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468

江城夜话 | 武汉方言 “过江”“过河”“过汉口”“过武昌”“过汉阳”

人文武汉人文武汉2023-08-06 16:25:120

大江大湖大武汉。身为武汉人,总免不了要过江,过河,过汉口,过武昌,过汉阳。但细究起来,在武汉话中,过江的“过”和“过汉口”的“过”,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先说“过江”

“过江”的“过”,意思是“经过;渡过”,即用某种方式“渡过长江”。

在没有机动轮船之前,武汉人过江只能靠木船。清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1900年,冯启钧在汉口创办利记轮船公司,武汉人开始可以选择坐轮船过江了。

早期使用蒸汽机的武汉轮渡(网络图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使用内燃机的武汉轮渡(网络图片)

与过江有关的武汉方言词语有“划子”“开头”“拉喂子”“起坡” “礓踏(礓䃰)”等。这些词语,有的已经很少用,年轻人也不大懂了。但这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词语,承载着我们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很值得一提。 划子

“划子”是用桨拨水前进的小木船,没有桅杆,载人载货都不多。彭翔华先生《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小河划子驾过江,大河划子到武昌。”

旧时武汉江面的划子(《武汉城市记》图片)

开头

除了常用义以外,武汉话“开头”还有一个意义是“(车船)开行”。(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

彭建新先生《红尘三部曲·娩世》:“五艘船组成的船队……在汉江上缓缓蠕动……到宗关,稍事停泊,打尖吃饭,已是黄昏时分。吴明正准备吩咐收缆开头,岸上传出话来……”这里的“开头”就是“开船”。

刚刚从中华路码头“开头”的轮渡。周建民摄

拉喂子

轮船开头前、开头离岸和到岸靠泊都要“拉喂子(位置)”。“喂子”就是“汽笛”,有一种说法说“喂子”是英语“whistle”(名词义为:口哨;哨子;汽笛)的音译。“拉喂子”即拉响汽笛。“拉喂子”并非武汉独有,好多地方也有这种说法。旧时火车、轮船、工厂、矿山等都曾通过“拉喂子”来传递各种信号。如网友依水居《徐家棚的伢》:“往日这里蛮热闹,/船拉喂子火车叫,/粤汉铁路终点站,/小商品要从这里销。”

现在也还有企业以“拉喂子”为载体,进行企业传统教育:

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厂区每天会在员工上班前10分钟提前播放1分钟的汽笛声(俗称拉喂子),此后,在员工上下班的准点时又播放一遍。过去拉喂子靠锅炉房的气哨,直到1997年初……一种录音版的喂子声延续至今。这熟悉的声音是出征的号令、前行中的鼓点,更是四机员工的精神食粮。(中国石化报2020年8月3日)

轮渡“拉喂子”则是提醒其他船只和码头趸船工作人员,包括开船前提醒乘客,这时离趸船近的人跑两步还赶得上这班船。现在的轮渡依然如此。 起坡

“起坡”就是上岸,人员和货物从船上到岸上都叫“起坡”。人员起坡如胡榴明女士《武汉城市记·武汉三镇江滩行》:“从汉阳门起坡,出码头往右也就是往西,长江一桥武昌桥头堡一段江滩最具人气。”常恒毅先生主编的《鹦鹉洲上》录有传说《乾隆微服访汉阳》,其中提到货物的起坡:“他……反问船家:'这条小河不是可以直接通到南门外吗?货船到南门起坡进城不是更方便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坐武汉轮渡“起坡”的乘客(网络图片)

当时长江上只有一座武汉长江大桥,所以坐轮渡过江的乘客还是很多。游泳从水里上岸也叫“起坡”。秦光鼎先生《从武汉四中校友身上读一种文明:感恩》:

在龙王庙他指着集家嘴方向说:“每次从博学中学的河边下水,游到那里起坡。”我问他怎么回学校呢?他不假思索:“在六渡桥坐马车到硚口,再走回学校。”

文中的“他”指武汉四中校友袁隆平院士。秦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他“与袁隆平老校友有近三十年的交情。由于他在武汉生活学习过,所以全是用武汉话交流,直来直去”。袁隆平院士小学和中学都在武汉读过书,这个年龄正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他十分自然地说到“起坡”,可见其熟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武汉话。

礓踏

“礓踏(“礓”读如“江”,“踏”读轻声)”也叫“礓䃰(“䃰”读如“擦”,读轻声)”。朱建颂先生《武汉方言词典》:“礓踏:台阶儿,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建筑物。”如“江边下有礓踏”。码头上“礓踏”的具体形式如下图:

废弃的红钢城码头的“礓踏”(网络图片)

图中窄窄的斜坡是供乘客上下推行自行车的,人走礓踏,车行斜坡。斜坡的这种用途在上面的“起坡”图片中形象可见。推自行车上坡很是吃力,下坡也并不轻松,要捏住刹车慢慢下滑,以免太快冲下去控制不住。

笔者青少年时期经常坐轮渡过江来往于武昌与汉口之间,也曾推过自行车上下礓踏,现在却好多年未坐船过江了。为了这篇小文,我专门去坐了一次轮渡,特别是想寻访一下“礓踏”,结果发现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礓踏”了,只好上网去搜。从网友“趣尔爱娱乐”2023年6月27日发布的网文《武汉长江边有座废弃码头》中,我找到了上面那幅图片。

