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秋节,乌拉音总忘不了给老李送几盒月饼、几箱水果。每当这天,在皎洁的月光下,乌拉音一家总要跟老李一起在葡萄架下赏月喝酒,共度佳节。
还有古尔邦节、肉孜节,李业才年年都是乌拉音家的座上客。每当谈起这些,李业才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对每一个前去探望的人说:“你们每年只过两个节日,而我一年要过四个节日,比你们幸福多了。”
李业才身体好一些的时候,就想出去找些活干,因为他觉得老是这样呆在乌拉音的家中,也不是个事,于是,在1992年的夏天,他向乌拉音提出了这个要求。
乌拉音把这件事挂在了心头。活重了,怕老李身体吃不消,但轻松的活又不好找,他就四处托人,终于为李业才找了一个在工地上看管施工材料的活。临上班的那天,阿依吐拉给老李穿上崭新的蓝色西服,和乌拉音一起将李业才送到工地上。
到了工地,乌拉音才发现,在偌大的戈壁滩上,施工材料都是露天堆放,李业才的吃、住都是个问题。他二话没说,立即把自己准备垒院墙的土块拉到工地上。冒着近40度的高温,为老李盖了一间小屋:阿依吐拉也给老李准备好了餐具、面粉、清油,一块送到工地上。以后,每到星期天,乌拉音一家都要去工地上给李业才送菜、送肉。工友们看见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对老李这么关心,便问李业才:“他们是你什么人?”此时的李业才总是流着幸福的泪水告诉大家:“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呐。”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李业才怀揣2000元工钱欢喜地回到乌拉音家。他拿出钱对乌拉音夫妇说:“这几年全靠你们养活我,这些钱就算我对你们的报答吧。”乌拉音笑了,他把钱装进李业才的口袋里,亲切地告诉他:“老李呀,咱们都是一家人,这些钱你就留着自己用吧。”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时间和真情已经把李业才彻底地融入了乌拉音这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家庭。乌拉音和阿依吐拉工作忙,李业才就象照看自己的家一样照看着乌拉音的农家院子。给葡萄浇水,打扫卫生,冬天给下班晚归的乌拉音他们烧好炉子,这一切他都做得那么自然。凡到过乌拉音家的人,都为这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真情和信任深深地感动。
无尽的爱
乌拉音家并不富裕,他和妻子阿依吐拉微薄的收入要资助三位老人,抚养三个小孩,日子有时难免过得有些紧张。时至今日,乌拉音家中看的仍是一台使用很久的21寸彩电和一台新乐牌单缸洗衣机。他家炕上铺的毯子毛已经磨平了,黑乎乎地显示出年代的久远。墙上没有讲究的壁毯,仅用紫色的布围成简易的墙裙,墙壁有些地方的白灰已经脱落,显得有些斑驳。墙上最醒目的地方,就是挂满了孩子们得的奖状。这个双职工的家庭在生活条件上,就连周围农民的家庭也不如。
为什么会这样,走进李业才的小屋,听听他的叙说,人们就会明白一切。
在李业才粉刷得雪白的小屋中,摆着漂亮的沙发、茶几、一台21寸的彩电,桌、椅、床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前几年认识李业才的人看了,都说:“老李呀,你真是进了天堂了呀。”此时,李业才的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是啊,从一个流浪的中年人到如今安享晚年,这是李业才想都不敢想的10年。
刚住进乌拉音家的时候,李业才不敢相信他会永远住在一个少数民族的家中。一无所有的他,只想能度过一个冬天就不错了。但在今天,他逢人就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党的好干部,乌拉音--好人呀!”
