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862

《资治通鉴》398:对于庾亮的北伐,蔡谟的这段军事分析值得学习

花言大帅花言大帅2023-07-29 11:05:370

学习内容:【原文】五年(己亥,公元339年)春正月辛丑,大赦。三月乙丑,广州刺史邓岳将兵击汉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执其刺史霍彪以降。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表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襄阳;又表其弟临川太守怿为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魏兴;西阳太守翼为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江陵;皆假节。又请解豫州,以授征虏将军毛宝。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帅精兵万人戍邾城。以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沔中。称将二百人下见亮,亮素恶称轻狡,数称前后罪恶,收而斩之。后以魏兴险远,命庾怿徙屯半洲;更以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趣汉中。遣参军李松攻汉巴郡、江阳。夏四月,执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建康。汉主寿以李奕为镇东将军,代闳守巴郡。庾亮上疏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众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帝下其议。丞相导请许之,太尉鉴议,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太常蔡谟议,以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苟不计强弱而轻动,则亡不终日,何功之有!为今之计,莫若养威以俟时。时之可否系胡之强弱,胡之强弱系石虎之能否。自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于魏世。勒死之后,虎挟嗣君,诛将相。内难既平,翦削外寇,一举而拔金墉,再战而擒石生,诛石聪如拾遗,取郭权如振槁,四境之内,不失尺土。以是观之,虎为能乎,将不能也?论者以胡前攻襄阳不能拔,谓之无能为。夫百战百胜之强而以不拔一城为劣,譬如射者百发百中而一失,可以谓之拙乎?“且石遇,偏师也,桓平北,边将也,所争者疆场之土,利则进,否则退,非所急也。今征西以重镇名贤,自将大军欲席卷河南,虎必自帅一国之众来决胜负,岂得以襄阳为比哉!今征西欲与之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何如金墉?欲阻沔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苏峻?凡此数者,宜详校之。“石生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又当是时,洛阳、关中皆举兵击虎,今此三镇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势也。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欲以沔水御石虎,又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界,胡来攻,豫置军屯以御其外。谷将熟,胡果至,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当是时,胡唯据河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以御其四,又所疑也。“然此但论征西既至之后耳,尚未论道路之虑也。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首尾百里。若胡无宋襄之义,及我未阵而击之,将若之何?今王土与胡,水陆异势,便习不同;胡若送死,则敌之有余,若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朝议多与谟同,乃诏亮不听移镇。【原文华译】咸康五年(公元339年)1 春,正月二十五日,大赦。2 三月乙丑日(三月无此日),广州刺史邓岳率兵攻击汉国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逮捕其刺史霍彪,投降晋国。3 征西将军庾亮想要恢复中原,上表举荐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襄阳;又表举自己的弟弟、临川太守庾怿监梁、雍二州诸军事,兼任梁州刺史,镇守魏兴;西阳太守庾翼为南蛮校尉,兼领南郡太守,镇守江陵;都假节。又请解除自己豫州刺史兼职,授给征虏将军毛宝。朝廷下诏,任命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精兵一万人戍卫邾城。任命建威将军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驻沔中。陶称率二百人沿江而下,前往武昌,觐见庾亮,庾亮一向厌恶陶称轻浮狡猾,历数陶称前后罪恶,将他逮捕处斩。(陶称是陶侃之子,庾亮对陶侃余恨未消,陶称又向王导出卖庾亮,所以庾亮公报私仇。)后来,因为魏兴遥远而且危险,改命庾怿屯驻半洲;改调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向汉中推进。(美差给自己家人,危险的地方让别人去。)派参军李松攻打汉国巴郡、江阳。夏,四月,俘虏汉国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到建康。汉主李寿任命李弈为镇东将军,替代李闳镇守巴郡。庾亮上疏说:“蜀国甚弱,而胡虏尚强,我想率十万大军移镇石城,分遣诸军,罗布长江、沔水,准备伐赵。”皇帝令群臣商议。丞相王导请批准。太尉郗鉴认为:“物资军费都不齐备,不可大举行动。”太常蔡谟认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时运时好时坏,道义有时能伸张,有时也只能委屈。如果不计敌我强弱,而轻举妄动,恐怕一天之内就灭亡了,还能建立什么功业!为今之计,不如修养威德,以待天时。天时可否,关键看胡虏之强弱,胡虏之强弱,关键看石虎的能力。自从石勒举事,石虎常为其爪牙,百战百胜,平定中原,所据之地,已跟曹魏时期相同。石勒死后,石虎挟持嗣君,诛杀将相;内难既平,又剪削外寇,一举而拔金墉,再战而擒石生。诛杀石聪,如同拾起地上的东西一样轻松;攻取郭权,如同折断一枝枯草一样容易,四境之内,没有丧失一尺土地。以此来看,石虎是有能呢,还是无能呢?有人说胡虏之前攻襄阳不能攻拔,就说他们无能。不看人家百战百胜,而以不拔一城为劣,就好像射击百发百中,就一箭没射中,就可以说他不会射箭吗?“况且,攻打襄阳的石遇,只是一员偏将,而我军镇守襄阳的桓宣,则是主帅。石遇所争的,是疆场之土,利则进,不利则退,并不是什么势在必得的急务。如今,征西将军庾亮是我国重镇名贤,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亲自率领大军,想要席卷河南,那石虎一定也亲自率全国军队,来一决胜负,岂能以襄阳为比!如今庾亮要与石虎交战,他自以为比石生如何?如果要守城,城池之固又比金墉如何?要以沔水阻拦敌人,沔水又比长江如何?要抵御石虎,又比苏峻如何?(当初苏峻都挡不住,如今难道能挡住石虎?)以上种种,请详细比较。“石生是一员猛将,拥有关中精兵,庾亮恐怕难以取胜。又,当年洛阳、关中皆举兵攻击石虎,如今此三镇(洛阳、关中及郭权的上邽)反为石虎所用;与之前相比,石虎今天的势力已是当年的两倍。石生当年不能战胜石虎一半的力量,而庾亮要对抗两倍力量的石虎,我很怀疑他的能力。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长江;当初长江都不能抵御苏峻,现在还能以沔水抵御石虎吗?又是一疑。“当初祖逖在谯县城北种田,为防胡虏来攻,预先派军队屯驻防御。稻谷将熟的时候,胡虏果然来抢,军队在外围作战,老弱在内圈抢收,还多持火炬,一旦军队不能抵挡,就烧毁稻谷撤退。如此数年,竟然捞不到什么收成。而那个时候,胡虏只占据了河北而已,国土面积和现在相比,不过四分之一;祖逖对付不了这四分之一,庾亮还能对抗四倍的力量吗?这又是一疑。“还有!以上分析,都是指庾亮攻到河南之后的情况,还没说行军道路的困难呢!自沔水以西,水急岸高,鱼贯逆流而上,军队首尾绵延一百里。如果胡虏没有宋襄公那样的仁义,等我们到齐了布好阵形才开战,而是中途袭击,我们又怎么办?如今王土与胡虏,一边是水乡,一边是陆地,地势不一样,生活习惯和战斗优势也不同;胡虏若来送死,我们敌之有余,如果我们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恐怕不是庙胜之算吧。”朝议大多与蔡谟相同。皇帝于是下诏,不批准庾亮的移防计划。


