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758

《协和万邦——由地域邦国到地域王朝》 目录

澴川黄饮冰澴川黄饮冰2024-02-08 15:07:150

《协和万邦——由地域邦国到地域王朝》 目录

前言 城国的兴起中国古城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

一、两湖地区城池建筑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

1、类城市——环壕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2、雏城市——环壕与土围子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3、真城市——环壕与夯筑城墙环绕的大型集聚区

4、城池发展的逻辑

二、南方古城池

三、华夏早期都城追踪

1、都与寰——都城的文化标记

2、最早含“都”的地名——都广之野

3、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陈都(距今6300年到4600年)

4、孝感澴川叶家庙古城是早期神农氏的都城——寰城【屈家岭文化时期】

5、石家河古城——早期是神农氏之都,晚期是夏后氏之都

四、重话再说——两湖地区的人口形成和神农氏的统一

第一篇 吴女娲之国——高庙

章 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

一、高庙文明

1、未发现稻作遗迹,证明在第二次大洪水期间,一部分处于高地的居民,抛弃了农业种植,退回

2、出土距今7400年的女性人体骨架,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了渔猎采集时代

3、距今5700年夫妇墓,玉钺的出土说明此时高庙已经步入国家文明时代

4、特殊造型的陶器是祭祀神器,祭祀神器就是后来所说的礼器,即国之重器

5、在陶器上可以看到高庙与彭头山的联系,高庙文明居民是彭头山文化居民的移民

6、发现距今7000年的大型祭祀场所,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控制力是神权和君权并存

7、飞鸟、獠牙兽面、太阳和八角星等图像,是神灵图像,也就是图腾,高庙处于多图腾崇拜时期,这是人群融合的结果

(1)双鸟拱日图:已经有了7800年历史,比河姆渡“双鸟 日”图早

(2)獠牙兽图腾图腾的含义:象耕鸟耘(吴)

8、高庙文字

9、结论

二、两湖地区原居民的种族属性

三、两湖地区人口的迁移和融合

四、高庙原居民是留守的糯农族群之神族

五、高庙是祖神庙,是祭祀祖神的场所,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职责是守祖神之祭祀

六、结束语

章 高庙遗址是原始的祭祀神州之地和最早的祭祀“中国”

一、九州和神州

二、祭祀神州——祭祖大典到祭祀神州地祇的演变

三、最早的祭祀神州和祭祀中国——高庙

章 伏羲在高庙吗?伏羲再造人类和人类文明,是对于洪水海浸叠加期的豫东鲁西南地区而言的

1.仔细分析伏羲的文化特征,我认为高庙不具备产生伏羲文化的条件,所以伏羲不在高庙。

2.在伏羲之前的时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农业时代,它是一个漫长的文明累积时代。

3.伏羲再造人类和人类文明,是对于洪水海浸叠加期的豫东鲁西南地区而言的,对于其他地区,则不存在了。

4.高庙的性质,就是大洪水前期,南方的居民把祖庙重新迁移回了祖山(昆仑山,武陵山就是昆仑山)。

5.那么伏羲在哪里呢?我在《伏羲原来是伏羲》一文中,已经说了,伏羲在豫东鲁西南的凫山。

6.祖神。

7.根在华尼,盛在华夏。

高庙的最高统治者是女娲元神

一、高庙的宗教艺术神器令人炫目

二、高庙文化是古华人文化

三、高庙无“帝”也无“昊”,只有“袛”(氐),与太昊或伏羲扯不上关系

1、高庙无“帝”

2、高庙无“昊”

3、高庙可能有“氐”

四、女娲是女性社会遗留下来的唯一记忆,高庙的最高统治者当然是“尸女而氐”的女娲元神

1、高庙与伏羲、神农均没有关系

2、女娲文化的标记——呙

3、高庙是女娲元神之尸的一个居住地,是祭祀女娲元神神州大袛的早期神州

第二 西王母王朝——汤家岗和城头山

第一章 汤家岗人为什么会首创“环壕 堆筑土围”式土城?

一、汤家岗人的首创:环壕 堆筑土围

二、高庙文化和后高庙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三、大溪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四、汤家岗文化处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包围中心,这可能就是汤家岗人产生建设“环壕 堆筑土围”蒙想的原因

五、古老华夏大地上的诸族的分化组合

第二章 汤家岗八角星之数理分析结论:汤家岗文化不是伏羲文化,是在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王母文化

一、鸭子头(s)形纹所体现出的数理分析

(一)“3”的历史信息和内涵

(二)“13”是什么?

(三)“12”是什么?

