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680

夏朝何以称“夏”: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鲧禹治水22年

百家杂评百家杂评2024-02-07 12:07:100

秦国之秦源于秦地,周朝之周源于周地,商朝之商源于商地(如今或有争议,但史书记载为商地).......元代之前的中国历朝国号,乃至大小政权名称,基本都源于地名,这是中国历史传统。以此类推,夏朝之夏理应源于夏地。

问题在于,上古真存在“夏地”吗,如果存在又在何处?其实,包括尚书等或已有“夏地”记载,只是隐藏的太深而已。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考古又一重大“巧合”,佐证了史书记载,由此表明夏朝前期与大禹应源于豫北或鲁东。

上古尧舜禹与雷泽

谈及夏朝,不可避免的要谈及尧舜,而此二人都与“雷泽”有关。

所谓雷泽,位于如今河南濮阳范县和山东菏泽鄄城县。《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尧作于成阳(在今山东菏泽地区,或在雷泽之中,又或紧邻雷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因此尧舜都与雷泽有关。

其中,关于尧都问题,《山海经》“尧帝崩于成阳”,《吕氏春秋》“尧葬榖林,通树之”,《尚书大传》“尧葬成阳”,西汉刘向“尧葬济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记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因此早期文献记载帝尧是在成阳县一带。由于成阳县又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平阳县,或许“尧都平阳”由此而来。

根据史书记载,尧舜禹相继禅位,说明三人相距不远,因此大禹应该也在“雷泽”一带。如果大禹在此,那么就更能解释两个历史记载:

首先大禹治水。雷泽所在区域,属于古河济地区,此地水网密布、地势较低,非常容易发生水患,说明此地存在治水需求。大禹治水13年,鲧治水9年,这种长时间的治水,显然不太可能因为连续下雨22年,而应该是排干低地之水,相对来说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力。

其次伯益后羿。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是东夷之人,大概在如今山东中东部、苏北皖北一带,说明大禹部族应与东夷势力交错或相邻,如果大禹在晋南,那么以当时交通能力,显然就难以交集。与此相同的还有东夷后羿代夏,相距太远,东夷后羿如何攻打夏人?

因此,从史书记载看,大禹与夏初更应在雷泽一带,就是河南濮阳范县和山东菏泽鄄城县的附近。

而先秦史书上的“雷泽”,还有一个名称,即又名“雷夏泽”,尚书禹贡记载兖州“雷夏既泽”,这段话为“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至于为何叫“雷夏泽”,《山海经》中说“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故曰雷夏”,雷神当然不会存在,但其涛声如“雷”,似乎“雷”是修饰字,用于修饰后面的“夏”,如此之“夏”可以表述为“夏地”,即如雷一般的夏地,或者夏天“雷”声巨大之地等。

考古又一重大发现

由于大禹或夏朝应在雷泽一带,因此夏朝之夏源于雷夏泽符合正常逻辑,可能性极大。但问题是,大禹与夏朝初都在雷夏泽一带,有无考古证据呢?新世纪之后又有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极为“巧合”。

首先,成阳遗址

2008年,山东菏泽考古发现成阳故城,在成阳城内发现尧舜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城西尧王寺遗址。其中,城西尧王寺遗址印证了《水经注》中的“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记载,再一次印证中国史书的可信度。

对于成阳古城,地质勘探发现,地下9米——15米,有6米红黄沙五花夯土城墙,是为尧舜禹时期都城之墙。

对尧王寺村尧陵,地质勘探结果表明,其下有面积高达四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达11米,可见上古先民在其上生活年代之长,总之尧王寺村发现尧陵,尧陵下面还有尧舜禹时代的遗址。由于史书中大禹与尧舜关系密切,不太可能与他们相距太远。

其次,高城遗址

左传记载:公元前629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但卫成叔梦到卫康叔(卫国开国之君)说“相夺予享”。所谓“相”就是夏朝帝王姒相,夺取了给予卫康叔的祭品,因为帝丘曾是姒相之都。

本世纪初,在河南濮阳市濮阳县高城遗址下挖出卫国都城,证明夏朝前期的“相都”在濮阳。濮阳县位于古河济地区,雷夏泽的边缘地区,这一地区发现夏朝姒相之都,无疑证明大禹与夏朝初都在雷泽或附近。

因为,以当时生产力来看,姒相不可能大范围腾挪,因此夏朝前期都城以及大禹,应该就在濮阳周边,其中包括史书记载的雷泽地区。另外甄城到濮阳县开车只有70多公里,直线距离要短的多,这一距离符合当时的交通能力。

综合史书与考古,尧舜禹应在鲁西豫北一带,其中大禹部落最初生活在“雷夏泽”,故而称“夏”;由于长期在雷夏泽中,拥有丰富治水经验,故而鲧禹先后被任命为治水官。

夏朝中期之后,或因水患问题,或因东夷威胁等等,于是夏人就不断向西迁徙,最终又在二里头重建新都。

更为重要的是,“前半夏”在雷夏泽周边,比晋南说、四川说等,不仅更符合历史记载,也更符合空间逻辑。但遗憾的是,这一地区经常洪水泛滥,导致如今想要找到相关遗迹的难度大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