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263

全国著名道教宫观——武当山玉虚宫

智宇张瑾智宇张瑾2024-02-17 10:12:430

玉虚宫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的武当山脚下的武当山镇,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玉虚宫建成后,永乐皇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玉虚宫作为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的大本营——“三公”行辕,明清两代常有军队扎营,故俗称老营宫。

玉虚宫位于武当山北麓5平方公里的盆地之上,从东天门、北天门的位置看,武当山城区都是玉虚宫的范围,众山周护,剑河环绕,地势开阔,是武当山旅游集散地。

北天门 很多人都说这是玉虚宫的宫门。不对,这不是宫门,准确的说是玉虚宫外围的天门。凡人只能从天门前路过,怎么能一下子就看到神灵居住的宫门呢?但即便是天门,看看这八字琉璃影壁和台基,也足以表明这道门背后的玉虚宫是何等样的规模和等级。北天门是三洞单檐歇山砖门,黑琉璃顶(真武大帝北方主黑)。

一般这种建筑在明清皇家礼仪建筑中很常见,比如说皇陵的正门、坛庙的大门,总之都是重要坛庙陵墓的正门。一般来说能用这种大门的百分之百有皇家背景。北天门前是两座碑楼,武当山道教宫观中这种体积巨大的碑楼很多。这两座是嘉靖皇帝立的。嘉靖是职业道士,他在位期间是武当山道教最后的辉煌期。

宫门为石雕须弥座,拱券三孔,砖木结构,两侧建八字墙,上嵌琉璃琼花图案,下为琉璃琼花和石雕须弥座。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规制谨严,院落重重。现存建筑及遗址主要有2道长1036米的宫墙、两座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这些残存的遗址,到今天仍有很强的感染力,颇值得观赏。

玉虚宫曾为张三丰修炼之地。张三丰曾预言“武当异日必大兴”。果然,明永乐十一年(1413)永乐皇帝敕建玉虚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描述其曰“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可见当时规模宏大。

宫门龙虎殿 当然原来那个早就没了,这个是近年来修复的,工艺还不错,采用明朝初年的做法和彩画。主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中轴对称布局,为五进三城:外乐城、紫禁城、里乐城,三城都有各自宫墙间隔连围,形成等级鲜明,规模宏大的宫城,俗有“七十二院落,七十二井,这院不吃那院水”之说。

按周礼天子五门、左右东西宫格局布局,充分的显示出道教在明朝地位,被古人誉之“山中甲宫”。玉虚宫前宫正殿前竖碑两座,后宫地势与前宫殿脊齐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于后宫五十米左右,有塔四座,其中三座并列成“一”字,相隔约七米。建筑形式相同,八角形,砖结构,高越七米。

主体建筑仿故宫“三朝五门”制,平面布局呈三路五进,沿中轴线利用青石崇台层层迭砌递进,营建山门、龙虎殿、朝拜殿,最终把玄帝大殿推向高潮,以父母殿作精悍的结尾。

同时又横向扩展,营建东西御碑亭(四座,北天门内外各有两座御碑亭)、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廊庑、观星台、启圣殿、元君殿,企图将群体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有致,形制绳墨合度,院落蔓延相通的建筑格局,不仅体现了明代建筑凝重、严谨的风格,更隐喻着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玄妙思想。

二宫门外还有两座碑亭,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亭内各置巨大的赑屃(传说为龙王的六子)驮御碑。碑亭中的石碑高6米,宽2.35米,厚0.76米,通高9.03米,它们的重量各达100多吨。这两座碑刻,一座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保护武当山道教的一道“圣旨”,一座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大岳太和山和山道宫之碑”。在永乐十六年刻的碑文中,永乐皇帝引用道教经典叙述了“真武大帝”和武当山的关系,宣称他父亲朱元璋和他取得天下,都曾得到真武神的阴助默佑,因此在武当山建造宫观,表彰神功,报答神恩。

宫之内外铺以配殿、道院、楼阁,其间以小巧精致的亭、台、池、坛作穿插衬托,着力塑造出群体建筑烘托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体建筑映衬群体建筑的井然有序,可谓独具匠心。

玉带河自内乐城穿城而过,恰似一根飘逸的玉带飞扬在龙虎殿前,其上修建仙源桥,两侧立莲瓣石榴头拦望施以护栏。

门前是石雕饰栏台阶,朱碧交辉。进入宫门,十分开阔,为约2.5万平方米的大院落,中间青石铺路。

正中间的青石尺寸较大,规格整齐,两边的青石则差一些,说明当时等级森严。穿过曲折蜿蜒的玉带河,层层高台之上分别为龙虎殿、朝拜殿、正殿和父母殿。

宫内外有四座碑亭,巍然对峙,亭内置石雕赑屃驮御碑,大小不一。最大赑屃通长6.06米,高2.85米,宽2.35米,御碑高6米,宽2.35米,通高9.03米,重达百余吨。

