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轻易篡夺了后周江山?只怪柴荣机关算尽,亲手送出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轻易篡夺了后周的江山本质上是有些讽刺的,毕竟赵匡胤的篡位和其他腥风血雨的宫廷政变相比过于容易了,让人以为柴荣驾崩前一点准备都没有,没能留下心腹阻止赵匡胤登基。

赵匡胤黄袍加身
事实上柴荣并不是没有留下心腹,只是这个心腹是赵匡胤而已,他本身就是柴荣留下辅佐柴宗训的心腹,可谁知道就是这个不设防的心腹篡夺了他的江山,而且真正能阻碍赵匡胤篡位的人反而被柴荣防了一手,只怪柴荣机关算尽,亲手送出皇位。
后周的储君危机
郭威建立后周后对于册封储君一事一直犹豫不决,自己几个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杀死,身边唯一合适的储君有三个,分别是养子柴荣、女婿张永德以及外甥李重进,其中柴荣本来是郭威的内侄,因为能力出众被郭威收为养子。

柴荣是五代第一明君
如果柴荣有立储的资格,那么其他两个人也可以,毕竟论血缘关系李重进肯定和郭威更近,最终郭威还是选择柴荣为储君,但这储君位置并不稳固,就连郭威自己都在斟酌,好在柴荣争气,多年战功得到很多人的拥护,而郭威的身体却越来越差,这才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柴荣。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重,驾崩前将柴荣、张永德、李重进三人召至榻前,叮嘱了一些身后之事后让张永德和李重进跪倒在柴荣面前,承认柴荣的君主之位,二人也知道,即将驾崩的郭威想要留下余威保住柴荣登基。

后周初期疆域
张永德本来就是一个随和的人,没有太多的反对,但李重进心气高傲,一直有争储的心思,但面对现实只能屈从,实际上不管郭威还是柴荣,他们都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并不是省油的灯,自然需要加以限制。
对二人打压却让赵匡胤崛起
柴荣登基后明面上不能打压二人,因此先将张永德和李重进分别安排到了禁军的位置上,其中张永德成为了殿前都指挥使,而李重进则是成为了侍卫亲军的首领,这两个职位是后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两个实权军事职位。
但实际上柴荣根本不放心他们两个,毕竟这两个人实在特殊,曾经还有希望成为储君,又是郭威的亲人,要说不提防一下他们肯定骗人的,而且五代时期篡位和家常便饭一样,也因此柴荣在位时期大部分精力都用来防这两位“亲人”,至于日后篡位的赵匡胤当时还在开封府马直军使的位置上。
开封府马直军使的官职虽然不高,但可以在皇帝身边当差,自然有机会出人头地,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和契丹借着柴荣登基根基不稳的时机入侵后周,双方在高平县爆发了异常关键性的战役,这就是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一改中原势弱的局面
而战役初期后周节节败退,不仅后周的将领樊爱能率众投降,就连后周一些有能力的将领都在这一场大战里要么怯战要么投降,令柴荣失望无比,关键时刻赵匡胤带领禁军振臂高呼,又请张永德在左边一起夹击以死拼杀,加上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换来了高平之战的胜利。
这一战张永德因为出色的战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为禁军的最高职位,但收获最大的则是赵匡胤,这时候的赵匡胤已经被柴荣视为心腹,也让安排补充禁军损失的人员,也是在这个阶段赵匡胤在禁军中安排了大量自己的人,这些人也是赵匡胤日后黄袍加身的政治基础。

后周时期禁军成为最强的军事力量
柴荣驾崩前的人事安排,四股势力互相制衡
柴荣是五代时期的明君,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让后周隐隐约约有一统中原之势,不仅连续征战其他割据政权,甚至一度要打下燕云十六州,恢复中原的屏障。
而在最后一次征战中柴荣因患病而归,在路上又听到了“点检做天子”的谶言,心里非常不满意,回来之后便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位置,随后立儿子柴宗训为梁王,为储君登基做准备,其次为了确保儿子顺利坐稳皇位,赵匡胤又做了如下的准备。

