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140

浅谈二战海面最强大的战舰主炮与弹药

胡侃杂史胡侃杂史2024-03-08 09:09:360

1942 年 7 月 26 日,武藏主炮

历史上最大的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了大型口径火炮的重要性。同时,口径竞赛不仅在陆地上进行,也在海上进行。几乎所有海上强国都在为他们的战列舰开发强大的火炮系统,这些系统应该使舰艇在敌人面前具有优势。

许多国家能够为其水面作战舰艇开发口径超过400毫米的火炮。日本人走得最远,用460毫米口径的海军火炮武装了“大和”级战列舰。正是日本海军火炮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参战舰炮中最大的和最强大的。

与此同时,美国征服了406毫米口径,他们在其战列舰上大量使用这种口径的火炮。德国和苏联也制造了406毫米海军火炮,但它们最终没有装备到舰艇上。德国人至少制造了12门406毫米火炮,所有这些火炮都仅用于岸防。苏联制造了自己的406毫米海军火炮B-37。作为试验性炮塔装置MP-10的一部分,这门火炮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

主炮“大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强大的海军武器是日本海军460毫米口径舰炮。该炮装备在两艘最著名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和“武藏”上。原本还计划将其安装在“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信浓”上,但“信浓”后来改建为航空母舰,主炮也就没有安装。

大和号战列舰主口径的后炮塔,配备 460 毫米 94 式火炮

日本从 1934 年到 1939 年开发了 460 毫米海军炮,由工程师 S. 哈达领导。这种独特的海军火炮是在最高机密的情况下开发的。该武器被采用为 40-SK Mod. 94。该设计一直保留到战争结束,是误导的一部分。

日本海军为保密该火炮系统采取的措施是史无前例的。直到战斗结束后,美国人才得知“大和”级战列舰的真正口径,在此之前,他们认为最先进的日本战列舰装备了 406 毫米炮。

新炮的生产从 1938 年到 1940 年在日本进行。在这段时间里,成功制造了 27 根炮管,其中包括两根用于进行试验场测试的炮管。三门炮的六个完整的炮塔安装在“大和”号和“武藏”号两艘战列舰上,其余的炮管用于进一步装备第三艘该型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的三门炮炮塔重 2510 吨,加上弹药重 2774 吨,这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驱逐舰的排水量。为 460 毫米炮开发了穿甲弹和燃烧弹。后者本质上是防空弹药,含有 600 个碎片和 900 个燃烧元素。91 型 460 毫米穿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最重的炮弹。它的重量为 1460 公斤。

94 型 460 毫米海军炮可以将重达 1.5 吨的炮弹发射到 42 公里的最大射程,射程为 11 公里。炮弹的初始速度为 780 到 805 米/秒。武器的最大射速为 1.5 到 2 发/分。俯仰角度为 -5 到 45 度。

460 毫米海军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强大的海军火炮之一。它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击沉任何当时的战舰。然而,它也非常昂贵和复杂,这限制了其生产。

在战争期间,460 毫米海军炮在多次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帮助“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击沉了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然而,它们也导致了“大和”号和“武藏”号的沉没。

武藏号战列舰460毫米主炮塔测试期间的鼻部炮塔,1942年5月-6月

94型舰炮(40-SK型号94)炮管长度为 45 倍口径,超过 20 米。炮管和炮闩的重量超过 165,000 公斤。该火炮系统的炮弹具有良好的穿甲能力。在 20 公里的距离上,大和号 460 毫米穿甲弹可以穿透 566 毫米的垂直装甲。

专家们认为日本海军 94 式海军炮非常可靠。最强大的日本战列舰的火炮系统没有出现复杂技术常见的“小毛病”。然而,这仍然无法让这些炮和战列舰发挥作用。两艘日本超级战列舰都是为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作战而设计的,最终都成为了航空兵的牺牲品,没有能够给对手造成任何重大损失。

德国超级战列舰的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建造了两艘“俾斯麦”号和“提尔比茨”号战列舰。这两艘战列舰都是在战争开始后才服役。然而,它们的主炮口径只有 380 毫米。这虽然也是威力强大的火炮,但当时许多德国的对手已经配备了口径更大的战列舰。

为了在海上扳回一局,德国计划建造六艘“H”级战列舰。根据 1939 年的雄心勃勃的造船计划(因此也被称为“H-39”项目),这些新战列舰将比“俾斯麦”号更大。它们的主炮将是 406 毫米或 420 毫米。

“H”级战列舰的设计非常先进。它们的排水量将达到 72,000 吨,长度将达到 280 米。它们将装备 8 门 406 毫米或 420 毫米主炮,并配备先进的火控系统。

