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834

全国著名道教宫观——王母宫

智宇张瑾智宇张瑾2024-02-10 08:09:510

王母宫,又名回山王母宫,乃西王母祖庙,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唐宋初、明嘉靖年间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

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出发,由民间经理会第三次筹划建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一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

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关于西王母众说不一,一说西王母姓杨,名回,乃远古时华夏族西部的一个氏族国首领。

另一说是《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是天帝的女儿,戴着图腾面具统治部落的女首领,而在《汉武帝内传》中对西王母的容貌描述为:“视之年可30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1999年在泾川召开的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她是中华民族的女神、美神,西王母逐渐衍变成王母娘娘后,更成为中华民族神殿中的显赫尊神。泾川既是西王母的出生地,又是发祥地,更是中国最早的祖庙所在地。

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它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就是距今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之间。气势恢宏的王母宫大殿背西面东,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道教信徒的捐资下重建的。

宫内原主要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大殿,玉皇阁、周穆王祠、汉武帝行祠、玄帝庙以及望河楼、晓钟亭、旷如亭等,规制严整,气势雄壮;后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重建。

西王母宫分为两层、三个部分。进门我们看到的第一部分迎面是地宫,布置有书画作品及西王母文化研究资料展览,大约300平方米。

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宫的第二部分,由西王母大殿与东王公大殿、三皇殿,五帝殿组成,正好符合中国古代四合院式建筑风格。

西王母大殿于1992年农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4年农历9月12日竣工。耗资100多万元,主要由台湾松山慈慧堂及信众捐资修建。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明清古建筑风格,斗拱梁枋,明柱回廊,月台围栏,外型喷砂,整座殿似汉白玉雕塑而成,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殿内藻井、梁枋、天花等采用金龙和玺彩绘,插枋以上装饰图案采用水泥雕塑,喷砂罩面,前后四门上方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图,中门上方为一元化二气图。

西王母主神塑像四点六米高,面带慈祥,威仪四方,栩栩如生。左旁站立武像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为青鸟使者。神龛背墙图案为西华天池,表现为古代西部山水、花草、树木、牛羊等风光画面,身后“无极”二字,表述道教真旨。

南北山墙两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绘制,分别表述有关西王母的六段传说故事,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

三皇殿:三皇殿供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三位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燧人、伏羲、神农。它集中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情况。

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篇》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熟食的情况。伏羲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

又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 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的情况。又传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救人治病。《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五帝殿:五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时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最早见于《荀子·非相篇》。关于五帝有四种说法,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联盟的领袖。

黄帝:五帝之一,传说是中原各氏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今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即指他与炎帝。

颛顼:五帝之一,传说大话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阳氏。

帝喾:五帝之一,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有四妻四子,姜源生弃(即后稷),是周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的祖先,庆都生帝尧,常仪生帝挚。

唐尧: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一说尧到了晚年德哀,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

虞舜: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欢兜、三苗,鲧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拨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东王公大殿:关于东王公,据《列仙全传》记载,木公讳倪,字君明,号玉皇,又有元阳父、木公、扶桑大帝之称。正月初九降生。东王公,原本指上古时期统治东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以后人们对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广泛,以为天上有一个天帝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因而说把东王公抬出来充当天帝的角色,把东王公人神化。

他们的宣传对天帝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宋以后,一些文人又把天帝称玉帝、玉皇,随之道教又宣称玉帝统管三界四生,天界、地界、人界;四生即:胎生、卯生、浮生、化生,是宇宙的总黄帝,所以称玉皇大帝。这样,东王公的名字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玉皇大帝。不过这位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在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

东王公内墙上的壁画。南墙上有三。一是说木公初形,即东王公早期的神态。据《神异经·东荒经》记载,东荒山中有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二是石室相公。

北墙壁画也有三副。第一副描述的是金童传书。据《仙传拾遗》记载,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乃再拜之,曰:“此东王公之金童也。

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第二幅画讲的是东王公其人。东王公演变成道教神灵的故事,号玉皇(详见东王公解释)。第三幅画讲的是玉女抱壶的故事。东王公和玉女戏耍,东王公持箭,玉女投壶,箭投进壶者,天为之笑。

三清殿:主建筑三清殿为青瓦重演歇山顶,主侍“三清”,即道教尊奉的三位神灵。分别是“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道德天尊”又称“太清大帝”。为道教的最高神。

瑶池金母殿:瑶池金母殿。瑶池金母就是西王母,又叫金母,金母之君。西王母跟金母是源与流的关系。瑶池金母是在西王母信仰盛行过程中,从西王母神格中逐渐离析出来的、一个更慈祥、更年长的老母亲、老奶奶形象。在台湾西王母信仰中,更偏重于尊奉后者。

回中山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子孙宫:主侍琼霄娘娘,碧霄娘娘,云霄娘娘。

窑庙:主侍女娲娘娘,九天圣母,骊山老母。

瑶池:瑶池位于回山南麓,相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大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筑“夜月亭”为古泾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前来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瑶池水为天然矿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瑶池沟是最具神秘意味的所在。沿沟拾阶而上可以攀天梯,到达王母宫后山。这里林木繁盛,遮天敝日,冬景苍松缠腰,春桃红杏白,迎春花开,是您踏春的最好选择。夏日凉荫遮暑,是您消闲消暑最好去处。

回屋位于回山之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三十余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神光。

宫山晓钟:悬钟为金代大安铁钟,原为山下回山佛寺遗物,现悬挂于王母宫山顶的钟亭内,属省级文物。大钟铸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钟高2.5米,口周长4.6米,厚0.13米,重约万斤。

钟身分5层,铸饰铭文和图案。从上至下,第一和第五层为莲花图饰,第二层为:“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四言吉语,第三、四层为铭文32方,记所供奉的八大菩萨法号,僧人、供养村社名,还有一方女真文字的铭文,它是泾川有女真完颜后裔聚居区的见证。宫山晓钟,已成为泾川的一大象征。

回山王母宫颂碑

在泾川县回山脚下的西王母文物管理所有这样一块石碑。这是一块宋代碑刻,名叫“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也叫“陶谷碑”、“天圣碑”。全碑通高2.83米,宽0.83米,厚0.18米。碑额梯形,上刻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文为篆书,二十行,每行四十六字,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碑文残缺140余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回山道教遗物,曾被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报道。

镇海寺蒙文碑

镇海寺蒙文碑原在径川县镇海寺中,现移置于县文化馆的碑亭内保存,是研究我国元代历史、政治、佛教史和古代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据考证,此碑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碑呈圆形,已残缺,有荷花雕饰,龟形座。通高1.85米,宽0.86米,厚0.24米。

正面碑额阴刻直书四个汉字“镇海之碑”。正面上端为真体八思巴文(元史上称为蒙古新字和国字)。内容系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颁发的保护镇海寺和僧侣的圣旨。下面的汉文则直书建碑人的姓名、官职。背面的汉文已模糊不清,很可能是蒙文的汉译。镇海寺蒙文碑是省级保护文文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