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684

我国古代三大奇书的动物图谱(2)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3-07-29 08:35:020

摄影师:潘长宏

2023年5月2日

《黄帝内经》、《山海经》与《易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其中《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这里向各位分享三海经中的图谱之一。

《山海经》善变化,蛊惑。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原文】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蚕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

青丘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够吞食人类,但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释义】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象征在不同朝代则不同】

九尾狐在先秦时略有巫术性形象,至汉代才转为祥瑞,象征了多子多孙、吉祥以及帝王之兆。 九尾狐本性多疑警惕,增加了魅惑人心的元素,而其中九尾狐又属狐中极品,故此被认为是狐中最具邪性的一类。

大量的食人记载彰显了九尾狐作为祥瑞同时又有着另一面的凶恶。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经过后代演变后,九尾狐多了食人的形象和魅惑的狐妓形象,在元代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九尾狐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精擅各种攻击和幻变之术,是祥瑞于子孙兴旺的象征。

《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性观念推向极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