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昼夜奋战,精心准备和组织了一次大型会议而累得精疲力竭时,或者经过深入虎穴取得了关于犯罪团伙的若干证据时,亦或者经过深思熟虑而想出一条解决双方纠纷的妥协办法时,你最需要什么?当然是领导的赞扬和同事的鼓励。
如果一个下属很认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或做出了一些成绩,虽然此时他表面已装得毫不在意,但心里却默默地期待着领导来一番称心如意的嘉奖,而领导一旦没有关注不给予公正的赞扬,他必定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对领导也产生看法,"反正领导也看不见,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的领导怎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呢?
领导的赞扬是下属工作的精神动力。同样一个下属在不同的领导指挥之下,工作劲头判若两人,这与领导善用还是不善用赞扬的激励方法分不开的。魏征是唐朝很有才能的一个人,原先魏征侍奉皇太子李建成,因为敢于进谏而不受李建成的欢迎,李建成不仅对他的建议漠然置之,还有时候批评他。李世民掌权后,很器重魏征,为了鼓励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每次都很虚心地听他献策,并经常赞扬他敢说真话说实话,一次唐太宗赞扬魏征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以你这样的良臣为镜,也就不糊涂,少做错事了。"在唐太宗的赞扬和鼓励之下,魏征至诚奉国,真是喜逢知己之主,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先后共陈言进谏二百多件事。后来,魏征怕仅凭进谏参政议政招来事端,想借目疾为由辞职修养,唐太宗为挽留这位千载难逢的良臣,极力赞扬了魏征的敢于进谏,表达了自己的赏识之情,道:"您没见山中的金矿石吗?当它为矿石时,一点也不珍贵。只有被能工巧匠冶炼成器物后,才被人视为珍宝。我就好比金矿石,把您当作能工巧匠。您虽有眼疾,但并未衰老,怎么能提出辞职呢?"魏征见唐太宗如此诚恳,也就铁了心跟着唐太宗干一辈子了。
还能够清除两者之间的隔阂,有利于上下团结有些下属长期受领导的忽视,领导不批评他也不表扬他,时间长了,下属心里肯定会嘀咕:领导怎么从不表扬我,是对我有偏见还是妒忌我的成就?于是同领导相处不冷不热,注意保持远距离,没有什么友谊和感情可言,最终形成隔阂。
领导的赞扬不仅表明了领导对下属的肯定和赏识,还表明领导很关注下属的事情,对他的一言一行都很关心。有人受到赞美后常常高兴地对朋友讲:"瞧我们的头既关心我又赏识我,我做的那件连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事也被他大大夸奖了一番。跟着他干气儿顺。"互相都有这么好的看法,能有什么隔阂?能不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把工作搞好吗?
放下"架子"来称赞
放下"架子"是领导称赞下属的前提条件。领导作为上司、老板,很容易产生官僚习气,通俗说就是"拿架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架子"恨之入骨。对于下属而言,领导本来位置就高高在上,具有一种相对优越性。如果领导不注意自己的"架子"问题,凛然一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势必在自己与下属之闻划出一条鸿沟,不可能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其赞美既不可能出于自然,更不可能引起下属的心灵共鸣。因为:第一,端着架子的领导总认为自己是权威,比下属强,不可能对下属的优点和成绩做出无私地、客观地评价,甚至不敢接受下属超越于自己之上的才能,不可能以由衷的赞美来激励下属。第二,一位领导端着"架子"对下属的称赞会被下属视为一种可怜的施舍或"恩赐",不易为下属接受。因而,聪明的领导会把自己事实上的职位优势最大限度地隐藏起来,放下"架子",明察秋毫,善于发现下属的成绩和优点并及时地予以表扬。
放下"架子"称赞下属可以用谦虚、虔诚的姿态来表现。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是个人材,就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的囚牢里赎出来。此时的百里奚已是年逾七十的长者。当人把他带到秦穆公面前时,秦穆公忙亲自为他打开囚犯的镣铐,尊之以上座,并向他求教治国之策。百里奚对秦穆公的行为感到受宠若惊,推辞道:"下臣乃是亡国之臣,还有什么值得您垂问的。"缺乏信心的百里奚语气里透着伤感和自卑。秦穆公恳切地说:"虞君不信用您,所以才招致亡国之祸。这并不是您的罪过呀!"秦穆公通过剖析虞君之过巧妙地赞扬了百里奚的政治才能,鼓励了他的信心,而秦穆公诚恳、谦虚的求教态度,更是对百里奚治国之才干的无声称赞。真挚的称赞使百里奚鼓起了信心,大为感动,与秦穆公连续三天交谈了自己的治国施政主张。
秦昭王也是位礼贤下士的君主。有一次,秦昭王把范雎请到宫中请教道:"寡人早该亲自接受您的教导了,正好赶上匈奴义渠的急事。寡人从早到晚忙着向太后请示对策。现在事情处理完了,才得以面聆教诲。我昏昧愚钝,所以敬以宾主之礼,恭请赐教。"秦昭王态度很谦虚,求贤若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范雎的一番辞让,秦昭王感觉谦虚还不"到家",就屏退了左右臣仆,只剩下他与范雎,长跪道:"先生赐教寡人什么呢?"当时长跪是一种很重的礼节,君主对臣属长跪更是罕见之至。这既表现出秦昭王对范雎才能的仰慕之情,又表露了他在臣属才干面前的若谷虚怀。他作为国君对下属的赞扬之举甚至超出了一位国君的应有限度。也正因如此,范雎忠心耿耿,敢于进谏,为秦国的兴盛之业立下了汗马之劳。
