文后,指着我的作文本对我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儿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无聊变得有话聊”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专心呀!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给我讲的《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而我一边写作文一边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怎么能学到本领呢?想到这儿,我真诚地向老师道歉,并答应老师,今天晚上把作文重新写一下,明天带来。老师听后,同意了我的请求,让我拿着自己的作文本回座位。
回家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向你保证,以后在学习的时候,我一定不会三心二意了,我一定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
听了我的话后,妈妈很高兴。但仍然不忘叮嘱道:“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要想改正你的缺点可是需要顽强的毅力的,你能做到吗?”
“放心吧!妈妈,达·芬奇的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一定会记住的。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妈妈看我信心满满的样子,用手抚摸我的头说:“以后妈妈看你的表现。”
从那以后,当我稍一松懈,我就会想起达·芬奇说的话和妈妈那期许的目光,就努力克制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终于养成了专心的习惯,也更加热爱学习了。
从上面这个典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想让孩子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好习惯,就要先让其专注、有毅力。这实际上也是给了他们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法宝”。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营造安静的环境。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父母一边呵斥孩子不许讲话,一边却和亲友一起侃大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当的。不管在家里还是外出活动,都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便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第二,用静态的游戏延续注意力。
由于男孩身体过剩的荷尔蒙的影响,男孩总是好动,喜欢一些比较能消耗过剩的精力的活动。在这样的游戏和活动中,容易造成男孩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就需要父母花些时间和精力,用静态的游戏延续注意力,比如玩拼图、穿珠子等静态游戏,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让他们享受完成之后的成就感,以训练短时间的注意力,再慢慢提高游戏的难度并延长游戏的时间,以培养男孩的耐力,增强他们的专心度。
第三,对孩子讲话一件事只讲一遍。
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好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地听课常使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父母对孩子交代事情只讲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四,要求男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一般来说,老师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只要孩子集中精力,他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家长不妨用“作业”来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如为孩子完成作业规定一个时间。
第五,注意孩子的休息。
孩子坐不住有时候与身体也有关系,如果身体太疲劳,孩子容易坐不住,家长们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况,适当安排孩子自由活动或休息,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强求孩子坐得住!
第六,不剥夺男孩玩的时间。
爱玩是男孩的天性,当他们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因此,父母不要剥夺男孩玩的时间,否则小男孩慢慢就学会了有意拖延时间,明明半小时能够完成的功课,非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这对孩子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男孩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还能开创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男孩的道德、智力、审美等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其实,每个男孩身上都隐藏着勤劳的种子,小时候他们往往看到妈妈擦桌子,就迈着小步跑过来想帮妈妈擦;长大点看到妈妈做饭,就跑去厨房给妈妈打下手。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常常会说:“你干不好,让妈妈来。”或者说:“一边看书去,别来打扰我做饭。”男孩心中勤劳的小火苗,就是这样慢慢被父母熄灭的。等父母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懒的时候,想重新点燃它,就会变得异常困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首先应该教导男孩有一个积极的劳动态度。
上初中三年级的李智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也不错,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但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却有一个不良习惯——懒惰,他不但不会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甚至连他自己的衣服、袜子都要妈妈帮他洗。妈妈对李智懒惰的恶习很头痛,但也不能只怪孩子,谁让自己在李智小时候主动帮自己干活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阻止了呢?思来想去,她决定要好好管教孩子了,让他尽快改掉这个由自己教育失当而养成的不良习惯。
周五的晚上,李智放学回来,妈妈郑重地对他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些简单的事情你必须自己动手着去做。妈妈今天不舒服,晚饭就靠你了。”说完,也不给李智反对的机会,便回房间休息去了。
李智还是第一次见到妈妈这样,吓得也不敢进卧室去找妈妈。可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从小到现在,他还没有自己做过饭呢。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候肚子也不争气地“咕咕”直叫,他找遍了厨房,连馒头都没有,更何况妈妈还要吃饭。没有办法,他只得凭着想象,按着妈妈平常做饭的经过,蒸米饭,做了最简单的炒青菜,弄得厨房一团糟。可不管怎么样,饭总算做好了。
于是,他走进房间把妈妈叫出来,妈妈看着不是很好看的饭菜,仍然很高兴地夸奖李智:“好儿子,你会自己做饭了。妈妈恭喜你,你是大孩子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李智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过,自从这次以后,每当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李智都会主动到厨房,一边帮妈妈打下手,一边跟妈妈学做饭。过了不久,李智就能独立给爸爸、妈妈准备像样可口的晚餐了,也从此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了。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自己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儿子真的长大了。
所以,在男孩主动帮你劳动、做事情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对男孩的行为加以制止,否则,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就会渐渐消失。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孩们慢慢明白父母不让自己做家务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但这时候懒惰的习惯已经养成,一时半会儿也改不过来了。
因此,从现在开始,父母应该改变凡事包办的习惯,当孩子主动地做了一点儿事,不管那事做得值不值得称赞,都要称赞他、鼓励他、表扬他。这样会大大提高他做事的兴趣,会促使他第二次、第三次做事。那么善于捕捉机会的父母,就更要鼓励、赞扬、表扬孩子,以巩固他的成绩。
俗话说:“心灵手巧”,对男孩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要求一般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而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让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同时,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男孩,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完美。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大多不能吃苦,独立生活能力差,工作成就也平平。
可见,男孩只有勤奋、刻苦、上进,才会达到梦想的目标。因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男孩勤劳的习惯:
第一,教会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根据男孩的具体年龄,为他在家里安排一个长期固定的“工作”,从而逐渐培养男孩爱劳动的习惯。如洗碗、铺床、扫地等,并且要规定具体的标准。
第二,让男孩体会劳动的乐趣。
为了培养男孩的勤劳的品质,父母一定要多给男孩提供一些机会,让男孩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推进”。父母可以根据男孩的特长为男孩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男孩有哪些长处,你就该为他选择相关的劳动。比如男孩喜欢看母亲烧菜,家长就可以鼓励他也动手试一试。
二是“弥补”。父母应了解男孩有哪些弱点,然后针对他的弱点为他选择一些可以弥补他弱点的劳动。比如你的男孩性格内向,你可以安排他去市场买菜、去商店买东西等。久而久之,既改善了男孩个性的不足,又培养了他的劳动能力。
独立是男孩的生存之本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独立自主是—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可以独立、自主,殊不知独立、自主的习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如,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等。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食其力的精神。
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往往对父母过分依赖,自理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家长“习惯性”包办。如帮孩子洗衣服,帮孩子收拾书包等。这些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事务一旦被父母们“习惯性”地抢过去做了,孩子们还能做什么呢?他们的独立能力又从何锻炼呢?所以,要想孩子能够独立,关键是要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把属于孩子的经历还给孩子,属于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多年医生。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狠了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男孩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都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虽然在病中,男孩依然聪明。“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量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听,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慢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必须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了独立意识,才能建立独立性格,具有责任感。让孩子懂得,学会了独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要给孩子制定森严的规矩,而应该把权利完全下放到孩子的手中,孩子自己的事情,由他自己负责,自己解决,家长最好不要插手孩子的事。告诉孩子大胆地决定,不用过分顾虑家长的态度。给孩子创造走入社会、参与竞争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接受考验。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男孩学会独立呢?
第一,给男孩提供独立尝试的机会。
自理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能力之一,需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获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内心会产生发挥自身作用的渴望。聪明的父母应该鼓励男孩大胆尝试,即使男孩做得不好,也不要责备。套用陶行知的话“做家长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父母的责任是帮助男孩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大胆放手让男孩尝试,才能帮男孩迈出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第二,告诉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