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13300000013

第13章 流金岁月(1)

抗战时代非常话语

对科蔡军剑/辑

司号兵

戏剧家洪深在一次会上讲到过:“中大”学生剧团有一次演出,请了一位当地驻军的年轻司号兵在后台吹号作“效果”。戏演到高潮,我军被逼退出驻地营房时,他吹奏降旗号,国旗渐渐落下;接着,日军进驻我营房时,他吹升旗号,日军旗急速升起……这青年军人吹完号,扶住墙哭了,呜咽跺脚,说:“这是我军我民的奇耻大辱!”司幕人员也哭着忘了闭幕;台上演我军连长与战士的演员们泣不成声;台下观众沉重得寂然无声;导演十分着急,台上一位扮演新闻记者的演员突然快步到台口,同时哼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台下台上顿时一片歌声,幕才闭落。

陈垣

抗战时期,历史学家陈垣身处沦陷区,八年间,考史证古,阐发爱国思想。一有机会,便借古骂贼,痛斥日伪汉奸。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次元旦团拜会上,国民党国防部长陈诚以接收大员的口吻说:“抗战期间,北平这个地方没有一点民族意识。”陈垣听了十分生气。立即反问道:“陈部长,你过去来过这里没有?我们在日本人统治下进行斗争,你知道吗?可惜你来得太晚了。”遂起身扬长而去。

营长

在抗战期问担任营长的许德厚回忆说:

战斗中战友被炸飞的人头落在我怀里一次、飞舞来的肠子挂在我军帽上一次、炸断的大腿砸在我身上一次。15天里阵地上是枪炮声滚到一起,震耳欲聋、飞沙走石、血雨腥风。战友们一个个光荣牺牲了,在武装到牙齿的外国侵略者面前,我们全营官兵没有一个是孬种!

无名军人

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信心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灵魂

安徽蒙城曾进行过一场激战。日军伤亡很重,中国军队士兵的尸体也倒了一地,鲜血把土地都染红了。守城的周副师长曾率领一团官兵,奋勇抵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有一位当地的老乡这样说:“死得太惨了,灵魂不散,夜深人静常听见喊口令、唱歌、冲锋的声音,可是走到跟前,什么也没有了。”

抗大

黄仁宇在《黄河青山》中写道:我还在《抗战日报》工作时,就声称要加入国民党的军队。我的一些朋友虽然不见得是共产党员,却建议我改去延安——当时是毛泽东的根据地。他们设立了一所抗日军政大学,林彪是校长。我有一些朋友和同学在那里,因此我对当地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在抗日军政大学,他们显然唱很多歌。有起床歌,有早餐歌,有演讲前唱的歌,有演讲后唱的歌。铺路挖坑时有歌,连上厕所都有歌可以唱。

胡适

正在欧洲游说的胡适,连续接到蒋介石的电话,催请他出任驻美大使。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考虑,他复电蒋介石:“现在国家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敢推辞。”

消息一传出,日本方面便感到压力很大,代表日本舆论的东京《日本评论》曾建议:“日本需要派三个人一同使美,才可抵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松岗洋右。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岗则是雄辩的。”

胡适曾经发愿20年不入政界,20年不谈政治。20年来,政治是早就谈了,“不入政界”一句话,总算不曾放弃。如今国家到了这地步,调兵调到他,他也无法逃避。

陈嘉庚

当抗战已经进行一年多的时候,汪精卫大谈“和平”,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因事未到重庆)以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参政会二次会议发了一个“电报提案”,提案只有11个字:“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邹韬奋认为,这是“内容极简,而意义极大”的提案。

傅雷

傅雷于中国太微不足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覆盖的大片世界更是芥尘弗如。傅雷唯一能表现他大勇的地方就是与战火下的上海城共存亡。虽然他曾试图避到云南或什么地方,不过最后他还是留在了那个繁华的孤岛,在日寇的铁蹄下,从自己的小屋把那些英雄们——贝多芬、克里斯朵夫——推到中国大众的面前。“现在阴霾遮盖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他几乎足不出户。用傅雷的话说是“闭门不出去,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为的是“避免向日本宪兵行礼”。

按照一位评论者的说法,傅雷没有武器,他憎恨武器,他有的是翻译出的作品,他有的是译作中那些伟大的人格以及他们不朽的思想。八年时间他在自己的斗室里开辟了一个比中国、比亚洲、比欧洲,甚至比整个世界都广阔的战场。他的军队是从人类道德精神最深处调集出来的善的力量,那力量始终蕴藏在一切人的心底,不论是好人、坏人、强盗、娼妓、野心家、乞丐、政客、军人、商业人员还是艺术家。