然而,由于战争的进展,以及盟军的轰炸,德国最终只建造了“H-39”项目的一艘原型舰“H-39”。这艘战列舰于 1939 年开始建造,但在 1943 年被盟军轰炸摧毁。

挪威特罗内斯炮台配备40 cm SKC/34型舰炮炮塔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开发了这些火炮系统。它们由克虏伯公司制造,并于 1934 年准备就绪,与俾斯麦号的 380 毫米火炮一样。406 毫米火炮被命名为 40 cm SKC/34。该项目还计划将其炮管扩展到 420 毫米,用于“H”级战列舰的发展。

由于“H”级战列舰的建造被取消,这些火炮仅用于岸防。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只建造了两艘“H”级战列舰的船体,其他船只甚至都没有开工。该项目已于 1939 年 10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被取消。

到那时,克虏伯公司已经制造了 12 门 406 毫米火炮。其中包括一门试验炮、三门舰炮和八门岸防炮。最终决定将所有火炮用于岸防,成为德国最强大的岸防炮台的基础。

40 cm SKC/34 火炮的口径为 406.4 毫米,炮管长度为 52 倍口径。仅炮管和炮闩的重量估计为 159,900 千克。炮闩为水平楔形炮闩。在舰炮版本中,为了方便装填炮弹,炮闩必须向不同方向打开。炮管的最大仰角为 52 度。海军和岸防版本的另一个区别是装药室的大小。舰炮的装药室为 420 立方分米,岸防炮的装药室为 460 立方分米。

406 毫米火炮的炮管寿命估计为 180 到 210 发。可以使用重 1030 千克的穿甲弹、半穿甲弹和破片-高爆弹作为弹药。它们的最大飞行速度为 810 米/秒,最大射程可达 42 到 43 公里。火炮的最大射速可达两发/分。

Батарея Lindemann. Немецкий часовой на посту возле 406-мм орудия

406 毫米岸防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强大的岸防火炮之一。它们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敌舰造成严重威胁。

1942 年,德国专门为岸防炮开发了轻型破片-高爆弹。这些重 610 千克的弹药在炮管最大仰角时可以达到 1050 米/秒的飞行速度,最大射程达到 56 公里。

岸防炮的 406 毫米火炮安装在 Schiessgerät C/39 单炮座上,可以俯仰 5 到 52 度。为了提供额外的保护,它们被覆盖了混凝土炮座。装甲炮塔位于埋入地下超过 11 米深的混凝土炮座的环形庭院中。每门火炮的计算机由 68 人组成,其中包括 8 名军官。

德国人在法国桑加特附近的一家小镇附近部署了一个三门炮的炮台。该炮台被命名为“林德曼”。从 1942 年秋季开始,该炮台向英国的多佛和多佛海峡开火。从 1942 年到 1944 年(直到加拿大军队占领炮台的位置),共向多佛发射了 2226 发炮弹。

德国人还在挪威部署了两个炮台。1941 年,他们向那里运送了 8 门火炮,但其中一门在运输过程中沉没了。德国人使用装备 406 毫米火炮 40 cm SKC/34 的岸防炮来保护纳尔维克和特罗姆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火炮被挪威军队接管。它们最后一次开火是在 1957 年,并在 1964 年被拆除。

苏联级战列舰的主要口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和德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军发展计划。根据批准的“大海军和远洋舰队”建设计划,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初下水了四艘“苏联”级 23 型战列舰。苏联战列舰本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强大的战列舰,但没有一艘被建成。

“苏联”级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 75,000 吨,长度为 290 米。它们将装备 406 毫米口径的主炮,每座炮塔三门,总共十二门。这些主炮的最大射程为 45 公里。战列舰还将配备 152 毫米和 100 毫米的副炮。

“苏联”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受到了苏联工业基础薄弱的限制。到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时,只有一艘战列舰“苏联”号的船体才完成了一半。战争期间,苏联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建造其他舰船,因此“苏联”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被完全停止。

37 年,新克拉马托尔斯克工厂车间 MP-10 单管实验装置中的 B-1939 加农炮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停止了建造战列舰。当时,首艘战列舰“苏联”号的建造进度为19.44%。虽然战列舰最终没有建成,但其主炮却得到了开发。苏联超级战列舰的火炮系统以406毫米海军炮B-37为基础。计划为战列舰装备9门这种主炮,分布在3座炮塔中。

由于1941年7月苏联停止了“苏联”级战列舰项目的实施,因此对海军炮B-37和其炮塔MK-1的进一步开发工作也被搁置。然而,已经建成的单管试验装置MP-10,配备406毫米海军炮B-37,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在战争期间,该炮向德国军队发射了81枚炮弹。

第一门B-37炮于1937年12月准备就绪,炮管由“巴里卡德”工厂制造。总共生产了12门炮和5个炮架,以及一批炮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其中一门炮作为试验装置MP-10的一部分,部署在列宁格勒附近的科学研究炮兵试验场(列宁格勒郊区)。