(四)“7”是什么?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2、指北斗七星

3、指天、地、人和四时

(五)文化数字“8”的存在

(六)文化数字“10”的存在

(七)文化数字“16”的存在

(八)文化数字“45”的存在

(九)所有鸭子头(s)数之和是57,不是60

(十)不被重视的数字“25”

二、汤家岗八角星所有纹之合数是290

三、从数理分析看汤家岗文化与伏羲文化

第三章 汤家岗八角星的文化分析揭示:眉眼纹、蝴蝶妈妈、王母与蚩尤均在汤家岗

一、汤家岗八角星上的文化符号

1、汤家岗八角星图(1类)

2、汤家岗八角星图(2类)

3、汤家岗八角星图(3类)

二、在汤家岗时期,南方女娲演化成了汤家岗的至高祖神蝴蝶妈妈和至高帝君王母

三、蚩尤氏族起源于汤家岗古国,蚩尤与楚之先“媸酓”没有关系

四、眼睛崇拜的起源:关于眉眼纹和人面中的人眼与天文观测和远距离远测工具的发明

1.眼睛崇拜在考古中的表现

2、为什么在距今6000年前,人的眼睛处于突出的地位呢?我想可能与这个时候古人重视天文观测有关

3、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4、考古中出现的“人眼突出”造型,绝不是一种病态的记录或者是外来人种或者外星人进入地球的证据。而是远古人延伸人的视力的强烈愿望在远古艺术中的表现

第四章 八角星(高庙型、汤家岗型)揭示:南方少民大都是汤家岗文化继承人,汉民是高庙文化继承人

一、八角星可以用来追溯祖源

二、我们的源头都是华尼

三、以八角星为线索,以各族喜爱的图案为参照,可以看到,当今的南方少民大多是汤家岗文化后裔,是汤家岗文化的继承人

四、汉族使用的八角星,是高庙型八角星,所以汉族是高庙文化的继承人

第五章 以“五”为证:城头山古城的历史内涵丰富,不仅仅是中国最早的古城,而且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的古国

一、继续追溯华夏上古之图画、符号、书契和文字

二、以“五”为证,城头山城国是有文字之古国

三、城头山的祭坛

四、城头山的古稻田与稻作农业

五、城头山的城池建设

六、城头山的制陶业与城头山的“王都”(陈都)地位

七、城头山的玉器与城头山居民的人种属性(古华人)

第六章 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

一、女娲即是王母

1、女性姓族时代的女娲祖神崇拜

2、“神女而帝”是由女娲崇拜和女娲之尸演变而来,女娲即是王母

3、大洪水导致南北女娲崇拜的分化,中原的祖神女娲被人女娲和人伏羲代替,其他的祖神女娲被尊为王母

4、大洪水产生超级男祖

二、在男王体制的驱逐下,王母逐渐西走,演变成了西王母

三、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对峙(王母与神农)

四、城头山是西王母的都城——陈都(距今6300年到4600年)

第七章 再论城头山古城是西王母都城

一、五月乌龙:城头山首领属于华夏始祖太昊氏

二、城头山城池是炎帝神农氏的都城吗?

三、城头山是黄帝的都城吗?

四、书归正传:城头山是西王母(女娲元神)的都城

豨韦氏王朝——凌家滩

第一章 豨韦氏是远古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

1.在《庄子》的《大宗师》、《知北游》、《外物》等篇都出现了豨韦氏

2.在庄子另一个古帝排列中,没有豨韦

3.我不否定豨韦,也肯定黄帝

4.豨韦在考古中的真实存在

5.凌家滩的豨韦与封豨或者说豨韦演变成封豨的考古证据

6.豨韦氏的起源地不在江汉,但是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豨韦氏西迁到了江汉

7.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

第二章 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1、豨韦氏从上古走来,一直就生活于中国境内,其历史一直延续到三代

2、考古中豨韦氏的存在

3、从玉器看,凌家滩文化来源于红山文化

4、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第三章 凌家滩的主体族群是古黄人豨韦氏,最早的夷崇拜玉人在此出土

一、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缠腰”造型看,凌家滩人最早从尸崇拜进化成了夷崇拜

二、凌家滩文明的本地来源

1.祭台。

2.玉器。

3.鹰。

4.八角星。

5.双头猪造型(并封)。

6.双墩出土的陶塑人头像是东亚人特征。

三、凌家滩玉鹰与苏美尔鹰没有共同之处,苏美尔鹰背面的图案是波斯菊,不是八角星

1.凌家滩玉鹰造型与苏美尔鹰造型的对比。

2.所谓的苏美尔鹰背上的八芒星,其实是波斯菊,也就是桑格花。

3.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红泥土,这可能是凌家滩时期存在烧制红砖的证据。

王朝——大汶口

第一章 大汶口陶文之内涵解析,伏羲与太昊伏羲氏,黄帝对两昊的统一

一、大汶口文化陶文

二、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

1、太昊氏族、少昊氏族之族徽

2、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戉(钺)和助(锄)