王芸生

1946年,《大公报》的王芸生到日本游历后,对国人发出警告:“今天中国是战胜国,却并不强;日本是战败了,但到它国内看看,尽管贫穷,尽管残破,但无形中总使你感到它有一股子气。”

“日本人是不会忘情于中国的。我们所见到的日本人,差不多都曾到过中国。这些人,当他们吃不到糖时就想念台湾,缺盐时就想念长芦,缺煤烧时,就会想念我们的东北。中日关系总是要恢复的,空洞的胜利之念对将来是无用的。”

海伦·托马斯:让总统们头疼的女人

包丽敏

海伦·托马斯质问了9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小布什。40多年来,美国人总能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看到她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发问。

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

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海伦·托马斯事实上已经结束了她的白宫记者生涯,而成了《赫斯特报》的专栏作家。她在200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把小布什形容为“皇帝总统”。她也从不讳言“小布什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并把他称为“谎言家”。

尽管海伦依旧参加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但她已被排除在提问名单之外。直到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3月21日,这位以拷问总统闻名的老牌记者,终于得到了3年来第一次向现任总统发问的机会。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小布什回应。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在白宫新闻发布厅里向一届又一届美国总统发难。“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新闻界第一夫人”。

在海伦看来,向总统发问是她作为记者应有的权利。在她的新书《民主的看门狗》中,她进一步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

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的表现让她失望。海伦·托马斯在新书中禁不住追述往事:“并非出于怀旧,而是出于深切的忧虑。我相信,新闻的黄金时代是在20世纪。”

在那个时代,通讯社的记者们为了寻找一部电话向编辑部口述一条新闻,常常需要跑好几个街区。如今的新闻采集技术先进多了,然而在海伦看来,在这个拥有各种数字设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时代里,对新闻媒体而言,“有些至关紧要的东西却失落了”。

海伦·托马斯是叙利亚移民的后代,是托马斯家9个孩子中的老七。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除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心脏华盛顿外,哪儿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华盛顿。她的家人丝毫没想到,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能从电视里听到历任总统亲切地称呼她“海伦”,看到她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

最初,她在华盛顿一家当地报纸打杂。报社里的电传打字机“咔嗒咔嗒”地吐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讯稿,一听到铃响五下,海伦便跑去取下稿子,飞奔着递给编辑。

后来,她被合众社雇用。在那里,她跑司法部、邮政局、联邦传播委员会等许多部门,每天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往返于各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小到某处一段50英尺的铁轨被挪动,大到FBI打击团伙犯罪。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

在白宫记者团中,海伦几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早上6点,她就到白宫开始工作,喝一杯咖啡,浏览最新的新闻,等着每天早上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吹风会”。

许多次,她半夜三更接到编辑部电话,然后冲出公寓,跳上出租车,直奔白宫。

几十年里,她总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总统身边。美国广播公司的《传记》节目,把她称做“总统胳膊肘旁的固定装置”。

肯尼迪总统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

“据我计算,海伦已在这里工作了1万个早晨,用掉了几千个笔记本,几千支圆珠笔,几千杯咖啡。”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白宫记者团的一次宴会上致词时这样说。

此前,白宫女记者不被允许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一次,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肯尼迪表示同意。于是,白宫女记者们,从此闯进了男记者的领地。并且,在这块“领地”中,海伦赢得了一种“特权”;她总是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来结束总统记者招待会。每当海伦说完这句话时,其他记者的提问便戛然而止。她是第一个获得这种“特权”的女性。

许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1975年,她被推选为白宫记者团团长。成为白宫历史上第一位女团长。

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我驻守白宫报道白宫的时间比任何一个记者都长。”海伦说。她见证了9任白宫主人的寒暑风云。每位她曾报道过的总统,都不能回避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起延续至今的一项仪式——总统记者招待会。

“每次参加总统记者招待会。我从未失去敬畏感,因为我将向合众国的总统发问——我希望彬彬有礼,但必要的话,也得让他如坐针毡。”海伦在《白宫前沿》中写道。

当她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时,总会看到总统们不同的肢体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

每次参加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这位白宫记者团团长就戴上两只手表,以便把时间准确地控制在30分钟。时间一到,她就站起来说:“谢谢你,总统先生。”

1974年,正值尼克松被“水门事件”搞得狼狈不堪时,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总统特意在会前祝贺海伦成为合众国国际社驻白宫记者站站长:“真是了不起,你是有史以来担此重任的首位女性。”