柴荣时期,后周有一统天下之势
首先就是强化文官的权力,以魏仁浦、范质、王溥等文官把持枢密院,枢密院虽然没有领军的权力,但有调兵、任免权,杜绝了文官的篡位可能又能让他们把持中枢,压制将领,让政权得以顺利过渡。
其次就是让韩通担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掌握实权,李重进虽然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但只是挂名而已,而且之前为了打压李重进,柴荣多次削弱侍卫亲军,取而代之的则是殿前军。
但强化了殿前军又让身为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威胁又超过了侍卫亲军李重进,这两位曾经的威胁必须被削弱,于是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柴荣对韩通、赵匡胤的提拔,就是为了削夺了张永德军职,压制了李重进。

赵匡胤
最后就是安排自己的岳父符彦卿做了天雄军节度使,和昭义节度使李筠一起凑成藩镇军力量,至此在柴荣的安排下,枢密院执掌兵权却不领兵,禁军的侍卫亲军、殿前军可以领兵却没有调兵权,侍卫亲军、殿前军又各自有自己的系统,相互制衡,防止有人独掌禁军,一旦有禁军作乱,另一支禁军则可和外面的藩镇军一起联合剿灭。
可以说枢密院、侍卫亲军、殿前军、藩镇军在柴荣的安排下相互制衡,谁也无法威胁到皇权,但柴荣想法很好,但忘了忠心在五代根本不存在。
赵匡胤轻而易举的篡位
五代十国时期换皇帝比换媳妇都快,毕竟人都是自私的,就连枢密院为了权利和赵匡胤联系在了一起,更别说赵匡胤在禁军拓展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的殿前司人数虽然不如侍卫司,但却是禁军的精锐,而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此前担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也让赵匡胤在侍卫司里有了盘根错节的关系,而赵匡胤也利用这层关系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人,号称"义社十兄弟"。

义社十兄弟成为日后篡位主力
这些人都是后汉初年就投奔郭威的,到了后周时期已经是禁军中手握兵权的中高级将领,比如石守信、王审琦、刘守忠等人,除了这些人,赵匡胤身边还有不少禁军将领的好友,比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赵晁等,可以说整个禁军势力都被赵匡胤掌握了。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边境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合进攻的消息,宰相范质等人几乎不假思索,就决定派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去应对,直接给赵匡胤夺权提供了契机,也暗示赵匡胤早就和文官联合在一起了。
有了出征的命令后,殿前军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行出发,赵匡胤等武将随后出征,至于另一位禁军将领李重进早已离开都城,负责镇守扬州,整个开封就剩下大老粗韩通留守。
大军刚刚出征,开封都城又爆出"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的谶言,有人建议范质、韩通早做准备,但二人根本没理会,等大军到达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的时候,赵光义和赵普暗中发布让赵匡胤为天子的消息,见军心煽动起来后,赵光义和赵普派快骑入京通知入伙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做好应变准备,一方面在军中部署准备拥立劝进。

赵匡胤黄袍加身,班师回朝
至此赵匡胤黄袍加身,班师回朝,至于出征?本来就是一个假消息,耶律璟根本没有父亲耶律德光的雄心壮志,一天到晚沉湎酒色根本不关心中原的事儿,就连之前柴荣夺下莫州的时候都表示没事,毕竟本来就是中原人的,至于北汉早就被压着打了几年,现在正在恢复中。
到达开封城下,城门早就被石守信控制,大军顺利入朝,韩通听闻赵匡胤黄袍加身,还没来得及应变就被殿前司勇将王彦昇杀死,至于范质、王溥自然不做其他干扰,于是当天就举行禅让仪式,至于禅让文告早有翰林承旨陶穀准备好了,赵匡胤也直接完成了禅让大礼。