领导放下架子,还可以把自己置于次要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下属,表达自己对下属的赞美之情。陈(毅)、粟(裕)大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张灵甫的王牌师后,名声大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一次,毛泽东见到粟裕时,幽默地说:"孟良崮战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两个人没想到,你猜猜是谁?"粟裕先猜了一个说:"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一个是谁?"粟裕又猜了何应钦、张灵甫,毛泽东都说不对。粟裕猜了半天却没猜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笑道:"另一个人就是我。"毛泽东先是作为上级领导,对陈、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评价,然后话锋一转,用巧妙的问话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陈粟战略战术的高妙之处。犹如面对摄像机,毛泽东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属推到镜头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则留在角落里鼓掌,这既表现了他对陈粟战绩的高度评价,更使人体味到毛泽东同下属之间随和、融洽的关系。在这里,他没有端着领导的架子"大发宏论",而是通过简洁的一问一答,把自己摆在相对于下属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赞美实头在在,发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为之动容?"架子"在这里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平易近人是"架子"的克星,也是下属希望上司具有的一种素质。一位经常与下属聊天、娱乐、讨论工作的领导无疑更容易被大家接纳,他的话更容易为大家理解、接受,他对下属的称赞才会自然、得体、到位。一位副主任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开拖拉机"。在此过程中,大家无话不谈,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充分暴露。牌打到兴奋处,小伙子们甚至会跟他友善地对骂。大家在娱乐中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他不仅是我们工作上的领导和权威,而且成了我们生活上的朋友和伙伴。性格大大咧咧的王某这次课题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午饭后这位副主任走进我们办公室,拍拍王某的肩膀笑道:"你他妈的长一个这么聪明的脑袋,"拖拉机"开得顶呱呱,写文章妙笔生花!"而性情如姑娘般文静的小刘在工作会议上献一妙计,他眉开眼笑,当众夸奖道:"别看小刘平时细言慢语,但爱读书,善思考,满腹经纶,碰到困难能拿出锦囊妙计。他今天提供的这一思路,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对我们这一阶段工作意义重大。大家都应向小刘那样,注意读书、学习,蜂采百花成蜜嘛。"这位领导就是因为善于放下"架子",忘记"架子",下属与他交往时才会感到亲切、自然,才会向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他才能充分了解下属,掌握其不同特点,称赞起下属来才会得心应手,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锬。"这位领导正是掌握了开启各位下属内心之锁的钥匙,他对下属的称赞才能真正使下属感觉到领导鼓励的力量,既不会认为他粗俗,更不会想到他是虚伪。
"架子"是领导者自缚的"枷锁",使领导与下属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天河"。它使赞扬变成了施舍,使批评变成了鄙薄。我的一位朋友抱怨他的上司。"他已经有两个月没有与我谈过一句话了。别说称赞,就是批评也听不到。整天孤高自傲,我们都不知道他是谁的领导了。"设想一下,如果这位领导突然走进来,拍拍你的肩膀,说声"你干得不错",你或许认为他今天不正常,或是可怜你中秋佳节无家可归而提前慰问,至少你不会认为他这是真诚的称赞。
放下"架子"称赞下属,还体现在对下属的体贴、关怀中。一位餐厅的服务员小姐利索地完成了上菜工作,客人很满意。最后上西瓜时,脚下一滑,连人带盘子捧在地上,偌大的餐厅霎时鸦雀无声。此时,值班经理走过来,扶起这位吓坏了的小姐,亲切地说:"今天客人多,你累坏了。前面的菜上得很顺利,快去休息吧。"她从容地给这最后一批客人上完西瓜,拿起扫帚把西瓜、盘子碎片清扫干净,并向客人们致歉,服务小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客人们为之鼓掌喝采。这位经理一句话,包含了领导者对下属工作的肯定和对下属的关心,使这位无意中出错的小姐摆脱了尴尬的局面。这家餐厅不仅没有因这一意外事故而影响它在客人心目中的声誉和地位,反而因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受到客人们的赞扬。可以说,这位经理在特殊情况下的一句平淡称赞之词,在那位服务员心中远远胜过所有的奖金。这位服务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会更加兢兢业业,爱岗如家,这正是称赞的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