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委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一面努力发展生产,一面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大力支援抗日前线,为保卫家乡,保卫边区,最终打败日寇做出了贡献。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战中,盐池县曾掀起过4次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入伍青年达100多人。1941年至1945年,动员组织105人扩充和加强了盐池县骑兵游击队。另外,还组织了自卫军1853人,编为4个大队,21个中队,56个小队,其中基干自卫军333人。这些武装力量在前方英勇杀敌,在后方反特除奸,努力生产,其中不少人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生命。
盐池县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为开展宁夏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以前,宁工委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盐池县境进入国民党统治区的,遇有情况变化,也是通过盐池县境撤回边区。从宁夏送往边区的进步青年,也都首先通过盐池县境。盐池成为地下工作人员来往的联络站、转送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1940年以后,宁夏地下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盐池县便成为党在宁夏开展工作的主要基地。先后安置了从国民党统治区逃来的大量移民、难民和逃兵,为党开展宁夏工作建立了群众基础。抗战后期,负责宁夏党的工作的机关,如中共金灵工委、余庄子、红井子工作据点、河东工作组均设在盐池境内。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二区、五区区委,对宁夏党组织的工作给予了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盐池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把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设改造成为政治上进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地区,成为陕甘宁边区坚固的门户前哨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向往的地方。
四、固原地区的抗日烽火
抗日战争时期,固原地区党组织始终坚持斗争。1937年7月,中共陕甘宁省委撤销,固北县委隶属庆环分区党委领导。1938年4月,固北县委撤销,与固原县委合并。1940年5月,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白色恐怖下,中共固原县委以及统战区建立的区委组织均被迫撤销,地下党支部遭敌破坏,党的活动由公开、半公开转入地下。固原地区党的活动由中共平东工委领导,继续坚持斗争。
1937年10月,为适应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需要,根据中共庆环分区区委指示,固北县改县、区、乡苏维埃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阎志遵被选为县长,县委、区委各组织系统依旧,县委书记为高锡堂。1938年4月,中共庆环分区委决定撤销固北县委和县政府,固北县辖区分别与环县、固原县合并。中共固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在其存在的1年零9个月中,领导所属区、乡抗敌后援会和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37年7月,中共陇东特委决定将中共固原工委改为中共固原县委。李庭序任县委书记。下辖三岔区(下属3个乡,称巩固区)和麻子沟圈区(下属8个乡,称统战区),各区乡均设有抗日救国委员会。10月,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发展,便于开展统战区的工作,区乡抗日救国委员会一律改称抗敌后援会。l938年4月,固北县建制撤销,其所属的二龙山、草庙2个统战区下属的8个乡级抗敌后援会移交中共固原县委领导。l938年年底,二龙山区和草庙区合并为草庙区,下辖6个党支部,又在麻子沟圈区组建了陈坪、峁家堡子、红河党支部,在草庙区组建了堡子崾岘党支部。在这期间,中共固原县委领导区、乡各级党组织和抗敌后援会,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固原县军政当局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致使中共二龙山区委和中共草庙区委所属的6个党支部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区乡抗敌后援会组织全部解体。中共固原县委领导统战区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将已暴露身份的10多名党员干部撤入边区,将红河、麻子沟圈、陈坪、石家沟口、峁家堡子、堡子崾岘6个未暴露的地下党支部和68名党员隐蔽起来,交由中共平东工委领导。这6个基层党组织一直坚持隐蔽斗争直到固原解放。l940年春,国民党军队向陕甘宁边区设置五道防线,企图彻底封锁边区,限制共产党的一切活动。由于国民党的干扰破坏,中共固原县委无法继续开展工作,于l940年5月撤销。
中共固原县委撤销后,固原地区党的工作交由新成立的中共平东工委直接领导。中共平东工委初成立时,由原中共固原县委、新区工委、回民工委以及镇原县管辖的南三镇等党的地下组织组成。中共新区工委主要负责华亭、平凉、泾川一带的工作,吴铁鸣任书记。中共回民工委负责西海固、同心等民族地区的工作,李庭序任书记。中共平东工委书记吴思鸿,工委驻地先在马渠,l942年迁回三岔,以开小商店为掩护开展工作。中共平东工委的工作方针是精干隐蔽,蓄积力量,长期埋伏,等待时机。工作方式则是单线联系,易地领导,重点在集镇发展一些能发挥作用的共产党员,在农村一般不发展共产党员,隶属关系上谁发展归谁领导。1942年夏,吴思鸿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严克伦接任书记。1943年1月,严克伦到延安参加整风,李步瀛接任书记,这届工委一直工作到1946年。
工委向所辖各地区派特派员负责该地区党的工作,固原特派员艾青山在中共平东工委成立之前的l940年3月,已由回民工委派往固原。艾青山化名马德富,以卖布为名开展地下工作,人称“马布客”。中共平东工委在固原地区还设立了几个接待店,负责边区地下工作人员往来的食宿和安全。中共平东工委还以三岔为基础,开展了民族统战工作,对三岔地区居住的50多户回民,在经济上由边区政府和群众拿出一部分钱粮,帮助其安居乐业,并且成立回民自治乡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深深打动了回族群众的心,他们对共产党和八路军衷心爱戴,十分拥护。党组织经过充分了解和考验后,在回族群众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又把他们派往回民地区工作。这些党员通过民族、宗教关系,利用人地两熟的优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固原地区党组织中坚持时间长、工作成绩显著的是1936年6月在红河乡建立的抗敌后援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河党支部。由王兆鸿担任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下,红河党支部始终坚持秘密工作,隐蔽斗争,历时11年,不仅没有被敌人破坏,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考验,是宁夏坚持地下斗争时间最长的党支部。党员人数由成立时的3个党小组15名共产党员,发展到解放前夕的5个党小组52名共产党员,遍及红河乡的村庄。党支部十分注意加强组织纪律,要求党员,不准喝酒、不准存财、不准撒谎、不准泄露党的机密。在斗争中,党支部积极收集情报,散发传单;多次接待和护送组织上派到敌占区工作的同志;注意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捐、抗粮、抗丁;打击作恶多端的乡保长。
