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三不随,随了家不兴”,这三种礼,千万不要随!在生活中,要牢记了
随礼,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份子钱”,也就是红白喜事中的“随份子”,是传统风俗中的一种礼数。
但现在随礼多用在喜事上,白事随份子钱,叫“帛金”而不叫随礼,这也是对逝去者的一种尊重,听起来也比较适合白事的场景。
随礼,意义和送礼差不多,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的沟通,但主要是用在一些喜事上来。
以前的随礼,主要是在婚事上,被邀请的人前去,都会随礼,有物品,也有金钱,都是庆贺喜事的一个心意。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随礼都是金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礼不单单是婚事了,出现了很多要随礼的喜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所以在生活中,有些随礼是不能随的,随了只会消耗自己的钱财。
所以说“礼有三不随,随了家不兴”,这三种礼,随了只会消耗自己的钱财,还不讨好,所以在生活中,千万不要随这三种礼。
01
敛财之礼——不要随
敛财之礼,也就是以各种名头喜事,来宴请亲戚朋友同事等,来赚取随礼的前,就好像《大红包》电影里面演的一样,什么“份子钱”都有,这就是敛财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颠覆三观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些道德败坏之人,以巧夺名目之名,办各种宴会,专门赚随礼钱,小事大摆宴席,看似庆祝,实就是为了“敛财”。
这种礼,我们就不要随了,随了只会劳神伤财毫无意义,搞不好,一年就随了几个月的工资了,还滋长这种道德败坏之事。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小事大摆的宴席,我们最好拒绝,如果随了,那你就有去不完的宴席,随不完的礼,真的是钱走财散。
02
无回礼的——不要随
随礼之所以叫随礼,这是因为,你这次去了,下次你办喜事,所收到的随礼和你随出去的礼是同等价值或者相近的价值。
就好比你参加亲戚的婚宴,随两百,那么下次你举办婚宴的时候,你的亲戚也是随同等或者相近的“份子钱”,这样的有回之礼,才是真正的随礼。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能收更多的随礼,不管认识多久或者多久不联系,统统发出邀请,来就能收多点,不来也没关系,并且往后他们要摆喜宴,也不会邀请带我们,又不用回礼,所以我们这种礼我们就不要随了。
这种喜宴,如果我们遇到,大家合在一起随礼即可,没必要自己一个人随,这样又不显得没有礼数,又不影响彼此以后会接触到。而如果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就不要随了,随了也白随。
03
无邀请之礼——不要随
俗话说“白事不请自到,红事不请不到”,有些宴席,没有请到我们,我们是不能不请自到的,这会被认为,没有礼数。
并且没有请到你,一般都是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到请你的地步,所以这样的宴席,我们就算知道了,我们也不用随这礼的。
就算你们彼此之间关系,你感觉很好,但是没有邀请到你,你也不能去参加,也不能叫人替你随礼,这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会让人家尴尬,所以没有邀请的喜宴,我们是不能去和随礼的。
结语:
随礼是交际中的一种礼数,但不能作为敛财的工具,对于一些“万恶的随礼”,我们要勇于拒绝。随礼,是一种祝福,是一种沾喜气的行为,随礼不管多少,有心即可,不可攀比、重礼,否则劳神伤财。
美酒珍藏1700年,古人粪便如今成国宝,这25件出土文物,件件离奇
艺述史官方原创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证明随着三星堆等古代遗址的发掘和一大批博物馆的建立,人们对文物的兴趣越发浓厚。说起文物,倒还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难解的金字塔建造之谜,令人匪夷所思的兵马俑工艺。再比如有国家挖出古代文物真品,却始终怀疑是伪造的,直到后续相关文物出土,才不得不承认是真品,为何他们不想承认文物是真的?还有人类粪便和面包居然能保存上千年而不腐烂,变成化石?紫网2023-10-15 16:34:310000头七应该从哪天开始算?头七又有什么讲究?你真的了解吗
头七在中国丧葬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对逝者进行祭奠和悼念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头七的起始时间和相关的讲究,很多人可能存在疑惑和不清楚的情况。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头七的具体起算日,以及相关的讲究。头七的起算日,是根据逝者离去的时间而定。小橘子谈生活2023-07-30 14:47:080000雪域高原上十三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
达赖喇嘛,最初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赠给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1、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1391年-1474年):出生于今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乌斯藏萨迦寺附近的协多达错地方。自幼牧羊,15岁在纳塘寺出家为僧,师从格鲁教派宗喀巴大师。兰州家长2023-07-31 10:33:020000最积“阴德”的10件事,要多多去做!
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想被人知道,就跟没有做过一样,这样所积的德,就叫“阴德”。做了好事,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就叫阳德。阴德的回报,是天报,会数倍于阳德,所以古人都劝诫我们:“要多积阴德”。下面十件事,就可以为我们积阴德,大家要多多去做!一、尊重他人一声佛号一声心2023-07-30 14:05:560000“母亲来养老后,我越来越讨厌她了”43岁阿姨哭诉经历,句句扎心
艺述史官方原创但愿所有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01中国老人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那就是“养儿防老”,虽然有点传统,但他们认为在儿子家养老总比在女儿家舒心。毕竟儿子的家是儿子的,女儿的家却是女婿的。但孝顺二字从不分性别,43岁的廖阿姨去年打算把67岁的老母亲接到家里来养老,父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母亲年龄也大了,她实在放心不下。新用户6516h3hB2023-07-28 17:56: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