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1400000028

第28章 梅子涵:先锋和先锋儿童小说的可能性(5)

但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也不是只有潇洒,至少不是在什么时候都潇洒,成人如此,儿童也如此。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是一个充满了焦虑的年龄。一方面是发自本我的欲望,一方面是来自超我的压制。这压制有些是适应社会也有利于健康的自我形成的必要压制,有些是扭曲人性的不利于人的健康自我形成的额外压制,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程度增大的现代社会条件下,这样的压制正给成长中的儿童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直接地迅速地传递给成人,首先是传递给他们的父母。于是出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增加,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而获得的快乐却不见增加,生活的和谐程度反而降低的怪现象。这或许是人类走进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之一。梅子涵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这种矛盾的生存状况,展示了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困惑。我指的主要是《女儿的故事》。这是一部用真实人名写成的作品。《女儿的故事》围绕女儿展开故事,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女儿梅思繁而是父亲梅子涵。这是一个很接近生活中作者本人的人物形象,如在大学教书、是儿童文学作家、生性幽默等。他对现实教育的弊病有很多的了解。比如宝塔式的淘汰制,只有上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只有上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只有上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逼得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拼命地奋斗。如一窝蜂地补课,成绩差的同学补,成绩好的同学也要补;每天布置很多作业,不到晚上10点钟孩子无法上床休息;对学生不是因材施教,而是面面俱到;考试时看总分,一门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大学;如此等等。但在行动上,他却不得不跟着做,做得和别人一样积极。买钢琴,找人给女儿补课,参加各种比赛,天天跟在女儿后面“哇啦哇啦”:“抓紧点,抓紧点小繁子!小繁子你给我抓紧点抓紧点好不好!”“数学!数学!数学是拉分的。”有时,他也怀疑自己是否做得过分,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东西”,但过后还是“仔细点!仔细点!”“数学!数学!”所以这样做,是他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国情。“人人都说现在的小孩子没有童年,现在的学生负担太重,但是人人都在继续使他们的小孩没有童年,他们的小孩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够,他们还要领着他们的小孩子乘车到别处读书,到进修学院,到少年科技站读,到黄老师家读,到绿老师家读,到处读,这是为什么?因为存在重点中学,存在区重点和市重点,存在重点大学,存在第一流大学、第二流大学、第三流大学和第四流大学,还有根本不能称大学的大学;存在你考取了大学而他却考不取大学的可能;是因为社会在竞争,什么都在竞争,所以小孩子读书也要竞争”;“你当心高中也考不取,考到别的不是重点的中学去,你站在门口往学校里面看,谁也不会同情你,说,梅思繁,你老可怜的哦,你就进来来继续读吧”;“在事情没有改变之前,你只能这样去读,没有办法的。我就这样让小繁子去读,尽管我很心疼……”这很无奈,但很真实。在“文革”后的儿童文学及相关的评论中,我们看到太多的负面的成人形象。老师简单粗暴,家长不讲道理,只会一个劲地跟在学生或子女后面催读书压作业,剥夺他们玩的权利,使他们失去幸福的童年。而之所以这样,多半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孩子,不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便是不懂教育,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或由于落后时代,使自己和孩子间出现了一条代沟。过去是“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现在是“天下无有不是的孩子”;过去是“上智与下愚不移”,现在是“下智与上愚不移”;过去是“三娘教子”,现在是“子教三娘”,于是鼓动学生顶撞老师,子女顶撞父母,甚至在理论上引申为儿童文学就是解放儿童的文学,就是反对一起规范,就是游戏、解放。真不知这些人在家里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这方面,《女儿的故事》中的“梅子涵”是一个写得很诚实的人物形象。他并非没有看到问题,并非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现状。改变到来之前,只能这样去做。“这是中国,不是美国”,等到一切改变过来再去努力,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再去努力,早就晚了。“梅子涵”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知道该读书时没有书读的滋味,所以对那些关于大串联不读书好玩、上山下乡好玩的议论颇有些愤怒。“你去问问所有的‘老三届’,所有因‘文化大革命’而没能继续上学读大学人,哪一个不抱怨得要死,不遗憾得要死,不一说起来就‘唉唉’地叹气?”他引导子女全面地认识社会,不是虚饰,不是闭着眼睛把什么说得都好;但也不是见到一点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恨不得马上就去革命就去造反就去把旧世界砸个稀巴烂,否则就绝食就跳井就不活了。他很冷静,也很现实,在需要与现实妥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妥协。这远不及那些一味讨好小读者,说儿童文学就是解放儿童的文学,一味在作品中指责家长、老师的人做得有趣,但比他们其实深刻得多,也负责任得多。苏联作家谢尔盖耶夫在《我家房外的青草地》中早就描写过童年原则和社会现实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的长大就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童年原则而接受现实原则,这不是一个喜欢不喜欢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正确不正确的问题。现实就是如此,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以个别小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不理解这一点,只会培养一些小堂·吉诃德,到处挺着长矛战风车,结果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害了儿童文学。