由于该装置重量巨大,无法撤离,因此它参加了对涅瓦河畔城市的防御。该装置被改装为可以进行全方位射击,并加固了装甲。1941年8月29日,苏联的406毫米炮就对进攻的德国军队发射了第一炮。

来自 B-406 的 370 毫米弹丸。圣彼得堡海军博物馆展览

被这门火炮的炮弹击中是非常不愉快的事情。重达1108公斤的406毫米穿甲弹会在其后留下直径12米、深达3米的弹坑。根据火炮仰角的不同,射速应为每分钟2至2.6发。焊接炮管的寿命为173发,在试验中得到证实。火炮的最大射程约为45公里。

B-37火炮的炮管重量(连同炮闩)为136690公斤,炮管长度为50倍径。火炮的仰角范围为-2至 45度。计划使用穿甲弹、半穿甲弹和高爆弹进行射击。但高爆弹最终没有开发出来。穿甲弹的初速为830米/秒,重达1108公斤。在5.5公里的距离上,这种炮弹可以保证穿透厚度614毫米的装甲板。

战争结束后,MP-10试验装置继续用于试射新弹药,一直到1950年代和1960年代。至今仍保留着一座配备B-37火炮的装置,仍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列宁格勒炮兵试验场。

在这里还可以提到英国的“罗德尼”和“纳尔逊”号战列舰,它们的主炮为9门(3×3)406毫米/45。

这两艘战列舰都是在1940年代建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它们的火炮威力与“苏联”级战列舰相当。

罗德尼号和纳尔逊号战列舰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多场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表现证明了其强大的火炮威力。

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主炮为8门406毫米炮,分布在四座炮塔中。

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和爱荷华级战列舰的主炮为9门406毫米炮,分布在三个三联装炮塔中。

在照片中,“西维尔尼亚”号战列舰(BB-48)“北卡罗来纳州”,“南达科他州”,“爱荷华州”级战列舰配备了3x3-406毫米火炮。

美国是唯一一个将406毫米炮大量用于战列舰的国家。科罗拉多级、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和爱荷华级战列舰都装备了406毫米炮。

德国和苏联也研发了406毫米炮,但最终没有安装到战列舰上。德国至少生产了12门406毫米炮,但都用于岸防炮。苏联研发了406毫米海军炮B-37,并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使用了它。

苏联的406毫米海军炮B-37是一门非常强大的炮。它可以发射重达1108公斤的穿甲弹,在5.5公里的距离上可以穿透厚度614毫米的装甲。

美国18英寸/48倍径Mark 1型海军炮是一种巨大的炮,口径为457.2毫米。它是美国海军在1920年代研发的,最初是为了装备超级战列舰。然而,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这些战列舰最终没有建造。

Mark 1型炮可以发射重达1225公斤的穿甲弹,在20公里的距离上可以穿透厚度510毫米的装甲。它还可以发射重达1056公斤的半穿甲弹,在18公里的距离上可以穿透厚度406毫米的装甲。

对半穿甲弹的描述修正:半穿甲弹是一种介于穿甲弹和高爆弹之间的炮弹。它具有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和高爆弹的爆炸能力。半穿甲弹的弹体通常比穿甲弹轻,但比高爆弹重。半穿甲弹的设计目的是兼顾穿甲能力和爆炸能力。它可以穿透一定厚度的装甲,并在装甲后爆炸,造成更大的破坏。半穿甲弹是一种所谓的“较轻”(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穿甲弹,具有较薄的弹壳杯,因此炸药量增加。由于设计的“轻巧”,PBB穿透了更薄的装甲。

94型舰炮(40-SK型号94)(日本,1939年-1941年)

460毫米舰炮是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海军舰炮。它装备在“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和“武藏”上,也计划装备后来改为航空母舰的“信浓”号战列舰。为了保密,它被正式命名为“40-SK型94”。

日本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发超大口径舰炮,作为“13号舰”的一部分。为此,制造了两门480毫米口径的炮,其中一门在试射中发生爆炸,另一门幸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落入美国人手中。这门炮的炮管长45倍口径,可以发射1750公斤重的炮弹。然而,当1934年提出为未来战列舰装备舰炮时,480毫米口径的炮被认为太重太笨重。然而,日本海军要求装备比“长门”级战列舰的410毫米口径炮更强大的炮,以在火力上压倒美国战列舰,美国战列舰计划装备406毫米口径的炮。

这门炮是在1934年至1939年间由工程师S.哈达领导研制的。日本海军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保密措施,美国人直到战后才知道“大和”级战列舰的炮口径。在此之前,他们认为日本最新的战列舰装备的是406毫米口径的炮。