海伦有些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了句“谢谢”。接下来,尼克松第一个点名提问的就是她。“我真希望能表达我的感激,可我是带着尖锐问题来的。”海伦回忆。

在海伦看来,上述所有总统中,小布什政府对新闻的管理无疑是最严厉的。这位总统与她报道过的其他8位总统最大的不同是,“将新闻管理变成了彻底的政府宣传”。

她批评小布什在公共场合演讲时,只挑选意见与他一致的人当观众,观点不同人士或者抗议者都被排除在外。

她批评小布什的新闻发言人,简直就是“只知鹦鹉学舌的机器人”。总是照本宣科,无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他“永远在同一页讲稿上打转”。

再也没有像原先那样假定着总统跑,把一个个问题扔过去的情景了。

“我怀念那个时代。”这位老人说。

那时,记者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总统及其家人,和白宫官员展开真正的交谈。记者们会被约翰逊总统邀请到白宫楼上的家庭生活区共进午餐,或者与他一起到牧场骑马。海伦可以一边被蚊虫叮咬,一边观看卡特总统与记者们打垒球。记者们还能在白宫碰到肯尼迪3岁的女儿卡萝琳,问她:“你爸爸在哪儿?”卡萝琳回答:“他正光着脚丫在楼上发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如此接近一位活生生的总统,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海伦写道。她跟以前的白宫记者们说起来,大家都感叹。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那些岁月了:杜鲁门总统在晨曦中散步,一群记者和摄影师如影随形。

1984年,海伦·托马斯获得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第四权力”奖时,里根在贺词中说:“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你也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1992年,在老布什与克林顿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年逾古稀的海伦,穿一身大红套装,用她那些犀利的问题,轮流拷问两位总统候选人。

而在1995年,“新闻界第一夫人”75岁生日这天。当政的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为时15分钟的独家专访。

克林顿亲自捧起生日蛋糕,让这位拷问过他无数次的女记者吹生日蜡烛。这位总统还举起海伦的录音机,对准她,开玩笑地对她进行了反采访:“托马斯小姐,这么多年来,你听着这么多位总统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你是怎么忍下来的?”

白宫里另一次“反串”记者角色的是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当51岁的海伦终于摘下“嫁给工作的女人”这一外号,与65岁的美联社驻白宫记者道格·康奈尔订婚后,帕特抢先向记者团宣布了这一消息。第一夫人笑得合不拢嘴,说:“我终于抢在海伦之前发布了独家新闻。”

1998年,白宫记者团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海伦成了第一位获奖者。

白宫似乎终于把她“删除”了

2000年5月,海伦在克林顿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最后一次“谢谢你,总统先生”,随后从合众国国际社辞职,结束了40年的白宫记者生涯。

在此岁月里,她目睹了每任总统的荣耀,也看到过他们的黯然。在老布什预料自己将败给克林顿的那个大选日,记者们一起陪着老布什去购物。海伦看见,这位总统买了钓鱼竿和乡村音乐的CD,“像一位即将退休的人”。在克林顿母亲去世时,她也目睹了克林顿巨大的悲痛。

1973年,在尼克松的4名高级助手因“水门事件”辞职的那天晚上,海伦碰到了总统。他弓着背,脸色灰白。

她在自传中回忆了这一幕,并深深被这出悲剧打动了。虽然“我常说我从不在总统身上浪费同情,他们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她还是为这位总统祈祷了,也为她的国家祈祷。

如今,这位女记者再也不用每天清晨到白宫上班,喝杯咖啡,构思那些尖锐问题了。

同类推荐
  • 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山右、河东,这些人们非常熟悉,但是“表里山河”也是山西的一个雅称,所知者似乎并不多。《表里山河》所收各类文章20篇,无论是叙事、写人、析惑、所游所感,还是通过现在的眼光揭示表里山河的山西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都不乏识见,充满着作者独特的音调,体现着选编者概览山西历史地理、文化传承、风物名胜、商业文明,将其传播、提升、融入到世界主流文化的博大视野。
  • 神游三国