3、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历法标志与大汶口文化之历法

4、大汶口文化陶文之内涵:大汶口文化受高庙文化和汤家岗文化之影响

5、大汶口文化是庙底沟文化构成因素的证据:“昊”族徽西传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区之标志性图徽

三、太昊之国和少昊之国

四、伏羲与太昊的关系:有数代伏羲来自太昊氏族,但伏羲不等于太昊

五、黄帝对两昊的统一

1、黄帝天鼋氏对上古中国东部的征伐

2、黄帝轩辕氏对上古中国的统一

3、黄帝城——芦山峁(注:对于芦山峁的认识,起初我认为是西少昊之城,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芦山峁是黄帝城,黄帝一统天下所建。)

虞鸠王朝——良渚

第一章 良渚古人是鸠尼,为古书记载之九黎

一、良渚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与其他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二、黑陶寄托的是古人的黑崇拜,即玄崇拜

三、由灰黑两系陶到黑陶

四、 寻找崇黑习俗的源头

五、彭头山的“尼” 符号和崇黑文化的关系

六、彭头山遗址是尼人的发源地,尼人是夷人

七、良渚古人是尼鸟,尼鸟即夷鸟,尼鸟人是夷人

八、良渚古人的迁移

九、九黎文明是东夷文明的文明母体

十、黑文化综述---崇黑是农耕族群在史前一个时期的统一的社会信仰

十一、尼鸟人的虎崇拜及尼鸟人和蜀文明的联系

十二、我们都是尼(华尼和胡尼)人的后裔

第二章 再说九黎与良渚

1、九黎是良渚文化居民

2、九黎的“九”字应该是鸟,而不应该是数字

3、九黎的“九”字应该是鸟,而不应该是数字

4、良渚文化的“鸠”崇拜

5、九黎称号的演变

6、九黎与中原的关系

7、共工与九黎

8、良渚文化居民的遗族是骆越的祖先

第三章 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二、良渚古国的主要氏族

三、大约距今4800年,良渚古国被凤少昊统一

四、黄帝和颛顼对良渚的统一

五、良渚文明的影响力:穿透历史和族群而存在

第四章 良渚古国由有虞帝国到成鸠王国的蝶变和黄帝对上古中国东部的统一

一、韩非子的“虞、夏二千余岁”,是说“虞夏之际到现在(韩非子生活的年代)2000多年”

二、对于全域中国来讲,“虞”不是一个朝代,但是虞舜是五帝之一;对于东南一隅,“虞”可能是一个史前氏国,对应的是良渚古国前期

三、良渚古国的蝶变和诸氏族在良渚古国的地位变化

四、良渚古国的法制:“王鈇”

五、良渚古国的历史,以有虞氏帝舜的形式纳入上古中国体系

第五章 良渚五雉是雒越的祖先——兼谈良渚古国诸氏族的最后归宿

一、良渚古国四个氏族

二、五雉是雒越的祖先

三、有虞氏、五鸠、有扈氏的去向

篇 古夏王朝——庙底沟、叶家庙到石家河

第一章 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女娲神农伏羲氏氏国联邦,即古夏王朝

一、庙底沟文化符号及其内涵解析:庙底沟文化即是古夏王朝文化

1、庙底沟文化四瓣花纹:是二分二至历法标志的演变,也是对二分二至历法的纪念,同时表明庙底沟文化是对半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在以前已经做了半坡文化是神农文化的定位。

2、庙底沟的漩涡纹:是帝君女娲族存在的证据。源自大洪水期间女娲族生活于东海之中的凫山形成的“涡”崇拜,这是我提出女娲来自山东凫山的原因,也是我提出女娲族群是庙底沟居民的主体的原因

3、庙底沟文化的“昊”加“漩涡”组合图:一是庙底沟时期,“昊”加“漩涡”组合图是女娲伏羲族群的族徽。二是庙底沟文化区域有多种形式的“昊”加“漩涡”组合图,说明庙底沟文化区域有多个不同的氏族,但他们统一于女娲伏羲氏族

4、庙底沟文化的三足鹰鼎:应该是憨态可掬的“咸(han)鸟”,咸鸟是古巴人的祖鸟

5、庙底沟文化之六芒星:源自大地湾文化的太阳六芒,而不是源自西亚

6、庙底沟文化的夏族徽:我反复在说人面(人头)就是夏族徽;流行人面(人头)文化的庙底沟文化是古夏人文化,受庙底沟文化影响的大溪文化也是古夏人文化

7、大河村文化的彩陶双连壶:女娲族与神农族建立婚姻关系的证据

二、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一个上古华夏国家和上古华夏国家联邦的证据

(一)相对固定的领土:庙底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领土和管辖范围

(二)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有多座古城,呈现出城国联邦的统一形制

三、总结:庙底沟文化区域是一个统一的古城邦,即女娲神农伏羲氏联邦,即古夏王朝

第二章 双槐树遗址为女娲神农伏羲氏时期古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帝都

一、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遗址处于河洛地区中心位置,称之为“河洛古国”当之无愧