四座赑屃驮御碑上分别刻着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碑文和明世宗《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重修宫观》碑文。

碑文书体隽永圆润,碑额浮雕蟠龙,矫健腾舞。赑屃驮御碑,俗称“龟驮碑”,其实赑屃不叫“龟”,而是“赑屃”或“负屃”,为古代神话“龙生九子不成龙”中的第八子,善负重,皇帝以之作碑趺,象征江山稳固。

这几座赑屃雕刻精细,造型逼真,其甲壳、肌肉有明显不同的质感,腿脚有用劲负重之神态,尾卷一盘,呈使劲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状,形体完美,是国内外罕见的石雕艺术品,极为珍贵。

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宫,明代,武当道教常在这里举办规模宏大宏大、气氛庄严的斋醮活动。

在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七月,明成祖朱棣以 武当山宫观告成,命正一嗣教真人、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玉虚宫提点任自垣等在玉虚宫修建“金箓报恩延禧普渡罗天大醮”七昼夜,登坛法众、登坛执事官员达 五十多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十二月,明孝宗在玉虚宫修建“吉祥好事”斋醮,长达49昼夜,花费白银3000多两。可以想象玉虚宫当时那张灯结彩、鼓乐声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繁荣场面。

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玉虚宫发生了毁灭性火灾,其轴线主要建筑均遭火劫。百年后,即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属建筑一并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沙泥直泄玉虚宫,大片房屋被吞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

《武当山志》记载:最大的赑屃通长6.06米,高2.85米,宽2.35米;御碑高6米,宽3.5米,通高9.03米,重达100多吨,是国内罕见的赑屃驮御碑,比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长陵的赑屃驮御碑要高大完美得多。

外乐城:泰山庙,御碑亭。

紫禁城:宫门,宫墙,小宫门玉带河,玉带桥,御碑亭。

里乐城:琉璃八字墙,小宫门,宫墙,琉璃焚帛炉,神坛,父母殿。

内罗城、大宫门、、碑楼、云堂等43间庙房和龙虎殿、十方堂、大殿等建筑基址等。大宫门砖木结构,面阔14.2米,进深7.8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三道拱券门,石雕琼花须弥座,门前为青石海墁月台,周围设石望柱和栏板。两山接八字琉璃琼花壁及宫墙,紫禁城宫墙周长1036米,高6.22米。紫禁城内外共设御碑楼4座,左右对称,楼顶木结构无存。四碑楼内还附立明皇室历代祭祀碑20余通。

玉虚殿后清代父母殿。父母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出家前的父母,也就是静乐国的国王和王后。明代的父母殿早没了,这个是清代的。清代的时候武当山失去了皇家的援助,而清皇室碍于真武大帝是明朝皇室保护神的关系,对武当不便过多关注。所以清代修建的父母殿完全采用当地民间做法,规模不算小,但做法简直就是财主大院的做法,完全无法与初建时候相比。

玉虚宫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叹为观止,同时在选址和布局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观念,堪称一绝。该宫建筑由皇室工部设计,注重环境选择,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外山环抱者,风无所入,而内气聚。外山亏疏者,风有所入,而内气散。气聚者昌,气散者衰。”

玉虚宫选址于群山环抱,内聚盆地,其地势广阔,且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巧妙利用山水,与风水术中所要求的主山、案山、朝山、水口一应俱全,地势殊胜,藏风纳气。

风水学中讲究“玉带揽腰,气界水则止”,意思是天地的生气可以用水,使它停留住。因此,在建筑前有环抱的水,就可以使气凝聚在住宅前,此法为理想的聚气模式。

玉虚宫内乐城的玉带河便采取了此种聚气之法。然而,美中不足之处也有,玉虚宫前地势过于开阔,易走气势,古代风水师便在玉虚宫后山深埋四个“镇山石鼓”以镇风水。通过“堪舆”择地布局,群体建筑在体量和规模上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不仅有着“玄之又玄”的玄学色彩,又着实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宫殿,在明代这里就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相传最大的一次是在明永乐22年(1424)举办的一次皇室斋醮活动,长达7个昼夜,祭坛执事的官员达50多人。

玉虚宫大殿修复工程于2007年5月启动,经过5年的保护性修复,玉虚宫宫墙、御碑亭、山门、龙虎殿、玉虚殿、玉带河、宫内石板地面等工程已经完工。该修复项目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办法,严格遵循文物维修的方式和原则,由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

2012年9月底,武当山玉虚宫大殿修复落成典礼在玉虚宫隆重举行。

2012年10月16日,武当山大兴六百年罗天大醮在这里举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