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150

王诩-【内揵第三----原文和译文】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3-07-29 15:05:480

作者:潘长宏

2023年4月6日

王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蝉、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高层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内揵第三----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②,近而疏③,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④。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⑤。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⑦。用其意⑧,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⑨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10也。欲说者,务隐度11;计事者,务循顺1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13其志。方14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5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16也。故曰:“不见其类17而为之者见逆18,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19。得其情,乃制其术2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2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22,议论去就2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24。外内者必明道数25,揣策来事26,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27,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28,下乱不悟29,揵而反之30。内自得31,而外不留说32,而飞33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3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35为大仪36。

【内揵第三----译文】

君与臣,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看似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重用。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音讯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声色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重用就被重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巧妙地方法来进言还要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的解释,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通达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统御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仍得不到采纳和实施,那就证明君臣关系只是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内心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措施不合君王的心意;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拒绝或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行事成大业,都是预先洞悉全面情况,从而把握世间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引用《诗经》和《尚书》的立论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该不该做。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深知对烦的心思意愿,不想做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不必要迎合对方的意愿。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不会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关于王诩(鬼谷子)的传说】

相传春秋末战国初,鬼谷子于梓橦山隐居,建鬼谷洞并讲学授徒,培养造就了兵家孙膑、大将军庞涓、六国封相的苏秦和助秦统一六国的秦相张仪四位高徒,因此梓橦山鬼谷洞又被人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院”。还写下了纵横家理论巨著《鬼谷子》,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法宝,被广泛用于世界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鬼谷子》一书又被后人称为“金书”、“天书”。

梓潼山是鬼谷子文化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纵横家、军事家的摇篮。有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师祖鬼谷子隐居讲学的鬼谷洞遗址,还有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鬼谷子》三卷二十三篇刻瓷长影壁及鬼谷祠、鬼谷洞、魁星阁、鬼谷泉等。

2010年,《鬼谷子传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有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鲁中名山——梓橦山,这里就是《鬼谷子传说》的发源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