1939年1月至l941年6月间,聚居在海原县、固原县的回族和部分汉族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的影响下,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残暴统治,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先后在回族青年马国瑞、马国璘、马英贵、马思义等人领导下,接连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从海原县的白崖、固原县的沙沟(今均属西吉县)和上店子一带发动,波及到今甘肃、宁夏的隆德、静宁、会宁、化平(今泾源)、张家川、庄浪、华亭、秦安等8县回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历时100多天,参加暴动的农民最多时达2万多人。起义农民主要用大刀、长矛、斧头做武器,前赴后继,同国民党正规军、地方武装等进行了英勇搏斗,共消灭2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1000余支(挺)。起义虽然最终在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围剿和政治诱骗下失败了,但是,它用鲜血谱写了回族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它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促进了回族人民的新觉醒,推动了甘肃、宁夏地区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海固三次回民武装起义,虽然是回族宗教界爱国人士和回族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因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剥削和民族压迫而自发组织的以反蒋抗日为主要目标的斗争,但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政治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海固地区地处六盘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长征途经和1936年西征转战和红军长征会师的地方,又与陕甘宁边区相毗邻。红军在这里播下的革命火种,使海固地区的回族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起义军提出的“成立回族独立军”、“回民单独组织自己的抗日武装”、“成立陇东回族自治政府”等口号,显然是受到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而提出来的。正是在这些影响的驱动下,第三次起义失败后,马思义等人把奔赴陕甘宁边区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
1941年6月9日,海固第三次回民起义失败后,马思义等带领余部230多人,日夜兼程,于10日傍晚到达陕甘宁边区的环县庙儿掌,寻访八路军部队,受到了热情欢迎和款待。不久,党中央派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司令员萧劲光从延安专程来看望他们,并赠送了“浩气长存”的锦旗,表达了对海固起义的高度评价以及对死难义军的深切悼念。
7月,党中央安排马思义、马智宽等去延安参观访问。7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礼堂亲切接见了马思义、马智宽。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海固地区回民三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你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今后要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进行斗争,共产党也一定帮助回族人民得到解放,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使马思义等人深受鼓舞,也给正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起义官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随后,中共中央将这支义军命名为“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骑兵团”,驻扎陇东。任命马思义为团长,派回族干部杨静仁,马克分别担任部队政治教员和文化教员。
新组建的回民抗日骑兵团,干部战士的出身、经历与思想状况都比较复杂,多数人愿意来边区是因为希望八路军帮助他们打国民党,报仇雪恨,但后来听领导讲,国共合作时期,八路军不能打国民党,便大失所望,加之思念家乡和亲人,受不了革命军队的纪律约束和清苦,又受坏人挑拨,很多人要离开革命队伍回海固家乡。党组织获悉这一情况后,劝阻他们不要回去,但回骑团大多数人执意要回海固看望家人。在此情形下,中共陇东地委提出在曲子成立一个留守处,专门收留老弱伤病员,并表示欢迎回去的人遇到危险时再回来。党组织不仅送给他们路费,还将他们送出边区。可当部队回到家乡白崖、沙沟,耳闻目睹的却是一片触目惊心的惨状,并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马思义悔恨不迭,率余部30多人返回边区。受挫回来,大家既伤心又惭愧,觉得无颜再见首长。但是党组织一如既往,满腔热情地欢迎他们归来,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下,回民抗日骑兵团的干部战士真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他们的靠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扎根边区,努力学习,提高觉悟,加强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为死难者报仇。
杨静仁、马克一面给战士讲授中国革命的方针政策,一面教战士读书识字,学习文化,开展文体活动。党组织还派出十多名回族干部和党员到回骑团言传身教。边区联防司令部选派优秀军事教员给干部战士讲战略、学战术、练马术、习刺杀、识地图、用地形,整个部队一派革命生机。回骑团的马术表演还被拍成电影,在边区放映。在大生产运动中,回骑团开荒种地2000多亩,实现了粮、油、肉、菜自给,达到了“耕三余一”的要求,自己纺纱织布、挖窑洞、盖房子,解决了食宿问题,抽出骡马跑运输,补充给养。边区宣传队把回骑团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事迹编排成节目,广为宣传。1946年3月,马思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骑团里还先后发展了6名共产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回民抗日骑兵团的大多数指战员从仅有反抗意识和复仇心理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骨干。
这支回族武装力量,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而英勇战斗。全国解放后,改名为“甘肃军区回民骑兵团”,他们在密切共产党和回族群众的关系,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保卫民主改革、进行经济建设立下了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