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分肉忘了车夫,次日车夫直接驾车将他拉去敌营,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中国有句老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这句话给人一种“欺善怕恶”之感,但却是古人的处世之道,因为得罪君子,顶多就是疏远你,但得罪了小人,他就会明里暗里地找机会报复你,让你防不胜防。
这句话也是古人经过很多失败的教训,甚至是亡国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道理。

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将军,为士兵们分肉时,忽视了自己的车夫,结果上战场时,车夫直接把他送到了敌军手里,后世也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1-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出了一位将军华元,他历经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四位国君,有“四朝元老”之称。
在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君便派华元为主帅迎战,在两军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大摆筵席,杀羊来犒劳将士们。
结果忙乱中,他唯独忘记给自己的车夫羊斟分肉了,这让羊斟十分生气,觉得将军根本没把他这个车夫放在眼里,于是怀恨在心。
到了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驭战车的事,可就是我说的算了。” 说完便驾车把华元送去了敌军阵营,堂堂一个宋军主帅就这样被活捉了。宋军因为失去了主帅,阵脚大乱,惨遭失败。

战争结束后,宋人想用一百辆兵车和四百匹马将华元赎回来。结果刚走了一半的路,华元就自己逃了回来。华元回来后问羊斟:“是战马出了问题吗?” 羊斟回答:“不是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华元这才意识到是此前分羊肉时怠慢了羊斟,是自己的疏忽,所以也没处罚他,但羊斟却觉得华元哪有那么大度,于是偷偷跑去了鲁国。
从那之后,后世就多了一个成语“羊斟惭羹”,羊斟也被当作“以私害公”的典型被永载史册。
-2-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中山国,盘踞在河北中北部一带,是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
有一次中山国君,命人做了一大锅羊肉羹宴请群臣,结果大家分了一圈后,轮到司马子期的时候刚好没有了。
司马子期觉得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羞辱他,便负气离去,还趁着夜色偷偷投奔去了楚国,到了楚国后他一直游说楚国君出兵攻打中山国。

楚国最终派出大军讨伐中山国,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山国很快就被灭国了。
中山国君一路逃亡,身边侍从也是死的死,逃的逃,但却有两个人一直在他身后跟随着他,中山国君问他们:"你们是谁?"
两人这才说明来意,他们的父亲有一次快饿死时,得到了中山国君赏赐的一壶冷食才得以活命。所以父亲临死时对他们说,若是他日中山国君有难,你们一定要拼死保护。
中山国君听了感慨万千,不由得仰天长叹:"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时;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又因为一壶冷食得到两个勇士的相助。"
后来司马子期因为吃不到羊肉羹而叛国的事,被记载到了《战国策.中山策》,后世还由此创造了一个成语“司马怒羹”,和“羊斟惭羹”表达的意思相同。
结语:
其实将军华元和中山国君,并不是故意怠慢车夫羊斟和司马子期,让他们难堪。但却被他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个成了敌军俘虏,一个成了亡国之君,这就是为什古人“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了。
袁崇焕到底死于谁手?皇帝,党争?
作者:杨万功我们知道,袁崇焕是明朝的一员名将,为明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保卫京师大捷三大战役的胜利。可他不是死在了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场上,却惨遭崇祯皇帝凌迟之刑。究其原因,我们不妨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袁崇焕临死之前,慷慨陈词,诵诗一首:“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足见其忠勇之心。写乎2023-07-30 11:11:14
0000梁发:看了我的书,这个秀才怎么走火入魔了? | 循迹晓讲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主讲:三喵先生策划:三喵先生责编:马戏团长全文约2800字阅读需要8分钟在近代,中国跟西方打交道过程中,传教士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传教士都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形象,但其实近代中国的传教士也有不少华人,而他们当中的第一位名叫梁发。◇梁发画像循迹晓讲2023-07-30 15:05:42
0000曹操的杀人法则
曹操杀得人很多,但曹操杀人有很多时候让人很是疑惑,有些人明明不该杀,他却杀了;有的人明明不该杀,曹操却杀了。01有一个例子,就是杀救火者。晚年的曹操常常呆在邺城,而许都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丞相府长史王必负责。丞相府长史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秘书长,能够把许都交给王必,可见王必深得曹操的信任。新用户36578gXR2023-07-29 09:05:12
0000黑格尔称赞老子,为何却贬低孔子,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阅读了孔子相关语录之后,对孔子高度评价,感慨“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受到伏尔泰的影响,黑格尔随后也阅读了孔子相关语录,但读后却不屑一顾,认为孔子只是谈论一些“常识道德”,在其他民族里也能找得到,不能让别人获得“任何特殊意义上的东西”,远比不上西塞罗留下的“政治义务论”,因此他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百家杂评2023-07-29 10:28:34
0000雍正一生两千多万的批语,到底有多辣?本文全面盘出重点,确实是用笔墨结网的超级大蜘蛛
历史进入康熙五十年(1711)后,一生强势的康熙明显老了,这种颓唐体现在他的一些谕旨:“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所谓的“不生事”就是维持一切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颇似汉朝的无为而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清朝在康熙晚年已经出现了大量弊端,有鉴于此,雍正即位后,迅速开启大幅度扭转。相关画面能静居看历史2023-07-28 13:50: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