刚成立的北宋疆域
没人能阻拦赵匡胤吗?实际上若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还在禁军内部,赵匡胤必然不可能得逞,毕竟他们都是禁军实权人物,而张永德还是之前禁军首领,但在柴荣自己的安排下全部远离政治中心,给了赵匡胤机会。
当然李重进听闻赵匡胤篡位还是奋力反抗的,和李筠一起联合进攻,可惜失败,至于张永德本来就和赵匡胤交好,无力改变只能支持吧,也因此北宋时期张永德受到了赵匡胤的厚待。至于柴荣的岳父符彦卿,虽然他是柴荣的岳父,但他也是赵光义的岳父,而且作为藩镇,很难在都城生变的情况下做出反应,自然也就无法干预了,至此柴荣的制衡计划全部失败。
事实上按照五代那么个乱糟糟的局面,赵匡胤不篡位也有人篡位,只是下手晚了而已,毕竟柴宗训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符太后也是一个没有权力欲望的女人,柴荣的江山迟早会被人篡去。
至于赵匡胤篡位对于柴荣一家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毕竟赵匡胤也是一个厚道人,换做其他人早就对前朝皇族杀干净了事了。

杯酒释兵权
当然赵匡胤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登基,也因此建立北宋后立即实行“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也知道自己虽然当了皇帝但武将问题依旧存在,北宋的基础就是后周,只是换了旗帜而已。而柴荣当年也已经开始着手卸下武将巨大的权力的工作,赵匡胤和赵普只是在柴荣的基础上搞出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罢了。
忠臣还是佞臣?康熙曾经费尽心机处死鳌拜,晚年为何心软复其爵位
得益于影视剧的影响,鳌拜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嚣张跋扈的权臣,甚至一度有谋反的心思,摄于鳌拜权势,就连康熙也没有办法,只能暗中训练侍卫出其不意将其制服,囚死于牢中,留下乱臣贼子的罪名。但几十年后,康熙却亲自为鳌拜平反,追赠一等男爵,到了雍正年间更是追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公,也算彻底为鳌拜平反了,也让后人有点不太理解,鳌拜究竟是忠臣还是佞臣?所有影视剧中,鳌拜都是一副络腮胡子的形象历史研究室2023-07-31 10:09:09
0000他一生只写一首诗,却成千古经典,后两句写清了爱情和现实
如陆游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出一篇名篇佳作,灵感的突然闪现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种情景,常写文章的人必定有过体验。然而,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元素,却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有的诗人一生创作众多,却仅有极少量名篇流传于世,如清朝乾隆皇帝;而有的诗人,一生仅偶尔写下一诗,却因此一诗闪耀诗坛,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无风起念2023-07-29 11:59:07
0000古代有“三武一宗”大型灭佛,为何统治者厌恶佛教?主要三个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传播得非常快,唐朝诗人杜牧曾写下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诗就能看出当年佛教的盛况。不止是民间,还有很多皇帝也表现得崇佛,最出名的就是梁武帝萧衍,他前期算得上一个英明君主,可惜后来沉迷佛教荒芜朝政,最终落了个囚死台城的下场。当然,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厌恶,梁武帝痴迷,但有其他三位武帝对于佛教的态度截然相反,甚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灭佛哈哈狮的信箱2023-07-31 12:50:51
0000一口气看完北朝之北周24年历史
北朝是继五胡十六国之后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对峙。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起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以隋代周止,北朝共历时142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今天要讲的北周就是北朝之一,建立于公元557年,亡于公元581年,国祚24年,传3世1王4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北周的历史。风尘讲历史2023-07-30 09:35:11
0000滇缅公路:奇迹的背后,是这个民族的血泪与坚忍! | 循迹晓讲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主讲:三喵先生策划:三喵先生责编:马戏团长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抗战初期,日本在很短时间就占领了中国沿海各地,我们对外的海上交通完全断绝,而要想坚持抗战,还必须依赖外国的军火物资援助,这就是抗战的至暗时刻了。在往后几年里,中国唯一一条对外的生命线,是从缅甸到云南的一条公路,也就是著名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沙盘展示图由三喵先生提供循迹晓讲2023-07-27 20:49:10
0000