在制造460毫米舰炮时,采用了先进和过时的两种炮术技术。炮管由四根钢管组成,其中内部钢管采用离心铸造法制成。外层则采用了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炮的结构,由钢管制成,并缠绕着钢丝。这种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末被认为过时了,但总体而言,炮管结构似乎足够牢固。炮管有72个均匀的膛线,深度为4.6毫米。

这门炮的射速为1.5到2发每分钟。这是因为炮弹的装填是在固定的 3°角进行的,需要时间将炮管返回装填线。炮的瞄准由液压驱动。待命的弹药存放在炮塔底座内,由三部升降机送到炮管处。设计中只考虑了有限的安全措施,但经过良好训练的人员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总体而言,作为一种炮术系统,460毫米舰炮表现得非常可靠,没有出现新技术常见的“幼儿病”。

生产商:日本海军库雷海军工厂 制造数量:27门 服役时间:1941-1945

炮身参数

炮种:40-SK Mod. 94

口径:460毫米

炮管长度:20700毫米/45倍径

炮室容积:480立方分米

炮身重量(含炮闩):165000千克

炮弹重量:高射炮弹(Type 3):1330千克穿甲弹(Type 91):1460千克

炮弹初速:780-805米/秒

装填方式:药筒式,机械化

射速:1.5-2发/分钟

炮塔参数

炮塔总重:2510000千克

炮管间距:3050毫米

后坐距离:1430毫米

炮管俯仰角度:-5°/ 45°

垂直方向最大转动速度:10°/秒

水平方向最大转动速度:2°/秒

最大射程:42030米

射高:11000米

炮塔装甲:炮塔正面:650毫米炮塔侧面:250毫米炮塔顶部:270毫米

每门炮弹基数:100-120

弹药

460毫米穿甲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海军一直在寻找新的、有时是奇怪的方法来获得对潜在对手的数量优势。这也适用于460毫米炮的弹药。这尤其是460毫米穿甲弹91型。日本海军对这款炮弹寄予厚望,认为它将在与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预定决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923年,日本专家在对未完工的“土佐”号战列舰进行试射时,萌生了研制新型穿甲弹的想法。在射击最新的410毫米炮弹时,其中一枚炮弹落入水中约20米处,“土佐”号的船舷下方3.5米处,穿透了船舷并在弹药库中爆炸。由于弹药库是空的,“土佐”号没有沉没,但进水量约为3000吨。然而,在战斗条件下,这种命中将是致命的。考虑到这种命中的可能性,日本炮兵开始研制能够在未命中的情况下击中敌舰的特殊炮弹。其中之一就是91型。

91型穿甲弹重1460公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使用的最重穿甲弹。弹头装药量为1.5%,约为22公斤。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不是460毫米炮弹的最大可能重量。美国专家指出,如果按照他们的标准设计这种炮弹,其重量将约为1780公斤。此外,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457毫米穿甲弹也应重达1720公斤。但是,91型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它的重量。

该炮弹专门设计为潜航,并应在水下保持运动轨迹。为此,它采用了特殊的结构。炮弹的穿甲头部由两部分组成。外部部分具有常规穿甲弹的形状,并用细杆连接到内部部分,这些杆在接触水时会断裂,然后外部部分脱落,露出内部部分。后者具有特殊的扁平形状,可让炮弹在水下潜行50米,然后才开始下沉。整个双重结构由薄弹道帽盖住。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炮弹的引信延迟非常长,为0.4秒。据推测,这将使炮弹能够成功穿透船舷并在水下爆炸,即使经过50米的水下行程。但是,如果炮弹直接命中船只,则需要120-150米的时间才能爆炸,这已经足以穿透轻装甲或无装甲目标。

460毫米普通型91式3型高射炮弹

另一种460毫米炮弹也具有非常独特的结构,即普通型91式3型。它实际上是一种高射炮霰弹,重1360公斤。它是一个中空的薄壁圆柱体,内部填充了八层圆柱形杀伤元素。破片元素是钢棒,燃烧元素是充满燃烧混合物的空心管。炮弹中总共有900个燃烧元素和600个破片元素。弹头的延时引信可以设置为0到55秒。当引信被触发时,位于炮弹末端的炸药被引爆,将杀伤元素散布到相当远的距离。燃烧元素大约在0.5秒后点燃,产生5米长的火焰,温度约为3000摄氏度。91式3型炮弹的爆炸产生了很大的感官效果,但实际的杀伤效果却很有限。日本海军拥有各种口径的这种类型的炮弹,但美国飞行员对这种炮弹的评价是“有效但无效”。

有效但无效:美国飞行员对91式3型炮弹的评价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他们承认这种炮弹的爆炸产生了很大的感官效果,并且能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炮弹的实际杀伤效果却很有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