但是,从总体上说,梅子涵小说在意蕴方面的探索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的。借用王国维的话,其“创调”之才似乎更胜于其“创意”之才。作者小说较少对人生的形而上观照,较少有将儿童生活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进行具体描绘的透视深度,即使一些有新意的作品,有时也因为思想上的局限而在稍有突破后便止步不前。上面我们肯定了《女儿的故事》中“梅子涵”这个人物形象,但我们的肯定主要集中在人物的真实性上。换一角度,比如从人物内涵的深广度,从对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的理解和反思的深度入手,就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新意是颇为有限的。作者表现了这个人物善(父爱)后面的“恶”(“不是东西”),更发掘出这个人物“恶”后面的善(更深的父爱),引导子女理解社会现实(不如此就考不上重点,考不上好的大学),这种良苦用心让人感动,但其最后导向是对现实的妥协和顺从。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完全不与现实妥协。作为一个生活在具体现实中的个人,我会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梅子涵”,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作为文学作品,我还是觉得这儿缺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即缺少对这个与现实妥协的人物的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黑格尔确曾说过:“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这种“合理”是说它们有存在的依据。在这些依据消失之前,即使反动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也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黑格尔紧接着又说,“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因为合理,所以有希望、有前途,即使现在未成为现实但迟早会取代旧事物成为现实。正因为有后面这句话,黑格尔理论才透出革命性的锋芒,使我们看到希望,看到亮色,不致在理解现实、与现实妥协的时候完全认同现实、接受现实、沉溺现实。现实中国的教育制度,包括《女儿的故事》重点涉及的择校制度——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不上重点小学就不容易上重点中学,不上重点中学就很难上重点大学,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较难有好的前途,等等,正是这一制度像一条鞭子在后面不断地抽打着孩子,驱使他们从幼儿班起就进入残酷的竞争,整个地失去童年。对人的和谐成长而言,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其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其有现实依据,有人需要它。其中就包括像“梅子涵”这样的家长。“重点学校”制度是劫贫济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向一些重点学校倾斜,大量的经费注入,好的校舍,好的设备,好的教师,好的生源,以确保一部分人受到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教育,将来在社会结构中占据更重要、更优越的位置。谁能进入这种重点学校呢?表面上看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是一种假象。广大的农村就没有这种“重点”,或不可能有与都市同类学校水平相同的“重点”。即使同样在都市,也不是人人平等的。且不说这里有权力的因素,金钱的因素,人情的因素,就是仅从分数的角度看,一个工人、农民家庭的孩子,一个经常要为生计奔波的孩子所受的教育能与一个教授家庭、作家家庭、干部家庭的孩子,一个在学校学了还不够回家还有家庭教师侍候着的孩子所受的教育相比吗?所以,能享受这种“重点学校”制度优惠的主要是一些在权力、金钱、文化方面有优势有特权的人,他们自然也成为这一制度的维护者。据说,前些时一些地方酝酿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反对最激烈的首先就是一批家长。我们不知道这些反对者中是否有《女儿的故事》中的“梅子涵”。从故事看,他虽然被女儿的教育搞得有点手忙脚乱,时不时地发点牢骚,但却是这一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本人是教师,能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给她买钢琴,请家庭教师;他能在女儿并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送她上各种补习班;他应该还有各种颇为有力的社会关系,一旦需要就可以调动起来。如果在他的女儿还在读书的时候真的废除重点学校制度,他很可能会从心底感到遗憾和不情愿。当然,问题不在作为人物的“梅子涵”怎样想、怎样做,而在作为作者的梅子涵怎样看、怎样评价。由于缺少对“梅子涵”成为一个对儿童的成长并不十分有利的制度的维护者的可能性缺少警觉和反思,作者对这一人物及围绕这一人物呈现出来的教育制度的揭示是颇为有限的,这也成为这一作品虽给人真实感却总觉不够精明的原因。

