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98500000012

第12章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观自在菩萨接着说到“舍利子”。刚才我们已经讲过,舍利子是指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除此之外,我还讲了另外一层意思,舍利子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来面目。我们好好体会体会,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舍利子的本来面目就是诸法空相,而我们的本性也是诸法空相的。那么舍利子就是我们的本性,并非单指那个舍利弗。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他懂得因机说法,懂得因缘说法,每一场法会都有其讲法的缘由,从而演绎不同的法的内涵。为什么观自在菩萨要给舍利弗讲这本《心经》呢?为什么《心经》里不用舍利弗,而要用舍利子呢?为什么是这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问法呢?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让舍利弗来请法,就代表《心经》也是智慧第一的。我们自性里的般若智慧是最高等的,所以舍利子就代表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实相般若、自性的本来面目,它是什么?是诸法空相。现在来谈谈诸法空相,观自在菩萨刚才说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心经》就是为了解脱五蕴。今天我们来到心一文化,想要求什么?明天我们跑到寺院,想要求什么?

世人身处苦海,身心皆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为了脱离苦难,我们要求一个方法,求一个解脱之法。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导引我们出离苦海的方法。我们现在读读经,念念佛,打打坐,盘盘腿,修修行,想解脱苦难,但是苦难依然,因为我们还没有得法。所谓方法,方是药方,法是法雨。治病需要药方,治心需要法雨;良药医治身体,法雨净化心灵。那要得什么法?知诸法空相,得空相之法,般若正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都是有求心,所以才得不到解脱之法。我们所求来的,都是假的;我们所抓到的,都是空相。《金刚经》里讲:“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像接引的筏子一样,把我们从河这边接到那边,从此岸度到彼岸,只是一个助缘,是一个工具。筏子把我们接到对岸,筏子就要舍弃;法把我们度到彼岸,法就要放下。如果我们骑自行车去北京,北京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自行车只是载人的工具。如果我们到了北京,就会把自行车放下,逛逛天安门,参观一下故宫,还要爬上万里长城,那时我们还会背着自行车吗?(众答:不会。)同样的道理,法就是把我们接引回家的工具,带我们回归佛土,带我们回归天国,带我们回归灵性世界。当我们到达那个地方,法也要舍下,更何况那个非法,更要舍下。那么舍完之后,没有一法可得,这就是诸法空相。我们现在会抓住一个方法,以为那个就是了,但是那个不是,那个没有入般若法门,没有入智慧法乘,只是方便善巧,落叶止儿啼。我们所抓到的方法,就是让我们止恶,让我们修善,修正我们的身体,净化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的心很脏呀!那么心到底脏不脏呢?(有人答:脏。)是诸法空相,哪有脏的?视角不同,看到的自然不一样。你心里是什么,看他就是什么。如果你脏,你才看到他脏;如果你不脏,你看他也就不脏了。你是什么,你将看到什么。我们看到路边的粪便,脏不脏?(众答:很脏!)如果粘到手上了,我们会打上肥皂,好好清洗,甚至把皮都搓掉了,还会感觉很恶心。但是当我们做父母之后,生了孩子,孩子拉屎拉尿,拉我们一身,我们怎么没这种嫌弃感了?心态不同,感觉就不同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分别妄想,一切都是我们评判的结果。脏和不脏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心里。“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不见一法就是诸法空相,这时我们就是如来,才是观自在。但是我们会执著于很多法,抓得很牢,牢不可破。在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必然要有方法,不然我们没有那个基础,这个就是有为法的阶段,从有为法再进入无为法阶段,就是渐悟和顿悟的不同了。《心经》就是有为、无为法,包括这两个法乘,现在观自在菩萨就讲到了无为法乘。这里是不是在讲无为法乘?(众答:是的。)而我们的修证要从有为开始,再入于无为法乘。现在我们入不了,这是窄门,我们进不去。《圣经》里说:“你们要进窄门。