1996年的一个冬夜,李业才发起了高烧,咳嗽不止。乌拉音夫妇连夜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要求住院观察治疗。其后的三天里,乌拉音夫妇轮流请假照顾他。帕尔哈提和帕力旦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凑起来,买了几瓶罐头送到了他的床前。
李业才忘不了,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阿依吐拉就会把一套崭新的夏装放在他的床头;到了春节,一套全新的冬装又会出现在自己的床上。每年的冬天,他的被褥都会拆洗一新。10年了,年年如此。如今李业才盛衣服的木箱子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辈子也穿不完了。
他更忘不了,从他住进乌拉音家,乌拉音每个月都给他零花钱,多则50元,少则30元,月月如此。而他自己的大儿子已经24岁了,前两年已知道他的下落,却始终不肯来看他一眼。
李业才住进乌拉音家的时候,乌拉音年仅27岁。如今,乌拉音38岁了,还住在当初的农家小院里,他的许多同龄人早已搬进了县城。乌拉音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实在放心不下老李。
去年,鄯善县火车站邮政支局的领导对乌拉音说:“阿依吐拉也在七克台邮政所好多年了,该换一下岗位了,搬到火车站来吧。”乌拉音告诉他没有房子。这位领导笑了:“你还怕没房子,我们的家属楼刚盖好,马上给你一套。”乌拉音推说商量一下,但和阿依吐拉商量的结果,就是他们走了,浑身是病而且年龄越来越大的老李怎么办?于是这一商量就没有下文。今年2月,这位领导又好心劝说阿依吐拉,阿依吐拉说:“家中有事,实在不想搬。”
其实,乌拉音何尝不知道火车站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好,楼房住着暖和。但一想到李业才当初那无助的目光和如今惬意的笑容,他又怎能一走了之。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10年,在人生短暂的岁月中又何其漫长。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汉族老人,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干部舍弃了许多许多,这种真情,不说感天动地,也足以让每个人闻之动容。今天,这条以真情铺就的爱心之路还在延伸着,对李业才的将来,乌拉音打算以汉族人传统的风俗,为其养老送终。乌拉音,这个善良的维吾尔族干部以一颗赤诚的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政法处提供的2000年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先进个人材料(打印稿)。
看到这份感人肺腑的材料,笔者的心头不由得掀起一股热浪,真是情深似海啊!
案例2:用青春和热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阿不拉海提·卡斯木
阿不拉海提·卡斯木是农四师64团16连民兵联防队员、治安员。64团位于可克达拉草原,有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俄罗斯、锡伯等14个民族。45年来,各民族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阿不拉海提·卡斯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1999年7月3日是个星期天,阿不拉海提·卡斯木同妻子古孜丽赶着毛驴车去买面粉,刚走到64团16连附近的三道河桥旁时,迎面驶来一辆中巴车,只见前车轮像炮弹一样飞了出去,随即中巴车就失去了控制,一头扎进三道河桥下。三道河是伊犁河支流,在这里呈喇叭型,最宽地方有100多米。这天正是洪水高峰期,肆虐的河水挟带着滚滚泥沙,刹时间吞没了大半个车身,只露出中巴车的车顶。阿不拉海提的妻子吓得一手蒙上眼睛,一手紧紧抓住他的衣服。此时,阿不拉海提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他扔掉皮鞭和缰绳,跳下毛驴车,边跑边脱外衣,不顾一切地跳入激流中。紧闭的车窗,将车里车外隔成生与死两个世界。阿不拉海提意识到每耽误一秒钟,车里的人就少一分生还的希望!情急之中,他摸起一块石头,猛地砸碎车窗玻璃,伸手进去就抓,抓住胳膊、头发就拼命往外拖。阿不拉海提抓住的第一个人是位妇女,当他把她使劲拖上岸后,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紧紧地抱着阿不拉海提,边哭边说:“恩人啊,您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谢谢您啊。”阿不拉海提顾不上和她说话,旋即又跳进河中。当他救到第四个人时,一股激流把他冲出了三十多米,卷进一个漆黑的桥洞。他在混浊的水中稳了一下神,用手抓住岸边的树根,一边向岸上爬,一边不停地呼喊救人。这个时候,病退职工哈米提听到呼救跑了过来,阿不拉海提赶紧叫道:“快!快回连队报信,车里边还有人。”随后又摇摇晃晃再次跳入水中,救出了两个小孩,他自己前后也被洪水卷走了两次。等他爬上岸,再来救人时,洪水完全淹没了车顶,救人越来越困难。阿不拉海提也已精疲力尽,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可他想到车里处在危险的汉族兄弟姐妹,凭着顽强毅力和意志仍然一次又一次扑进水中奋力抢救。当连队救援队伍赶来时,阿不拉海提正在救第12个人,这时候他的手、腿、脸上、身上被车窗的玻璃划出一道道血口,鲜血直淌,他的身体似乎已不属于自己,手脚好象都已不听大脑指挥,可他在迷朦中仍然艰难地把这个人往岸边拖。救援队伍把阿不拉海提和被救者都拉上了岸,当他看到大伙争先恐后跳进水里救人时,再也支持不住,两腿一软,瘫倒在了地上。经了解车上的人是伊犁州糖厂子校的汉族教师和他们的孩子,共20人,经抢救生还19人,其中有12人是被阿不拉海提救出的。
