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法身非相分——《金刚经》悟读【第26品】
可是这个,可是那个;
不得有言,不得无言。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悟读】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尘世,果真逍遥。
人生如梦,一切的生死情欲,皆是虚幻的,看破了,就自在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把尘世间的欲望看得太重。所谓放下 ,就是心如明镜的洒脱,是心的逍遥。
本品通过佛和须菩提的对话,说明不应执著于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种相,亦不应该执著,故名“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来体现的,还是强调“万法皆空”的真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佛家所谓的“空”,绝非空无所有的空,是指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空,强调事物的无常,劝告众生不要执着。空门,是智慧之门,是喜乐之门。
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铁轮王和铜轮王这四轮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三十二相,非法身如来之真相,不过是佛陀于人间成佛,为了摄受众生,故示现人间最有福报的“转轮圣王”三十二相,完成娑婆的应化事业。
无论是“眼见”的佛身,还是“观想”的佛身,皆为取相执着,非真如法身也。本品佛陀是想把心识所观想的三十二相,扫荡洁净。无论是眼目所见,抑或是心识念想,显于内外之相,皆为幻化生灭,与法身如来不相干。
所谓“相由心生”,浅层之理解,是一个人的外相,往往是由一个人内心之善恶所决定。深层思考,其实是一种高维智慧。其中的相,是指一个人的一切外在呈现,而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念,即觉知力。真正的智者,一般可以快速的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有一个著名的“因果定律”,指无论什么成功或失败,皆非偶然,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一结果皆有一特定之因。这一法则非常深奥且极具影响力,心理学家归纳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宗教人士总结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其实,因果只是人生的一种规律,而非绝对,中间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缘”,不能套用因果来解释生活的一切行为。不过,用因果定律去指导世人之行为,却是积极有益的。人的行为不是由因果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念所决定。“心念是源,正心为本”。达摩告诫修者,“修行必先修心”。心不正则念不正,观不正则行不正。起心动念决定行为,行为往往导致结果。
破解河出昆仑东北隅千古之谜
《海内北经》:“昆仑南所,……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昆仑)是为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昆仑、华丘在其东南方,……阳谷、榑桑在东方。……正中冀州曰中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阳谷”。0000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内容比较杂,各部分的写作特点也不尽同。篇幅长短不一,且各不相连。但总起来看还是以无为之道为主线,通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道的存在、道的重要性、得道至人所具有的品质等。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分成十一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1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七、八、九)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七、八、九)七【原文】意而子见许由①。许由曰:“尧何以资汝②?”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③’。”许由曰:“而奚来为轵④?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⑤,而劓汝以是非矣⑥,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⑦?”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⑧。”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⑨。”0000般若离色离相分——《金刚经》悟读【第20品】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原典】“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悟读】形象由来不是真,都依心色起闲因;新用户97560OBk2023-07-31 09:01:3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