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窄门难进,无为难为。世人都想进入窄门,却进不去;世人都想达到无为,却达不到。《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进入无为法的人,都是圣贤;进入窄门的人,都是神仆。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圣贤,成为佛菩萨,就要入无为法乘。《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有为法是泡影,执著有为法,最后还是泡影一场。《心经》起修的高度在观,观就是无为法的门,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观什么?观自在。我们修行的前期阶段,就是通过有为法的修证,修出这个观来,从观起修,就是在修觉悟,才进入无为法乘。所以《心经》法门从觉悟起修,直接修觉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比如说,今天在公司里受了委屈,心里面压着火,回到家里,老婆让你吃饭,情绪就来了,把老婆吵了一顿,事后也觉到自己做得不对,就开始自责了,但是念起之时,并没有觉,后果就酿成了。如果我们心里深爱着老婆,对老婆无微不至,如同至宝捧在手上,就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愿冲撞老婆的情感,当无明火要起来的时候,心里就会有种声音“不能这样,不能让老婆受伤”,这就觉了,无明火就消了,就没有对老婆发火。念起之时,就觉到了,结果就避免了。《圆觉经》里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知道这个是幻,这个是妄想,就离开它,不要在心里说“不要妄想,不要妄想”,这个“不要妄想”就是个大妄想。难道我们要做那只傻猴子吗?对着水里的月亮,说“滚蛋,滚蛋”,醒醒吧!知幻即离,没有一个妄念,我们可以留得住,知道了,就不要执著,离开就行了,妄念自己就走了,这时就是觉悟。很多人抱着一肚子的知见走进了课堂,听一听,心想台上这个年轻人能讲什么?他们戴着有色眼睛,把自己当成权威,都是评委,都是裁判,在下面给讲课的人打分呢!“这个说得对,那个说得不对。”喜欢听自己爱听的,不爱听的一句也听不进去。都知道挑食不好,却都在挑食呢!谦卑心是求道的根本啊!孔子这么伟大,还把众生当成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他们把自己都当成老师,把别人都当成学生,这就是颠倒梦想。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带着自己的知见,他能听懂什么?

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他人的生命,这就是世人的可悲之处。《楞严经》里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后来有人将其断句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以前学来的知识,从经本上而来的知见,这些就是无明的根本。因为我们不了解诸法空相,既然诸法空相,我们还要立个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头脑里生出来的东西,它是定格,是框架,是我们所立出来的有,这就是无明的状态,故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要是无了,就是空相,见到这个空相,就是涅槃了,故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那我们要立一个什么?要立一个空吗?(有人答:是。)如果你立一个空,还来这里干什么?其实你就立个“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孔子三十而立,他到底立了个什么?我们会说:“立了一个志向,立了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世人的想法。但不会是圣人的想法,即使当代社会上的一些成就者,他们的想法也会与众不同,他们所立的和我们就不一样,就像毛泽东、周恩来、李嘉诚、马云,等等,更何况圣人呢?在《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道,傍晚就可以放下生命。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孔子立的是一颗求道之心,当孔子到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已经找到了心中的路,明白了人生活在世上的意义和做人的真正道理,树立了做人的原则,立志做一个对天下苍生有所裨益的人。其实在这时他就已经醒过来了,他已经是一个明白自心的人了,我们称之为“明心”。如何才能在这个世间把人做好,把事做圆满呢?佛在《华严经》里讲到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佛让我们去做什么?就是让我们入了理,而后去做事的。在世间里,把佛法的智慧启用在一切事中,让我们事事做得无碍,没有障碍了,那就圆融了。但是现在的人都把佛法想成什么了?想成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那个地方还有一个佛土,就不愿意活在当下了。殊不知当下心即是佛土,不然我们哪一个佛土也去不了。我们必须做一个自觉的人,从觉悟开始去修证自己,最终才能豁达,倡导觉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人需要提高觉悟,去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一切都自然地展示在生活中。离开做人,离开做人的准则,离开做人的行为和道德,就不可能找到那个真正的法,就不可能长养自己的觉悟。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生活去外求佛法,去找寻觉悟,就像让兔子的头上长角,那是不可能的事。这里把觉悟和生活的内涵说明白了。大道在眼前,就在行住坐卧的一切事情当中。只有这样去一步步实践,才是一条亲证之路,才是一条真实的心灵成长之路,这就是那真实的道。离开生活去另求一个解决生活的方法,那是很困难的。我们所求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应对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我们想从生活的困扰中走出来,要找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离开生活。我们一直在接触生活的一个面,而我们需要的却是生活的另一面里。如果我们能看到另一面,就找到了方法。就像我们生病了,通过吃药去医治身体,但是身体本身就有自我修复系统,只要我们能提升修复系统的功能,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生活之中的法,大道至简呢!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对经典的研究上,解决不了生活的问题。就像只是从报纸或书本上得到一个商品的信息,是不足以了解那个商品的,不能亲自品评那个商品的真实,不能接近那个商品的质量。这时我们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认知,然而这个认知并不是呀,它只是我们心中的相片、心中虚幻的妄念,但是绝不是事物的真实。