事后,伊犁州糖厂工会主席和糖厂子校校长带领学校教师给连队送来了“抢救妇孺谱新曲,民汉团结是一家”的牌匾和感谢信,教师们还亲手把书写着:“见义勇为留英名,危难关头挺身上”的牌匾挂在了阿不拉海提家墙壁上。
1999年8月,农四师64团召开“农四师见义勇为表彰大会”,授予阿不拉海提“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号召全师广大干部、职工向他学习。团里给阿不拉海提记了三等功,并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9月份,阿不拉海提受到兵团军事部通报表彰,并作为民兵代表光荣地出席了自治区第四届民兵预备役代表大会。12月份,被农四师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应邀参加了农四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阿不拉海提的母亲吐罕是解放后参加革命,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女战士,复员后分配到了64团场。几十年来,吐罕一直是民族团结进步积极分子,这对阿不拉海提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就发誓,要象妈妈那样,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1988年,8连职工邓玉生刚来16连承包土地,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没有房屋,没有亲戚朋友,自己在田边搭个棚子。伊犁的早春天气凉,露水寒,碰到雨天,他的被褥都被淋湿,生不着火饭也做不成,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阿不拉海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同妻子古孜丽商量后,把外屋收拾干净,请郑玉生到自己家一起吃住。后来,郑玉生包地挣钱,自己在16连盖房子,阿不拉海提又主动去帮他打土块,上房泥。现年60多岁的郑玉生老人逢人就讲自己和阿不拉海提的关系非常好,就像一家人一样。16连土地多,许多兄弟连队的人来连队承包土地或打工拾棉花,他们没房子、没锅灶,就住在阿不拉海提的家里,阿不拉海提待他们如亲兄弟。
1999年秋天,阿不拉海提在伊犁河边放羊,天气冷,还刮着风,突然他看到一位大娘挎着篮子,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来。阿不拉海提上前与她打招呼,她只是呆呆地看着,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往山壁下伊犁河的方向走去。阿不拉海提想,天快黑了,四周又没人,如果不管她,她不被冻死,不留神,也可能会跌进河里淹死。想到这里,阿不拉海提赶紧追上去把她拉住,带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她吃,又让妻子古孜丽陪她。后来大娘的两个儿子来找她,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母亲安然无恙时,十分感动。事后阿不拉海提才知道大娘患有精神病,在63团医院住院,她自己悄悄溜出医院,摸到这荒凉的伊犁河边来了。去年冬天,15连一个汉族职工在16连喝醉酒后,躺在雪地里不省人事,随时都有被冻死的危险。阿不拉海提发现后,赶紧把他背回家,给他烤火,喂水,一直等他醒来,暖过身子,才又套上毛驴车,冒着漫天鹅毛大雪,把他送回了家。
1999年6月,15连职工刘志强在给甜菜浇水时,渠道漏水,淹坏了阿不拉海提家的房子和1000多块土坯,弄得阿不拉海提忙前忙后收拾了两天。刘志强担心阿不拉海提会找自己麻烦,请指导员来调解,并让把500元钱转交给阿不拉海提作为经济赔偿费。当指导员把钱给他时,他说:“我是那样的人吗?再说老刘也不是故意的,我们各民族之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伤了和气,民族大团结不能用金钱来量的。”
1999年8月,阿不拉海提同朋友骑马路过果子沟,看到一辆小车陷在沟里推不出来,几位汉族同志很着急。阿不拉海提就同朋友一起下马,顶着烈日主动帮忙,用马在前边拉,自己在后面推,终于把车弄了出来。这几位汉族同志很感激,当场就要给他们钱,但被他俩婉言谢绝了。
在64团16连,熟悉阿不拉海提的人都说他“心好,是个好人”。连队有本好人好事登记簿,上面记录着连队职工做的好人好事,记载最多的就是阿不拉海提。阿不拉海提常说:“是汉族同胞帮助少数民族走上富裕之路,我们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做到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多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辛勤地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为边疆满园春色增添新的光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政法处提供的2000年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先进个人材料(打印稿)。
看到这份感人肺腑的材料,笔者情不自禁地赞叹维族干部的宽阔胸怀,真是兄弟般的情与爱啊!
2.汉族对维族的情与爱
在新疆的民族互动整合的认同中,汉族对维族也同样充满了人间最宝贵的情与爱。
个案3:李普修、李桂花夫妇帮助维族农民种菜
和田市的农民李普修原籍山东,1968年到新疆叶城,1984年到和田肖尔巴格乡阿依丁库勒村承包了21亩地种菜,与当地的维族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访谈中,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