实地探访发现,现在的轮渡码头上已经没有礓踏,上下坡都是走栈桥和坡道,步行和骑自行车、电动车都很方便。

中华路轮渡码头的栈桥和坡道。周建民摄

现在的过江轮渡,不仅船只越来越好,码头设施越来越舒适,就连坐轮渡的目的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是为了“过江”。很多人坐轮渡只是为了游览长江,观赏三镇美丽的滨江景色。坐轮渡游长江成了一种网红打卡方式。而且以这种方式游览长江的性价比特别高,请看过江轮渡的船票:

武汉轮渡“武汉关—中华路”航线船票。周建民摄

再说“过汉口”

“过汉口”的“过”,意思则是“到;到达”。据《汉语大字典》,“过”条的第11个义项为:“至,到达。”唐人裴迪《竹里馆》:“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但“过汉口”的途径方式是渡过长江或汉水,“过”之中隐含有“经渡过江河到达”之义。如:

“'您家又过汉口啊?注意安全咧!’'是唦!还是找几个老伙计玩!’武汉水运集团退休职工张建中今年88岁,家住武昌中华路。对他来说,每周最闲适的时光,莫过于骑着电动车,乘坐'中华路—武汉关’轮渡航线,到汉口黄陂街找老同事聚会。”(湖北日报2023年4月19日)

“过武昌”“过汉阳”也是一样。如清人屈大均曾有一首竹枝词曰:“朝朝夏口开帆席,黄鹤招人过武昌。”(转引自硚口区政协主编《汉正街竹枝词》)再如何祚欢先生小说《舍命的儿子》:“从馆子里出来,范笃山拉着刘怡庭过汉阳去游归元寺。”这里更清楚,“过汉阳去游归元寺”就是“到汉阳去游归元寺”,而不是“经过汉阳去游归元寺”,因为归元寺就坐落在汉阳。

根据说话人所在的位置,“过汉口”“过武昌”“过汉阳”后面可以加“来”或“去”,说成“过汉口去”“过武昌来”等。清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有曰:“散粮期满又难回,乞食都过汉口来。”

“过汉口”去的轮渡。周建民摄

但“到;到达”意义的“过”多用于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之间的互相到达,三镇任一镇内部的两个地点之间则一般不用。如从汉口宝丰路到江汉路,武昌大东门到司门口,一般就不说“过江汉路去”“过司门口去”,而是说“到江汉路去”“到司门口来”。

随着长江汉水上的一座座大桥飞架而起,地铁与公路隧道穿江而过,三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方便,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了渡江不易之苦,“过汉口”一类说法也发生了变化。“过汉口”“到汉口”都在日常语言中运用。一般来说,老年人多说“过汉口”,年轻人则多说“到汉口”。 最后说一下,在武汉老城区,“过江”和“渡江”、“过江”和“过河”也有一些差别。

“过江”和“渡江”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武汉话的“渡江”产生了一种新的含义,就是在以人为主角的叙述中,“渡江”一般就是指游过长江。如:

夕阳染红江水间,一群年过半百的渡江汉子,挥臂向下游游去,淡定自若,如同社区散步,看来个个身手不凡,经年累月以横渡大江为日常功课。(胡榴明《武汉城市记·武汉三镇江滩行》)

多次横渡长江的宗翊玄说:“大江大湖大武汉,我们在渡江的过程中感受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江湖气魄。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渡江更多的是欢乐,这样过夏天很畅快。”(长江日报2023年7月17日)

这里的“渡江”都不能换成“过江”。因此,一般而言,“过江”和“渡江”虽然都是渡过长江,但有两点不同。

一是“过江”可以利用任何交通工具;“渡江”只有一种方式,就是游泳。无论是官方组织的,还是爱好者自己进行的,只要是游过长江,在武汉人口中,正式一些会称为“横渡长江”,简略一点就径称“渡江”。

二是起止点不同。顺长江流向而下,长江的两岸依次是武昌与汉阳、武昌与汉口。因此过江可以分别在武昌与汉阳、武昌与汉口之间自由往还;“渡江”则因长江流向、两岸地形、泅渡方便、长期习惯等原因,一般都是从武昌汉阳门下水,游到汉阳或汉口上岸,经典路线是武昌汉阳门斜向至汉口滨江公园(今汉口江滩横渡长江博物馆一带)。笔者年轻时也有过两次经典路线的渡江经历,感受过武汉人玩水的最大快乐。

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数次特别是1966年7月16日畅游长江,武汉市还将每年的7月16日定为“武汉7·16渡江节”,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泳健儿参加。

第48届武汉7·16渡江节2023年7月16日举行(长江云图片)

“过江”和“过河”

一般来说,在武汉老城区,“过江”指“渡过长江”,“过河”则指“渡过汉水”。汉水即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称沔水、襄河等。汉水从陕西蜿蜒而来,在汉口与汉阳之间穿过,最后在汉口龙王庙与汉阳南岸嘴之间汇入长江。这也是汉口之所以称为“汉口”的原因,汉水入江之口也。汉水还有个昵称叫“小河”:

汉水,这条在汉阳府一带被称为小河、襄河的长江最大的支流,从陕西勉县古汉源出发,不捐细流,极尽逶迤,不辞千里奔波……投进了长江的怀抱。(彭建新《红尘三部曲·孕城》)

因此,“过河”主要指渡过汉江在汉口和汉阳之间往来:

于是跟着小老板过河,穿月湖,翻龟山。归元寺门前是人看人都有味。(何祚欢《舍命的儿子》)

把全年通航,全长1577千米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叫做“小河”,这就是生在“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武汉人的气魄,也是一种地域特色了。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