对“潇洒主题”的表现也存在类似现象。如《咖啡馆纪事》。这是一篇作者自己颇为看好,在《儿童小说叙事式论》中辟专章分析,评论界也颇关注的作品,但我一直觉得它不是很成功。这种不成功有艺术表现方面的原因,也有作品意蕴方面的原因。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像戏剧剧本那样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第二部分是两个少年在咖啡馆相遇、谈话的场景;第三部分是“作者梅子涵附言”,说明自己写这个作品就是要告诉读者,毛兰和老丹、毛兰们和老丹们在那儿偶然相遇了,要“大大方方”。小说的结构很别致,但有几点值得讨论。其一,作品提倡一种“大大方方”的交往方式,但这主要是通过“作者附言”说明的。如果没有这个“说明”,读者是否能感受这一点?读者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人物作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这儿只有一个场面,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事件进展,作者要读者把握的不是人物说的做的内容而是这种说和做的方式本身,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做到的。作品的形象也未能很好地将作者要表达的意蕴很好地传达出来。其二,提倡一种“大大方方”的交往方式,而且这种提倡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大人说的:“作为大人,作为老师,作为社会,有必要认可这种由少男少女组成的‘双人茶座’,他们原本是美好的,肮脏的往往是我们的目光,是我们作为成人的理解。”这提倡显然带有很强的理性性质。由于附加的“说明”,意蕴显豁了,但也使理性特征更加强了。前面我们曾谈及梅子涵的小说“才大于情”、“议论胜于描绘”、“智慧大于感性”,这在《咖啡馆纪事》中得到很集中的表现。其三,即使从理性自身的角度说,《咖啡馆纪事》也不是不可挑剔的。说少男少女交往时要大大方方,说成人要认可少男少女的“双人茶座”,这在现实生活中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个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内容不一定有多大的美学意义。告诉少男少女在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是一个美学含量很高的主题。

意蕴层次的局限自然会影响到作者对艺术形式的探索。所以,尽管作者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有很强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创造幽默情趣的能力,许多作品写得很精致,为“文革”后儿童小说可能性的探索作出很重要的成绩,但总觉得于气象上仍有欠缺。这种欠缺或许也是写作儿童小说的人都容易遇到的苦恼,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不是很大、不是很深的领域。但儿童文学确实也能写出很有气象的作品。从这点说,梅子涵遇到的难题也是许多儿童文学创作者共同的难题。

梅子涵主要作品目录:

①《老丹们的浪漫故事》,短篇小说集,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9月。

②《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理论专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11月。

③《女儿的故事》,长篇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1月。

④《轻轻的呼吸》,散文集,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

⑤《我的故事讲给你听》,长篇小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1月。

⑥《双人茶座》,自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附:梅子涵访谈录

吴:在儿童文学中,你参加过评奖也得过奖,你对中国儿童文学目前的评奖怎么看?

梅:谢谢你这么多年来一直关注我的写作。谢谢你的评价和分析。我写儿童文学很多年了。我现在一直在计划的是,以后我接着怎么写。我不是喜欢写得很多,可是自己却没有很浓烈的激动的那种感觉。我属于有点自尊的。

吴:你熟悉中国儿童文学也熟悉西方儿童文学,二者的差别大吗?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梅:这几年我介绍了很多西方的儿童文学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成年人和儿童文学作家。我一直在写“子涵讲童书”,它们变成了《阅读儿童文学》。这属于我阅读感动的转告。我希望中国的孩子们、成年人和儿童文学作家都能知道这些书,有机会也阅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就会提高,中国的儿童文学就有希望更好地发展。儿童文学在欧美诞生得早,发展得出的确比我们好,我们要有“全球化”的姿态,不拒绝看见,不拒绝阅读。

吴:你写儿童文学也写作成人文学,你觉得这二者需要的才能有什么不同?

梅:儿童文学和成年人文学是有区别的。不能说谁难写。都很难。如果我们不想平庸,不想泛滥。它们需要不同的感觉。在不同的感觉之下有的就出现了,有的不会出现。感觉会张扬一些东西,也会拦截一些东西。鲁迅先生写自己的童年故事,可能意识到会被孩子们阅读到,于是他的惯常的很多东西就被拦截了,只余下了美好、有趣,有些伤感,可是很淡,不是令心头特别重。成人文学的写作者应该阅读一些世界的儿童文学,甚至是一些图画书,这样可以学会些角度和克制。不少的成人文学,总是不经意间就跨越了美的横线,飘散了难闻气味。没有增加深刻,只是增加了丑陋。增加丑陋不等于增加深刻,这要搞搞清楚的。

吴:今后有哪些计划?