如果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觉悟,离开了亲证,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心一文化的理念就是:“把觉悟带入生活,让生活充满喜乐。”只有带着觉悟进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历练,不断实践,才能成为一个觉者,成为生活的驾驭者,成为一个逍遥自在的人。当我们真能体会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的时候,我们就见到舍利子了,亲见自我的自性本来。所谓空相,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无有佛的相。如果还抓着一个佛的相,这就是最大的误区,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样教过众生,《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道德经》里说,“大象无形”,就是大道无相,就是诸法空相。没有相可得,如果我们执著在相上,就是在行邪道,永远也不能得见如来。正因为佛没有相,大道无形无相,所以它才可以生出万象。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生出来的,但是每个人却不一样,就连桌子、板凳也不一样。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事物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万人就有万人的模样,万物就有万物的形相。因为大道无相,所以才可以生出万象;因为诸法空相,所以才可以生出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果大道有一个相,它能生出什么呢?如果你是个人,你就只能生出人来,你生不出鸡来,因为你没有鸡的相,所以你生不出鸡。正因为道没有相,所以它也可以生出人,它也可以生出鸡,它还可以生出万事万物,一切都从这个空相里展示出来了。我们会执著佛相,认为佛菩萨的相就是佛,那个只是佛的相,那个并不是佛,就像你的照片是你的相,但是照片却不是你。如果把照片当成是你,那多可悲呀!佛菩萨要度化众生,那个小蚂蚁也是众生,如果佛菩萨要度蚂蚁,也要做一只蚂蚁啊!那只蚂蚁的相就是佛相。那你说哪一个是,哪个不是呢?众生相皆是佛相,你看不到吧?一切相都是佛在表法,一切音声都是佛在说法,关键是你得去听,你得去看,用心去见,见诸法空相,见诸相无相。

同类推荐
  • 尘世佛心

    尘世佛心

    唐朝通慧禅师30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豁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20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唐朝智则禅师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他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这样怎么能行?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热门推荐
  • 沧岚

    沧岚

    再也不想等下去,我要去寻你,你可以睡去,你可以轮回,为什么我不可以。就为你抛却这七情六欲,没有你,这些有何用?在你唇上印下一吻,转身,希望我可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找到你。
  •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名胜古迹,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自然的大好风光,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于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理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 火影之虫尊志乃

    火影之虫尊志乃

    人各有命,上天注定。有人天生为王,有人落草为寇。脚下的路,如果不是你自己的选择,那这旅程的终点在哪儿,也没人知道。你会走到哪儿,会碰到谁,都不一定。
  •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武术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武术

    体育健身,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关注通过对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爱好和运动特长,获得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 星月同辉

    星月同辉

    她本是千金小姐,跳级教书,却遇见了他。奈何家中突变,她回家却陷入了上一辈的恩怨......
  • 雨落华城

    雨落华城

    100分的幸福可望而不可及,70分的幸福可遇而不可求。50分的幸福请好好珍惜。
  • 吴世勋与呆萌少女的日子

    吴世勋与呆萌少女的日子

    时光匆匆,如今的我们没有了那时的稚气和天真的性格。我们都变了,没有了我们当时毫无防备的心。吴世勋我到底该怎么让你相信我,你真的不能忘记你的曾经么?她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
  • 青年作家(2015年第7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7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2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重生之商界帝皇

    重生之商界帝皇

    一名军官因为一次执行任务是发生的意外,他得到了重生,重生在九十年代的他又会开启一段什么样的精彩人生呢。
  • 深海蓝心

    深海蓝心

    一个是帅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校草,一个是胖到人皆嘲笑的肥妞。两个都是让家长头疼,让老师厌恶的差生,第一天认识就被牵连进震惊社会的命案中,更是联手对付霸道无理的班主任,在嘀笑皆非的事故中增加感情·······胖女孩的神秘身世一步步被揭开,危险也步步紧逼,此时神秘的蓄海组织为了利益,污染了海洋,海洋的报复,让人类面临末世危机,而能拯救人类的只有来自深海的新物种——第二人类······第二人类是伸出援手拯救人类还是让人彻底从地球消失,这不仅仅是一项选择,更是对生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