1.双槐树遗址东距洛伊河4公里,北距黄河南河2公里,处于河洛交汇中心位置。

2.考古发现的双槐树城池遗址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应该够“古”,此时正处于上古中国地域的城国林立和城邦对峙的历史时期。

3.双槐树遗址的城池具有相当的规模,城池规划和功能布局科学,处于同期发现的古城规格最高位置。

4.双槐树遗址具超地域中心王都性质

二、双槐树遗址可见中华文明的诸多要素的雏形,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也当之无愧

三、双槐树遗址并非黄帝城,没有必要把轩辕黄帝拉到距今6000年的河洛地区

四、双槐树古城遗址所处的时代是庙底沟文化晚期,女娲仍然以神农氏为伏羲,所以说双槐树遗址是女娲神农伏羲氏都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都城

五、再谈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载体的古夏王朝及其权力转换

第三章 南阳黄山遗址新解:斧燧氏,神农伐斧燧,黄帝代神农氏

一、黄山遗址是罕见的史前玉石器加工与制作中心

二、黄山遗址居民是玉石工匠族群,即斧燧氏

三、南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阳注定是一个文明通道,也是文明熔炉

四、神农伐斧燧

五、黄帝代神农

第四章 寰城叶家庙是距今5000年时期的神农华夏之都城

一、叶家庙古城邑是屈家岭文化晚期的一个史前城邦

二、叶家庙古城邑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

三、解开澴川古文明面纱的钥匙——瞏

四、神农联邦的扩展与分化

五、澴川大地上的古人口的转移、消失和再现现象的成因

第五章 石家河文化的夏图腾与夏图腾化的尸图腾

一、玉神灵头像(人兽复合头像)是石家河时期的“夏图腾”

二、玉人灵头像(写实型常人头像)是石家河时期的“尸(夷)图腾”

三、石家河的玉神灵头像为什么是“夏图腾”?

四、石家河“玉人灵头像”为什么是演变后的“尸图腾”?

五、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尼夏和华尼尸形成的新族群——华夏(hua-sa)

第六章 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石家河文化时期三苗还没有分化出来

一、从石家河人灵玉人头像和神灵玉人头像看,石家河原居民是古尸(夷)人和古夏人融合形成的新族群

二、石家河的玉龙、玉凤和玉虎是典型的华夏文化特征

三、石家河文化不是三苗文化,因为石家河文化时期三苗还没有从石家河族群中分离出来

四、石家河原居民的种族属性——华夏族

五、题外话——三星堆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变体

第七章 石家河的玉文化和石家河的“中国”地位

一、石家河玉器文化的来源

二、石家河玉器功能十分完备

三、石家河是玉文化之都和玉器之宗

四、石家河文化的玉钺、玉圭和玉璋证明王权及分级权力的存在,石家河是“城邦之国”

五、三星堆文化是石家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六、石家河的晚期可能是夏后氏之都城

第八章 距今4300年,西少昊流亡到石家河,并以石家河为基地反攻共工氏

一、西少昊是谁?

二、共工氏之乱是西少昊流亡南下的主要原因

三、鬼脸双头鹰玉人头像——西少昊在石家河时期的图腾

四、西少昊带领石家河诸族北上支援颛顼争帝、打败共工氏,导致石家河在距今4300年以后突然走向衰败

五、从“石家河”的发音看:“石家”即“夏”音的转化

第九章 石家河“连体双人头像”是“神而帝”的象征物、也是黄帝设东西两少昊的证物和东西两少昊共治中国的权柄

一、“连体双人头像”的哲学含义是“一体两面”

二、“连体双人头像”是“神而帝”的象征物,为西少昊所有,也是黄帝设东西两少昊的证物

三、“连体双人头像”也证明了“人首蛇身”的记载不是妄言

四、文明的优势——大道致中,阴阳调和

五、天子之国立于江汉,石家河就是天朝

第十章 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与石家河的衰落——距今4800年到4300年时期是神农都城,距今4300年后是夏后氏禹城

一、石家河文化

二、石家河的统一城邦国家形态

三、石家河承载力

四、石家河的商业贸易

五、 石家河陶器刻符可能是祭祀文,陶器上的符号是被祭祀的神灵的名字或位置的文字,用于祭祀时区别诸神

六、石家河晚期是夏后氏禹城

1、从“石家河”的发音看:“石家”即“夏”音的转化

2、石家河的晚期可能是夏后氏之都城

七、石家河古城的消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