    神游三国

    三国,仅是数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从汉末军阀割据,三国鼎立,直到“一片降幡出石头”西晋灭吴天下统一,前后不足百年,可是战争却从未间断,这就构成三国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其间留下的大量残垣断壁等历史遗迹,也就构成三国文化的一大人文风貌。
  • 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这是一本与旅行有关的书,这也是一本和旅行扯不上边的书。没有风景,没有美食,没有攻略,没有照片。作者真正想要讲述的,是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从而引发我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在这场旅行中,作者和33个城市的33种人生,有穷人、富人、受过教育的、未受过教育的、推陈出新的、循规蹈矩的、大城市的、小村庄的……背景各不相同,却都活在当下,拥有丰满的个性。他们所带来的,是对于这个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的全新看法。这场旅行的成果,是一份令人愉悦、真诚又风趣的记录,它组成了一代人的肖像。
  • 世界我知道-亚洲——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世界我知道-亚洲——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本书内容包括:“狮子国”的窥探;地理大发现;崎岖温润的地理环境;储量丰富的宝藏;历史回眸;美丽的传说;封建专政;殖民统治;独立发展;政体与外交;政体与政党等。
  • 名胜与名城(和谐教育丛书)

    名胜与名城(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热门推荐
  • 涩女来袭

    涩女来袭

    人家只是不小心看了你洗澡而已,不要那么激动吧。再说了,这真的不是我的错,怪就怪你长的太帅了。什么?我怎么进来的?唔唔,这个保密,真的保密……
  • 莫到的永恒

    莫到的永恒

    一个抛弃我,一个把我当替身,我恨,恨的好辛苦,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没有人能懂我的难过。神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的伤口究竟溃烂到什么程度,所以,何必把伤疤撕开让人参观,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我吧!——落依舞
  • 未来改造者

    未来改造者

    挣扎,不停的挣扎。逃避,不停的逃避。为什么这一切会变成这个样子?我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未来……令人痛恨的未来……世界……让人感到绝望的世界……为什么,为什么我会成为这个样子。我真的痛恨这个世界吗?为什么我会痛恨这个世界?我痛恨这个世界,让我绝望的世界。今天老师也很衣冠整齐啊,一副和蔼的样子,让人感到亲切,感到亲切……亲切到想把他分尸。到底是……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真的是我吗?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媒介就能让我对一整个世界感到绝望的我。新书刚开,需要提议。有各种提议或者想交流的加群:291145865
  • 玉罗汉

    玉罗汉

    不一样的盗墓,不一样的传奇……出生时天降大雨乌云密布,是被父母遗弃还是从天而降?罗汉吊坠的现世是刻意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犹如一张白纸的聂震雨将带着对世界的爱意还是恨意?踏上那条非一般的道路……
  • 黑白令

    黑白令

    装逼无极限,时刻骚浪贱。没错,我们就是要搞事情!沉睡归来的天默即将再次踏上征程,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搞笑,我们是认真的!黑与白的故事正式展开……黑白两位公子将如何走下去?令牌们怎么来打酱油?(前方高能预警: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不要看本书,因为这是神经质的战场!)
  • 一世倾心:惟有落花知我意

    一世倾心:惟有落花知我意

    年幼时,在茫茫人海中淡淡一瞥注意到的那个你,笑起来整个人都在散发着光芒,本以为只是一面之缘,自此再无相见。长大后,樱花树下再遇,繁花如锦幛,飘落下来的花瓣轻抚你的脸颊,那天真无邪的笑容,恍如隔世。虽不识,却相忘。你可知,我已思念你多年?我一直相信着,遇见你,是我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
  • 苍生极天

    苍生极天

    如果当初知道会失去你,那我宁愿不要这千辛万苦得来的不死之身,也要和你共度此生。如今心已死,这承载了世间最强大力量的躯体却无法和你共同进入坟墓,原来前世所想的都是虚妄而已。
  • 都市之天使降临

    都市之天使降临

    我来自上天,我堕落凡尘,圣洁的翅膀,侵染了黑暗,五年的杀戮,教堂的束缚,我回归自由,阳光底下,我是解除一切困惑的神父,夜空之下,我是暗夜的杀手。平凡的生活,美丽的校花,让人着迷的白富美,诱人的教堂修女,一切的美女在向我招手,你们说我该咋办?好纠结啊!
  • 新编基层工会组建与换届改选工作手册

    新编基层工会组建与换届改选工作手册

    作为一个基层工会工作者,无论是基层工会主席,还是普通基层工会干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工会工作的一般知识,比如基层工会的日常工作、基层工会的建家工作、基层工会的组建与换届改选工作、基层工会的文体娱乐活动工作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搞好基层工会工作。
  • 众山的拴马桩

    众山的拴马桩

    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地域,通过在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背景之下,以与作者有着深厚羁绊的尼亚孜一家为主角,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的群体行为,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作者以高原的自然和人文为描写对象,并通过行旅感受将自己融入其间,与他挚爱的西极大地一起历经岁月。正是这种深深的情意使作者在面对着的山地、旷野、牧场、村落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使他的文字透明洁净而又真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