梅:我会继续努力。谢谢你。

同类推荐
  •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多少年过去,我也曾几次和人讲起。可是没人会相信它的真实性。甚至包括我自己。那不是梦。在那之前和之后,我都未曾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匹马的眼睛。而它从书架上移开眼神来看我的时候,我忘不了那双眼睛。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虽然早已过了要牵强附会才能了解自我的年龄,也不再有拼命幻想的激情,可是每当我在一排排的书架前难以自持地激动的时候,我知道,我属于这片天地。《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讲述了作者的记忆故事。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任长霞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任长霞的故事

    任长霞,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学习。工作期间,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积累的控申积案,2004年在侦破"1.30"案件中发生车祸,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0岁。2004年0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 名著之旅——新文化之旅

    名著之旅——新文化之旅

    本书主要讲了新文化类名著。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著作,其价值由于已经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世界名著不仅仅包含文学名著,还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 沉浮录

    沉浮录

    本书为作者陈勉哉(1909.5-1999.8),几十年革命、工作、生活的回顾和总结,较为系统地叙写了一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主要内容有回忆家乡、童年趣事、投身革命、八一风云、回忆革命前辈、投身教育事业、抗日逃亡、迎接解决、再展红旗、攀登书山等。
  • 在路上第三条道路10周年作品集

    在路上第三条道路10周年作品集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第三条道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真正进入了沉淀期。所谓沉淀期,意思是“第三条道路诗派”的这29位诗人将有可能使他们的某些文本沉淀下来,继而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当然,这29位诗人及其作品不可能都成为经典,但毫无疑问,“第三条道路”的经典之作将出自他们之手。之所以选择“沉淀”这个词,旨在区别于当下那些浮躁喧嚣的诗人或诗歌团体。
热门推荐
  • 半边

    半边

    谁都有一段青涩的爱恋,或轰轰烈烈,或波澜不惊。而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如见她是我最大的幸运.也是我终生不会忘记的一段纯洁的时光。在这里,她是我生命里的一半,我是王子,她便是公主,我是骑士,她便是庄园里的主人......对,她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男神老公来自神经外科

    男神老公来自神经外科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骗子!舒畅追了方安辰那么久,用尽了手段,终于领了证了,可是方安辰竟然在新婚的第二天去做了无国界医生;四年后,再次相见,爆红的小花旦舒畅得知自己脑子里长了瘤子,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在医院大闹,碰到了归国而来的方安辰。舒畅说,“柏拉图式的夫妻还有感情呢,咱们呢?你对我有感情吗?”“方安辰,离婚吧。”面对提出离婚的舒畅,方安辰化身为狼,夜夜困住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墓鬼师

    墓鬼师

    我因为爷爷留下来的一张记载着驱鬼之术的皮革而被一个非官方的护宝组织招入麾下。行动组的组长是一个脸上永远都没有任何表情的奇怪家伙,他带着我们在古墓里和一伙又一伙神秘的盗墓贼周旋,除了要提防恶的人心之外,还要注意各种机关消息与杂毛粽子,真是心累。可是累归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阻止我们将这些宝贝交还给国家。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3)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无情公主之不负天下不负卿

    无情公主之不负天下不负卿

    代号为千的杀手千珑,是一个不管是多么困难的任务都能从容应对的敬业杀手,却一个不慎被身边的人背叛阴沟里翻了船,一朝穿越为花痴公主,看她如何万花丛中过,勾引美男无数,却又冷酷到底掀起大陆风云!
  • 三生冰血:冰龙太子妃

    三生冰血:冰龙太子妃

    三生,终于找到了我的宿命夜晚的火光点亮重生的希望微弱的蓝光召唤迷失的梦想等一下,说好的穿越福利呢,主角光环呢,为什么一穿来就是快死了呀,咦,如果我来了这里,那么绝冰也来喽?说好的在另一个世界见的,虽然不太一样,但绝冰一定也来了吧,那就一定要活下来呢,绝冰,等着我
  • 一乐瑶山

    一乐瑶山

    参加朋友甜蜜的婚宴,醉酒后,我居然穿越了,竟也在结婚,真是上天眷顾啊。可夫君在家里没地位,这就算了,还是个傻子。唉..要不要这么倒霉,更倒霉的是,有个奇怪的姑姑。说姑姑,还不如说比我还正牌....不行,我要翻身、我要翻身啦....新人新作,各位亲们点击、收藏、推荐都砸过来吧...
  • 纳米研究

    纳米研究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五前之魔主

    仙五前之魔主

    第一次写书,只为练笔,如果写的不好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