【学以致用】蔡谟所议内容非常精彩,也是《孙子兵法》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值得我们多看几遍这一段思考几点01,关于决策问题时的分析框架比如教员在《毛选》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也是一种分析框架比如,《黄帝内经》当中的五运六气分析方法再比如《孙子兵法》的里面五事七计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蔡谟从东晋与后赵的国力上,从两边的大将上,从天时与地利上等等角度分析,现在发动战争,没有胜算的可能《孙子兵法》里面讲究不败法则,但是真正要战争的时候,首先讲究全胜,再先胜,再速胜... 算了又算.....因为打仗的代价太大了...这么计算下来,这种战争打不了....那么,回想下,我们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会用到什么样的分析框架?

02,将帅的气度东晋这边的主帅是庾亮,而庾亮的气度何在呢?第一次觉得苏俊是个危险分子,激起了苏峻之乱,差点亡国第二次觉得王导不行,准备挑事, 王导没给他这个机会第三次,为了个人恩怨杀了陶侃的儿子陶称,自己实力不咋地,又想举国去北伐他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名誉呢?如果真的立志要北伐,那这件事肯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得成的,需要把北伐的意志,上升到全国所有人们的心中去,这是“收复旧山河的统一大业”,要激励更多的人才出来才行...但是庾亮的格局肯定是不够,不然何至于一切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一言一行都是为自己考虑比如把危险的安排给外人,好处都留给自己人。即便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你作为国家的干部,坐到了这么高的位置,这种行为就德不配位了。

03,再看王导的行为王导难道不知道庾亮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吗?这个家伙当然知道的,但是他这个时候却同意了你看,他这个价值观就有意思了身居高位,价值观不明确,没有从一而终,我们如果是企业领导者,估计就要特别注意这样的高管了所以,再跳出来看东晋主帅没有大的气魄,相国(丞相王导)也没有树立很坚定、让人不用眼睛看也知道的明确的价值观,那么,就能推算得出东晋这家公司的气魄也就那样了,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要注意自己的文化底蕴,注意自己的精神穹宇,这会关乎到这个组织里面的人才能力会达到什么程度。有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没有好的人才?那是因为留不住,或者根本就没有激发人才的“土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